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能深刻的感受到,這已經不再是一個少說話、多做事的年代了。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擁有一個能在各種場合下表現出眾的好聲音,好口才,是一項必備技能。有很多人說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但作為溝通的第一媒介,「言值」遠勝於「顏值」。接下來,就讓我們一起感受聲音和表達的魅力。
很少有人主動要求上臺講話,很多時候,你的第一次演講是一個任務。而絕大多數人對自己的演講任務無從下手,理不清思路或抓不到重點。因此,今天帶大家一同開啟你的第一次演講,我們稱之為「破冰」演講,它可以讓你的聽眾儘快了解你、認識你,也能讓你儘快適應到演講中。第一次成功演講很重要,大部分人的緊張不自信都可以通過這一次打破堅冰,在通往自信的道路上邁出一步。
可能大家會說,我們的第一次演講中存在著不同的任務。但請記住,不管出於什麼任務,演講的主題都要明確,內容集中,並確保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第一次演講最容易犯的錯誤之一就是想涵蓋太多的內容,什麼都想說又什麼都說不透,越說越亂,冗長而了無生氣。所以,我們在準備演講時,首先要明確四個問題,也就是「為什麼」、「說什麼」、「對誰說」和「怎麼說」,只有考慮清楚這四個問題,才能確定我們演講的框架和演講時的語態。
那麼根據剛提到的四個問題,我們可以將演講準備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第一個步驟是明確演講目的。我把它叫做以終為始。
我們的介紹性演講是出於什麼目的展開的?是為了向聽眾介紹公司,介紹自己?還是為了特別介紹某一款產品、某一個創意計劃?或者只是為了起宣傳、營銷、鼓動的作用,製造一定影響力?根據不同的目的,我們需要確定演講稿撰寫的風格。
嘗試用一個句子精確概括演講目標,這是演講的重點所在,然後在準備過程中請不斷重溫這一綱領性的句子,以確保不會偏離總體目標。這個目標,也可以簡單理解為你的演講題目,不要小看題目,大而空泛的題目常讓人理不出頭緒,並且很難集中主線講述。
明確演講目的這六個字看起來簡單,但做起來卻沒那麼容易,我曾經輔導過一個銀行系統的演講比賽,統一主題背景是學行業楷模,樹時代先鋒。多麼宏大的命題。而在數十位選手中,勝出的題目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你看,主題有了好的題目是不是就好入手多了?
我曾經對演講的目的作過總結,發現演講的目的不外乎以下4種:
第一種是說明一種事情或事物。比如,科學家、醫學家進行專業演講時,他們並不打算要聽眾做些什麼事情,而僅僅是為了告訴我們相關信息。
第二種是說服別人。大部分政治家發表的演講都含有這種目的。他們希望聽眾在聽完他們的演講後能夠放棄自己原本的想法並轉而支持他們的意見。當然,相當多的營銷者也是這個目的。
第三種是增強別人的印象。自我介紹都帶有這樣的目的。而有一些特殊場合的演講,比如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也加深了社會公眾對於馬克思這位偉大的人物的印象。
最後一種是使人們愉快。如果你為了調節烘託現場氣氛,緩解壓力而發表一次即興演說,那麼你的目的就是使人們愉快。在那個時候,這是你的唯一目的。
所以,在演講前明確自己的演講想要達到上述的哪一種目的,以終為始,這對演講者來說至關重要。
當然,這是從我們的願望出發考慮的,公共演講是一種講者與聽者之間相互影響的過程,所以,要得出自己演講的目的,還應該考慮一下對方的因素,也就是說分別是自己打算展現什麼以及聽眾需要什麼。好好將這兩者結合起來,這能幫助你進行一次成功的演講。所以,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二步,認真分析我們的聽眾,所謂——燒香看神,說話看人。
當演講者和聽眾之間有了相容的心理基礎,交流就變得容易,預計目標也能更好達成。
說回上面提到的銀行演講比賽,相比較空洞說教的主題,後來擬定的題目就有了考慮聽眾的基礎,我們這一代年輕人,這其中包括我,也包括臺下所有的人,每個人都年輕過或者正當青春,這就會自然而然激發起聽眾的興趣。所以這裡提到的正確分析說話對象,我們要從這麼幾個角度出發。
首先是第一點,我們需要精準定位受眾
作為我們演講者,有很重要的一項工作,那就是要對聽眾有一定的了解與判斷。不一定要對演講受眾的信息面面俱到,但一定要能精準定位受眾。只有在精準定位受眾並且掌握了一定的基礎信息後,你才能創造與聽眾相容的心理基礎,並在最終獲得預期的演講效果。
誰來聽?多少人?來聽演講的人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一共有多少人來聽?需要警惕的是,有時預計來聽的人有數百人,可是實際到場一看只有四五十人,會讓人很掃興;有時預計來聽的人有三十來人,可實際到場只有二百多人,會讓使人感到突然,以至於慌張起來。演講的思想準備,應該是無論多少聽眾都要信心百倍地去講好。
曾經有這樣一個笑話,主人宴請賓客,步入會場,見有些客人沒到,就說,該來的怎麼沒來。於是,來了的人心裡犯了嘀咕,有些人臉皮薄就走了。主人一看,急了,「哎呀,怎麼不該走的又走了?!」於是,剩下的人裡又有些人坐不住了,他們想走了的是不該走的,那我們是該走沒走的咯。於是大廳裡所剩寥寥無幾。主人捶胸頓足,「哎呀呀,我剛剛說的不是他們呀!」得,最後幾位也躺槍了。
這個笑話就是形容的語言表達的藝術,不過也反應了講話者與聽話者之間的信息差,有時候心理基礎是不一樣的。日本前首相田中角榮在當年競選的時候,有一次前去演講,冒雨到場聽的人只有一位,他還是滿懷信心地認真地做了演講。感動了那一位聽講人,也堅定了自己的信心。
接著是第二點,在場的男女比例也需要納入你的考慮範圍,
一個英國團隊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分別在社交場合、會議間隙、公益活動三個不同場合對同一批人進行人員分流以及期間參與度話題的的記錄。記錄結果顯示男士大多選擇和男士侃,女士大多和女士聊。男士更加偏向於開放性強、大而廣話題,而女士常偏向於交流日常性強且小而狹的話題。
第三點要談到的是聽眾的文化背景、知識結構,這是我們演講時很容易忽略的一個點。
所謂共同的文化背景,就是我們大家所共知外人所不知的那些故事。我們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有人所共知的那些成語故事,歷史故事,革命故事,有各種各樣的文學作品,詩歌、散文、小說,有各方面的歷史人物,等等。比如一提到「三顧茅廬」、「伯樂相馬」,大家都知道是尊重人才的意義;一提到「望梅止渴」、「空城計」,大家都知道是以虛對實的意思;講到「三打白骨精」大家都明白其中包含寓意,正義與邪惡,智慧與愚昧之間的矛盾……一個民族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小範圍到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部門,都有各自共同的文化背景,即這一群體之間共知而外人所不道的故事。最小的家庭單位,爸爸、媽媽和孩子之間,也都他們三人共知而外人所不知的故事。
演講者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利用大家共知的事物,使自己的演講更為生動,更有豐富的內涵。
演講者要了解聽講人的知識水平和知識結構,對於不同知識水平的人,講解說明問題的方式必定有所不同,要從他們理解的內容,他們的知識起點講起。即使大致相等水平的群體,由於所學職業不同,知識結構不同,演講者的表達也應該調整到和聽講人銜接的程度。比如,對於懂得美術知識的人可能直接講色彩的「冷調子」、「暖調子」就行了,在這樣的層面上溝通是沒有問題的,而對於不從事美術工作、缺少美術修養的人來說,可能就要講「藍顏色、綠顏色」,或者「紅顏色、黃顏色」了。
更多詳細內容請點擊下方《讓話好聽:好的表達一字千金》
好了,最後,讓我們一起再來回顧一下本節課程的內容。我們需要以終為始,明確演講目的,了解分析說話對象精準定位聽眾、就如同我今天的第一課一樣,希望我可以順利幫助大家開始第一次的演講。明確了目標,一些都按照目標一步步努力實現。
#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