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章第10講:捐衣修廟,子孫登第享世祿

2021-01-07 家風研究院
摘自公眾號(家風研究院)

原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第九個故事。

嘉興縣有個人叫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包鼎曾經做過池陽知府。包鼎生了七個孩子,包憑最小,因此讓他入贅到平湖袁家做了女婿。包憑與了凡的父親袁仁投脾氣,兩人常有往來,包憑學識淵博,可惜運氣不好,科舉多年也沒有考中,於是開始一心鑽研佛道兩家的學問。

有一天,包憑去泖湖遊玩,偶然看見一座廟,廟宇破舊,連觀音菩薩的法相都暴露在風雨之中,於心不忍,就從包裹中取出十兩銀子,捐給主持,讓和尚們用於修繕廟宇。

主持說廟宇破舊,修復工程較大,這些銀子不夠用。包憑聽聞又拿出四匹松布,又從衣箱裡找出七件內衣一併捐給主持,裡面有一件麻布夾襖是新置辦的,僕人勸他留著自己用。

包憑說:「只要觀音菩薩法相能夠避免風吹雨淋,我就是赤身裸體又有何妨?」

主持感動得直落淚,說:「施捨銀子、布匹和衣服這都不是難事,難得的是施主您的禮佛之心如此赤誠。」

後來廟宇修繕完畢,包憑特意帶著老父親一起遊玩,就住在廟裡。當晚夢見廟裡的護法伽藍對他說:「你誠心禮佛,你的子孫將來都會做官。」

後來包憑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果然都考中進士,做了高官。

包家在嘉善是名門望族,包憑的爺爺包俊進士出身,官至禮部郎中,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老爹包鼎也是進士出身,做過池陽知府,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市長。到了包憑這,呵呵,了凡原文中說了,學識淵博就是考不中舉人。不過學識淵博是肯定的,古代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志同道合,不然哪能和了凡的老爹袁仁是好朋友呢。

不過包憑雖然只是個秀才,生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曾孫子包鴻逵可都是進士。特別是包檉芳在通州當鹽運使判官的時候,主持修築了著名的「包公堤」,彌補了宋朝範仲淹修築的「範公堤」的缺口,造福一方百姓。包鴻逵任湘潭知縣的時候主持修建了萬樓和岸花亭,現在在湘潭還流傳著包知縣勤政愛民的故事。

古時候書香門第的家族傳承之穩定,家風要求之優秀,這不得不讓我們現代人佩服。

寫到這裡,有心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代故事中的這些家族都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而不是曇花一現?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是從《孟子》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演變而來,完整的句子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孟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孟子懂人性,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以道德傳家,後人明白了道理,懂得提高自己的品德,自然可以傳承得久遠;以耕讀傳家,在各種勞動中親力親為,明白了家族的聲譽和財富來之不易,也會傳得久遠一些;以詩書傳家,在學習知識後明白道理,但理論終究比不上實踐,所以比耕讀又差些;而富貴傳家,下一代不知上一代的辛苦,只知享受,就算家裡積攢的錢財再多,也終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所謂「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歸根結底,家族的傳承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傳承,具象化就是家風的傳承。古今中外都是這個原理。大家可以看看孔子家族的傳承,至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道教開創者張道陵的家族,至今也兩千多年了;宋代範仲淹家族的傳承也歷經近千年歲月了。這些以德傳家的典範都做到了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這裡的傳承說的不是生殖上的繁衍,說的是家族代有人才出,都能受到社會的認可、百姓的尊重。

咱們說點淺顯的道理,無論哪個社會,誰會喜歡為富不仁、假仁假義、傲得尾巴翹到天上的人?大家喜歡的永遠都是善良、謙虛的人,這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共同遵守的準則。

因為善良、謙虛的人更有親和力,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事有底線,內心強大,自然會受人尊敬,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心善並且行善的人,別人都願意幫他一把,當然可以守住家業,甚至成就更大的事業。每一代人都堅守這樣的傳承原則,自然家族的傳承會比普通人家久遠。

本節就到這裡。下一節我們一起去了解「世代行善,小門戶終變書香」的故事。

#了凡四訓#

相關焦點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章第14講:什麼是陽善,什麼是陰德?
    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人之無過咎而橫被惡名者,子孫往往驟發,陰陽之際微矣哉。善的第三種屬性。什麼是陽善?什麼是陰善?先看看了凡先生怎麼說。了凡先生給的定義非常簡單。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8講: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
    判官回答道:「皇帝有一次想要大興土木,修三山的石橋。你上表勸阻皇帝不要修,免得勞民傷財,這裡記錄的就是你寫的奏章底稿。」衛仲達說:「我雖然寫了奏章,但皇上並沒有採納,結果還是動工修造了。說到勸阻,我實在也沒出什麼力呀,這份奏章的分量怎麼還有這麼重呢?」判官說:「皇帝雖然沒有採納你的建議,但是你這個念頭用得很正、很真誠,你的想法是讓眾多的百姓免去徭役。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章第12講:什麼是真善,什麼是偽善?
    能講出這樣深刻的道理,中峰和尚一定是有大智慧的得道高僧。那麼這位中峰和尚到底是何方高人呢?下面咱們來隆重介紹一下中峰禪師,這位中峰禪師可不是普通人,乃是元朝最有名的一位高僧之一。中峰是他的號,明本是他的名,所以也稱作中峰明本,元仁宗賜中峰法號「廣慧禪師」。大家都知道,元代是蒙古人統治中原,當時蒙古人的信仰是藏傳佛教,對中原的漢傳佛教根本就不感冒。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2講:祖上積德,楊少師位及三公
    世以濟渡為生,久雨溪漲,橫流衝毀民居,溺死者順流而下,他舟皆撈取貨物,獨少師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貨物一無所取,鄉人嗤其愚。逮少師父生,家漸裕,有神人化為道者,語之曰:汝祖父有陰功,子孫當貴顯,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即今白兔墳也。後生少師,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孫貴盛,至今尚多賢者。第一個故事。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官府無能,道德淪喪。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學習《易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於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一直難於把握,今天再一次看完《了凡四訓》有了新的啟示和感悟。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
  • 有本善書叫《了凡四訓》
    其所作《了凡四訓》自明末以來深受庶民大眾追捧,逐步成為與《太上感應篇》《文昌帝君陰騭文》《關聖帝君覺世真經》(有「中國善書三聖經」之稱)齊名的一部善書經典,在中國社會廣泛流布、長盛不衰四百餘年。這部書安身立命、涵養心性的價值甚至引起精英階層的重視,清代名臣曾國藩(1811—1872)、民國高僧印光大師(1861—1940)都對其推崇備至。
  • 《了凡四訓》講算命可以很準,也可以變得不準
    周秋鵬《了凡四訓》是明代的學者袁了凡寫給子孫後代看的家書,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的。估計那時候寫了書也不像現在那樣可以交給出版社公開出版,賺到一筆稿酬和版稅,也沒有網絡自媒體可以發布。就是抄寫在紙上留給子孫後代傳閱,讓他們記住老祖宗的訓導。後來才流傳到民間。
  • 明朝袁了凡:了凡四訓白話文版
    孔先生替我推算我註定的數說:「你做童生時,縣考應考得第十四名;府考應考得第七十一名,提學考應考得第九名。」到明年,果然三處考試,名數完全相符。孔先生又替我推算終身的吉兇。他說:「那一年考取第幾名,那一年應當選為四川省一個縣的知縣,在任上三年半,便該辭職回鄉。到五十三歲那年八月十四日丑時,應壽終正寢,可惜沒兒子。」我將這些話一一記錄,並謹慎記住。
  • 《了凡四訓》最為核心的6句話:「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誡子書,號稱「中華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到如今印發超過億冊,有些寺廟直接贈送,足以見這本書的偉大之處,但是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生活裡,卻很多人不知道《了凡四訓》這本奇書。今天就講講《了凡四訓》裡最為核心的6句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
    為了全面展示2020年公益事業的發展圖景,探討第三次分配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之路,年會邀請來自企業、基金會、行業組織、高校等不同機構的公益踐行者、觀察者,分享和探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眾等不同主體在公益事業中的行為和價值。浙江新湖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葉正猛以「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說起」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
  • 我在喜馬拉雅開了一門新課,講述《了凡四訓》,歡迎收聽
    今天開始,我要跟大家詳細講解一本書,叫《了凡四訓》,這是一本對我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好書;作為一個愛書如命的人,我家裡有著接近一萬本藏書,有三十多個書櫃,家裡滿滿當當的都是書。但是,如果要我列舉十本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書,一冊薄薄的《了凡四訓》,絕對要拍在前十名,甚至前五名的。
  • 《了凡四訓》告訴你:什麼人的命是算不準的
    關於命運測算的說法,或許在國學經典《了凡四訓》一書中可以給我們揭曉答案。《了凡四訓》是一部類似於家訓的國學經典,書中所闡明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旨在勸誡子孫後人怎樣為人處世、立足於世。《了凡四訓》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經典的與命理學相關的故事:話說出生於醫學世家的袁了凡,在他三十出頭的時候偶遇一名精通奇門遁甲、各種玄學之術的算命先生,這位算命先生把袁了凡從出生至今發生過什麼都事無巨細地了如指掌,包括推算出他什麼時候參加科舉高中為官,後來都一一應證了。但是算命先生也很實在地告訴他:這一生無子嗣,生命終結於五十三歲某月某日某時。
  • 《榆林的關公廟》(第10-13章)李春元著2020年
    他說曹操曾經給呂布鬆綁,「取衣衣之」。前一個衣字是名詞,指衣服;後一個衣字是動詞,指曹操給呂布穿上衣服。這就是他父親以具體的語言環境教授他學習古文的訣竅,至今記憶猶新。曹操之所以改變主意殺了呂布,是聽了劉備的話。說起關公,他首先澄清關平不是關公的親生兒子,而是義子。
  • 算命先生為了凡算流年準確應驗,了凡萬念皆空
    《了凡四訓》中的了凡先生,就是典型的行善改命的例子。了凡先生遇到一位很有本事的算命先生孔先生,孔先生把了凡先生的流年算得很清楚。了凡先生是個讀書人,要參加考試,每年參加考試考第幾名,每年的經濟收入多少,孔先生都算的很清楚,完全符合。了凡先生心定了,"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他什麼念頭都沒有了,全放下了。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訓》求福改命三大方法解析
    《了凡四訓》一書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了凡四訓封面圖這本書是明代《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被命數緝住,是因為凡人的血肉之身,無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會落在命數裡,因此,他們的命運是能夠被推算的。《易經》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明即使是一個凡人,他的命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道德經第十章:你了解道家的性命雙修嗎?修道究竟是修什麼呢?
    今天我們學習道德經的第10章。我個人認為道德經前10章。當中最難解讀的就是第10章了。為什麼這樣說呢?大家知道道德經前兩章是總綱和索引,從第3章開始一直到第9章,老子通過一系列的形象比喻,既擺事實,又講道理,讓我們對天之道和聖人之道有了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知道不等於做到。無論是現在的讀者還是老子時代的王公士大夫,都會面臨同一個問題:大道很好啊,可怎麼才能做到呢?
  • 《了凡四訓》為何能堪比佛經?4句原文金言,道破天機
    《了凡四訓》並非一部佛學著作,但它的功德事卻不比任何一部佛經淺,因為此書奉行的是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法印,不但勸人向善,還教會世人許多安身立命的道理。古語云「賢達之人能安命也」,意思是說只有賢德良善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命運,從容處世。
  • 中國道德教化史視野下的《了凡四訓》及其現代意義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著作。它本來是袁黃為子孫所著的一部家訓,但問世之後,這本書作為勸善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布,擔負起民間道德教化的功能,對普通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
  • 長篇小說《魔男傳奇》(第1章-第8章修改版)
    章:說不清的模糊身世;第2章:佛說的偈語故事;第3章:兩位佛祖的對話;第4章:觀世音菩薩的點化;第5章:與眾不同;第6章:弘佛身世;第7章:嬰兒洪福;第8章:好哭的洪福。道士說道:「大部長在天掌文房,文曲星下凡書好章;豬笨人在地管一方,哪懂三文哪懂四章?」魔男爹的領導姓朱,但真實身份,上輩子其實是個善良的豬精,修煉了千年得道,投胎成人,享受福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