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士庭
(James M.Houston)
當代著名靈修神學家、神學教育家,加拿大維真學院創辦人, 任該學院的校長和靈修神學教授多年,對福音派靈修神學及平信徒神學教育貢獻卓越。 著有《轉化生命的友誼》、《幸福真諦》、《心靈渴望》、《師徒之道》、《喜樂放逐者》等,編輯有「信仰與靈修經典」系列。
今天,我們基督徒的生活正面臨極端的個人主義。我們需要從實際的環境裡看個人的信仰歷程,認識到神對我們的呼召乃是一生之久的呼召,這包括了一生一世的侍奉,因此是需要有異象及忍耐的。一旦有了這樣的眼光,就可以明白約瑟在埃及能夠對他的兄弟說:「從前你們的意思是要害我,但神的意思原是好的。」(創50:20)由此觀之,我們需要了解屬靈歷程,因為它對一個人的信仰經歷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的背景、家庭、所受的訓練,以及我們所擁有的機會、恩賜與才幹,神全都知道。我們需要看見這整全的綜合,也即知道這些都是神為我們所定的抉擇,但並非是永遠的、一次就定型的事,而是一個過程,並且有進步的空間。路易斯(C. S. Lewis)的名言是:「沒有凡人,與你交談的,沒有一個是凡人。」我們需要看到神造我們每一個人的獨特性,為要使我們成為一個榮耀的人。
所以,我們需要從如此廣大的眼光來看自己,進而使我們的人生中並沒有所謂的「偶然」。
我們需要從神對我們生命的呼召中,以全面的眼光看自己,並認識到在神的恩典中,他不會浪費任何事物。因為沒有一件事可以真正使我們挫敗,以致不能前進;唯有驕傲才會使我們的生命有所浪費,使自己得著生命的,是借著我們的謙卑。因此,認識自己的人生經歷是相當重要的。可惜的是,那些在非基督教家庭中長大並後來信主的人,往往強調決志信主後的重要性,特別看重信主後的生活,卻反而忽略了個人在信主前的家庭及背景,以為過去的一切不會影響個人信主後的表現。但是,我對這個看法頗不以為然,一個人不僅要重視得救以後的生命,還必須要了解他未得救之前的家庭及背景,以致在更廣闊的範圍內,甚至在我們消極的情緒中,可以看到上帝對我們的更新,使我們的信仰更加豐富。
在舊約中,我們可以看到哈拿因不能生育而沮喪,可以想像她所受的苦是何其多。但神豈不是使用了哈拿個人創傷的經驗,塑造了撒母耳的生命。神在撒母耳身上已有特定的心意,就是借著母親因不能生育而產生種種抑鬱的心理,讓神的旨意得以成就──母親誠懇地將所得的兒子獻給耶和華。哈拿的響應行動一直影響著兒子撒母耳的生命;所謂胎教,都成了神給撒母耳的呼召(參撒上1:27 - 28)。我們因此可以看到神對我們的品格塑造是多麼的無微不至。
舊約《創世記》記載以撒之妻利百加懷了雙胞胎,小兒子雅各未出母腹時,就已經在母腹中與他的哥哥以掃相爭。雅各尚未出生,「相爭」的精神在他的內心深處就已經存在了。聖經對於雅各生平的記載,有大部分是關於他如何用詭計對待父兄的。雅各的人生一直在爭,不能與兄弟以掃爭,就在雅博渡口與神爭。之後,雅各與生俱來的鬥爭精神才被神直搗黃龍般地降服(參創32)。在新約,我們可以看到提摩太的生命是受了兩位敬虔婦女的影響,就是他的外祖母及母親。這兩個女人影響了提摩太孩提時的靈修生活,以致他有畢生受益的基礎。另外,我們還可以看看莫妮卡對她兒子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的影響。由此看來,我們千萬不要輕視父母對兒女在情感、情緒方面的影響,因為這也是神對你生命呼召的一部分。同時,不要忽略自己的生活環境、成長過程、家鄉、大學生活或所屬的文化背景等,這一切都是神所知道的,並且用以塑造我們的品格。我們將會發覺人生中的每一小節,原來都有其重要性;假若我們不能從我們人生的瑣碎細節中,看見神所編織的全幅圖畫,那是因為我們小信的緣故。
在我回顧過去的歲月時,當我年紀越大,就越能體會神在善用我的每一次經歷、每一個背景。所以,讓我們對神有開放的態度,不要壓抑自己人生中任何一樣經歷,反而要深信他會善用我們每一個際遇,讓我們看見他是如何成就他的旨意。因為神是按著你的名字呼召你,使你成為屬他的。
——摘自找到啦出品《美好品格塑造》
官網:www.zdlbooks.com
微博:http://weibo.com/zdlbooks
微信號:zdlbooks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微店購買《美好品格塑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