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凡四訓》:蘧伯玉改過

2021-01-10 超凡博弈

昔蘧伯玉當二十歲時,已覺前日之非而盡改之矣。至二十一歲,乃知前之所改,未盡也;及二十二歲,回視二十一歲,猶在夢中,歲復一歲,遞遞改之,行年五十,而猶知四十九年之非,古人改過之學如此。吾輩身為凡流,過惡蝟集,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見其有過者,心粗而眼翳也。

從前衛國賢大夫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出以往所犯的過錯,並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

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不斷地改正過失。

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古人改過的態度就是如此。

像我們這種凡夫俗子,做過的惡事太多,當我們回想往事的時候,常常看不見自己做過的錯事,粗心大意,就像得了眼翳一樣看不清楚自己的過失。

了凡先生是以古代的一個聖賢之人、衛國的大夫蘧伯玉改過的事情為例子,來說明古代的人十分重視修行和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也說明古代人對於改過那種堅定的信念,同時也是用這個例子來勉勵他的兒子,教育他的兒子應該持之以恆地改正自身的錯誤。

蘧伯玉,名瑗,伯玉是他的字。

蘧伯玉是春秋時期衛國的大夫,共經歷了衛獻公、衛襄公和衛靈公三朝,在當時是以賢德之名而聞名於諸侯的。

同時,他還是孔子的弟子,據說他品德高尚,做人光明磊落。蘧伯玉死後諡號成子。

關於蘧伯玉品德高尚這件事情,孔子就曾經稱讚過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據說孔子在周遊列國走投無路的時候,曾經數次投奔過蘧伯玉,他稱讚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君王有道,則出仕輔政治國;君王無道,則心懷正氣,歸隱山林。」

關於蘧伯玉善於改過並且擁有很高的自我改正精神這件事情,在《論語·憲問篇》中就有記載:

「蘧伯玉使人於孔子,孔子與之坐而問焉,曰:『夫子何為?』

對曰:『夫子欲寡其過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這句話是說有一天,蘧伯玉派人來拜望孔子,孔子向來人詢問蘧伯玉的近況,來人回答說:「他正設法減少自己的缺點,可卻苦於做不到。」

來人走後,孔子對弟子說:「這是了解蘧伯玉的人啊。」

其實這句話就已經充分地表明了蘧伯玉的自我反省精神。

在這段中,了凡先生也舉出了幾個蘧伯玉改正自身錯誤的幾個具體的例子,蘧伯玉剛二十歲時,就已經能夠察覺到以往所犯的過錯,並且全部改正。

到了二十一歲,才知道以前的過錯未完全改掉。

到他二十二歲,回頭查看二十一歲時自己所做的事,感覺好像還在夢中一樣,年復一年,連續不斷地改正過失。

等他到了五十歲的時候,仍然還清楚地記得自己四十九歲那年尚未改正的過失。

其實在這段中,我們就應該發現了,蘧伯玉先生最開始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的時候,當時他的年齡只有二十歲。

一個人在二十歲的時候就能夠察覺到自己所犯的錯誤,並且能夠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確實非常難得。

蘧伯玉每天都改過,堅持了幾十年,一直到去世,每一年下來,他都覺得自己以前所改不如意,不徹底,天天在用功。

了凡先生講述蘧伯玉的事情,也是為了讓他的兒子向蘧伯玉學習改正過錯的方法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講完了古代聖賢之人改正自身過錯的方法和精神,了凡先生又用普通的凡夫俗子和聖賢之人做了一個對比。

首先要說明的一點是凡夫俗子和聖賢之人在出生的時候情況都是一樣的,前面好像就講過,人人都可以成為堯舜,也就是說出生的時候每個人都是能夠成為堯舜那樣的聖賢之人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人成為了堯舜、孔孟那樣的聖賢之人,更多的人卻都是變成了凡夫俗子。

這其中是由多個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其中也包括有沒有改過的精神、能不能改正自身的過錯這個原因。

前面了凡先生講述了聖賢之人能夠改正自身所犯的錯誤,但是凡夫俗子呢?

凡夫俗子身上的過錯可能是像刺蝟身上的刺一樣,到處都是,但是自己卻根本就發現不了,即使是靜下心來自我反省,也由於心粗眼翳的原因而對自身的錯誤視而不見。

所以說,凡夫俗子想要改正自身的錯誤的話那就必須要有很高的智慧、長遠的目光,同時也要細心不能粗心大意,否則不要說改正自身的過錯,即使是想發現自身所犯的錯誤也是不可能的。

相關焦點

  • 我在喜馬拉雅開了一門新課,講述《了凡四訓》,歡迎收聽
    今天開始,我要跟大家詳細講解一本書,叫《了凡四訓》,這是一本對我人生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好書;作為一個愛書如命的人,我家裡有著接近一萬本藏書,有三十多個書櫃,家裡滿滿當當的都是書。但是,如果要我列舉十本對我人生影響最大的書,一冊薄薄的《了凡四訓》,絕對要拍在前十名,甚至前五名的。
  • 《了凡四訓》最為核心的6句話:「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了凡四訓》是明朝思想家袁了凡寫給兒子的誡子書,號稱「中華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到如今印發超過億冊,有些寺廟直接贈送,足以見這本書的偉大之處,但是在如今這個快節奏的生活裡,卻很多人不知道《了凡四訓》這本奇書。今天就講講《了凡四訓》裡最為核心的6句話,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 從《皇極經世》到《了凡四訓》隱藏的易經預測智慧
    學習《易經》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對於易經預測的準確性一直難於把握,今天再一次看完《了凡四訓》有了新的啟示和感悟。要想真正看懂《了凡四訓》我們應該回望到千年之前從《皇極經世》創始人,易學大師邵雍哪裡開始尋覓。
  • 有本善書叫《了凡四訓》
    而《了凡四訓》別開生面,開善書具名之先河,成為中國第一部真實人物具名的善書。袁黃身為大眾眼中的社會賢達,以自己的成功經驗作為講授內容,循循善誘,仿佛長者在側。「真人實事」更能深入人心,現身說法尤能引起共鳴。傳統勸善文本累代不乏,甚至《西遊記》《聊齋志異》等通俗小說皆有警世作用,而《了凡四訓》的勸善效果卻能經久不衰,應該說,與作者現身說法的述說方式大有關係。這正是《了凡四訓》作為經典善書的獨到之處。
  • 中國道德教化史視野下的《了凡四訓》及其現代意義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黃最為人所熟知的一部著作。它本來是袁黃為子孫所著的一部家訓,但問世之後,這本書作為勸善書在社會上廣為流布,擔負起民間道德教化的功能,對普通民眾的道德觀念和道德實踐產生了深刻影響。
  • 「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了凡四訓》求福改命三大方法解析
    《了凡四訓》一書提出,「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一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積善累德,謙恭卑下,感格上天,就能夠求福得福,善報無盡。了凡四訓封面圖這本書是明代《了凡四訓》告訴我們,生活中,之所以有很多人被命數緝住,是因為凡人的血肉之身,無法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會落在命數裡,因此,他們的命運是能夠被推算的。《易經》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說明即使是一個凡人,他的命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 《了凡四訓》告訴你:什麼人的命是算不準的
    關於命運測算的說法,或許在國學經典《了凡四訓》一書中可以給我們揭曉答案。《了凡四訓》是一部類似於家訓的國學經典,書中所闡明的「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思想,旨在勸誡子孫後人怎樣為人處世、立足於世。《了凡四訓》一書中講述了一個經典的與命理學相關的故事:話說出生於醫學世家的袁了凡,在他三十出頭的時候偶遇一名精通奇門遁甲、各種玄學之術的算命先生,這位算命先生把袁了凡從出生至今發生過什麼都事無巨細地了如指掌,包括推算出他什麼時候參加科舉高中為官,後來都一一應證了。但是算命先生也很實在地告訴他:這一生無子嗣,生命終結於五十三歲某月某日某時。
  • 《了凡四訓》講算命可以很準,也可以變得不準
    周秋鵬《了凡四訓》是明代的學者袁了凡寫給子孫後代看的家書,這本書不是為了出版的。估計那時候寫了書也不像現在那樣可以交給出版社公開出版,賺到一筆稿酬和版稅,也沒有網絡自媒體可以發布。就是抄寫在紙上留給子孫後代傳閱,讓他們記住老祖宗的訓導。後來才流傳到民間。
  • 《了凡四訓》為何能堪比佛經?4句原文金言,道破天機
    《了凡四訓》並非一部佛學著作,但它的功德事卻不比任何一部佛經淺,因為此書奉行的是佛家「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的佛教法印,不但勸人向善,還教會世人許多安身立命的道理。古語云「賢達之人能安命也」,意思是說只有賢德良善的人才能真正掌控自己命運,從容處世。
  • 袁了凡:被算命算活不過54歲,膝下無子,得高人指點,活了74歲
    袁了凡的《了凡四訓》《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寫給兒子的《誡子書》,講訴自己一生的經歷,將自己逆天改命的故事告訴兒子,讓兒子懂得行善事得善果的真諦。《了凡四訓》分四部分:1、「立命之學」:這部分主要講袁了凡先後遇到孔先生與雲谷禪師的經歷,他悟道:「命由我作,福自己求,命運是由自己決定的,只有庸人才會被命數束縛。」2、「改過之法」:這部分主要講改過覺悟與方法,如:「日行一善,貴在堅持。
  • ...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
    浙江新湖慈善基金會秘書長葉正猛以「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說起」為題發表了主旨演講。以下是他的演講內容:做好慈善公益,一定要不斷學習探究慈善公益的藝術、方法。上月,我在中國基金會論壇(溫州)平行論壇上,分享我讀美國學者慈善公益論著《從夢想到影響:一流慈善的藝術》所受啟示。
  • 《用心學了凡四訓》第三篇第18講:什麼是大善,什麼是小善?
    接下來,了凡對大善、小善給出了界定標準。了凡說:「人的志向,只要是為了國家的利益,為了天下蒼生著想,善事即便很少,功德卻很大;如果只是有利於少數人,為少數人謀福利,哪怕善事做得很多,福報也只會很小。」這裡我想澄清一點,很多解讀《了凡四訓》的書裡把「苟在一身,雖多亦小」的「一身」解讀成為了自己,或者自私自利,我覺得不妥。
  • 《了凡四訓》:有能力就要選擇最好的方法
    用高明的從心止惡的方式,再加上理解改過的道理和禁止自己做惡事這兩種不高明的方式,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好的辦法。如果只知道不高明的辦法,而對上乘的方法不清楚,那便是愚蠢的。了凡先生已經把改正自身的錯誤的三種方法做過對比了,在看過了凡先生的分析之後我們就會發現結果高下立判、一目了然,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心裏面改正自己的錯誤,差一點的就是從道理上改正自己的錯誤,最笨的辦法當然就是從事情上改正自己的錯誤了。
  • 《了凡四訓》:罪孽深重的表現
    了凡先生在這裡列舉了幾種。比如說了凡先生列舉出來的「或心神昏塞,轉頭即忘;或無事而常煩惱;或見君子而赧然相沮;或聞正論而不樂;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夢顛倒,甚則妄言失志」等等這些情況就全都是人們自身犯了錯誤之後可能會產生的表現。比如說「無事而常煩惱」,本來是沒有什麼事情的,那為什麼還會產生煩惱呢?
  • 《了凡四訓》:一生命運已註定
    【解讀】 孔老先生的預言被一一證明之後,了凡就越來越恐慌。假設一下,如果有一天一個算命先生預測了你未來的考試成績和名次,當未來的某一天你考試結束並且成績出來的時候,你發現你自己的成績和名次都和預測的一模一樣,這是多麼令人震驚的一件事啊!
  • 明朝袁了凡:了凡四訓白話文版
    (原作者: 明朝 袁了凡 先生)第一篇 立命之學一、一切都是命半點不由人我童年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要我放棄學業(科舉),改學醫,她認為學醫可以養活生命,也可以救濟別人。並且學術有成,也可償父親的心願。後來我在慈雲寺,碰到位老人,一臉長鬚,相貌非凡,看起來飄然若仙風道骨,我就恭敬向他作禮。
  • 了凡四訓:一個人,之所以不能大富大貴,就因為這一個字!
    《了凡四訓》是明代袁了凡寫給兒子的訓子文,闡述了「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核心思想。袁了凡先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畢生學問,寫給自己兒子的話,情感真切,價值非常的大。非常值得我們後人學習。《了凡四訓》中有這麼一段話,講述了,一個凡人,之所以不能大富大貴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