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守財奴家庭:靠省錢憑工資買下4套房2輛車

2021-01-09 騰訊網

原標題:「守財奴」是怎樣煉成的

「看到金子,佔有金子。」

19世紀30年代,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大師巴爾扎克在其名著《歐也妮·葛朗臺》中這樣描寫他的主人公。這也成為當年的人們關於「守財奴」最基本的印象。

時光穿越近兩個世紀,打開國門、接軌國際的中國人紛紛湧向北上廣深等大都市,追尋著夢想。但讓他們疑惑的是,收入在增加、財富在增長,手裡的錢包卻不得不攥得更緊。

「沒有什麼比看好自己的錢袋子,更能帶來安全感的了。」一位新生代農民工說。在工資漲幅跑不過CPI的今天,選擇做一個「守財奴」,或許是老百姓最現實、最樸素、最本能、最理性的選擇。

「拉動內需、刺激消費」,自上世紀90年代末以來,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一直在不懈努力中,但是老百姓卻依然緊捂錢包。

今天的中國人,難道都是「守財奴」?都樂意做「守財奴」?是什麼粉碎了他們花錢的欲望?

什麼時候,中國人才可以無所顧忌地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

中國式「守財」

居高不下的物價、房價綁架了當代人的消費力,那種「一擲千金」的瀟灑與快意,只存在於「富二代」的生活裡,或只能在千篇一律的肥皂劇裡聊以自慰了。

掐指一算,李眉已經有5個年頭沒有回老家過年了。5年,連她自己都嚇了一跳。

所謂老家,不是她的出生地山東,而是丈夫的家鄉——湖南湘鄉一個偏僻的村莊。

「不是不想回去,實在是回去一趟開銷太大。來回車票、各處送禮、請客、壓歲錢,加上給父母的錢,一個月的工資就沒有了。孩子還小,南方沒有暖氣,萬一凍病了,又是一筆開銷。」

就這樣不知不覺地,李眉成了「恐歸族」。在農村出身的婆婆眼中,她或許有點冷血,甚至有些不孝,但她寧可被誤解,也要拼命捂住自己的「錢袋子」。

「我老公經常笑我是『守財奴』,難道我真成『守財奴』了嗎?」李眉笑了笑,「生活在這座城市裡,我是真的不敢花錢。」

不敢花錢的不只是李眉。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此前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的國民儲蓄率從20世紀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前列。上世紀90年代初,居民儲蓄佔國民生產總值的35%以上;到2005年,中國儲蓄率更是高達51%。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在2012年的調查中,僅有6.9%的城市家庭打算在未來一年增加家庭消費,60.5%的家庭表示2013年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一比例較2011年同期調查的數據(52.4%)有進一步提升。

在物質豐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為什麼普通百姓越來越不敢花錢,人人甘當起「守財奴」呢?

一個家庭的流水帳

電視劇《蝸居》中的郭海萍曾算過一筆帳:「每天一睜開眼,就有一串數字蹦出腦海:房貸六千,吃穿用度兩千五,冉冉上幼兒園一千五,人情往來六百,交通費五百八,物業管理三四百,手機電話費兩百五,還有煤氣水電費兩百。也就是說,從我甦醒的第一個呼吸起,我每天要至少進帳四百……這就是我活在這個城市的成本。」

這樣的數字也時常蹦出李眉的腦海。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的在讀博士,雖然學的是文科,但她對數字非常敏感。這一優點遺傳自母親。

自從2006年在北京海澱區清河附近買了一套兩室一廳的房子,李眉便將孀居的母親接來同住,幫忙打點家務。母親有兩個帳本,一本放在寫字檯抽屜裡,一本記在心上。

談起30多年前的消費情況,李眉母親搬出了心中的帳本:「那時候物價便宜啊,肉才一塊多一斤,米才兩毛多一斤,我和他爸爸每個月工資加起來100多塊錢,光一家四口吃飯就花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工資,除去人情往來、兩個孩子的零花以及孝敬父母的錢,就所剩無幾了。

「那會兒存不住錢,大家都窮,有點餘錢早被親戚朋友借走了,哪裡還用去銀行?」

李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她記憶中過得最豐盛的春節是在1987年。當時夫妻二人的工資已經漲到了200多元,那次過年不僅購買了酒、肉、魚、面等各種必備食品,一家四口還做了新衣裳,給兩個女兒買了鞭炮、發了紅包。一個月的工資花得乾乾淨淨。

「一直到1988年,吃飯、穿衣、孩子的學費基本佔了每月開銷的絕大部分。」1988年,李眉的父母從單位不到30平米的筒子樓裡搬了出來,在小縣城的郊區買了一塊地皮,蓋起一座兩層小洋樓。

「買地皮和辦手續花了6000多元,各種建築材料以及工人的工錢,大概用了一萬多元吧。那時候存款不多,大部分錢是找親戚朋友借的,房子也沒怎麼裝修,還債還了兩年,哪像現在啊,一輩子就供個房子。」

老太太一邊嘆息,一邊翻開了抽屜裡的帳本。這個帳本始於2002年,即李眉上大學的第三年。當時李眉父母的工資加起來已有5000多元。在2002年4月3日的開支明細中這樣寫道:「給兩個女兒匯款800元,花生油62元,繳納電話費42.7元,買菜53.9元,水果10.6元,共計969.2元。」

老人說,從2002年到2012年十年間,每年過年的花費幾乎漲了10倍,但工資的漲幅卻遠遠跟不上這個速度。「就像龜兔賽跑,工資哪有房價跑得快啊。」

「對於我們那一代,吃飽、穿暖就是最大的開銷,可是現在不行了,供房、供車、培養孩子、老人看病……花錢的地方太多了。手頭沒有點存款,連病都生不起。」老人翻著這十年的帳本,感慨良多。

「花錢有理,省錢無罪」

2006年,李眉結婚一年後決定在北京買房。得知這一消息,李眉的母親拿出老伴生前幾乎所有的積蓄,給女兒付了首付。

儘管從此步入房奴的生活,李眉卻並不後悔,她甚至有些慶幸——幸虧買得早,2008年奧運會後,北京房價就開始飛漲。「清河的房價現在已漲至2萬多元每平米,我們買的時候才6千多。你算算,有多嚇人。」

也就是從那時起,李眉不願回老家過年了。「婆婆打電話來總是哭窮。一次說要翻修老家的豬圈,需要兩萬元,老公背著我偷偷寄了3萬塊錢回去,我知道後跟他大吵了一架。」儘管事後李眉意識到自己有些過分,但她依然覺得有些委屈,「我不也是為了這個家麼?銀行卡裡沒有餘錢,我就覺得沒有安全感。」

2009年兒子出生後,李眉辭職當起了全職媽媽,並於2011年秋季考上博士。她解釋說,「學歷史工作不好找,讀完三年博士,也許能留高校任教吧。」她的這一舉動雖然獲得了丈夫的認可,卻引起了婆家人的普遍不滿。

面對並不明朗的就業前景,李眉沒有想太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正因如此,她把「錢袋子」捂得更緊了。也有朋友笑她,像她這樣的知識分子,如此精打細算是不是太過俗氣。但在她看來,「花錢有理,省錢無罪」,生活是需要細水長流的,不是一場電影《泰囧》,看過、笑過也就散了。

小說《儒林外史》中,嚴監生臨死前不肯點兩莖燈草的故事人人皆知。這個不惜採取生活方式上的自虐來減少開支的「守財奴」,在撒手人寰的那一刻依舊參不透什麼是生命中必須的,什麼是附加的。李眉覺得自己也有點自虐,「結婚後我沒有做過一次頭髮,沒去過一次美容院,你信麼?」

「每月4000多元的房貸,20年還清,我女婿一個月工資12000元,房貸佔了三分之一,剩下的錢還要吃飯、穿衣、養孩子,可不敢亂花。」母親算得十分清楚,對於博士期間每月只有1100元生活補助的李眉來說,經濟上的壓力可想而知。

李眉的母親每月有2000多元的退休工資,養老似乎不成問題,但她的公公婆婆卻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如今正是含飴弄孫、頤養天年的年紀。「所以現在你知道我不敢回老家的真正原因了吧?」

拉不動的消費

李眉的母親當了一輩子中學教師,雖已退休,卻是耳聰目明,對時事十分關心。「刺激消費,拉動內需」這些新聞聯播裡經常出現的語句對她來說並不陌生,「說了有十來年了吧,現在還一直在強調。」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後,國家政策開始有意識地拉動內需,將家電產業培育為第一個消費熱點。當時,電視機銷售進入前所未有的旺季,直到今天,依然是帶動家電消費市場的主力。

然而,專家漸漸發現,家電並沒有使中國人的消費欲望繼續膨脹下去,國民儲蓄的熱情反而愈加強烈。

與儲蓄率上升相對的,是最終消費率的連年下降。經濟學家鄭新立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十二五」時期,居民消費率即使再提高10個百分點,仍低於30年前國內的消費水平。

改革開放後,中國人真的成了「守財奴」麼?究竟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的傳統文化觀念的影響,還是迫於「柴米油鹽醬醋茶」外加「房子車子孩子」的現實壓力呢?

雲南籍北漂女孩楊暢怡說,「哪天一旦失業,如果沒有存款,我在北京連一個月都堅持不住。」

身為國內某知名搜索網站的一名網頁設計師,楊暢怡的年薪收入在10—15萬元之間。在她看來,這個收入只夠維持在北京的基本生活,還遠到不了肆意消費的程度。

「尤其是買房之後,家裡的所有存款都用在了房子首付上。」楊暢怡坦言,「遠在鄉下的父母病了不敢住院;結婚後不敢要孩子,怕不能給孩子提供一個好的成長環境。」

「養一個孩子到他大學畢業,至少需要花費50—130萬元。如果還要海外留學,沒有200萬元根本不可能做到。」楊暢怡感慨。

李眉也認為,藉助文化傳統之類的說辭,只能為中國人的「不敢花錢」做出牽強的解釋。居高不下的物價、房價綁架了當代人的消費力,那種「一擲千金」的瀟灑與快意,只存在於「富二代」的生活裡,或只能在千篇一律的肥皂劇裡聊以自慰了。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在接受《民生周刊》記者採訪時表示,人口結構決定我國正進入一個儲蓄的高峰階段。為了應付未來可能發生的高額醫療、教育、住房等支出,多數老百姓都在進行一種預期性的儲蓄,這與人們的不安全感有直接關係。

「你別無選擇」

作為國內專門研究投資和消費的經濟學者,早在十多年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經濟系副教授楊思群就發現了中國儲蓄高增長的反常現象。

據他的調研結果顯示,中國過去幾年的實際利率(剔除通貨膨脹率後,儲戶或投資者得到利息回報的真實利率)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特別是2000年之後,很多時候都是負數的。這說明受通貨膨脹影響,國民的購買力水平在逐步下降,儲蓄的投資收益並不理想。

「然而,許多經濟數據顯示,居民的儲蓄卻在不斷增加。」楊思群解釋,按照經濟學的普遍規律,當利息率較低時,居民儲蓄率應該呈下降趨勢,因為相比儲蓄,人們更願意去消費、去投資,來獲取其它的利潤收益。

對於這一現象,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拉迪曾在《中國經濟增長靠什麼》一書中分析認為,這是因為中國的家庭已經達到了既定的存款水平,國內又缺乏其它合適的投資項目。所以當儲蓄實際回報下降時,居民只有從現有收入中拿出更多的錢用於儲蓄。

陳道富也認為,從居民的消費動機來看,老百姓對投資渠道的認識相對狹窄,現金儲蓄、投資房產是處理餘錢僅有的幾種方式,這些因素都制約著居民消費率的上升。

「所得收入除少數用於購買基金外,絕大多數存入了銀行。」學計算機專業的薛同沁,目前月收入在1萬元左右。在他看來,如要在收益與穩定之間做出選擇,後者的吸引力更大,「因為收益就意味著風險,投資隨時都會失敗,最後血本無歸。」

對於這一點,李眉的母親感觸更深。李眉的父親在世時,夫妻二人工資存款共結餘20多萬元,「基本是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攢下來的。」將這筆錢存在銀行裡,李眉母親覺得很不划算,「物價一天天高漲,錢越來越貶值,又沒有別的投資渠道,所以我總是催著她們姐妹倆早點買房。」

一次,通過一個要好朋友介紹,李眉的父親以民間借貸的方式將10萬元存款借給了山東本地一個食品加工行業的老闆,借期為1年。雖然每月可以按時拿到600元高額利息,但李眉的父母在那一年過得極其忐忑,「生怕這10萬塊錢打了水漂,這可是我們給孩子存的買房錢啊。」到期後,儘管對方提出再借5年的要求,並將利息開得更高,李眉的父母還是委婉地拒絕了。

也有親戚朋友鼓動李眉的母親炒股,或是購買基金,但身邊時常湧現的「折戟沉沙」的炒股經歷,讓她不寒而慄。「還是把錢存在銀行裡踏實,此外別無選擇。」

直到2006年,李眉將母親的存款取了出來,用兩代人共同的積蓄付了房子首付,同時也承擔起為母親養老的重擔。

對於這一點,李眉不是很擔心,畢竟母親每個月都有退休金。她擔心的是兒子未來的成長支出,那是壓在她和丈夫背上的一座大山,讓她即使在睡夢中也不敢鬆懈,「有一天會壓得我們喘不過氣來。」李眉說。

(本刊記者 鄧凌原 熊帥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李眉、楊暢怡、薛同沁為化名)

「酷摳族」的低調生活

所謂「酷摳」,也就是「酷酷地摳」,把錢花到該花之處,花出質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

Cool carl,酷摳族,是悄然崛起於當今「族」語境下的一群時尚達人。人如其名,他們身上既有「酷」(cool)的超逸,也有「凡人」(carl)的簡約。

較高的學歷、體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優雅的生活、時尚地節儉、理性地消費、精神高於物質……這些打在「酷摳族」身上的烙印充分說明,在高房價、高物價時代,他們追求的是一種個性、新潮、自由的生活方式。

從「摳摳族」到「酷摳族」

「摳族」的誕生,幾乎與房地產的升溫、物價的上漲處於同時。2007年,從事出版工作的網友ligi,在豆瓣網上創立了第一個「摳摳族小組」,小組成員大多是和她志同道合、提倡節儉有道的同事和朋友。他們以「摳出美麗、摳出品位、摳出幸福」為目標,倡導一種健康、節約、低碳的生活理念。

一年後,從南京師範大學畢業的26歲女碩士王躍(化名)申請加入「摳摳族小組」,開始在各大論壇頻繁發帖,「曬」自己的省錢經歷,從一名曾經的「月光族」一躍轉變為時尚的「摳摳族」。

轉變的原因是「畢業季的到來」。2008年,王躍在南京鼓樓區一家圖書公司尋找到自己的第一份「工作」。3個月的實習期間,每月3000元的基本工資,讓王躍瞬間感到入不敷出的窘迫,她開始了人生中「第一次精打細算過日子」。

作為網絡達人的她,很快從網頁中搜羅到各種「省錢秘笈」。她曾經連續一個月在網絡上「曬」出自己每天的消費明細,創下了2000元玩轉雲南一周的記錄,引得無數網友讚嘆、驚奇,被封為論壇裡的「摳摳達人」。

「我們不是守財奴」,王躍在QQ對話框中飛快地打出以上幾個字。如今,月入8000元的她已由「摳摳族」升級為「酷摳族」。

她告訴記者,所謂「酷摳」,從字面上理解似乎是「極端小氣、極端吝嗇」,但「相比『摳摳族』,我們的省錢方式更加時尚,生活更為低調和超逸。也就是『酷酷地摳』,把錢花到該花之處,花出質量和效益,更好地配置有限的資源。這是一種成熟、理性的消費方式,是一種簡單、真實、自由的生活方式,或許生活本該如此」。

「摳」出智慧

「能坐公交就不開車,能步行就不坐車;一張餐巾紙撕成兩半用;剩菜一般不放在微波爐加熱,而是放進電飯煲裡,趁煮飯時『蹭』點熱;不用洗衣機甩乾衣服,而是讓衣服自然晾乾;多用飛信、電子郵件,少打手機……」王躍告訴《民生周刊》記者,這是入門級「摳摳族」的必背口訣,而要成長為一個資深「酷摳族」,道路還很長。

2010年秋天,王躍在南京朝天宮書市認識了張路加(化名),一番交談之後,王躍對這個穿著打扮「像極了富二代」的「酷摳男」充滿了好感。

張路加學工科出身,從學校畢業後,一直奉行「低碳、環保、新節儉主義」。用王躍的話說,儘管月入過萬,他依然堅持住集體宿舍;每年春節回家,他寧可與農民工兄弟擠在硬座車廂裡,也捨不得買一張飛機票;他最大的興趣是看書,但光顧的永遠都是圖書館和常年打折的舊書市場……

日常生活中,張路加有一個習慣,就是每天將消費支出的點點滴滴記錄在手機的理財軟體裡,一個月統計一次。

「摳」來「摳」去,張路加的錢包鼓了起來。他沒有在朋友的鼓動下買車買房,而是於2012年9月從原單位辭職,自己在鼓樓地區開了一家銷售公司。

「開業之前我算了筆帳,發現自己這筆錢根本不夠。」一番躊躇之後,張路加發揮了他資深「酷摳族」的長處,從趕集網和58同城上淘來二手電腦和辦公桌椅,自己埋頭組裝了幾個下午,並叫來幾個做設計的朋友幫忙布置了一番,一間簡約而富有情趣的辦公室就這樣誕生了。

「那天忙完後,他沒有叫我們去酒店大聚一場,而是自己下廚做了幾個小菜犒勞我們,甚至連喝完啤酒的易拉罐都收集起來,說是要變廢為寶,將節儉、低碳進行到底。」如今,已成為張路加妻子的王躍告訴記者,丈夫的公司春節後將正式營業,儘管資金的缺口依然很大,但對於這對資深的「酷摳族」夫妻來說,他們依然充滿了信心。

「摳」出時尚

作為個性獨立的80後,網友「衣袂飄飄」並不在乎別人對「酷摳族」稱呼的誤解。「守財奴又如何,嚴監生不也有善良的一面麼?」她關心的是自己的生活質量會不會因節儉而隨之下降。

打開「衣袂飄飄」的微博,在標籤信息一欄中,「讀書、旅遊、咖啡、戲劇、電影、淘寶、美食」等幾個詞彙立刻映入眼帘。成為「酷摳族」後,這些小資情調頗濃的興趣愛好並沒有被拋棄,反而成為她時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愛免費、愛積分、愛團購、網購、優惠券、秒殺……這些傳統「摳摳族」常用的省錢秘笈,對於 「衣袂飄飄」來說都是小兒科,她崇尚的是更為知性、前衛的省錢方式。

「衣袂飄飄」是個話劇迷,濮存昕、孟京輝、賴聲川、田沁鑫……一提起這些話劇界知名人士她就滔滔不絕。一路看漲的演出票將不少觀眾拒之於千裡之外,但對於「酷摳族」來說並不是難題。

一次偶然的機會,「衣袂飄飄」認識了大麥戲劇的管理員「我本善良」,管理員告訴他,只要在微博上@大麥戲劇,並參與每期活動,就有機會獲得免費贈送的話劇票,但觀劇後必須在大麥戲劇官網上發表原創性的劇評。如果劇評寫得出色,又可以獲得另外的免費票。

寫劇評對於文學碩士出身的「衣袂飄飄」當然不是問題,她興致勃勃地參與了大麥戲劇的活動,並及時提交了自己精心寫就的劇評,從此一發不可收拾,成為「大麥戲劇」的長期觀劇團成員之一。「幾年下來,不僅省了大筆開銷,我的文筆也得到了很大的鍛鍊,小資生活也沒有改變。」

2013年,「衣袂飄飄」打算寫一本關於「酷摳族」的小說。她說,在小說裡,她要展現的不只是「酷摳族」的省錢理念,而是他們將節儉的傳統觀念與現代意識相結合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態度。

現代版「葛朗臺」

2003年以前,郭振興只有兩張存摺和一些國債券。之所以準備兩張存摺,是因為「一張活期,方便取用;一張死期,不到最關鍵的時候,堅決不能動」。

葛朗臺是法國作家巴爾扎特小說《人間喜劇》中的主人公。這位世界著名的「吝嗇鬼先生」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半夜裡把自己一人關在密室,「愛撫、欣賞他的金幣,放進桶裡,緊緊地箍好。」在送給為自己工作20年的僕人一塊舊手錶時,「好象做了一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決定。」

藝術源自生活,古往今來,在我們身邊,都不乏帶有「葛朗臺」特質的人。

郭葛朗臺

家住北京市房山區的郭振興,被家人「親切地」稱呼了20多年「郭葛朗臺」。

「叫就叫嘛,還是個洋名。」年輕時,對這個有些挖苦意味的外號,老郭沒少和老婆生氣鬥嘴,但如今,這個外號讓老郭十分自得,原因無他,「就是因為這麼多年的節儉,我才給兒子在北京城裡買上了房子。」

「別看我們夫妻倆一輩子只賺死工資,現在卻在房山有3套房、2輛車。除此之外,還能給兒子在城裡的房子付首付,靠的是什麼?就是省!」

郭振興是北京市農商行房山支行的一名普通員工,妻子老張在鎮政府工作。雖然老郭總對兒子說,「比起還在農村種地的髮小、鄰居,咱家這日子過得就算可以了。」但他深知,如果走出房山這個圈兒,自己確實沒有吹牛的資本。

老郭的兒子郭偉清楚記得,一次回家吃飯,老爸買菜去了一個鐘頭,外面還下起了毛毛細雨。正當家人為他擔心的時候,老郭拎著一大袋子菜回來了。「足足5斤菜,才4塊錢,又便宜又新鮮。我跟人老農砍了半天硬殺不下價來,幸虧後來下雨了,哈哈!」

老郭的單位每年都會發工作服,幾年下來,夏裝、秋裝共攢了8套。郭偉的妻子發現,每次見到公公,他都是一水的白襯衫、西服褲子。見兒媳婦不解,老郭的愛人發話了:「別說我不給他買新衣服,你問問,他穿嗎?連單位發的白襯衫他都捨不得穿新的,現在柜子裡還有6套沒拆封的呢。」

兩張存摺

「算是跟錢打了一輩子交道。」郭振興坦言,每天面對銀行裡種類繁多的理財產品,自己卻從沒動過買基金、股票的心思。

2003年以前,郭振興只有兩張存摺和一些國債券,「只有這些是最保險的。」之所以準備兩張存摺,是因為「一張活期,方便取用;一張死期,不到最關鍵的時候,堅決不能動」。而老郭大部分的工資都在這張死期存摺裡。

每個月看著這張死期存摺的數字往上漲,似乎是老郭最滿足的時候。他不抽菸、不打牌,唯一的娛樂活動就是每天帶著小狗「笨笨」出去溜一圈。

老郭的「關鍵時刻」在這日復一日的平靜生活中來臨了。2006年,妻子老張看中了房山區政府附近的一套樓房。「用存摺換房子」,老郭心裡不願意。

「當時我單位差不多所有同事都在鎮政府附近買了樓,唯獨我們家還住在河北省邊上。」老張這次沒再聽郭葛朗臺的,她本能地意識到,如果再不出手,將來這房可能就買不起了。經過「激烈的家庭鬥爭」,老郭最終交出了自己的死期存摺。

看著自己辛苦攢下的錢只剩下小數點後兩位,老郭的情緒低落了整整一年。一年後,房價開始飆升,老郭的心情也跟著「飆升了」。「那時我突然意識到,把錢放在銀行吃利息,不如把錢變成房子來得『利息』高。」

自此,老郭的人生有了新的「追求」:買房。老郭追求的方式很簡單,把工資存進死期存摺,攢到一定程度,就用來買房。

借錢買房

在奉行節儉的日子裡,老郭逐漸成為同事和朋友羨慕的對象。如今,算上城裡給兒子買的那套房,老郭已經是4套房子的主人了。看著原來大吃大喝活得甚是瀟灑的同學如今為兒子結婚買房發愁,老郭就總要對兒子、兒媳講講自己的生存之道。

可即便如此,老郭也沒敢奢求在北京城三環以內買房子,「不敢想,我再從牙縫裡省錢,也不可能省出200萬塊錢來。」

在老郭那一代人眼裡,借錢買房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從村裡和老爺子分家那一天起,我就沒管人張口要過一分錢。我這代人都有這個思想,即便買房,也最好不拉饑荒,而且還要剩點錢,以備不時之需。」因此,即便在銀行工作的他幫很多人辦理過貸款業務,但「借錢」這兩個字也從未出現在老郭的人生字典中。

2012年末,老郭的這一守財「規矩」再一次被打破。「兒子在四環邊上看中了一套二手房,總價180萬,這回我是真沒錢了。本想著給兒子操辦完婚事,我們老兩口拿著50萬存款遊山玩水,可看著辛苦攢錢的兒子和飛漲的房價,我覺得不能再等了,貸款就貸款吧。」

於是,老郭再次清空了自己的死期存摺,「50萬,又變成了小數點的後兩位。」在經歷了最初的失落之後,拿到房屋鑰匙的一剎那,老郭終於釋然了,「和當年買第一套房子的感覺一樣。」

如今,再也沒有後顧之憂的郭振興開始了新一輪攢錢計劃,「最終目標(給兒子買婚房)完成了,動力小了不少,但還是得攢點錢,萬一生病怎麼辦,總不能給兒女增加負擔。」

然而,深謀遠慮的郭振興還是「小小揮霍」了一筆,「我前天給老婆買了一件衣服。」正說著,一直在旁邊忙東忙西的老張把話接了過來,「嗯,15塊錢呢。」

「不在貴賤,質量好就行唄。」郭振興趕緊反駁道。(本刊記者 鄧凌原 張子琦)

(民生周刊)

相關焦點

  • 「守財奴」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13年社會藍皮書——《2013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顯示,在2012年的調查中,僅有6.9%的城市家庭打算在未來一年增加家庭消費,60.5%的家庭表示2013年要減少消費增加儲蓄,這一比例較2011年同期調查的數據(52.4%)有進一步提升。在物質豐富、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的今天,為什麼普通百姓越來越不敢花錢,人人甘當起「守財奴」呢?
  • 1991年出生的人,如何買下第一套房?
    另,第一套房最難的。我的工作行業環境很畸形,剛畢業幾年工資3k,雖然現在翻很多倍,但資金周轉不過來,還是父母幫還月供。我的經驗就是:靠父母,抓時機,一切一氣呵成。但天知道背上房貸了後,我做什麼都得想著省錢:不敢買好的電子產品,更不敢買貴的化妝品。
  • 民國市民買房攢88年 魯迅一年工資買下京城四合院
    憤懣之餘,如果告訴你:時光倒退約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國時期,在當時沒有開發商的情況下,房價比現在便宜N多,但人要攢88年才能買到一套房,那心態是否會平衡一些?——編者按1919年,也就是五四運動那年,鬱達夫的哥哥鬱曼陀在阜成門內巡捕廳胡同買下一個四合院,花了大洋2200元。到了1924年,「值五六千元矣。」(吳虞1924年5月3號的日記)短短五六年,房價漲了一倍多!魯迅先生19l2年5月到北京任職,開始了他十餘年的「北漂」生涯。剛到北京時,魯迅住在他的作品裡經常出現的S會館,即山會邑館,「山會」指山陰縣和會稽縣,這兩個縣是清代紹興府所在地。
  • 民國市民攢88年買套房 崩盤時2200大洋買北京四合院
    憤懣之餘,如果告訴你:時光倒退約一百年,也就是在民國時期,在當時沒有開發商的情況下,房價比現在便宜N多,但人要攢88年才能買到一套房,那心態是否會平衡一些?——編者按跟今天比起來,民國時代的房價是高還是低?單純看房價,民國的房子比現在便宜,可是民國時普通百姓收入太低,房子雖便宜,仍然買不起,從這個角度看,那時候的房價並不算低。
  • 184套房,2天時間4969個家庭登記!萬科曲江此盤憑啥這麼火?
    108套房源,5071個家庭意向登記並且通過資料核驗,剛需中籤率3.25%,平均30個家庭搶1套房;普通家庭中籤率1%,100個家庭搶1套房!這面這組數字是截止目前,西安樓市搖號買房中籤率最低的樓盤大華·公園世家的一組數據。除了大華·公園世家外,今年西安出現數千人搖的樓盤還包括瑞和·大唐府邸、天地源·大都會等。
  • 十二星座中天生的「守財奴」,有財絕不外漏的星座,註定有大成就
    天蠍座特別有目標感,他們儘管在外人眼裡是個守財奴,可天蠍座才不會在乎別人的看法。天蠍座會把錢存好,用來日後做生意用。天蠍座的人有夢想,有本事,就是沒有足夠的金錢支撐,他們為此耽誤了很多的寶貴時間,浪費了許多發財致富的好時機。天蠍座雖然被人誤以為是個守財奴,過日子很節約,但是等天蠍座成功以後,外人就不會再有這樣的想法了。天蠍座註定會靠著實力告訴眾人,節約用錢有節約用錢的優勢,省錢就是為了幹正事用!
  • 這三大星座是典型的守財奴,愛財如命,簡直是掉進了錢眼裡
    這三大星座是典型的守財奴,愛財如命,簡直是掉進了錢眼裡。獅子座獅子座的人很愛財,對金錢的欲望很強烈。獅子座很多的欲望都需要靠金錢來滿足自己,物質欲、虛榮心、性等,都需要金錢來幫助實現。所以獅子座的人會很善於理財,嚴格管控自己,不會鋪張浪費,也不會激情消費,總之,獅子座的人就是天生的「守財奴」。獅子座的人可以是守財奴也可以是購物狂,因為他們性格是很極端的一種人呢,如果獅子座的人有錢,他們肯定是購物狂的那種,買起東西來不看價錢的人。
  • 你是「月光族」還是守財奴?
    參與討論的人群中,不乏月入三四千,但小日子過得挺滋潤,每月還能有結餘的人;也不乏每月入帳萬八千,不僅攢不下錢,而且還得月月還信用卡分期的人;當然還有每月工資也不低,但極度克制消費,只顧著攢錢,犧牲生活品質做著在外人看來是「守財奴」的人。不可否認的是,收入低、物價高、房租、房貸、車貸和信用卡欠款,這些客觀因素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們對「控制支出,增加結餘」的目標的實現。
  • 在合肥擁有五套房的人,他的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
    合肥有沒有擁有5套房的家庭,我想一定有,因為小編就認識這樣的人。一位朋友2000年大學畢業後在房地產公司上班,因為近水樓臺先得月,朋友上班四年後按揭買了一套房用來居住,那時合肥的房價2400多元每平,朋友當時的薪酬大約3000多元每月。
  • 我就是那個靠2100塊在上海活了50天的女人
    @夏維倩很簡單,把工資卡交給媽媽。靠這種方式,原先每天臨睡前買一份水果兩對耳環的我,已經有一個月沒再收快遞了。密碼輸錯超過 4 次,就會被凍結帳戶,當天啥都買不了。工資發下來從不會在卡裡呆超過十分鐘:房貸轉走一部分,養老金轉走一部分,還掉上個月的日常花銷、花唄支出,剛夠還債。你看,最狠的省錢攻略是——把錢花光,讓自己無錢可花。
  • 最吝嗇,摳摳搜搜堪稱鐵公雞,標準的守財奴,愛財如命的三大星座
    最吝嗇,摳摳搜搜被稱為鐵公雞,標準的守財奴,最愛財如命的星座天秤座天秤座的人最愛錢,和處女座的人共事首先要開門見山把錢的問題談攏,如果這個問題難以達成一致意見,那麼很難再溝通下去,處女座的男生更是如此,戀愛的時候最算計成本,別看表面上花錢,其實內心最精明。
  • 天生守財奴的三個星座,對錢非常敏感,從來不會浪費
    在生活裡有這麼一些人,在別人都成為月光族的時候,他們能精打細算把每筆錢都用在必須的地方,一邊努力奮鬥賺錢,一邊省錢攢錢,這類人就是守財奴了,而下面這三個星座就是守財奴中的代表人物。Top2:巨蟹座巨蟹座有一個很受歡迎的屬性,就是他們的顧家屬性了,他們辦事的出發點都是為了自己的家庭,都說成家立業,家肯定是要排在工作前面的,在他們的心裡,家庭能安穩就是他們最大的幸福感,巨蟹不喜歡自己的生活有多大的變動,手裡有錢才能讓生活更加美好。
  • 這三個星座就是守財奴
    在當今社會上班族大多都是月月光這已經成為常態了但是也有一部分人生活中總是精打細算辛苦奮鬥賺錢然後攢錢恨不得把一塊錢分成八瓣花我們稱這類人為「守財奴」而這三個星座的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Top1 金牛座 金牛座為人耿直熱情純粹善良非常的倔強要強金牛座無論男女天生對錢財嗅覺敏銳很有賺錢天賦和商業頭腦 從來不把希望寄托在任何人身上自己想要東西都會靠自己的努力去獲得
  • 中國唯一一個富過17代的家族,在上海有1000套房,全因這30字家訓
    根據家族企業財富保全與傳承論壇的資料顯示,我國的家族企業平均壽命只有24年,只有不到30%的家族企業能進入第2代,不到10%的能進入第3代,而能進入第4代的,僅有4%,由此可見
  • 盤點北京最牛車牌,0-9的五連號,其中三輛車是賓利
    對於一個成功人士來說,擁有一輛豪車才是身份的象徵,而比豪車更可遇不可求的則是一塊好的車牌,在中國最難求的車牌自然要數北京的京A牌。北京、上海和廣州是中國最富裕的三個地區,其中北京要更加特殊一些,上海和廣州地區經商的人偏多一些,而北京則是因為大多數公司以及單位的行政總部都在這裡,所以有錢的人很多,有身份的人更多,在北京這個藏龍臥虎的地方,想要購得一個五連號的車牌,光有錢恐怕是拿不下的。今天為大家盤點一下北京最牛的車牌號,0-9的五連號,在這其中有三輛車都是賓利。
  • 78歲農村老人挖樹根,言說不能坐吃山空,賺錢不如省錢咋回事
    周日下午4點多鐘,山西省臨猗縣沿黃公路的一側,78歲的農民程大爺在黃土崖下費力的砍著一棵榆樹,一會用鐵鍁,一會用板斧,忙的是不亦樂乎,他似乎過於專注,對公路上的過往車輛充耳不聞
  • 偽富人的苦逼生活:北京月薪4545元只夠做夢
    個稅起徵點3500元,是減去「三險一金」後的部分,即應發工資4545元以上者才需繳納個稅。假如你的工資條上寫著「應發4545」,恭喜!你已是中國最富3000萬人之一,這是僅佔中國總人口2.14%的金字塔尖。」中國的富豪不少,進入大眾富裕階層的人更是不少,但拿月薪4545元即進入中國富人之列來說事,實在是離譜。他們只能算是中國的「偽富人」。月薪4545元是個啥概念?
  • 94年女孩月薪4600,買了2套房:你缺的是這種思維
    聽完劉倩的講述, 我直接了當地給出了建議:1、孩子不能送回老家,錢可以想辦法賺,若錯過了孩子的成長,一輩子都會遺憾;2、不要指望靠工作能發財,上班消除的只是「沒錢」的恐懼,並不能消除「沒錢」;3、趕緊開始學理財,不然只靠老公的一份死工資,這輩子都會為錢發愁!
  • 建築物起火 燒毀兩輛車 所幸無人員傷亡
    玉林新聞網-玉林晚報訊 (記者 李楷誠) 4日下午,位於玉林城區清灣江旁平川街的單層建築物裡突燃大火,雖經消防員奮力撲救,但仍有2輛車、10餘臺遊戲機被燒毀,所幸沒有人員傷亡。軒逸小轎車被燒毀。現場位於平川街北側一面積約2000平方米的單層建築裡。
  • 在北京,家庭月入多少,才能算中產階層?4萬!5萬!6萬……
    在北京 一個家庭月入多少 才能算中產家庭? 可以從以下這些方面來看—— 中產階級主要依靠工資及薪金謀生 一般受過良好教育 擁有一定家庭消費能力 而在此前一個被網友吐槽 「被中產」的報告數據稱 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 家庭月入不到4-5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