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3月11日訊 據西班牙《世界報》網站3月7日報導,或許對你來說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或甲殼蟲樂隊的《Let it be》都不對你的胃口,那可能是因為你喜歡的音樂是弗拉門戈、爵士樂或重金屬。有一些人他們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音符,甚至他們都不能忍受自己對最喜歡樂隊的最新唱片名稱一無所知。若是這樣,你可能會對這樣的發現感到驚訝:有一些人在當旋律響起時不能獲得絲毫的幸福感,他們不會因瑪利亞·卡拉斯的歌喉而心潮起伏,更遑論在最美好的記憶中存在音樂情感了。西班牙研究者首次研究確定了「音樂情感缺失症」的存在,即對音樂或此類刺激缺乏愉悅感。
人類的許多機能和生物學機制都是有其存在意義的。許多有益刺激同特定行為關聯起來,首先是為了保證生理軀體的存活,其次則是對個體本身產生影響。就如同,食物給我們愉悅感,這就促使我們每天盡最大的努力獲得口糧。同樣,性愛的享受從我們祖先時起就同繁衍緊密結合。然而,在所有文化生活中也存在著這種愉悅感,和生存本能並無關聯。音樂就是其中一種。
巴塞隆納Bellvitge生物醫學研究院大腦認知與可塑性小組的研究員何塞普·馬爾科·帕利亞雷斯解釋道,「儘管並沒有任何生物性意義,音樂確是能使人類最快樂的經歷之一。但很少有人知道這種有益機制在與音樂相關活動的運作中,如何在不同個體之間表現出差異。」
為了弄清這些差異,他同巴塞隆納大學基礎心理學與加拿大蒙特婁神經研究所的其他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研究,其數據於2013年被發表在《樂感》雜誌上。
帕利亞雷斯說道,「在對2000人進行問卷調查後,我們發現那些熱愛音樂的人的原因各有不同。對一些人來說音樂使他們產生愉悅感,對另一些人來說音樂使他們想隨之起舞,其他人則與社會題目聯繫到一起...但是引起我們注意的是,有一些人表示對音樂無動於衷,但他們對於愛撫或者食物這類的事物的確可以感覺到快樂。」
這種情況可能意味著這些人患有「失歌症」,即對於音調和音符的認知十分困難。於是他們決定深入研究。帕利亞雷斯指出,「失歌症只佔人口的2%-3%,也有研究指出大約在5%。但我們並不能確定他們究竟是失歌症患者,還是因抑鬱或其他問題幹擾了他們對音樂愉悅感的獲取。」
因此,在第二項研究中,他們又對1000人進行了問卷調查。「我們選取了三組進行比對,一組對音樂異常敏感,一組居中,另一組完全無感。這樣一來,他們將參與者每10人一組進行各種測試和記錄以確定他們是否有由音樂產生的愉悅感相關的生理反應,並與金錢掛鈎。
「我們選擇金錢作為很好的支配對象,是因為它是一種抽象的獎勵方式,同音樂一樣。它能給我最原始的刺激,更好的激勵心理上的有益領域。」
他們發現,有一些人並沒有基礎性障礙,卻只能在金錢的刺激下才會對音樂產生愉悅感,他們不會對聽到的任何一種音樂產生感情。這不僅僅是一種主觀的感覺,他們的身體對這種刺激不能做出生理上的回應。「我們通過測量其心臟速率,通過出汗狀況確定傳導變化,這是一個非常有效的指標。一些參與者在聽到某部音樂作品時會有畏寒現象,他們就認為這是他們情感波動的反映,但之後的生理記錄顯示卻並非如此。」
事實上,他們可以感受到一段旋律所要傳達出的意境,只是他們接收不到這種情感而已。
對於究竟有多少人患有「音樂情感缺失症」以及這一現象的具體解釋仍然是未知。帕利亞雷斯稱,「我們正在準備另一項研究,運用核磁共振來一探究竟。我們的假設是在大腦皮層主要區域及同接收音樂的大部分區域間有一處壞的節點,就是這一區域幹擾了信息的接收。」
此外,這一發現可能有助於通過音樂療法醫治某些特定疾病,如中風或老年痴呆。(實習編譯:王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