天文學家解釋:正常曆法變化使中國春節碰上西方情人節

2021-01-21 搜狐網
天文學家解釋:正常曆法變化使中國春節碰上西方情人節

來源:

新華網

2010年02月11日15:27

  新華網南京2月11日電(記者蔡玉高、周潤健)14日我國公眾將迎來春節,這一天也恰逢西方情人節。一些公眾不禁要問:中國春節怎會碰上西方情人節呢?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研究員王思潮解釋,這是由於陰陽曆轉換使得中國春節在陽曆中日期不固定造成的。

  王思潮解釋,我國目前同時使用國際通用的公曆(陽曆)和中華民族傳統的夏曆(農曆)兩種曆法。其中春節定在每年的農曆正月初一,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非常不固定。

  在陽曆中,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為1個回歸年,平年365天、閏年有366天。而我國傳統的夏曆是一種陰陽合曆,它是以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為依據,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曆年少了11天左右。

  王思潮表示,若是任由農曆和陽曆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便會出現「四時不對」的情況,春節會在夏天過。因此,為了讓陽曆與農曆日期對應相對固定,每19年中農曆會設置7個閏年,農曆閏年要比農曆平年多出一個閏月。如果上年農曆是平年,下年春節比上年提前11天;如果上年農曆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或20天。

  王思潮介紹,由於上一個農曆年中有閏五月,因此今年的春節就比去年春節要晚19天。去年春節的陽曆日期是1月26日,今年春節的陽曆日期則是2月14日。

  王思潮提醒,今年春節與西方情人節重合完全是正常曆法變化造成的,只是一種巧合,公眾一定要以平常心來對待。

上網從搜狗開始

民生視點

瀋陽男子曾令軍在這不足20平方米的廁所小家生活了五年,還娶了媳婦,生了大胖兒子……

今日熱點

溫家寶總理在記者會上表示,現在改革到了攻堅階段…[詳細]

汪成榮面臨的獎金被收回再分配難題,並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詳細]

相關焦點

  •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閏九月 元宵節逢情人節 翻開曆本,大家就會發現甲午(馬)年中有頗多不同於往年的罕見曆法現象——  元月兩頭新馬年兩頭春  2014年1月兩頭是「新年」:1日是元旦,月末31日是農曆甲午(馬)年歲首,即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對應的節氣是立春(故名春節),在立春前後半個月區間範圍內遊移。
  • 天文學家解釋春節陽曆日期為何時早時遲
    新華網南京2月3日電(記者蔡玉高、周潤健)春節是農曆年歲首(正月初一),細心的公眾一定還記得去年的春節在2月18日,而今年的春節卻落在了2月7日。同樣是春節,為何陽曆日期時早時遲呢?     江蘇省天文學會天文專家嚴家榮介紹,這是由於陰陽曆轉換造成的。
  • 中國曆法上的春節之變:武則天登基那年過倆春節
    春節,孕育著許多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精髓,慶典、儀式、信仰、禁忌,勾勒出一條文化迷境。迷境追溯,天數在蜀,締造出中國第一個春節的「春節老人」落下閎功不可沒。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經同鄉譙隆推薦,落下閎被漢武帝徵召到長安,授官太史待詔,參加改制曆法。元封七年,《太初曆》頒行,將24節氣納入中國曆法的體系之中,把正月定為歲首(這以前是以十月為歲首),冬季十二月底為歲末。因為落下閎,中國才有了統一的春節。
  • 「他改寫中國曆法,他創造了天文學範式」 孫小淳教授講活了漢代...
    封面新聞記者 閆雯雯 攝影 陳羽嘯2月25日,由實施四川歷史名人文化傳承創新工程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四川日報報業集團承辦、四川省圖書館協辦的「名人大講堂」開啟了農曆春節之後的首場講座。中國科學院大學人文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國際科學史學院院士孫小淳帶領大家一起,仰望了2000年前的漢代星空,分享漢代天文學家落下閎的思想和成就。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在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了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
  • 情人節、除夕、春節怎麼過?這可能是史上最浪漫的情人節了
    今年的情人節竟然和除夕春節相連,單身的朋友們今天有沒有在朋友圈被撒狗糧啊。雖說這個情人節並不是中國式的七夕,但是如今卻瀕臨春節,也算是一個好的日子,不少人都選擇在今年的情人節舉辦婚禮,婚禮之後直接過年,真是不能太浪漫啊。
  • 專家稱正常曆法
    今年馬年可謂「不尋常」,一月兩個新年,元宵節巧遇西方情人節,又恰逢「兩頭春」。同時關於馬年的諸多習俗也開始流傳,如「雙頭春」更適宜結婚,馬年生子更好等,引發公眾熱議。民俗專家蕭放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雙頭春」是正常曆法現象,與吉兇禍福無關,並且很多民俗都會隨著社會及百姓心理需求變化。「民俗僅是一種文化現象,需要寬容看待,不一定要冠以『迷信』標籤。」
  • 大年初一遇上情人節 是「雙喜」還是「兩難」?
    新華網南京2月13日專電(記者朱旭東)今年的大年初一,恰巧也是西方的情人節。說書人通常會一拍大腿:無巧不成書啊,這叫「雙喜臨門」。可偏偏現實生活中有不少人犯了難:怎麼這麼不巧,讓我回哪個家呢?  統計資料顯示,在過去的100年裡,大年初一和情人節同在一天的,只出現過3次,分別在1915年、1934年和1953年。2010年後,年初一和情人節再次親密相逢的情況,要等到38年後,即2048年。  在1915年、1934年和1953年,絕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有「情人節」的概念,春節還是要隆重過的。
  • 天文學家:現行「春節」稱謂只有95年歷史
    新華社南京2月4日電(記者蔡玉高、周潤健)春節是我國的傳統佳節,有關資料記載,春節在我國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然而,江蘇省天文學會的天文學家卻表示,現行「春節」稱謂才有95年歷史。    中華民族傳統曆法歲首正月初一,現今無論中國還是海外華人都統一稱為「春節」,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稱之為「元旦」。
  • 哪天過春節?哪天是新生肖年開始?哪天過生日?談中國傳統曆法
    以中國漢族為主,中國傳統曆法先後發明和使得過多套曆法,經不斷總結完善,逐步固定採用了以參照月亮變化周期的朔望月,併兼顧太陽回歸年、歷月和歷年的一套陰陽曆法(以下均簡稱陰陽曆),並與中國傳統的另一套曆法,即幹支歷,兩套曆法混合配套使用的方式和方法。
  • 甲午馬年曆法稀罕多 元宵喜逢情人節"中西合璧"
    元月兩頭新馬年兩頭春   2014年1月兩頭是「新年」:1日是元旦,月末31日是農曆甲午(馬)年歲首,即正月初一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對應的節氣是立春(故名春節),在立春前後半個月區間範圍內遊移。節氣是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的,它在公曆中的日期較為固定,如立春基本在2月4日。
  • 2015年的春節為什麼來得這樣遲?
    2015年2月公曆、農曆、伊斯蘭教曆對照表        從歷史上看,月相的變化比太陽位置的變化明顯得多,也更容易被觀測。月相給時間計算提供了絕佳的工具,所以早期曆法多以陰曆為主,甚至在很多種語言中,表示曆法的「月」詞就來自作為天體的月球。
  • 除夕前夕趣談七夕情人節與春節過年
    與其說今年的過年很特別,不如說今年的春節很特別,然而當我說今年的春節很特別的時候,其實倒不如說明年的春節很特別才對!眾所周知,春節前一天是除夕,今年的除夕前一天恰逢新曆的2月14日,新曆的2月14日是西方的情人節,相信這一天各種各樣的活動都會應運而生,在過西方情人節的同時相信很多人都不會忘記中國的七夕情人節,其實情人節還有很多,對於這種現象,或許我們可以用一句「其實愛對了人,情人節每天都過。」來安慰一下自己。確實,正如詩句裡說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中國,曆法,陽曆,陰曆,袁世凱...
    原標題: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農曆新年——春節,俗稱「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年」的概念,最初的含義來自農業,《說文·禾部》中將「年」解釋為「谷熟也」,華夏先民將穀物的生長周期命名為「年」,據記載,春節自誕生之日起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  關於春節的起源,現今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春節由虞舜興起。
  • 現代人看日期,一般看西方陽曆多,其實中國農曆才是最科學的曆法
    我們現在說的幾月幾日都是公元紀年,使用的是西方的曆法,又被稱為陽曆,一般很多人都是看這個日期的。而我們中國也有自己的曆法,被稱為農曆和陰曆。對比陽曆來說,中國的農曆才是最科學的一種曆法。因為文明的不同,記載時間所用的系統也各不相同。
  • 為何每年春節不能固定在陽曆上某一天呢?這是曆法上的差異
    其實要看待這個問題,就要熟悉我國通用的曆法。都知道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是誕生於黃河流域的農耕民族,根據農耕文明特點自然制定了一套與之相符的曆法,這就是每年有二十四節氣的農曆,也稱夏曆。當然中國農曆也經過多次改變和變遷,總體來說他在日期上和陰曆差不多,但又有區別,農曆是引入陽曆的陰曆,也稱「陰陽曆」。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啟動西方文明的公元紀年,也同時廢除了中國的曆法——農曆,完全使用西曆(陽曆),一度讓社會秩序非常混亂,鬧出不少問題,畢竟農曆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 2020年的春節來得「早」但還不是最早的
    2020年1月25日將慶祝春節。"現在慶祝今年的新年還為時過早!"翻開日曆卡,許多人都發出了這樣的感覺。天文學家告訴記者,2020年的春節的確來得更早,但不是最早的。這種「早春」現象是由陽曆和陰曆的轉換造成的。春節固定在陰曆第一個月的第一天,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不穩定」。
  • 解讀瑪雅曆法:2012.12.21確有特殊天文現象 - 中國在線
    出土石碑的年代是在公元8世紀,相當於我們中國的盛唐時代。石碑上的文字後來被破譯,那是關於瑪雅人的曆法。石碑上說,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很長的時間周期之中,有近千萬天之多。現代天文學家把這樣長的一個周期叫做太陽紀,換算成為現在的年,是25800年。這個石碑上說,我們現在生活在第五個太陽紀,第五個太陽紀將要在某某天結束。這個結束日期換算成為今天的曆法,就是2012年12月21日。
  • 仰望漢代天空 認識中國星官
    孫小淳教授以《經營渾天,運算轉歷》為題,在中國古代天文學的背景中,講述了巴蜀天文學家落下閎的偉大之處,讓更多人了解到這個來自四川閬中的天文學家為中國天文曆法所作出的貢獻。漢武帝時期對於當時的曆法進行改歷,落下閎作為民間的天文學家被招入朝堂,經過了幾年的時間制定了《太初曆》,而且這一套曆法是經過了很多精細的數據觀測才制定的。  「落下閎和鄧平一起,觀測了天上恆星的位置,觀測日月朔望、太陽的位置等等,最後算出來如閎平法。歷史上的記載很有意思,一開始說鄧平和落下閎法,最後落下閎排在前面去了,所以落下閎最終排名靠前,因此肯定是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中國的春節老人你知道嗎?
    春節老人、聖誕老人今天因為西方的先進,洋節通行世界,西方人的新年聖誕節也被各國接受。傳說,聖誕前夜會有一位長著大白鬍子的老頭,駕駛鹿拉著的雪橇車滿天飛來飛去,給孩子們贈送禮物。但是你知道嗎,在中國的四川閬中地區,也有一位長著大白鬍子的老人,新年當天,他站在古城街巷,身穿中國傳統的節日服飾,向來往行人派發紅包,恭賀新年。他就是民俗歌曲《春節老人》所唱的、今天意義上春節的發明者——春節老人落下閎。
  • 2020年春節為何來得這麼「早」?解釋來了
    1月25日,將迎來2020年春節。「今年過年真是早啊!」翻著日曆牌,很多人發出這樣的感慨。天文專家告訴記者,2020年春節確實來得比較早,但還不是最早的。出現這種「早春節」現象是陽曆和農曆轉換所致。春節固定在農曆的正月初一,但它在陽曆中的日期卻「飄忽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