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709年-785年),字清臣,雍州萬年縣(今陝西省西安市),祖籍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唐朝政治家、書法家。其楷書與歐陽詢、柳公權、趙孟並稱「楷書四大家」。顏真卿是少有的與王羲之並駕齊驅的曠代大師
《祭侄文稿》全稱《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在安史之亂的大歷史背景下,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後世譽為「在世顏書第一」、「天下行書第二」,與王羲之《蘭亭集序》、蘇軾《寒食帖》合稱「天下三大行書法帖」。
《祭侄文稿》為麻紙本,行書 縱28.2釐米 橫75.5釐米,二十三行,每行十一二字不等,共二百三十四字。鈴有「趙氏子昴氏」、「大雅」、「鮮于」、「樞」、「鮮于樞伯幾父」、「鮮于」等印。曾經宋宣和內府、元張晏、鮮于樞、明吳廷、清徐乾學、王鴻緒、清內府等收藏,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01局部放大
釋文:《顏魯公書祭侄帖》維乾元元年歲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銀青光祿夫、使持節、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上輕車都尉、丹楊縣開國
釋文: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於亡侄贈贊善大夫季明之靈曰:惟爾挺生,夙標幼德。宗廟瑚璉,階庭蘭玉。每慰
釋文:人心,方期戩穀。何圖逆賊閒釁,稱兵犯順。爾父竭誠,常山作郡。餘時受命,亦在平原。仁兄愛我,俾爾傳言。爾既
釋文:歸止,爰開土門。土門既開,兇威大蹙。賊臣不救,孤城圍逼。父陷子死,巢傾卵覆。天不悔禍,誰為
釋文:荼毒?念爾遘殘,百身何贖?嗚呼哀哉!吾承天澤,移牧河關。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撫念摧切,
釋文:震悼心顏。方俟遠日,卜爾幽宅。魂而有知,無嗟久客。嗚呼哀哉!尚饗!
02鮮于樞題跋
元代,鮮于樞《跋顏真卿祭侄文稿》,行楷書,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釋文:右唐太師魯國公書祭侄季明文稿。按《宣和書譜》載內府所藏魯公書廿有八,此其一也。宣政小璽及天水圓印,遺蹟
釋文:隱然尚存。至元癸未,以古書數種,易於東鄆曹彥禮,甲申來杭重裝。戊子十有九日,鮮于樞拜手書。
03王頊齡題跋
清代,王頊齡(1642--1725),原名元齡,字顓士,號瑁湖,晚號松喬老人。今上海市金山區張堰鎮人。康熙十五年(1676年)進士,授太常博士。後升侍讀、侍講學士,為康熙帝講解《資治通鑑》。他嫻熟史學,觸類旁通,每講一篇,必獲康熙帝讚賞。因弟王鴻緒事累及,奉旨休致。不久又應召入京。後升工部尚書。雍正元年(1723年)進太子太傅。年84歲卒於官。雍正帝輟朝相祭,賜諡"文恭"。他天性淳厚謹慎,凡處大事常用暗喻示意或婉轉相勸,而事情往往立為改觀;又不居功自傲,提拔人才,從不願身受者知其功。著有《松喬老人稿》、《清峙堂集》、《蘭雪堂詞》等。
釋文:魯公《祭侄文》真跡。昔在大司寇徐健庵先生所見之,後歸叔弟儼齋,又見之。其流傳始末,考訂證據,詳著諸跋中,不待再贅一辭矣。惟是魯公忠義光日月,書法冠唐賢,片
釋文:紙隻字,足為傳世之寶。況祭侄文,尤為忠憤所激發,至性所鬱結,豈止筆精墨妙,可以振鑠千古者乎。從子彤文,知餘素好古蹟,寓書贈餘,餘
釋文:暮年得此,如獲環寶。書此數語,以示子孫,當世世珍藏,與天地同不朽也。雍正二年十一月十日,松喬老人王頊齡謹識於燕山邸舍,時年八十有三。
釋文:按唐肅宗乾元元年戊戌至今皇帝雍正二年甲辰,凡九百六十七年,魯公此書閱歷已及千載矣,非魯公之忠孝友
釋文:義足以感格天地,書法之雄奇變化至於超神入聖,安能數經兵燹而紙墨完好,神採煥然,若是乎,意必有神物護持,故能
入水不濡,入火不焫也,為之驚嘆無已,爰志數語,以著其流傳之永久雲。松喬老人同日載題。
04徐乾學題跋
清代,徐乾學《跋顏真卿祭侄文稿》,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徐乾學(1631-1694),字原一、幼慧,號健庵、玉峰先生。江蘇崑山人,顧炎武外甥,與弟元文、秉義皆官貴文名,人稱崑山三徐。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第三(探花),官至刑部尚書。曾主持編修《明史》、《大清一統志》、《讀禮通考》等書籍。家有藏書樓"傳是樓",是中國藏書史上著名的藏書樓。
釋文:顏魯公祭侄季明文真跡,向為溪南吳氏收藏,後歸王氏。許布政弘勳得之,以附其幕官徐介錫。介錫與餘有宗人之分,重價購焉,驚喜累日。魯公為忠臣巨儒,書體為有唐之冠。挺勁遒逸,能化裁諸家,而居虞、褚、歐、薛之上,後此莫能出其範圍者。此卷草稿行書,又顏書第一,
釋文:米元章未見真跡,以為不如《坐位》。今所傳停雲館帖臨本,與此迥異。嗚呼!豈易得哉。侄季明者,忠節公杲卿之少子。《新舊唐書》謂:杲卿為公從父兄,是二公本大功昆弟,當同居共財者,子季明實從祖叔父。稿內抹去從父二字,嫌於親、季父,故改稱十三叔。其《祭濠州伯父》曰:十三侄男,皆就
釋文:同堂兄弟行次稱之也。考公謝贈官表有云:亡父故薛王友先臣惟貞,亡伯故濠州刺史先臣元孫等,孩提養於舅氏。臣堂兄故衛尉卿兼御史中丞杲卿,即元孫之子,自敘甚明。《新書》稱同五世祖者,謬矣。《舊書》云:祿山舉範陽之兵詣闕,杲卿忠誠感發,懼賊遂寇潼關;時從弟真卿為平原太
釋文:守,陰養死士,招懷豪右,為拒賊之計;遣使搞杲卿,相與起義兵,犄角斷賊歸路,以紆西寇之勢。《新書》亦云:遣甥盧逖至常山,約起兵斷賊北道。此祭文云:仁兄愛我,俾爾傳言,是公使人及盧逖往來通問,季明亦必馳往約結,密商挫賊之計。顏氏一門忠孝,季明年少,能於兵間參預謀劃,效其死力,不
釋文:但臨難捐命,非公文,千載而下其誰知之哉?杲卿有子曰泉明,素有至性,能振人之急,風義凜凜,史已詳言之。季明獨見於《新書》,而《舊書》則曰『幼子誕』,疑即季明之別名。《新書》:賊急攻常山,兵少,求救於河東王承業,承業前已攘杲卿殺賊功,兵不出。此文所言賊臣不救者是也。杲卿晝夜戰,井竭,糧矢盡,
釋文:六日而陷。賊脅使降,不應;取少子季明,加刃頸上,曰:降我當活。杲卿不答,遂並盧逖殺之。及至洛陽,杲卿乃瞋目罵祿山以死。此文雲『父陷子死』,是季明先死,而杲卿之慘死在洛陽。《舊書》謂幼子誕在洛陽,同日被臠割者,尚非事實,又『天不悔禍,誰為荼毒,念爾遘殘,百身莫贖』,詞甚沉痛。蓋兵事始末,常山與
釋文:平原,實相唇齒。從來謂祿山之禍,始唱義聲者,平原兄弟,公之得免屠戮,僅一間耳。公於事平之日,追數骨肉之慘,所謂痛定思痛,無有一字虛飾者也。泉明為王承業所遣,未至而常山陷,因客壽陽,復為史思明所獲,間關得免。其後思明歸國,而公為蒲州刺史,遣泉明至河北求親屬。及東都,收
釋文:取屍骸,季明止存其首,故曰『首櫬』。此文雲『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攜爾首櫬,及茲同還』。爾時常山判服不常,再陷,猶雲再至。是季明首櫬,乃泉明再至常山得之。益知季明死於常山,非死於東都也。《通鑑》:至德二載,贈故常山太守顏杲卿太子太保,諡曰忠節。以子明威太僕丞,威明無所表著,獨怪泉明之
釋文:賢,官僅至郫令、彭州司馬。唐世之褒揚節義者為稍薄矣。公言皆實錄。後段書體益復激昂,忠憤勃發,神氣震蕩。公千古第一種人物,亦擅千古第一種書體。餘衰年薄祜,何幸獲此重寶,因考史傳同異,證其文義,而以臆見題識其後,子孫其永寶諸。康熙三十三年夏五月,徐乾學謹題。時年六十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