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丁龍的真實身份(下)關鍵線索:家書和信封

2021-01-10 澎湃新聞

在尋找和確定Dean Lung的身份的過程中,由馬萬昌的後人提供的四份證物的照片起了關鍵的作用,這包括:

1) 1972年,馬萬昌的兒子馬維碩寫給兒女的家書;

2) 1907年11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3) 1907年9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4) 1907年9月,美國Galway郵局寄給臺山白沙千秋裡Dean Lung(進隆萬昌)的信封。

目前,我們得到了保留在馬萬昌後人手裡的這些物證的照片,可以得出Dean Lung就是馬萬昌的結論。下面,分別就這幾份物證展開敘述與討論。

第一封信

最早指引我們將Dean Lung與馬進隆以及馬萬昌聯繫在一起的是一封寫於48年前的家書。

1972年,馬萬昌的兒子馬維碩寫給兒女的家書。

寫信人名叫馬維碩,是廣東省臺山市白沙鎮千秋裡村人,退休前一直在千秋裡附近的達德小學教書。據馬氏家譜記載,馬萬昌共育有二子四女,大兒子士勤,二兒子士籌(維碩)。其中維碩又育有二子五女,現在其後人大多居美國。

1972年8月18日,馬維碩寫了一封家信給在美國的兩個兒子、兩個女兒以及兒媳婦,他提到自己的父親馬萬昌,早年到美國謀生,取名馬進隆,英文名Mar Dean Lung。馬萬昌在美國曾受僱於一位富人,信中說道:「美國籌建『哥倫比亞』大學時,曾邀請各處大富翁共商大計,當其時你祖父作為富翁的近身隨員資格,亦參加在席,而會議上發出勸捐籌款,你祖父捐出美金一萬元。」這正是Dean Lung在美國受僱於卡本蒂埃而後捐款哥倫比亞大學設立漢學系的故事。

這封信的部分截圖公布後,有人對其真實性以及信中的內容提出了一些質疑。但我將這封信與國內保存的馬維碩所寫的其它文件進行了字跡比較,字跡顯示為同一個人所寫。可是,信中說馬萬昌在美國「取名馬進隆」(Mar Dean Lung),但目前所知道的Dean Lung在美國的所有文件上使用的名字為什麼都是Dean Lung呢?

這或許應從一段歷史講起。當年,一部分臺山和五邑地區的華人是以「賣豬仔」的形式抵達美國的,因此他們有許多人用了虛假的名字。而馬萬昌是否因被「賣豬仔」到美國,目前沒有確鑿的資料佐證。

多年來,臺山市僑聯接待海外華人的後裔回鄉尋根問祖時,常常會遇到這些華人的後裔提供先輩的姓名並非他們原來在家鄉時的姓名,而是到美國後用的新姓名。這或許也是Dean Lung的真實身份難尋的緣由。

2009年,美國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亞裔研究系系主任譚雅倫教授(Prof. Marlon K. Hom)在清華大學講演時曾提到,「早年非英語國家的新移民入境時,美國移民局登記姓名的記錄常常出錯,有的以姓當名,有的以名為姓。這種情況反映出早期華人移民的一個令人深思反省的文化差異現象:這裡既有美國移民官員對非英文語系國家的文化沒有認識,對這類新移民的入境身份處理粗魯,糊塗,也有華人移民不了解移民程序,對移民過程中自己的姓名混亂也不知道或不關心。更有可能是當年這些華裔新移民也有語言障礙,怕麻煩而將錯就錯。」

馬萬昌於1905年底離開了美國,以前的研究提到:他不知所終。其實,當時他返回了家鄉,生兒育女。晚年時,他曾把自己在美國的故事告訴了維碩,後於1936年10月(根據馬維碩的自傳所提及)在家鄉逝世。

幾十年裡,馬維碩對父親的那段經歷三緘其口。他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馬萬昌在家鄉先後為兩個兒子以及其兄弟蓋了四所樓房,購買了田地與新寧鐵路的股票,在香港投資,算是村裡的有錢人。然而,隨著抗日戰爭爆發,馬萬昌投資的新寧鐵路被毀,投資血本無歸,香港的產業也被居心不良的同鄉吞沒,從此斷了家庭經濟來源,不得不變賣家中土地。到解放時,家產基本賣光,因此家庭成分被評為貧農。我猜想,馬維碩為了表示「決意背叛原有階級」(引自馬維碩本人所寫的材料),因此不願意向兒女提起這段往事,以避免被當時的政治運動波及。

此外,馬維碩的兩個兒子很小就到香港打工(後來去了美國),如馬維碩信中所說:「因為你們年少出外,所以為父未嘗提及過此事」。

但是,馬維碩一直沒有忘記父親的囑託,「要去哥倫比亞大學看一看」。因此,當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後,中美關係往正常方向發展,馬維碩向兒女們講述了父親馬萬昌的故事,並把保存下來的英文信轉給了在美國的兒子。

遺憾的是,儘管馬維碩在退休後移居美國,但兒子由於英文水平有限,孫子和孫女也忙於緊張的工作,一直沒有陪同他去哥倫比亞大學看看。

馬維碩夫婦在移居美國前在祖居門前合影。

第二封信

2020年4月17日,馬萬昌的後人提供了一封署名為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1907年11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1907年11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這封信由於保存年代久,墨水已滲透到了背面。先來看看這封信的內容:

戈爾韋,1917年11月17日

親愛的Dean Lung,

我收到了你9月26日的信。

我很高興知道你收到了你的債券金。很抱歉,金額太小了,但很好,現在的價格要低差不多150美元。一大筆錢貶值了,許多曾經富有的人現在都變窮了。

我很高興知道你母親和家人都很好。新出生的男孩怎麼樣?霍勒斯·范·魯阿雷魯和她的兒子現在來拜訪。我們剛剛上山,在美麗的「丁龍路」上,去看望威廉森太太。她很好。

克羅蒂埃夫人去了加利福尼亞。那裡的事情非常糟糕,令人沮喪。那裡的有錢人必須付他們(此處不清)現在到期應該要付的錢。朱安·羅伯特·格倫先生和姑娘們來了。我很高興知道你想再次訪問美國。我希望你能這樣做。最後,這所房子整潔、溫暖、舒適。水從山上流到井裡,也流到公園邊的飲用泉裡。住在這裡對窮人來說越來越困難了。

我很好

我記得馬(Mah)和吉姆(Jim)。

你的朋友。

H.W.C.

這封信寄自戈爾韋(Galway),正是丁龍原來的僱主卡本蒂埃(H.W.Carpentier)的家鄉。H.W.C.是卡本蒂埃籤名時常用的縮寫。我得到信件照片後,立即與手頭掌握的卡本蒂埃的書信字跡進行了對比,能證明這是卡本蒂埃的手跡。後來,長期從事Dean Lung與卡本蒂埃研究的哥倫比亞大學專家米亞一看這信的照片就確定是卡本蒂埃的手跡。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這封信的日期。從照片上看,寫信時間為1917年。4月22日,我在寫給信的持有人,馬萬昌的曾孫女馬嘉燕女士的郵件中提出了兩點疑問:

首先,此信的內容與1907年9月17日的另一封H.W.C.寫給Dean Lung的信在內容上有很多共通之處,都提到了寄去的錢(債券金),新修的水管引水到家,以及Dean Lung路。如果相隔十年還說同樣的幾件事情,在情理上似乎說不過去。

其次,信中H.W.C.問Dean Lung,「新出生的男孩怎麼樣?」。馬萬昌只有兩個兒子,1917年沒有兒子出生。而根據家譜記載,馬維碩(士籌)出生於生於光緒卅三年三月二十九日(公曆1907年5月11日)。時間正好對應得上此信的日期1907年11月。

馬家家譜

馬嘉燕及其表兄,馬萬昌的曾外孫黃暢泉後來回復我,他們在仔細看過原件後確認,信上寫的確實是1907年,而非1917年。

閱讀此信,我們似乎感覺得到,卡本蒂埃與Dean Lung已經超出了僱主與僕人的關係,他們是以平等的身份,以老朋友的口吻在敘舊。他們曾經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讓更多的美國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文化,歷史和語言——而共同捐款在哥倫比亞大學創立了全美最大最好的漢學系,他們憧憬著再次相聚在美國。

第三封信

在仔細研究了這封H.W.C.寫給Dean Lung的信後,我根據信的內容推測,在這之前應該還有其它的來信,因此希望馬嘉燕繼續尋找。4月26日,通過聯絡人黃祥光,我得到了以下的這封同為H.W.C.寫給Dean Lung的信件的照片:

1907年9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1907年9月,美國H.W.C.寫給Dean Lung的信。

這封信的字體明顯與前面一封信不同。另外一處明顯與H.W.C.以往的書信習慣不一致的地方是,這封信在日期那一行只寫了「9月17日」,而沒有寫年份。

米亞看過此信的照片後,她認為:「這兩封信並非出自同一人之手。我一眼能認出,日期為11月份的信肯定是卡本蒂埃親筆所寫。但另外一封日期為9月的信件則不那麼像他的筆跡,這和我在哥倫比亞大學及巴納德檔案館所看到的一些信件的筆跡更相似。跟據我的研究,可能是卡本蒂埃口述,由寄宿在他家的女管家卡羅琳·克羅克爾代筆。卡本蒂埃在晚年,確實會口述,然後由這位女士替他書寫。」

但無論如何,這是H.W.C.寫給Dean Lung的另外一封信。我們看看信裡都說了什麼: 

9月17日,戈爾韋

親愛的Dean Lung,

我親自駕駛著詹森先生新組建的駿馬車隊上山,三英裡長的Dean Lung路是薩拉託加縣最棒、最好的公路。我希望你能再來看看。而且天氣很好。

你一定是在這之前收到了我8月4日的信,寄去了你的錢。我希望你能告訴我一些你的事情。你有多少土地,什麼樣的房屋?你總共有多少錢和財產像個富有的人?你要養活多少人?我關心這些東西。

除了現在重感冒以外,我還是很好,我希望很快能治好。天氣又暖和又好。

這裡沒有什麼新鮮事。我想我告訴過你,我們有很好很深的井,有蓄水池和風車,在學校房子後面的小山上,有從地下室到閣樓的水管,還有地上的水管。非常方便!

克羅裡奇先生已經放棄了他的商店,我也買下了他的房子和土地。我現在擁有的土地比我想要的或能照顧的還多。我們很孤獨。

請再來看看我。

我希望你媽媽和大家都好。

你的朋友

H. W. C.

與11月17日的信的內容相似,卡本蒂埃和老朋友Dean Lung聊著家常。他很關心Dean Lung回鄉後的生活,同時他也表達了對Dean Lung的母親和家人的問候。

從信中還可以讀到,儘管Dean Lung離開卡本蒂埃才不到兩年,但離開了Dean Lung的陪伴和照顧,卡本蒂埃感到很孤獨,因此才在這封信中對Dean Lung說「我希望你能再來看看。」他熱切期待和老朋友再度相見。

但這封信究竟寫於哪一年呢?在收到這封信的同時,我還得到一個1907年9月發自戈爾韋(Galway)的信封的照片。

信封

4月26日,通過聯絡人黃祥光,我得到了上述H.W.C.籤署的發給Dean Lung的信件的照片,同時還有一個1907年9月從Galway寄到千秋裡,給「Dean Lung進隆萬昌」的信封。

正是這個信封讓我確信馬萬昌就是進隆,也就是Dean Lung本人。

信封以中英文寫成。英文是Dean Lung, Bark Sha Post Office, Sun Ning, Canton, Ch(ina),中文是「廣東新寧白沙旺(此字殘缺)記信館交千秋裡村進隆萬昌收」。

當Dean Lung,進隆和萬昌這三個名字作為收信人同時出現在同一個信封上,便證明了一切。

這個信封「的郵戳因被蟲蛀導致某些信息缺失,但它卻保留了最重要的信息:此信發自Galway(戈爾韋),時間是1907年9月。

至於為何有兩個落地戳,信為何寄到旺記信館交進隆萬昌收,而進隆萬昌為什麼是同一個人而不是兩個人,李柏達在

《新聞調查》

中作了詳細的分析。李柏達認為:這封信有兩個落地戳,一個(丁未九月十九日)是郵局收信日期,另一個(丁未九月廿日)是郵局送信日期;旺記信館是當時兼辦華僑私信的機構,在1913年出版的《萬國寄信便覽》中廣東新寧白沙的信館名錄上,確有「旺記郵政局」;信封上的收信人「進隆萬昌」是同一個人,因為寫信有規矩,如果信寄給兩個人,兩個名字是並列寫的。信封上的「進隆萬昌」並非並列,由此判斷是同一個而不是兩個人。

這可能是Dean Lung提前所好的信封。

另外一個很關鍵的質疑就是,沒有資料證明卡本蒂埃學過中文,也不知道他能夠寫中文。那麼這個既有英文又有中文的信封出自誰之手?

一種可能性是繼續留在卡本蒂埃家中工作的新寧人Mah Jim幫卡本蒂埃寫的。這種可能性僅僅是猜測,沒有任何的證據支持。

我將疑問告訴馬嘉燕,她回覆:這個信封很可能是Dean Lung寫了,留給H.W.C.的。

Dean Lung在離開卡本蒂埃回國前,為了方便日後卡本蒂埃與自己通信來往,事前寫好了一些留有家鄉地址和姓名的信封交給卡本蒂埃。作為卡本蒂埃多年的貼身隨從與管家,心思縝密而且體貼人的Dean Lung完全會這樣做。

我把這個信封與已知的Dean Lung所寫的給哥倫比亞大學的捐款信的筆跡進行了簡單的對比,左邊為信封上的筆跡,右邊為Dean Lung的捐款信。看看兩個文件上面相同的文字或字母的相同之處,我相信讀者也會得出和我一樣的結論。

信封上Dean Lung的字跡。

Dean Lung所寫的給哥倫比亞大學的捐款信。

對比兩封信件可見,Dean Lung的寫法、大寫字母S的寫法、大寫字母N的寫法、ing的寫法、大寫C以及字母ton的寫法基本一致。

那麼,信封上面那些漂亮的中文字是否Dean Lung馬萬昌的筆跡呢?

按照卡本蒂埃對Dean Lung的描述,他並非一個目不識丁的野蠻人,而是一個有教養的人,的確有可能能夠寫出那樣漂亮的中文字。後來,我向馬萬昌的後人詢問是否有保留任何馬萬昌的手跡,至今為止,尚未得到答覆。

而由於馬萬昌的後人大部分都移居海外,馬萬昌晚年時和馬維碩一起居住的祖屋前幾年遭受了入屋盜竊,許多物品被竊。加之祖屋久無人住,許多東西發黴了,前兩年馬萬昌的曾外孫回國時曾經請千秋裡的鄰居幫忙清理扔掉了許多的書報紙張,很多可能有價值的東西估計都被扔掉了。

另外,馬維碩臨出國定居前曾把一個保險柜交給曾外孫保管。然而,這個可能裝有馬萬昌重要文件的保險柜幾年前在沒有人居住的曾外孫(後來移居美國)的家中被盜。

歷史就是這樣,充滿了遺憾。但是我們很感激馬維碩在1972年的那封家書,書中寫道:「今從內信夾來英文信一封,就是在64年前你的祖父馬萬昌和一位很富有的美國人剩下來的一封通信,我看不識此信所講的事情,故特寄給旅外的兒女們看看,亦為我們家史中作參考的材料,也有所收益也」。

感謝他為我們保留了這些重要的證物,幫助我們更確認Dean Lung正是臺山市白沙鎮千秋裡村的馬萬昌。

(作者陳家基系南非華人學者,文中英文書信的中文版皆為作者翻譯。)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信封格式錯誤無法投遞!寧大新生50多封家書被退
    寧波在線訊(記者邵巧宏通訊員郝曉帆褚晶君孫煜坤厲靜)  前不久,一位寧波父親寫給考上北大兒子的一封家書,刷爆了朋友圈。今年中秋節前,寧波大學的2907名大一新生,也忙著寫上了家書。  2907名學生,2907封滿載濃情的家書,中秋節前陸續從寧波寄出了。  算算時間,大多數家書應該能到家長手裡了。
  • 寧波大學2907名新生寫家書 50多封格式錯誤被退
    這次寄家書她不確定信要在路上走多久,而且就算收到,文化不高的父母也無法完整讀下來,但是小娜堅持要寄出去,她說,埋藏在心裡的愛,這次一定要說出來。有些同學把自己軍訓的照片洗出來一起郵寄,有的同學直接在《此間寧大》明信片上寫信,還有同學在信封中附上小禮物。五花八門的新做法讓陽明學院的老師們不僅「漲了姿勢」,還收穫了滿滿的感動。老師們告訴記者:寫信現場不時傳來抽泣聲。
  • 一大學2907名新生寫家書 50多封因格式錯誤被退回
    這次寄家書她不確定信要在路上走多久,而且就算收到,文化不高的父母也無法完整讀下來,但是小娜堅持要寄出去,她說,埋藏在心裡的愛,這次一定要說出來。  有些同學把自己軍訓的照片洗出來一起郵寄,有的同學直接在《此間寧大》明信片上寫信,還有同學在信封中附上小禮物。五花八門的新做法讓陽明學院的老師們不僅「漲了姿勢」,還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老師們告訴記者:寫信現場不時傳來抽泣聲。
  • 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在京啟動大小學生分享家書記憶
    文化部原部長、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名譽會長、著名作家王蒙發來賀信,對活動表示表示祝賀和支持。「全國青少年家書寫作暨家書徵集活動」啟動儀式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黃昂瑾 攝啟動儀式上,活動組委會主任、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徐德霞代表組委會致辭,組委會秘書長、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楚三樂介紹了活動的具體內容和組織機構。
  • 徵稿|寫一封「瀟湘家書」,寄一份思念,全省職工「最美家書」徵集...
    由省總工會舉辦的 「全省職工最美家書徵集活動」 將評選出若干名個人獎項和集體獎項 獎勵多多哦~ 還將擇優選取 50 餘篇優秀家書報送至 省文明辦參與全省最美家書評選活動 這個活動太好了,我要怎麼投稿呢? 別急,我來告訴你。你只要將家書投給所屬的市州總工會、省產業工會就可以啦。
  • 穿越67年的安徽老兵家書三封已找到親友
    原標題:穿越67年的安徽老兵家書三封已找到親友 一封家書的信封。(受訪者供圖)1948年長春圍城,至少有61封家書未能送抵安徽(詳見本報昨日報導《穿越67年,老兵家書想回家》)。「楊立盛是我大伯,這封信應該是寫給我奶奶的。」
  • 千名學生操場寫家書 女生愧疚:忘了寫信格式
    千名學生操場寫家書。   四川新聞網成都12月25日訊(記者 張進春)「親愛的爸爸媽媽,你們好嗎?」12月25日,成都五月花高級技工學校的操場上,近千名學生席地而坐寫起家書。隨後,輔導員買來了信封、郵票,並幫學生寄出家書。   上午9時,該校學前教育系的同學們搬著小板凳,來到操場上。
  • ...旨在開展感恩教育-小楷,家書,名大學,書寫,張永亮,于右任,生手...
    21日,宋勇權用小楷書寫完這封家書後,蓋上了自己的印章。  21日,在陝西鹹陽師範學院于右任書法學院內,數十名大學生手執毛筆用小楷書寫著家書。自2016年以來,該院256名學生每逢母親節、父親節便用小楷書寫家書一封,如今學院要求學生每月寫一封。該院開展此項活動,旨在開展孝文化感恩教育,還原古代文人部分日常生活形式,為學生營造一個高雅的學習氛圍。
  • 「紅軍家屬免貼郵票」 1934年的一封家書見證軍民魚水情
    一封寫於1934年9月9日的家書,帶領參觀者回到長徵出發前夕。這是當時在紅軍第二十二師師部偵察連工作的歐陽洪長寫給叔叔的信件,字跡工整,溫情動人。信封正面,蓋有「紅軍家屬免貼郵票」的印章;信封背面,「紅軍家屬不可遺失」的字樣和郵戳清晰可見,這些都是蘇區軍民魚水情深的最好見證。除了這封家書,紅軍後代歐陽可輝還展示了另外3封保存完好的家書,泛黃的信紙承載著紅軍戰士的家國情懷,見證著時代和社會變遷。
  • 葉羅麗:文茜身份即將暴露,齊娜的塔羅牌很關鍵
    在昨日更新的第11集中,水王子上線和王默大秀恩愛,水默粉吃了一波心滿意足的狗糧,但王默依舊沒被她的小夥伴們記起,連水王子都沒有辦法,但在11集最後,齊娜的出現,將會是揭開王默神秘身份的關鍵。不過好在齊娜還留著她和王默的照片,葉羅麗戰士能否記起王默,可能關鍵就在於齊娜的塔羅牌,塔羅牌可以預知一些事情。在齊娜的內心深處,總覺得忘記了什麼重要的事情,通過塔羅牌的指引,她得到了兩張牌戀人和倒吊男,戀人預示著好朋友,倒吊男則是真相被掩埋。
  • 2907名新生寫家書 50多封因格式錯誤被退回
    原標題:2907名新生寫家書 50多封因格式錯誤被退回 一位新生寫給父母的明信片。   這是寧波大學陽明學院近日組織一次寫家書活動,來自68個班級的2907名大一新生,各個給自己的父母家人寫了一封家書。   在想像中,這封信必然會讓孩子們的父母感動又欣慰;沒想到的是,不少同學寫著寫著,就已經紅了眼圈。   他們說,離開父母開始了自己的生活,才知道父母的不容易。
  • 1965年農曆五六月份出生的呂淑定女士尋找江陰親生父母及家人
    養母於1965年農曆八月在鞏義市(原鞏縣)火車站抱養了我,當時我們有一批人從江陰送到了鞏義,我是其中之一,當時信封外寫的是江陰的,信封內是空的,我被抱養時是農曆八月二十日,我哥說我被抱養時有兩三個月大,按照這個推算,我應該是農曆五六月份出生的,現在一直過農曆八月二十這個生日。因當年上戶口較困難,我哥寫過一封到江陰的信,回信地址是江陰安老院。
  • 《走火》劇情簡介 高華什麼人真實身份揭秘
    電視劇走火即將熱播,這部劇講述的是都市警察的生活和成長,在這部劇中夜店的DJ高華身份十分的神秘,雖然說他看上去很正常,但是似乎是有著很強的計算機技術的,有觀眾對於這個角色非常的關注,那麼高華的真實身份是什麼?高華是什麼人?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曾國藩家書》:從「三有」要訣探尋為學之道
    但不論怎麼評價,至少有一點,曾國藩對他所處的歷史時期和後世的中國社會,都產生過重要影響。《曾國藩家書》記錄了他在清道光三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達30年的翰苑和從武生涯,約1500封家書,也是歷史上家書保留存下來做多的一個,這些家書包含了曾國藩一生的主要思想。通過這些家書內容,可以看到,談及對象上由祖父母至父母、中對兄弟,下及兒輩。
  • 憑一個舊信封助人 尋回失聯50年親人
    日前,博羅縣公安局收到一份從廣西寄來的包裹,裡面是一封感謝信和一面錦旗。寄件人是廣西南寧的一名退休幹部徐百強,他特地寄件過來感謝公莊派出所輔警曾玉瓊、吳志坤幫助自己找回母親娘家親人,讓失聯近50年的親人得以團聚。 事情要從10月6日說起。
  • 《原神》尋找小王子任務攻略
    時間:2020-09-27 原神遊戲中琴的一個支線任務是尋找小王子,相信還有很多小夥伴不是很清楚原神尋找小王子的任務要怎麼做,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原神尋找小王子任務攻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能幫助到你們。
  • 幹部將5萬元和履歷表裝信封送同事 被對方交給紀委
    2013年初,唐虎在任市規劃局新城分局副局長期間,接受翰林十七街坊建設單位聯繫人吃請,收受建設單位聯繫人贈送的酒、茶葉和芙蓉王煙。2017年5月,唐虎受到黨內警告處分。3.市科技局辦公室副調研員蔣飛軍違規送禮金問題。
  • 家書裡的冰與火
    滑鼠不經意點開的,是一封家書。從落款看,這封信已在辦公電腦裡沉睡了12年。 家書的作者,是東部戰區空軍航空兵某師的一名軍官。信寫自西北大漠駐訓一線,是否寄達,不得而知。 「不知道你在做什麼?也許在燈下看書,或者是上網,或者在想我。現在夜已深了,平靜的西北大漠,夜是冰冷的,但有一盞燈亮著,燈下,就是我在享受我的思念,在整理寄給你的東西,給你寫信。」
  • 北京人韓冷 尋找失落的鄉村英雄史
    紀念館中陳列的田維林烈士證書 在很多戰友的回憶中,都曾提到一個人,他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身背29軍大刀,刀柄繫著紅黃兩個布條,行軍時走在隊伍前面,布條在風中飄動,後面是全副武裝的戰士,在夕陽下看去,是那樣的豪邁。」
  • 小小信封袋 滿滿人普情
    時隔38年,為積極宣傳、營造良好氛圍,提高社會各界對人口普查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在國家郵政局的大力支持和七人普宣傳組的努力下,人普紀念郵票再次發行。    活動當日,現場人頭攢動。「我是第一個蓋下這個郵戳的!」國家統計局信息景氣中心謝秋莉難掩激動的心情。「早上很早就來了,人口普查這麼重要的國家大事,能有紀念郵票和信封真覺得特別有意義,親戚知道後都想讓我給他們郵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