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從前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出以往所犯的過錯,並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
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不斷地改正過失。
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古人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
像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做過的惡事太多,當我們回想往事的時候,常常看不見自己做過的錯事,粗心大意,就像得了眼翳一樣看不清楚自己的過失。
了凡先生是以古代的一個聖賢之人、衛國的大夫蘧伯玉改過的事情為例子,來說明古代的人十分重視修行和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也說明古代人對於改過那種堅定的信念,同時也是用這個例子來勉勵他的兒子,教育他的兒子應該持之以恆地改正自身的錯誤。
蘧伯玉,名瑗,伯玉是他的字。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共經歷了衛獻公、衛襄公和衛靈公三朝,在當時是以賢德之名而聞名於諸侯的。
同時,他還是孔子的弟子,據說他品德高尚,做人光明磊落。蘧伯玉死後諡號成子。
關於蘧伯玉品德高尚這件事情,孔子就曾經稱讚過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據說孔子在周遊列國走投無路的時候,曾經數次投奔過蘧伯玉,他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關於蘧伯玉善於改過並且擁有很高的自我改正精神這件事情,在《論語·憲問篇》中就有記載: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這句話是說有一天,蘧伯玉派人來拜望孔子,孔子向來人詢問蘧伯玉的近況,來人回答說:「他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可卻苦於做不到。」
來人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
其實這句話就已經充分地表明了蘧伯玉的自我反省精神。
在這段中,了凡先生也舉出了幾個蘧伯玉改正自身錯誤的幾個具體的例子,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到以往所犯的過錯,並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
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不斷地改正過失。
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
其實在這段中,我們就應該發現了,蘧伯玉先生最開始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的時候,當時他的年齡只有二十歲。
一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能夠察覺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能夠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確實非常難得。
蘧伯玉每天都改過,堅持了幾十年,一直到去世,每一年下來,他都覺得自己以前所改不如意,不徹底,天天在用功。
了凡先生講述蘧伯玉的事情,也是為了讓他的兒子向蘧伯玉學習改正過錯的方法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講完了古代聖賢之人改正自身過錯的方法和精神,了凡先生又用普通的凡夫俗子和聖賢之人做了一個對比。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凡夫俗子和聖賢之人在出生的時候情況都是一樣的,前面好像就講過,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能夠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之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人成為了堯舜、孔孟那樣的聖賢之人,更多的人卻都是變成了凡夫俗子。
這其中是由多個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也包括有沒有改過的精神、能不能改正自身的過錯這個原因。
前面了凡先生講述了聖賢之人能夠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但是凡夫俗子呢?
凡夫俗子身上的過錯可能是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到處都是,但是自己卻根本就發現不了,即使是靜下心來自我反省,也由於心粗眼翳的原因而對自身的錯誤視而不見。
所以說,凡夫俗子想要改正自身的錯誤的話那就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長遠的目光,同時也要細心不能粗心大意,否則不要說改正自身的過錯,即使是想發現自身所犯的錯誤也是不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