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官職等級」等相關基礎性知識。
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歷代君主為鞏固統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中國古代官位等級:即古代官職,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員的執掌等方面,大體可以分為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大類。
其中周代的「內爵」可以視為最早的官位分等。《王制》曰:「王者之制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也。此據周制也......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漢書·百官公卿表上》和《續漢書·百官志》都明確記載了某些職官的位,表明官僚體系中,還存在著以「公卿士大夫」序列排列的位。「公卿士大夫」的說法起源於先秦。《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已有「公卿大夫相繼於朝」的記載。
《孟子·萬章下》敘周室班爵錄:「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賈誼《新書·階級》:「故古者聖王制為列等,內有公卿大夫士,外有公侯伯子男,然後有官師小吏,施及庶人,等級分明,而天子加焉,故其尊不可及也」;《白虎通義·爵》:「爵有五等......」。因此,「公卿大夫士」的本質為爵,至遲在戰國中後期已形成公侯伯子男的外爵和公卿士大夫的內爵兩套體系。有學者認為,秦及西漢時期的官僚體系是由公卿大夫士爵位系統和以石數標稱秩級的祿秩系統共同構成的,它們又與二十等爵系統共同組成支撐秦漢官僚政治社會的三個支架。
總之,爵位與官位有一定關係,西周所封公、侯等爵,對周天子稱臣,在封國內就是君主、官爵合一。此後,總的趨勢是官與爵逐漸分離,在某些時期,爵位只是一種榮譽稱號,因皇族封爵、功勳封爵而有高低之分。
用現在的白話來說有爵位不一定有官位,有官位不一定有爵位,有些人既有官位又有爵位,有些人因為有了爵位能獲得更好的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