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總是害怕做那些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覺得這些事情做完之後就會對自己帶來一定的衝擊力,甚至是對自己的價值觀有所衝擊和摧毀,所以不敢輕易嘗試。但是總是在嘗試新東西的人來說,做那些沒有做過的事情,才是最好玩最有趣的。
比如說,自己從來沒有去過夜場酒吧,一位朋友邀請去夜場酒吧,那麼是去還是不去呢?去了增加對酒吧的了解,體驗那種感受;不去就會有所遺憾。最後好奇心驅使了自己,就去夜場酒吧了,於是很歡樂,很興奮。結束之後:下次邀請幾個朋友再來體驗體驗,不愉快的心情一下子就沒有了。
對於一門科目學習一門新技術,也是如此,擔心自己做不好,於是就不去做,最後自己的意識控制了自己的動作。隨著時間的推移,自己越來越不會了,因為沒有操作記憶。人很多東西都是有操作記憶的,當對某一項技術持續性操作,就會形成肌肉記憶,從而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但很多人往往就在害怕和恐懼的時候,讓這項技術沒有持續性進行下去。
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其實是正確的,有什麼樣的性格特徵,往往就會發生什麼樣的行為。比如自己是一個懶人,想要改變這種懶,找一個人來監督自己,但是時間久了之後,自己又開始放縱了,又開始懶了。馬上要期末考試了,於是每天看書到凌晨兩三點,巴不得把書上的所有知識點都記住,在期末考試中考取高成績,這種行為看上去就讓人覺得勵志。等期末考試結束,書籍直接扔了,不看了,目的達到了,又回到了以前懶的狀態。簡稱狗改不了吃屎。
現在的小孩子為什麼喜歡玩遊戲呢?因為不害怕、不恐懼呀。簡單上手、容易操作,沒有什麼難度,而且身邊的小朋友都在玩,自己不玩還真不行。於是就這樣越玩越上癮,甚至想要打出最好成績,成為榜首贏家,那種感覺:登峰體驗。但是讓這些玩遊戲的小朋友把這種遊戲精神帶到學習中去,很難,因為需要大腦不斷去思考,非常枯燥無味,很不喜歡,甚至考不好會得到父母老師的批評教育,心理壓力很大。
明知道這件事做完之後對自己是有好處的,那如何去突破做這件事之前的害怕和恐懼的心理呢?
其中最好的方法就是微習慣的培養。比如說,自己每天想要跳繩,但是害怕自己堅持不下來,覺得跳繩很累的,於是就一拖再拖,始終沒有養成跳繩習慣。其實這在跳繩之前已經給自己下了定義:覺得自己不可能堅持跳繩的。於是這件事就僅僅出現了一個想法,並沒有得到確定的結果。那應該如何來解決這種恐懼心理呢?
首先去買一條跳繩,其次放在自己可以隨時看得見的地方,其三休息空閒時間拿起跳繩跳幾個就行,心情好跳幾十個,心情不好就跳一個。當每天都有這樣隨意的心態去跳繩時,就會覺得做起來還挺輕鬆的,沒有什麼難度,於是就日積月累,自己從跳繩的活動中發現了訣竅。做成任何一件事,一開始的時候都是微不足道去做,不用刻意追求結果會怎樣,只要做了,結果就會出人意料。
在技能的概念中,有一種能力叫技能的遷移。通俗的說這件事做成功了,用類似的思維方式去做下一件事,那麼下一件事也會成功。因為萬事萬物,規律是類似的,關鍵點是自己有沒有去發現和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