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傳》:是故,吉兇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憂虞之象也;變化者,進退之象也;剛柔者,晝夜之象也。
之前我們說過,《易經》也是一種哲學思想,是從文化。普通人認知裡的吉兇,好的或壞的;從哲學角度來看是沒有絕對的,而是根據 人類本身的利害丟失來判斷。我們得到了就會覺得是吉,失去了就會覺得是兇,但哲學告訴我們,這未必是絕對的。比如,生病我們是得到了,但卻是兇的;又比如,我們在外面撿到了一個手機,但這是小偷的贓物,那你說這個得到是吉是兇呢?「塞翁失馬」的故事就告訴我們得到和失去到底是吉是兇是不一定的。
所以,對於古文,不要僅僅從文字的表面上讀,而是要去理解在文字的深處包涵的哲學思想。
可見,吉兇是根據個人觀念來看,而悔吝就是憂慮愁煩之象。所以人生的一切,在《易經》看來,只有四個角度:吉兇悔吝。而這個「吉兇悔吝」是從哪裡來的呢?
《系傳》中說「吉兇悔吝者,生乎動者也。」人生的一切,任何事情,一動就會有好有壞;而且,任何事情只要一動結果就是壞的點四分之三,好的佔四分之一。所以,現在是不是有點理解為啥中國人好靜不好動了吧。
凡事一動,吉的成分只有四分之一,壞的成分有四分之三,不過這三分當中,兩分是煩惱、險阻、艱難,僅此而已。
所以,中國自古以來,凡是涉及「改革」的事情一定是慎之又慎,而且中國古代歷史上那些著名的改革家,下場基本都很悽慘。但中國又從不拒絕變革,而是在智慧和慎重考慮後,就會勇敢地去嘗試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