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官員等級制度是怎麼樣的呢!?

2020-11-24 騰訊網

九品中正制是盛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種重要選官制度。這種選官制度,實際是兩漢察舉制度的一種延續和發展,或者說是察舉制的另種表現形式。著名的歷史學家唐長孺認為,中正的任務是品第人物作為政府用人的根據。所有官職授受,除了皇帝特權來處理之外,都必須經中正審查這一道手續。中正品第並非只是一種褒貶虛名,而是和入仕途徑以及任職有不可分離的關係。官位必須與品第相符,降品等於免官,如果升官則必須同時升品。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到了東漢末年已為門閥世族所利用,他們左右了當時的輿論,使察舉滋生了種種腐敗的現象,與要求參與政治的中小地

主及其知識分子產生了尖鏡的矛盾,在如何選官的問題上鬥爭激烈。曹操死後,曹丕採納了陳群的建議,於是九品中正製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主要的選官制度。但當時察舉尚未完全廢除。九品中正制就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設置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關鍵環節。所謂中正,就是掌管對某一地區人物進行品評的負責人,也就是中正官。品第人物是中正官的主要職責。中正官負責品評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品評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家庭出身和背景,指父祖輩的資歷仕宦情況和爵位高低等,這些材料被稱為簿世或簿閥,是中正官必須詳細掌握的;第二,個人晶行才能的總評,相當於品德評語,魏晉時的總評一般都很簡括,如「天材英博、亮拔不群」「德優能少」等;第三,確定品級,定品原則上依據的是行狀,家世只作參考。但晉以後完全以家世來定品級。出身寒門者行狀評語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門者行狀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於是就形成了當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官員的品階
    官員的品階,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表示級別高低的標誌。我國從魏晉時期開始,官員才正式以品來表示等級高低。西周時期,官有九命之別。九命為最高級別,一命最低。通常是天子上公九命,王之三公為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 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世卿世祿
    說起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的方式大家可能首先會想起科舉制。其實古代的官員選拔的方式是變化的,從世卿世祿到察舉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後才是科舉制。今天這裡先介紹世卿世祿制度。世祿世卿就是最高統治者按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自己的親屬;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權力,分別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貴族手中。
  • 公共基礎知識之古代中國選官制度
    2021年社區筆試課程免費領在社區工作者的筆試中,常識部分內容佔比比較多,其中對人文歷史常識的考查中,經常會出現對於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相關知識點的考察。其中關於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內容考察和歷史先後排序以及科舉制的形成過程題目裡經常出現,學員做題時候容易混淆,所以本篇由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帶來這方面知識的講解:一、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選賢讓能的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禹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 在清朝,一品官員跟七品官員的俸祿擱到現在會是什麼等級?
    在古代,男孩都會被送到學堂去學習,主要就是為了考狀元,最後還是想要在朝廷裡面當個官職而已。但是在農民的眼中,只要是當官他們的生活就會變得很好的。但真實情況並不是大家想的那樣,實際上在古代當官的人他們是深有體會的,除非你是一名清官。
  • 印度可怕的「種姓等級」制度
    何為「種姓等級」?種姓制度是以血緣關係構成的一種基于氏族的血親劃分;也是通過職業,工種加固血親社群的職業隔離,它明確規定了人有高低貴賤之分的等級制度!其等級劃分為: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和學者),第二等級剎帝利(武士和官員),第三等級吠舍(農民和商人),第四等級首陀羅(奴僕)。「種姓等級」的可怕之處在哪裡,為什麼說是他自己本身最致命的的七寸?
  • 星期制度引進前,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放假的?
    這就是現在大家都遵循的「雙休日」制度,即每個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人需要工作,當然也需要休息,由每周休息一天改成每周休息兩天,實際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只有生產力提高了,才能創造出足夠的資源讓大家休閒放鬆,但是,無論是單休還是雙休,現代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是在「星期」的基礎上規定的,那古代沒有「星期」的時候,休假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 古代官員配車千奇百怪,南朝坐羊拉車被視為有品位
    古代官員配車千奇百怪,南朝坐羊拉車被視為有品位最近,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布了《黨政機關關於厲行節約和反對浪費的規定》。羊車:在古代,官員的交通工具首先由牛牽引,然後由馬牽引,然後由人牽引。在中國的官史上,有《有府志》的篇章。戰車是戰車、戰車、轎子或座位。有詳細的規定,什麼級別的官員和什麼級別的汽車,他們可以享受。自古以來,對公務車輛有嚴格的規定。先秦時期以來,諸侯和貴族就把乘坐馬車作為地位的象徵。孔子是魯國的首席法官。他有一輛特別的車。他最驕傲的學生顏輝去世了。
  • 禮拜天禮拜六休息是西方之規定,我國古代是如何規定官員休息的?
    總的來說一周7天休息兩天是西方曆法的規定,即我們通常所說的公曆,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採用的是農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陰曆。 到了民國,為了和國際接軌,我國採用了公曆紀年,於是我國有兩種曆法並存,即陽曆和陰曆,星期天禮拜天休息之說,這才流行開來。
  • 生活的日常,有沒有跟我一樣好奇古代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呢?
    骨針,獸皮用來製作衣服那麼古代服裝的基本形制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是哪國奠定了基礎?他們又用了什麼材料呢?粗布還是紡織?又喜歡著什麼樣的著裝呢?答案是商朝!等到了西周時,等級制度逐步確立,周王朝設「司服」、「內司服」官職,掌管王室服飾。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國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於夏商時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戰國之交被納入禮治。從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飾裝飾雖繁簡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國服裝的基本形制。
  • 古代官員要去地方工作,他如何證明自己的身份?我們的古人有辦法
    但在古代通訊不便,平民百姓之間除了鄰居之外便很少與其他人來往。在城鎮上,由於人口眾多、往來無期,幾乎到處都是陌生面孔。再加上,每次趕集的時候,城鄉往返之間常常會有許多混亂。且朝廷常常需要派遣官員遠赴他鄉,由於古代沒有照片的緣故,往來人員在身份驗證的時候,便會有許多麻煩。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歷朝歷代都想出了許多方案。
  • 中國古代何以正官德
    中國古代何以正官德 2016-11-14 09:21:33來源:光明日報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鮑文玉
  • 唐朝人才選拔、官員調配,「人事檔案記錄」甲庫制度「說了算」!
    歷史走過了千年的發展,人類的文明得到了極為長遠的進步,無論世界,或是中國,文明之火依舊熊熊燃燒。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之中,我們會發現有很多很多的前人智慧。封建時代在這樣的歷史發展過程之中,走過了秦漢、隋唐,步入了宋元,最終結束於明清。盛唐是一個光輝的朝代,萬國來朝;它有著繁榮的經濟、發達的政治。
  • 古代一兩銀子等於多少人民幣看一下你的月薪是幾品官員的收入
    雖然古代和現代的物價是天差地別的,但至少有一個是可以肯定的,不管是在古代的人還是現代的人,他們對這個價格是認可的,是可以接受的。 看一看你目前的工資,哪一個等級的官員月收入是匹配的。
  • 古代官員帽子上的那顆「頂珠」有什麼來頭,到底值不值錢?
    大家都知道在我國封建社會,朝廷的官員都是有等級的。不同等級的官員,他們穿的服裝無論是從材質、花紋,還是配飾,都是不一樣的。這一點在清朝的官員身上特別明顯。並且清朝官員帽子最高處的那顆頂珠,不同等級配的也不一樣。那麼什麼是頂珠?它就是官員帽子的頂部上的大珠子,這顆珠子的原料多為寶石。清代的頂珠,它可是區別官員官職的重要標誌。
  • 喪葬制度如何形成?古代喪葬禮儀有多繁複?從《周禮》說古代喪葬
    黑嫂個人膽子並不大,但對於這個喪葬之事非常感興趣,每去到一個地方,總是會想要了解一下當地的喪葬制度。總的來說,各地略有差異,但大方向上基本相同,之所以有這樣的制度存在,是因為傳統的「孝」在裡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中國古代講究事死如生,事亡如存。不可否認的是,大舉喪葬之禮會形成一定的鋪張浪費,甚至有人為此邀名聲,父母生前不孝,父母去世後大辦喪葬,形成一種薄養厚葬的詭異之風。
  • 科普:古代的爵位和官位品級之間有什麼關係?
    提到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首先了解「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官職等級」等相關基礎性知識。中國古代封爵制度:中國古代君主授予貴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歷代君主為鞏固統治,調整統治階級內部關係而實行的一種封建等級制度。
  • 中國古代沒有星期和周末的概念,那麼官員們是怎麼過休息日的
    星期這種生活節律,完全是隨著西方文明進入中國以後才有的東西。星期制的傳入。星期制起源於東方的古巴比倫和古猶太國一帶,猶太人傳到埃及,再傳到羅馬,公元三世紀以後傳到歐洲各國。明末清初,基督教傳入中國,星期隨之傳入中國。最初傳入時,並不是星期一、二.... 日表示的。是按「七曜」命名的。
  • 從封侯制度在西漢年間的變遷,淺談西漢政治路線的變化
    在中國歷史上秦漢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期,這個時期是中國從周代的分封制度向集權帝國制度轉型的重要時期,中國歷史上許多重要的變革都出現在這兩個王朝之中。  漢武帝劉徹  封侯制度在西漢初年的運用方式  封侯似乎是中國歷史上所有官員的終極夢想,李廣終生難覓封侯的故事更是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失意臣子反覆詠嘆的案例。
  • 公務員選拔千年輪迴:科舉制度失敗因時代
    不管這種評價是否準確,公務員制度被證明是一種較好的幹部管理制度,應該說它是具有生命力的。  從某種意義上說,公務員制度,或者說官吏考試選拔制度,其雛形是從1400多年前的中國開始的,中間斷裂,現在又重新實行,可謂千年大輪迴。當然,是更高一級的輪迴。
  • 從哀悼的角度看中國古代禁婚時期
    這說明禁婚法律制度與現實存在矛盾,一方面,統治者因循守舊,無法適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另一方面,婚姻禁令很難執行,因此法律就是法律,民俗就是民俗的情況時有發生。古代喪葬與禁婚的淵源在母系社會時代,人們「知母不知父」,婚姻混亂。此後,群婚制度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並由伏羲氏創製了《婚姻法》,這就是早婚禁止制度的表現。在早期社會,人們根據年齡分成不同的世代,不同世代之間禁止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