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重要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種表現形式。著名的歷史學家唐長孺認為,中正的任務是品第人物作為政府用人的根據。所有官職授受,除了皇帝特權來處理之外,都必須經中正審查這一道手續。中正品第並非只是一種褒貶虛名,而是和入仕途徑以及任職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官位必須與品第相符,降品等於免官,如果升官則必須同時升品。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世族所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
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鏡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曹操死後,曹丕採納了陳群的建議,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設置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評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第二,個人晶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第三,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