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去醫院怎麼辦?別慌!心理專家揭秘這6點,幫你消除恐懼心理,簡單...

2021-01-14 騰訊網

審閱者: 楊雪嶺(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

如果你恐懼醫生和各類檢查將不利於進行預防性醫療保健。

在多蘿西(Dorothea Lack)還是一個小女孩時,她曾經躲在醫生的桌子底下,試圖逃避疫苗注射,然而醫生毫不妥協,甚至爬到桌子底下給她注射疫苗。

此事件使得多蘿西對醫生心存恐懼,這種恐懼一直伴隨著她直至成年。

多蘿西博士現在是一名心理學家,從事醫患關係研究,她說:「我無法信任醫生。」

很少有人覺得面對醫生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但是對於極少數人而言,恐懼和焦慮使其無法獲得重要的醫學護理。

隨著醫學界越來越重視預防保健,此問題變得日益重要。

一、承認恐懼的存在

乳房X線檢查、結直腸檢查、膽固醇檢查及直腸指檢等各類篩查可以挽救生命,但前提是患者願意在症狀出現前,接受此類令人感到不適的檢查。

幸運的是,有些方法已被證實可以緩解對醫生的恐懼,但是想要解決問題,必須首先承認存在此問題。

紐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的健康心理學研究員珍妮佛(Jennifer Hay)博士認為,人們喜歡找藉口掩飾自己的恐懼,可能推說自己沒有時間去就診。

向癌症患者提供諮詢服務的珍妮佛表示,「消除恐懼的第一步是承認恐懼的存在,一些最強大的恐懼是自己不願承認的。」

二、白大衣恐懼症

即使醫生的辦公室並非龍潭虎穴,患者也會時刻準備應對潛在威脅,多達20%的人罹患「白大衣症候群」。

在醫生診室測量血壓時,會出現血壓升高,對尋求準確血壓讀數的醫生提出了挑戰。

但長島大學健康心理學研究員內森(Nathan Consedine)博士認為,身處醫療環境中的恐懼反應是完全正常的,因為大部分人會將醫院、診所與疾病、受傷聯繫起來。

內森表示,「恐懼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種反應,可以促使人們即時迴避明顯的人身威脅。

醫生診室和醫院是發生不良事件的地方,所以人們避開此類環境並不奇怪。

恐懼的原因:

白大衣症候群患者一般會體驗到焦慮,其身體「戒備,時刻準備逃跑。」

內森指出,個體對醫療保健的焦慮有很多來源,例如恐懼痛苦的手術過程、害怕裸體或觸摸帶來的尷尬、或害怕因不健康的行為而受到批評。

內森認為,最常見的憂慮是診斷結果不容樂觀,因此乳房X線檢查結果異常的女性中有多達40%不會按照醫生的建議進行隨訪,人們想要逃避現實」

多蘿西認為,一些醫療保健制度往往加劇此類焦慮,醫生忙碌,不太可能與患者建立長期關係,關於醫療事故的新聞報導比比皆是。

其結果是,由於對醫生和醫院的信任度下降,可能使人們對醫療保健敬而遠,多蘿西的一位骨折患者因看到關於醫療事故的新聞而拒絕去醫院,導致骨骼癒合不當。

三、針頭恐懼症

一些醫療程序可能使自己緊張,而對針頭的恐懼會引發強烈的反應。

1995年發表於《 家庭實踐雜誌》的一項研究指出,針頭恐懼症普遍存在。

在美國精神病學會(APA)制訂的《心理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中被列為血液-注射-損傷型恐懼症。

作者詹姆斯(James G. Hamilton)博士指出,針頭恐懼症患者在面對針頭時會驚恐發作、頭暈或暈厥,80%的針頭恐懼症患者報告近親存在類似恐懼情緒,表明此類恐懼症受遺傳因素影響。

針頭恐懼症患者的身不由己:

2006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當面對針頭時,1500萬成年人和500萬兒童報告了感到不適或恐懼。

在這1500的萬成年人中,有近1/4的人表示,由於害怕而拒絕抽血,而沒有進行醫生建議的注射。

(此項研究由一家離子電滲透皮貼劑生產公司委託進行,此通過電離透入傳送利多卡因和腎上腺素的貼劑被用於緩解針刺疼痛)。

詹姆斯估計,針頭恐懼症「至少影響著10%的人口。」

紐約長老會醫院醫學博士馬克(Mark Dursztman)醫生在宣布研究結果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血液檢查是現代醫學最重要的診斷工具之一,因此,對針頭的恐懼是「重要的公共健康問題」。

詹姆斯認為,應當將針頭恐懼症患者視為身不由己者,而不應將其視作「懦夫」或「怪胎」。

四、恐懼伴隨著希望

內森認為,在醫療保健方面,存在恐懼心理並不是一件壞事。研究表明,更害怕罹患癌症或心臟病者更易接受相關疾病篩查。

事實上很多人在就診時存在矛盾情緒,例如,某人可能擔憂結直腸檢查帶來的不適,但同時也害怕錯過結腸癌診斷所帶來的後果。

是什麼在左右著自己接受或避免接受醫療保健?

羅格斯大學健康信念與健康行為研究中心主任霍華德(Howard Leventhal)博士表示,「如果不知道該如何應對恐懼,可能導致拖延和逃避,感覺自己無法承受診斷結果者、不信任衛生保健系統者、無法負擔治療費用者,更有可能被恐懼支配。

五、如何應對對醫生的恐懼

以下是一些專家建議,可以幫助患者應對對醫生或醫療過程的恐懼。

1、找出恐懼來源

如內森所言,對焦慮進行解構,焦慮往往是發散的,很難明確焦慮產生的原因,然而如果能夠識別來源,就能評估應對潛力,更易管理情緒。

2、正視焦慮,理性對待

內森認為,這可能是幫助克服恐懼篩查的有用方法,例如,直腸指檢對於前列腺癌檢測非常重要,而結直腸檢查對於早期診斷結直腸癌也很重要。

3、積極的自我暗示

暗示自己,必要的醫療檢查和治療對健康有益,這些疼痛其實並不如自己想像的那麼痛。

研究表明,即使給患者服用毫無鎮痛效果的安慰劑,但只要患者相信自己服用的是止痛藥,結果體驗的疼痛就會大幅減輕。

研究表明,許多男性之所以逃避此類檢查,是因為覺得其對性能力有威脅。

乳房X線檢查等其他篩查可能使人感到不適,但此類篩查耗時很短,而且可能挽救生命。

內森表示,調查顯示,人們會在想像中誇大篩查帶來的痛苦,但理性分析可發現,如果能夠儘早發現疾病從而挽救生命,那麼這些恐懼顯得微不足道。

六、其他應對方法

要求採用鎮靜劑或麻醉劑。這對針頭恐懼症患者很有幫助。

向醫生或護士詢問疼痛的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霍華德發現,如果醫生或護士向患者合理描述,患者將更放鬆。

例如,將針頭刺入與蚊蟲叮咬進行比較,並且明確告知疼痛的持續時間。

霍華德建議,如果擔憂手術帶來的疼痛,可以事先了解可能會有的感受。

尋找新醫生。多蘿西建議,如果對現有的醫生心存恐懼,可以考慮尋找一位讓自己反應平靜的新醫生。

嘗試認知行為療法。多蘿西認為,可以重塑患者心理狀態並傳授應對技巧,已證明此療法可在短短2至3個療程內緩解焦慮。

帶上同伴。珍妮佛認為,一旦意識到自己心生恐懼,可以考慮向無威脅的同伴傾訴。

許多感到焦慮的患者依靠配偶、親人或密友幫助其預約醫生,甚至陪伴其進入檢查室,一個足夠關心患者並願意幫助其克服恐懼的人是最大的支持資源。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恐懼怎麼辦?家長要學會這4點
    家長要學會這4點01引言提起醫院,不少家長都有過類似的經歷–孩子哭鬧,不願意打針,那是因為打針的疼痛刻在了孩子心裡,以至於一到醫院就想到了疼痛,開始大哭大鬧試圖離開這個地方。所以恐懼是對於她們來說是很正常的事情,這是我必知的。02哪些階段的孩子最容易恐懼有研究表明:90%以上的正常孩子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心理;40%的2~4歲的孩子至少恐懼一樣東西;43%的6~12歲的孩子至少會恐懼七種東西。
  • 心理專家:人大部分的焦慮和痛苦,均來自這種恐懼,而且伴你一生
    心理醫生 OwenYalon認為,大多數人生的焦慮和痛苦,都是因為害怕死亡。它實際上是一種分離焦慮,而它產生的根源也是死亡恐懼所致。何謂死亡恐懼死亡恐懼主要包括即將面對死亡或體驗死亡時產生的恐懼兩個方面。它是一種統一體,既有分離的割裂,又有無奈與恐懼,甚至還有幻覺。心理醫生貝克爾認為:害怕死亡,是人最基本的行為方式。
  • 心理測試 認清你的內心恐懼:這8個神秘入口,你最害怕哪一個?
    很多人往往為了種種艱難以及不確定性,而害怕去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有時候我們需要面對心中深處的恐懼,才能排除那些讓我們停止進步的阻礙,我們才能變成更好的自己。  所以,透過這個心理測驗,今天就讓我們來找尋你心中的能量吧!請在下面8個圖裡選出一個你最害怕的入口:
  • 心理學知道答案:越害怕的事越去做,害怕就會消失,別不信
    實際上,越是害怕的事,我們越要去挑戰——在做的過程中,害怕感自然消失,我們的人生也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害怕自己做不好的人,真的就會永遠不會做,也就沒有實現的可能性。人生任何方面亦如此。如果我們正視它,迎接它,就會發現,現實中的恐怖遠沒想像中的那麼可怕。 不消滅心中的「害怕」兩字,人生一切好運都會與你無緣。
  • 如何去突破想要做一件事之前的害怕和恐懼心理?理解透微習慣
    比如說,自己從來沒有去過夜場酒吧,一位朋友邀請去夜場酒吧,那麼是去還是不去呢?去了增加對酒吧的了解,體驗那種感受;不去就會有所遺憾。最後好奇心驅使了自己,就去夜場酒吧了,於是很歡樂,很興奮。結束之後:下次邀請幾個朋友再來體驗體驗,不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沒有了。對於一門科目學習一門新技術,也是如此,擔心自己做不好,於是就不去做,最後自己的意識控制了自己的動作。
  • 有勇氣,並不表示恐懼不存在,而是敢面對恐懼、克服恐懼
    每戰勝一次恐懼,我們就會變得更加堅強。恐懼存在的原因,離不開我們的信念、思想,以及我們對自己記憶的解釋與選擇。恐懼限制了我們的自由,禁錮了我們的心靈,讓我們無能為力,讓我們不敢去尋求更美好的東西,讓我們不敢去做我們想做的人,也讓我們遠離了愛。恐懼是人生的一大敵人。專家認為,恐懼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之一,也是一種重要的心理反應。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
  • 新冠病毒疫情在家隔離期間如何緩解和消除心理恐懼和焦慮
    個別的出現了嚴重的恐懼、焦慮、煩躁,失眠等情況。鑑於以上朋友反映的問題,在此與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鑑於網友反饋的問題現進行一下整理歸納,直接的原因大致如下:1、每天關注疫情相關新聞,各地受感染確定的人數還在逐漸增加,特別擔心自己和家人被感染的擔心和恐懼。2、每天待在家裡不能外出,行動空間受限,時間較長,心理壓力大。3、對家人健康的擔心。
  • 如果孩子這樣畫畫,說明他在恐懼害怕!3步教你怎麼破
    最近,小貝發現自己家的孩子有時候會半夜醒來哭泣或害怕,渾身發抖,一問才知道是經常做噩夢,這讓小貝很擔心,不知道如何去應對。常做噩夢不但影響孩子的睡眠,更反應出孩子心理有嚴重的不平衡,您家的孩子有沒有出現類似的情況呢?
  • 如果你經常夢到自己從高處墜落,心理專家強烈建議你去檢查這個器官……
    這個欄目的解夢專家是省立同德醫院心身一科主治醫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陳正昕。醒來後,一想起他已經去世了,心裡就特別難受,一天的心情都變糟了,這讓我害怕睡覺,害怕在夢裡見到他。我去醫院看過,也吃了一段時間的安眠藥,但效果時好時壞。
  • 說話不敢直視對方眼睛,緊張、害怕!心理專家告訴你如何改善?
    在最近接的青少年心理案例中,常常見到這樣的情況,有些人在長輩、異性面前不敢直視對方眼睛。針對這種情況,大家都比較苦惱,紛紛詢問有沒有什麼好的辦法。那麼從心理學來說,有沒有什麼深層次原因?有沒有好的解決方法?月兒是我在坐火車時遇到的一個小姑娘,那時她正好從大學回石家莊去面試。
  • 孩子怕黑怎麼辦,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怕黑心理
    1.家長不要動不動嚇唬孩子 有的家長為了制止孩子哭鬧,經常用「黑房間裡的老鼠專咬不聽話的孩子」、「再哭就把你關到黑房子裡」等嚇唬孩子。這樣,黑房子、老鼠、小蟲等成了可怕的東西。由於怕黑,孩子對與黑暗有聯繫的事物避而遠之,更不用說去觀察、接觸和探求了。
  • 吸毒的人內心也會有恐懼,那他們一般都害怕什麼?
    人們總以為吸毒成癮的人都是「百毒不侵」的,其實在他們內心也是充滿「恐懼」的,也總有幾個憂心的地方讓他們「寢食難安」。這種難以言說的畏懼感在生活中通常也可以窺得一些跡象:總是畏首畏尾的,眼神閃躲,不喜歡與人打交道等。 他們究竟在害怕什麼?這也是不少家屬比較關心的問題。
  • 《愛情公寓5》老公婚前恐懼,美嘉的心理代表大多數女人的笨拙
    畢竟很少有人能把另一半當成自己的心理諮詢客戶。02所以我們婚前恐懼,與其說是害怕世事無常,感情易變,也害怕伴侶會在婚後大變樣。更多的其實是害怕婚後那個沒辦法冷靜理智面對瑣碎生活的自己。也害怕自己承擔不起婚姻帶來的那份責任。所以,婚前恐懼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雖然不是什麼大問題,但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影響兩個人的感情。
  • 失業怎麼辦?返程後被隔離怎麼辦?返崗返工十個常見心理問題,我們幫...
    失業怎麼辦?返程後被隔離怎麼辦?返崗返工十個常見心理問題,我們幫你來解憂 2020-02-16 17:0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答疑:如何克服電話銷售和陌拜中的恐懼害怕心理?
    我們每個公司都有銷售員,他們在工作中肯定會遇到類似的問題,那麼,平時你是如何讓他們克服的呢?(本文3000字,閱讀時間略長)問:我看到您的文章寫的很棒,裡面舉的例子更是接地氣,我做銷售兩年,看了不少書,聽了不少音頻,自己覺得也掌握一些和客戶交談的關注點和提問方式,但還是在打陌生電話或者陌生拜訪這塊欠缺有效的方法,主要是克服那種緊張和恐懼心理。
  • 孩子「膽小」怎麼辦?心理學專家給出了3步教育法,句句在理
    而且我也試過多方法都,最終結果都是一樣的----孩子還是不敢自己去玩滑梯。該怎麼辦?按照一般的方法,應該是鼓勵他們。如果孩子真的敢再嘗試一下,成功的經驗就會消除掉他們之前的恐懼,確實是可以解決掉這個問題。但孩子就是不敢呢?所以我決定用另外的一個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找到原因」 →「弱化恐懼」 →「情景帶入」的三步法。
  • 睿智燈塔-孩子晚上怕黑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恐懼
    每個孩子從出生起,生活環境和性格都會有一定的差異,而這些因素也決定了孩子未來的性格,有的孩子長大後性格活潑開朗,有的孩子卻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還特別怕黑,就連晚上自己睡覺都覺得非常害怕,這讓很多家長十分疑惑。那麼,孩子晚上怕黑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恐懼呢?朋友家的女兒園園,從小就特別怕黑,平常都不敢一個人呆在家裡。
  • 如何克服害怕領導的心理
    在職場中,當看到還有一段距離就迎面而來的領導時,你是否裝作有事繞道而跑了?這是出於害怕領導的心理產生出的下意識行為。害怕領導的心理一般出自以下這三點:害怕打擾領導,領導不問,自己憋著、硬扛著反感拍馬屁 認為圍著領導轉的行為是拍馬屁,自己就算是勉強去做,心裡還是很牴觸,還不如不做天生的恐懼心理 對領導有天生的恐懼感,害怕說錯話,受到領導的批評
  • 怎樣克服寶寶看牙的恐懼
    但大部分孩子的表現使得家長都會感到頭痛,一些稍大的孩子抱定了「寧死」不去醫院的態度;一些較小的孩子在家長的連哄帶騙的情況下才肯到醫院的口腔科。家長都知道一個常識看牙和打針一樣一般不會造實質的心理身體傷害,但為什麼有的孩子蹭破一些皮,摔個跟頭爬起來也無所謂,有的孩子卻很怕痛害怕看牙醫?
  • 臨床心理專家和生物學專家解讀「轉基因食品和心理健康」
    當然也有許多健康食品專家提出兩條意見,一是要加緊制定國際性安全標準,二是應實行消費者知情權原則。這兩條意見已被國際食品規格委員會和一些國家政府所接受。相信轉基因食品的生產和應用將逐步走上既符合人類倫理道德規範又符合法制的軌道。所以我們大可不必恐懼轉基因食品,不必飲冰茹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