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選拔制度-世卿世祿

2021-01-09 豆子聊歷史

說起中國古代官員的選拔的方式大家可能首先會想起科舉制。其實古代的官員選拔的方式是變化的,從世卿世祿到察舉制再到九品中正制,最後才是科舉制。

今天這裡先介紹世卿世祿制度。世祿世卿就是最高統治者按血緣關係的遠近,分封自己的親屬;中央和地方的各級權力,分別掌握在大大小小的貴族手中。而且世代相傳,不能隨意任免。這種世祿世卿制度,是與當時的宗法制和分封制互為一體的,其主要特徵是嫡長子繼承王位,餘子分封,逐級逐層類推下去,形成一個金字塔式的權力結構體系。

西周建立以後周武王與其子周成王大封諸侯,將親屬、功臣、先代君王后裔封為諸侯,例如魯國為周公的封國,燕國為召公的封國,封姜太公於齊國,封紂王兄啟於宋國等等,西周時的爵位為公、侯、伯、子、男五等。這些被封爵位封國的人官職與爵位是可以傳給自己的子孫。當然只有嫡長子可以繼承王位,公爵等等,這就是所謂的封分制與宗法制,這兩種制度可以用,嫡長子繼承,世卿世祿概括。

諸侯爵位的繼承是由嫡長子繼承的,而官職世卿世祿如周公,首代周公是輔佐周成王的周公旦,姬旦的次子姬伯羽(又名君陳),繼承了周公旦的爵位為第二代周公。到了周桓王時期的周公黑肩為第九代。周代時期的史官全是世代相傳(如齊國歷史中:崔杼弒莊公」事件)。到了春秋時期世卿世祿開始瓦解,到了戰國時期魏國李悝變法到了秦國商鞅變法廢除世卿世祿制建立頒布按軍功賞賜的二十等爵制度(軍功制)。秦國統一天下後世卿世祿制度徹底滅亡。

相關焦點

  • 中國選官制度的演變:從世卿世祿到科舉制
    我國歷代的選官制度按照發展脈絡,分為以下四種:一,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時期;二,察舉制,從春秋開始到漢武帝時期形成;三,九品中正制,曹丕所創立至隋唐;四,科舉制,隋朝至1905年;這四個階段我來簡單解釋一下:1,世卿世祿制所謂世卿世祿制是奴隸主貴族按照血緣關係的遠近來分封親屬做官的一種制度
  • 廢除世卿世祿制導致陳勝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春秋戰國之前都是世卿世祿制,換句話說就是天子和官員都是世襲的。到了戰國時期,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後,奴隸和平民都可以依靠軍功獲得爵位,賞金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這是否是陳勝能喊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原因呢?
  • 公共基礎知識之古代中國選官制度
    其中關於古代中國選官制度的內容考察和歷史先後排序以及科舉制的形成過程題目裡經常出現,學員做題時候容易混淆,所以本篇由中公教育專家給大家帶來這方面知識的講解:一、世卿世祿制盛行於夏、商、周。選賢讓能的禪讓制被世襲制所代替。禹把王位傳給了兒子啟,世襲制的特點是王權與族權統一,它通過家族血緣關係來確定政府各級官員的任命,依血緣親疏定等級尊卑和官爵高下。
  • 公務員選拔千年輪迴:科舉制度失敗因時代
    因此,對於公務員的選拔,歷代各國都是非常重視的  1993年8月國務院正式籤發《國家公務員暫行條例》,1994年8月公務員錄用考試制度實行,到現在,已經17個年頭了。  推進公務員制度10周年時,一家媒體用帶有詩意的語言說:「一路風雨,鮮花伴隨著荊棘,掌聲夾雜著批評。」
  • 「滿朝朱紫貴,儘是讀書人」古人為何如此青睞科舉製作為選拔方式
    君主專制逐漸加強,科舉制度在實施上屢次遇到困難,甚至出現阿諛奉承一類的人,依靠權勢和金錢賄賂走上仕途。當然歷史上選拔人才的方式多種多樣,為何最後僅有科舉製備受青睞,下文就將對比多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分析科舉制度帶來的影響。一.先秦時期採用世卿祿制挑選人才先秦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成為霸主,快速聚攏的權力需要大量的人才助力,於是採用世卿世祿制進行人才的選拔。
  • 國家人才選拔標準很高,選出的卻是飯桶?這四項選拔制度讓人無語
    在介紹洪火秀同志悲催的考試經歷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一下我國古代的考試制度。科舉制由來已久,到清朝末年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了,在隋朝之前,曾經產生過很多推薦人才的方式,下面我們簡單介紹一下今天萬惡的考試制度究竟是怎麼演化而來的:春秋時期的世卿世祿制:簡單來說世卿世祿制可以概括為:爹死了,兒子繼續幹,兒子死了,孫子繼續幹,子子孫孫無窮盡也,無論你是智障還是植物人,只要你有口氣,就可以拿著國家給你的長期飯票繼續混飯吃,除非食堂破產了,或者自己想不開把老闆打了
  •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古代人如何選拔人才呢?
    如果我們回顧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選拔人才的制度是隨著歷史不斷發展的。所以今天我們就在一起看一下,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實行人才選拔的以及人才選拔制度又是如何發展的。古代人才選拔制度的發展歷程我國古代的人才選拔制度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即夏、商、周時期,漢朝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隋朝之後的朝代。
  • 中國古代官員的品階
    官員的品階,是我國古代封建社會表示級別高低的標誌。我國從魏晉時期開始,官員才正式以品來表示等級高低。西周時期,官有九命之別。九命為最高級別,一命最低。通常是天子上公九命,王之三公為八命,卿六命,大夫四命,上士三命,中士再命,下士一命。
  • 唐朝人才選拔、官員調配,「人事檔案記錄」甲庫制度「說了算」!
    在對前朝的教訓和官僚政治的發展中,唐朝對於甲庫制度也逐漸確立並發展起來,正是因為這一原因,更為嚴格的甲庫制度,在唐朝也得以建立。(3)初唐政權的穩定成為了重要問題,甲庫制度成為最好的選擇隋煬帝開創了科舉制度,使得選拔人才的方式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改變,在這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良莠不齊的問題。而隨後接手的唐朝也正為此一籌莫展。
  • 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唐代科舉制度的深度剖析
    退而求其次,保證所有人才都能夠有機會參與到政府官員的選拔之中,即「程序正義」,便成為了古代選官制度的最優解。科舉制度表明,考試選才具有永恆的價值,古代中國是由一個個靠家庭宗法制維繫的家庭構成的,家長制、重面子、裙帶關係都是家庭宗法制的衍生品,這些構成了重人情與關係的社會景觀。在此背景下,如果缺乏公正客觀的標準,任何設置巧妙地選舉制度都會淪為結黨營私,任人唯親的工具。
  • 十四世達賴喇嘛
    對仍不遵從者,僧尼逐出寺廟,官員開除公職,學生停止補助,群眾清出社團。   達賴喇嘛等人說,「接受金瓶掣籤制度,是為了不遭受當時的外來侵略」。   實際情況是,廓爾喀對西藏地方的兩次入侵,發生於1788年7月和1791年7月。
  • 古代科舉制誕生的秀才,舉人,進士,相當於現代教育的什麼學位
    從周代的「世卿世祿制」到漢朝的「察舉制」與「徵辟制」,再到魏文帝時期的「九品中正制」,這些制度在當時的確風靡一時,但是久而久之,這些制度受等級,門閥等影響,弊端暴露無遺,在這些制度下選拔的人才並不能保證他們是真正的有識之士,貴族勢力強大,就會影響到中央人才的選拔,進而撼動中央的權力。
  • 《世說新語》成語談
    作為我國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在文壇有它獨特的地位。魯迅曾經在《中國小說史略》中這樣評價:「記言則玄遠冷雋,記行則高簡瑰奇。」可以說是高度評價了《世說新語》在志人的兩個角度——記言、記行方面的特點。《世說新語》主要記載了東漢後期到魏晉間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語言簡約玄澹,受到評論家多番讚譽,而這其中與大量成語的應用密切相關。
  • 古代三公九卿中的司徒是幹啥的?相當於今天什麼級別的官員
    當我們看古裝劇或者描寫古代生活小說的時候,最感頭疼的大概就是古代的官職到底是個啥意思了?某人因功封為徵西大將軍,為甚是徵西大將軍而不是徵北大將軍,徵西和徵北到底有啥不同?又或者某人被任命為上卿,上卿是個啥物件,能吃嗎?唐宋以後的官職,其實大家大概都能理解。
  • 前世姻緣今世結攻略 橙光遊戲前世姻緣今世結結局攻略
    導 讀 前世姻緣今世結攻略,小編為大家分享橙光遊戲前世姻緣今世結結局攻略,希望這前世姻緣今世結攻略可以幫助到大家
  • 星期制度引進前,古代中國人是如何放假的?
    這就是現在大家都遵循的「雙休日」制度,即每個星期的星期六、星期天休假。人需要工作,當然也需要休息,由每周休息一天改成每周休息兩天,實際反映了社會的進步,因為只有生產力提高了,才能創造出足夠的資源讓大家休閒放鬆,但是,無論是單休還是雙休,現代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是在「星期」的基礎上規定的,那古代沒有「星期」的時候,休假制度是什麼樣的呢?
  • 羅馬教皇本篤十六世因年齡問題本月28日辭職
    資料圖:教皇本篤十六世資料圖:教皇本篤十六世【主動退位的教皇】梵蒂岡發言人說,教皇本篤十六世因年齡問題,本月28日將辭職。他今年86歲,是中世紀晚期以來,首位在有生之年主動退位的天主教教皇。現任教皇本篤十六世因「身體原因」將於2月28日辭職。發言人轉述教皇本人的話說,本篤十六世相信教會不會因他個人的辭職而出現分裂問題。【梵蒂岡發言人:教皇辭職只因年邁 非任何疾病所致】梵蒂岡發言人聲明表示,教皇本人辭職不是因患有疾病,或精神抑鬱,而僅僅是85歲高齡,身心年邁。不過據悉,教皇決定辭職前,他身邊最親密的助手都不得而知。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章第10講:捐衣修廟,子孫登第享世祿
    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第九個故事。嘉興縣有個人叫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包鼎曾經做過池陽知府。包鼎生了七個孩子,包憑最小,因此讓他入贅到平湖袁家做了女婿。包憑與了凡的父親袁仁投脾氣,兩人常有往來,包憑學識淵博,可惜運氣不好,科舉多年也沒有考中,於是開始一心鑽研佛道兩家的學問。
  • 宋朝為什麼要另闢蹊徑,在科舉制度上搞出來了個五甲制度?
    一提到科舉制度,相信幾乎所有人都會張嘴就會說出狀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和進士及第、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這些名詞。在封建社會的科舉制度中,一甲是由三人組成,就是人們熟知的狀元、榜眼、探花,被稱賜進士及第;二甲被稱為進士出身;三甲被稱為同進士出身。可是,在宋朝時期,科舉制度並不僅限於三甲,而是五甲。
  • 世應相剋·火珠林
    旁爻持世,旺相得地;應與動爻,不克方是。佔財,子孫旺相,妻財持世;佔官,父母旺相,官鬼持世。以上皆可許,忌應爻、動爻克之。世爻乃我家情由,應爻為彼之事理。或問:應與動爻不克方是,競不知克什爻?答曰:汝道不知克什爻?不克輔爻耳。又問:忌動爻應艾墓克之如何?曰:佔財要財爻持世,佔官要官爻持世,若應又是世之墓,動又是世之墓,皆不中矣。墓是自墓,克是自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