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為池陽太守,生七子,憑最少,贅平湖袁氏,與吾父往來甚厚,博學高才,累舉不第,留心二氏之學。一日東遊泖湖,偶至一村寺中,見觀音像,淋漓露立,即解橐中得十金,授主僧,令修屋宇,僧告以功大銀少,不能竣事;復取松布四疋,檢篋中衣七件與之,內紵褶,系新置,其僕請已之。憑曰:但得聖像無恙,吾雖裸裎何傷?僧垂淚曰:舍銀及衣布,猶非難事。只此一點心,如何易得。後功完,拉老父同遊,宿寺中。公夢伽藍來謝曰:汝子當享世祿矣。後子汴,孫檉芳,皆登第,作顯官。
第九個故事。
嘉興縣有個人叫包憑,字信之,他的父親包鼎曾經做過池陽知府。包鼎生了七個孩子,包憑最小,因此讓他入贅到平湖袁家做了女婿。包憑與了凡的父親袁仁投脾氣,兩人常有往來,包憑學識淵博,可惜運氣不好,科舉多年也沒有考中,於是開始一心鑽研佛道兩家的學問。
有一天,包憑去泖湖遊玩,偶然看見一座廟,廟宇破舊,連觀音菩薩的法相都暴露在風雨之中,於心不忍,就從包裹中取出十兩銀子,捐給主持,讓和尚們用於修繕廟宇。
主持說廟宇破舊,修復工程較大,這些銀子不夠用。包憑聽聞又拿出四匹松布,又從衣箱裡找出七件內衣一併捐給主持,裡面有一件麻布夾襖是新置辦的,僕人勸他留著自己用。
包憑說:「只要觀音菩薩法相能夠避免風吹雨淋,我就是赤身裸體又有何妨?」
主持感動得直落淚,說:「施捨銀子、布匹和衣服這都不是難事,難得的是施主您的禮佛之心如此赤誠。」
後來廟宇修繕完畢,包憑特意帶著老父親一起遊玩,就住在廟裡。當晚夢見廟裡的護法伽藍對他說:「你誠心禮佛,你的子孫將來都會做官。」
後來包憑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果然都考中進士,做了高官。
包家在嘉善是名門望族,包憑的爺爺包俊進士出身,官至禮部郎中,相當於現在的正廳級幹部。老爹包鼎也是進士出身,做過池陽知府,相當於現在地級市的市長。到了包憑這,呵呵,了凡原文中說了,學識淵博就是考不中舉人。不過學識淵博是肯定的,古代講究的是門當戶對,志同道合,不然哪能和了凡的老爹袁仁是好朋友呢。
不過包憑雖然只是個秀才,生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曾孫子包鴻逵可都是進士。特別是包檉芳在通州當鹽運使判官的時候,主持修築了著名的「包公堤」,彌補了宋朝範仲淹修築的「範公堤」的缺口,造福一方百姓。包鴻逵任湘潭知縣的時候主持修建了萬樓和岸花亭,現在在湘潭還流傳著包知縣勤政愛民的故事。
古時候書香門第的家族傳承之穩定,家風要求之優秀,這不得不讓我們現代人佩服。
寫到這裡,有心人可能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古代故事中的這些家族都能一代一代的傳承下去,而不是曇花一現?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這句話是從《孟子》說的「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演變而來,完整的句子是:「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
孟子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孟子懂人性,知道人都是有惰性的,以道德傳家,後人明白了道理,懂得提高自己的品德,自然可以傳承得久遠;以耕讀傳家,在各種勞動中親力親為,明白了家族的聲譽和財富來之不易,也會傳得久遠一些;以詩書傳家,在學習知識後明白道理,但理論終究比不上實踐,所以比耕讀又差些;而富貴傳家,下一代不知上一代的辛苦,只知享受,就算家裡積攢的錢財再多,也終會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所謂「富不過三代」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歸根結底,家族的傳承最重要的是道德的傳承,具象化就是家風的傳承。古今中外都是這個原理。大家可以看看孔子家族的傳承,至今已經兩千五百多年了;道教開創者張道陵的家族,至今也兩千多年了;宋代範仲淹家族的傳承也歷經近千年歲月了。這些以德傳家的典範都做到了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這裡的傳承說的不是生殖上的繁衍,說的是家族代有人才出,都能受到社會的認可、百姓的尊重。
咱們說點淺顯的道理,無論哪個社會,誰會喜歡為富不仁、假仁假義、傲得尾巴翹到天上的人?大家喜歡的永遠都是善良、謙虛的人,這是整個人類社會都共同遵守的準則。
因為善良、謙虛的人更有親和力,懂得為他人著想,做事有底線,內心強大,自然會受人尊敬,所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個心善並且行善的人,別人都願意幫他一把,當然可以守住家業,甚至成就更大的事業。每一代人都堅守這樣的傳承原則,自然家族的傳承會比普通人家久遠。
本節就到這裡。下一節我們一起去了解「世代行善,小門戶終變書香」的故事。
#了凡四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