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3日,2020中國公益年會在京舉行。為了全面展示2020年公益事業的發展圖景,探討第三次分配下的公益慈善事業發展之路,年會邀請來自企業、基金會、行業組織、高校等不同機構的公益踐行者、觀察者,分享和探討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公眾等不同主體在公益事業中的行為和價值。浙江新湖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葉正猛以「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說起」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
做好慈善公益,一定要不斷學習探究慈善公益的藝術、方法。上月,我在中國基金會論壇(溫州)平行論壇上,分享我讀美國學者慈善公益論著《從夢想到影響:一流慈善的藝術》所受啟示。今天,要談論一本中國本土的慈善論著——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訓》,從中引發「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慈善公益項目」的思考。
袁了凡(1533-1606),初名表,後改名黃,明朝重要思想家,是迄今所知中國第一位具名的善書作者。中國古代慈善史有一個很奇特的「景觀」,就是勸善之書也叫善書卷帙浩繁。從現有的各種線索推斷,將它估定為幾千種當不為過。從現代從事慈善公益的實務角度,我特別推舉這本《了凡四訓》。
其一,古代勸善書,顧名思義,就是宣說倫理道德、以勸人從善為宗旨的書籍,是教化之書。中國思想傳統重「道」,儒家講「道」、佛家講「道」、道家更不用說了。「道」之內涵有異,「道」的形式相似,都是側重坐而論道。作為糅合儒、佛、道三家思想為特色的勸善書,更是重於「勸」,重於思想教化。而難得的是,《了凡四訓》既講理念,更講實踐,是勸善之書,更是行善實務之書。
其二,中國傳統哲學注重辯證思維。運動變化、全面聯繫的觀點,系統或整體的觀念,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凡四訓》將辯證思維運用到慈善領域,對方方面面的慈善行為、活動進行了思辨,在善書中可以說獨樹一幟,給人們很大的啟迪。
《了凡四訓》第三篇為「積善之方」,其中論述了慈善的八對「辯證關係」——「若復精而言之,則善有真,有假;有端,有曲;有陰,有陽;有是,有非;有偏,有正;有半,有滿;有大,有小;有難,有易:皆當深辯。」(以下引用《了凡四訓》均不標註)思想不落窠臼,論述縱橫捭闔。有些語言表達的張力幾有現代人慈善公益著作《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之風。當時即有人評價此書「非僅泛常勸世文可比。」(《重刻了凡四訓跋》)
時代在發展。明代袁了凡所述的行善方法或藝術,現在當然不一定要奉為圭臬,但書中論述的慈善辯證思維對我們很有啟示。「辯證法是可以把思想拉出泥潭的方法。」(蘇格拉底)慈善公益路上運用辯證法,有時可以幫助我們走出思想和實踐的死胡同。思維通透了,路子就寬泛了,辦法就多樣了。
上述「希望工程」創始人徐永光公益力作《公益向右 商業向左》,向我們展示了公益界的五大辯證關係:公益與私利,供方與求方,民辦與權辦,有償與無償,大善與小善。我反覆研讀感覺到,這本書的最大意義,是以戰略的眼光,發聾振聵,打破慈善公益的思維定勢。思維不變原地轉,思維一變天地寬。
有詩為證。最近,杭州舉辦國際影響力投資大會,浙江省慈善聯合總會會長、浙江省原副省長陳加元作了主旨演講,最後賦了一首很有「影響力」的詩:
古來慈善只賠錢,腦洞一開可逆天。
縱論投資影響力,聚焦國際最前沿。
兼容跨界經為要,互利雙贏道得先。
社會問題商業解,千年公益出新篇。
「腦洞一開可逆天」,真是對慈善公益要講辯證思維的一個巧妙的詮釋。
下面,我結合新湖案例,談談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
一、項目定位:必要與可能
必要與可能,是我們開展任何工作考量的基點。扶貧公益切入社會問題的定位,是謀劃公益項目的重要前提。如何善思而後行,善謀而後動?首先要考量其必要性與可能性。所謂必要性,是對所謀劃公益項目的社會意義、社會價值的衡量、評估;所謂可能性,是實施項目的現實可能性,是對所具備的充分根據和必要條件進行研判。有必要沒有可能是空想主義,有可能沒有必要是盲目主義。如果僅以項目的意義為取捨,不顧項目實施的可能性,不知其可為或不可為卻伺機而動,就會徒增失敗的概率;如果僅是考量項目實施的可能性,僅以項目的難易為取捨,就難以成就卓越的公益。
新湖公益積極參與國家脫貧攻堅戰略,在2018年6月發起實施了大型綜合性公益扶貧行動——「新湖鄉村幼兒園建設暨怒江州幼兒園全覆蓋項目」,以「三區三州」之一的雲南怒江州全覆蓋為重點,在中西部滇、藏、川、黔、青、鄂6省(區)深度貧困鄉村建辦近250所「新湖鄉村幼兒園」。這個項目點面結合,面上有力「搭把手」,點上有效「扶到位」。這個點就是怒江州,2017年全州學前三年兒童入園率是58.9%,今年9月份已經達到國家規劃要求的85%以上。項目獲得浙江省十大公益品牌項目、雲南省脫貧攻堅獎等一系列獎項。
習近平總書記說:「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新湖鄉村幼兒園建設暨怒江州幼兒園全覆蓋項目」的受益地區是貧困地區,受益人群是孩子,突顯了它的特殊地位,其必要性體現在對「人生百年,立於幼學」的重要謀劃,體現在學前教育是補齊扶貧攻堅與教育體系短板,助推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抓手,體現在怒江州是中央提出的脫貧攻堅決戰決勝的主戰場「三區三州」之一,是一個集「邊疆、民族、宗教、直過、貧困」為一體的民族自治州,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難中之難」,而怒江州學前教育又是「三州」中滯後的。
從項目實施的可能性來說,一方面,學前教育既是實現脫貧目標不可或缺的任務,又是政府脫貧考核硬性指標所未涵蓋、相對著力薄弱的領域。從中央到地方,幼兒教育逐步列入教育考核體系,政府有硬性指標要求:到2020年,全國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85%,廣覆蓋、保基本、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另一方面,項目與新湖公益的能力匹配。新湖公益資金支撐、項目運行、社會資源具備一定的項目支持能力。
必要與可能的交叉點,是扶貧公益的發力點。辯證把握扶貧項目的必要可能關係,就能在高處站位,在實處著力,充分運用自身公益資源,點與面結合,深度與廣度兼顧,體現出項目的最大效能。
二、項目實施:主體與客體
主體、客體是哲學的一對基本範疇。當然,在脫貧攻堅特殊場域,主體、客體要賦予新的涵義,兩者要形成特殊的辯證關係。從扶貧責任來說,我們民營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在大國攻堅中要敢挑重擔,做生力軍,社會扶貧要當「主角」、「主體」,「主」就是擔當;從幫扶途徑來說,公益扶貧要從「授人以魚」轉到「授人以漁」,變「輸血」為「造血」,就要讓扶貧對象成為主動參與者、貢獻者;從脫貧目標來說,要促使扶貧對象成為脫貧主體,極大發揮其主觀能動性。這對辯證關係要義在於習近平總書記說的:「堅持群眾主體,激發內生動力。脫貧攻堅,群眾動力是基礎。」
2017年,新湖公益參與杭州、恩施兩地政府組織的東西部扶貧協作,選擇恩施深度貧困村——楓香河村作為項目基地,尋求立體化推進深度貧困村脫貧問題解決之道,謀劃實施「新湖楓香河益貧鄉村計劃」。我們把項目的發力點放在激發村民脫貧致富的內生動力,使貧困村民從旁觀者變為參與者,扶貧客體轉化為脫貧主體,成為既是受益者又是貢獻者。「益貧鄉村計劃」除「完善設施」主要爭取政府投入外,其它「修繕民居,提升環境,發展實業」方面都是在新湖的啟動資金和政府補助的引領下,調動村民的積極性、主動性來實現。特別是引導有建設家鄉志向、有文化、有闖蕩市場經驗的青年回鄉創業,成為脫貧攻堅的生力軍。年輕人還通過自己做網絡直播、民族文化元素活動策劃,發展鄉村旅遊、特色種植業,使這個深度貧困的古老村莊煥發生機,被推薦為恩施富有土家風情的美麗鄉村旅遊目的地。實現了「整村改造,整村脫貧」,被稱為「深度性貧困村整村脫貧可推廣可複製樣本」。
習總書記講得好:「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如果憑空救濟出一個新村,簡單改變村容村貌,內在活力不行,勞動力不能回流,沒有經濟上的持續來源,這個地方下一步發展還是有問題。一個地方必須有產業,有勞動力,內外結合才能發展。最後還是要能養活自己啊!」公益慈善實踐充分證明,公益扶貧一旦變「輸血」為「造血」,貧困農村群眾以主角出演在脫貧攻堅舞臺上,就能夠大大提升公益的社會效能,也給公益慈善打開新的空間。
三、項目方法:傳統與創新
慈善是一個古老而嶄新的事業,設計實施扶貧慈善公益項目要特別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係。其一,傳統慈善公益大量被實踐證明是有效的,要汲取其經驗,繼承發揚;繼承傳統,不迷信傳統;學習經驗,但不照搬照抄。其二,面對時代不斷變化的新情況、新問題,公益方法途徑需要不斷探索,持續迭代創新。其三,對久攻不克的老問題,更要轉換腦筋,找到新鑰匙破解老難題。在這對關係中,我們工作的天平更多傾向於創新。蘇格拉底說:「改變的秘密,是把所有的精力放在建造新的東西,而非與過去抗衡。」
新湖期貨將專業經驗與金融智慧運用到公益領域,率先實施「保險+期貨」金融扶貧創新工具,幫助貧困農戶有效控制市場風險,破解農產品「價賤傷農」,農民「增產不增收」的「千年魔咒」,使廣西、陝西、黑龍江、安徽、山西、海南等省近20個縣的十幾萬農戶直接受益,有效助力精準脫貧,阻斷返貧路徑,探索出了具有可持續性、更具普惠性、更專業精準的行業扶貧新模式。榮獲「2018中國證券期貨公司最佳產業扶貧項目獎」等多個獎項。「保險+期貨」扶貧模式連續兩年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從國家政策層面得到了肯定。不久前,全國人大常委會在《慈善法》執法檢查專題報告中肯定了這個創新之舉。
扶貧慈善公益領域面對社會問題的複雜性、多樣性、變化性,需要不同的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這就需要清晰透視傳統與創新關係,既不為穩妥而守舊,也不為立異而標新,要不斷汲取歷史經驗,尋找良策,以求取得更好效果。
四、項目資源:數量與效用
從扶貧慈善公益資源上說,要處理好數量與效用關係。一方面,作為民營大企業做公益扶貧需要投入與自身實力和責任相匹配的付出,要講數量,這是基礎,是前提。另一方面,在特定情況下,錢多不等於真善、大善。這裡的關鍵是,謀劃實施項目關鍵看效能。《了凡四訓》提出行善要盡其所能,用其全心,達其善效。扶貧公益最終要由效果來當「裁判」,所以做扶貧公益也是要講「性價比」。
新湖集團旗下湘財股份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湘財股份實施「健康+產業」公益扶貧,參與助力河南省盧氏縣、四川省儀隴縣等8個國家級貧困縣的脫貧攻堅。在健康扶貧方面,重點資助治療農民白內障,每例五千,真金白銀。在產業扶貧方面則探索了新的方法。他們憑藉對市場反應的高度靈敏、對洞悉產業鏈價值的獨到經驗以及豐富的跨界合作資源,把科研院所、大學院校的科技力量動員、組合到貧困地區的產業扶貧中來,先後啟動碳匯造林、富硒有機大米、歐李等產業扶貧項目。公司著力於出思路、出精力,重點在做好鋪路搭橋、穿針引線工作,收到過去花大錢也達不到的效果。
我們需要辯證地看待數量與效用的關係,更加關注公益資源集約化投放,讓有限的資源窮盡效用。要創新探索,充分實現公益方法的多樣性,力求花同等數量的公益資源收到倍增的社會效能。
五、項目成果:階段與延續
慈善公益項目要體現連續性、持久性、完整性。階段與延續的辯證證關係要求,要錨定全程目標,分階段實施,循序漸進,不斷積累階段成果。要「勤而積之」,不搞「半拉子工程」,守正篤實,久久為功。特別要關注的是,計劃要跟上變化,出現新的情況,要順勢尋找新對策、採取新舉措,項目有所伸展、有所延續,以最終取得圓滿成果。
新湖玉樹地震孤兒救助行動計劃,就是全程16年不斷積累善行,追求「滿善」的項目。2010年青海玉樹州發生7.1級強烈地震,新湖集團向中華兒慈會捐資5000萬元,在中華兒慈會設立「新湖·玉樹孤兒專項救助基金」,將100名玉樹孤兒安置在北京撫養,為他們提供良好的教育。國際救助慣例往往只是把孤兒撫育到成人。新湖公益在逐步達成階段公益目標後,則延續開啟新的資助行動。2014年,針對陸續有孩子考上大學依然面臨生活困難的新情況,新湖員工義無反顧採取新的公益舉措,發起「愛心接力」,資助考入大學的每一位孤兒完成學業。2019年,新湖員工又一次性為以後考上大學的地震孤兒籌齊全部大學費用。2020年該捐款設立專項慈善信託,將該慈善行動一直持續到2026年全部孤兒完成大學學業。十六年的接力跑,新湖一路呵護玉樹地震孤兒逐個長大成人,成熟步入社會。
美國學者的《從夢想到影響——一流慈善的藝術》一書說得好:「慈善事業並不是一次選秀比賽。」慈善需要有「毅力、承諾和堅持到底的願望。」
以上例舉五個方面關係,分析扶貧公益項項目設計實施的辯證方法。實際上,辯證法是綜合性、全面性的思維。我們國家消滅絕對貧困的脫貧任務已如期完成,實現鄉村振興的歷史巨幕將全面開啟。新湖公益基於對慈善公益扶貧多個方面辯證關係的綜合考量,經過反覆調查研究,策劃了「脫貧摘帽地區鄉村經營管理人才培育計劃」。該項目旨在選拔、培養服務於脫貧摘帽地區鄉村的高級經營管理人才,助力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實現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這個新的大型公益項目,設計是開拓、務實的;實施將是極大的考驗和挑戰。思維的節拍一定要同實踐的步伐協調。
《了凡四訓》說:「為善而不窮理,則自謂行持,豈知造孽,枉費苦心,無益也。」——做善事卻不徹底明白事理,反而自以為是在修行持戒,哪裡知道自己實際上是做了壞事,白白地花費了一片良苦用心,這樣行善是沒有什麼益處的。我們從事扶貧慈善公益以及今後進一步參與鄉村振興,要多研察事理,探究方法,講求藝術,以求我們實施的項目高質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