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沒人隨禮怎麼辦?

2021-01-09 三農剛子

這個問題是值得討論的問題,父母沒去世之前,在人際交往之上是不是辦的妥當?就說父母活著的時候,是不是給自己打下基礎?就是人際交往的基礎,這個基礎其實也挺簡單的,就是跟親戚朋友左鄰右舍,屯東的老少爺們,都有可人情的往來,這個人情要花錢的,比如說誰家的孩子結婚了,還有誰家的老人辦66,誰家辦滿月,誰家老人去世後,這樣都得去隨禮花錢,還得親自到那裡幫忙,這是父母在世的時候,還有孩子們的平時攢下來的財富。

父母去世後沒人隨禮,這種擔心是可以理解的,父母平常就沒有人情來往,跟親戚朋友都沒有什麼交情,尤其是實在親友家的孩子們結婚,還有孩子辦滿月,孩子升學,誰家老人去世後去幫忙花錢這些事,你的父母都沒有辦到,你的父母在一生中把錢看的比什麼都重要,對別人家的一切事情,都不看在眼裡,因為你父母年輕力壯,一輩子抱著不求人的態度,度過他們的一生,所以到老的時候沒人參加葬禮,也是沒人來隨禮,這屬於正常。

老人去世後沒人來隨禮,你這擔心也屬正常,因為老人在世的時候就是不跟人家來往,等到你們當兒女的長大以後,也跟你的父母們學習,這叫言傳身教,你們這一代人也沒有人情來往,自己的親戚,自己的朋友,還有自己的同學們,也沒有禮尚往來,就說你們這輩子人,跟你的父母是一個性質,看不著自己有事,也不想自己老人能去世,都是繼承你父母的習性,萬事不求人打下的基礎,等到老人真的要去世了,這回想到了這個麻煩事,沒人隨禮,沒人幫忙可怎麼辦呢?

你們父母一輩子,沒幫助過別人,也沒有給別人花過錢,等到你們的時候,也是跟你父母一樣,照樣走你父母的老路子,給別人花一分錢都心疼,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以後,現在有白事一條龍,可以請花錢僱他們,把你家老人的後事安排妥,想收禮那就免了,因為你們父母這邊輩子,還有你們這輩都沒有跟別人來往,誰家也不欠你家人情,所以就沒人到你家來參加葬禮啦,

相關焦點

  • 父母去世沒有人隨禮幫忙怎麼辦?
    父母去世沒人隨禮幫忙怎麼辦?我個人的建議是: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不絕人之路,央求別人,拿錢開路,想盡辦法把去世父母安葬好是為最要緊的事兒。將逝者好好安葬是最為迫切需要做的事情在農村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習俗「喜事不請不來,喪事不請自來」。
  • 同事母親去世,大家協商統一隨禮100,收到同事回信大夥愣了
    如果身邊的人遇到了白事或者喜事,那麼大部分人都會做出祝福或者安慰對方的舉動,但如果是身邊的同事遇到了這樣的事情,我們該怎麼做呢?下面這位網友的同事母親去世,所有員工協商隨禮一百元,隔天收到同事回信,所有員工都愣住了,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父母去世土地禮金被三弟佔有,二哥不服,弟媳:父母都是我贍養的
    父母去世,禮金分配引發矛盾。前來協商,三弟夫婦為何是這般態度?他說他就是個倔脾氣!兄弟三方會談,他又能否求得心中那個理?一番勸解下來,李家兄弟的情義能否修復,他們之間還能像原來一樣親密嗎?人情禮金、土地分割,李家兄弟問題連連淮北的李大哥說父親是2017年12月份去世的,母親是2019年12月份去世的,他就是想解決父母去世後人情禮金與承包地的分割問題。
  • 農村白事程序複雜,大部分在城裡上班,好多程序不會走怎麼辦?
    農村過白事比紅事複雜的多,人常說十裡風俗不同。各地有各地不同的風俗習慣。生活在城裡的人往往對鄉村的白事程序不是很了解,害怕在前往弔唁的過程中發生違反鄉俗的事。其實這不用怕。前往弔唁相對是比較簡單的事。只要看著別人怎麼做就行了。一般不會發生大的問題。二是作為主家,自己家辦白事。農村在外工作的人往往父母都在農村老家。人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
  • 人到中年,給親戚隨禮有三大忌,別再充大頭了
    親戚之間的送禮,大多象徵的是一種「意思」,而沒有其他層次的含義,居家用品,食物點心,保健品等居多,這是日常的禮品贈送,而到了紅白喜事,則會涉及到隨禮一說,這就是說通常說的禮金錢,錢多錢少,代表的就是大家彼此心中的分量。在這種紅白喜事隨禮的過程中,掌握一定的分寸,按照身份來隨禮,就變得非常重要。
  • 欒川規定紅白事操辦標準 隨禮不得超過200元
    「村民之間相互攀比,別人怎麼辦,自己家也得隨大流,絕不能『小氣』,有人甚至借錢也要把事兒辦風光,就怕鄉親們笑話,最終導致一些家庭因『婚』返貧、因『喪』返貧。」段秀玲說,如今隨禮和擺桌已經成了不少人的負擔。
  • 農村隨禮「兩極分化」,紅事被動隨,白事主動隨,為啥區別對待?
    人情這個詞相信大家一定不陌生,我特地查了下,所謂的人情指的是人的感情表現。放在農村,我覺得這倆字最貼切的解釋應該是農村約定俗成的處事標準,說得再直接一點就是當農民家裡的親戚或者是同村關係要好的人如果家裡有生老病死、喬遷升遷之類的事情的時候,就需要帶著禮金上門慰問,這就是農民口中的隨禮過程。
  • 老闆家過白事,員工隨禮2千,當晚收到老闆微信,看完愣了
    我國是個比較注重禮儀的國家,在各方面都有著規矩,比如白事和喜事,很多人在辦白事的時候都會選擇收些賓客的隨禮,但也有的人不注重這一點,下面這位網友的老闆就是這樣的一位人,而他和老闆的對話,也讓不少網友議論紛紛。
  • 喜事白事隨禮紮根極深,多數人希望改變這種舊習俗,能做到嗎
    學姐聊家常,今天主要是聊一聊紅事、白事隨禮這個話題。你的身邊是否有大操大辦這種現象,你是怎麼看待這個問題的。現實生活中,人們講究「禮尚往來」,維持著親朋好友之間的友好關係,這是約定俗成的老規矩。尤其具有血緣關係的親戚之間,如果長期不來往,逐漸也就生熟起來。
  • 同事結婚我隨禮600,我結婚他隨禮200,三天後收到微信愣了
    職場上,隨禮講究「禮尚往來」。比如,你同事結婚你隨禮了600,等你結婚他就得拿這600還禮給你,只能多不能少。還拿你同事結婚你隨禮600來說,你同事如果還禮少了這個錢數,沒有什麼特別原因,你心裡就把他看得低,認為他人品不行。
  • 農民「砸鍋賣鐵」隨禮變負擔!
    農民「砸鍋賣鐵」隨禮變負擔!在農村生活過的人都知道,農村人情味濃,禮也濃。村裡人都會遇到紅白喜事,這也是祖上一直流傳下來的傳統風俗,而隨禮錢也算是村民之間相互幫扶的美德。而最近這些年這些傳統美德卻完全變了個味。而隨禮的「份子錢」也越來越高,甚至部分農民家庭平時裡自己省吃儉用,但要隨的「份子錢」卻一點也不能馬虎,哪怕是「砸鍋賣鐵」,也要大大方方的隨禮錢。
  • 同事結婚我隨禮800,我結婚他卻沒隨一分錢,次日收到微信愣了
    不過,有的人確實有這種情況,生活中花錢的地方多,「囊中羞澀」,不得不去隨禮就尷尬了。有位朋友在某職場論壇發了篇帖子,同事結婚他隨禮800,他結婚同事卻沒隨一分錢,次日收到微信……他在帖子裡是這麼說的:有個同事比我早進公司二年,我上班時他沒少帶我。關係因此比較好。
  • 同事女友父親去世,大家前去弔唁,第二天看到他發朋友圈我們愣了
    比如農村,如果父母過世,女兒就不得收分子錢,兒子可以收。當然這個對於單位上的人,就不分男女了,但農村這種講究比較多。有個朋友,最近也為隨份子錢的事兒,搞得比較鬧心。這個朋友的同事,三十多歲了,還沒結婚,幾個月前談了個女朋友,比他小几歲,是家裡的獨生女兒。這兩人感情進展得挺快,可能都是大男大女了,結婚的心思比較迫切。
  • 父母去世前沒立遺囑,留下的遺產屬於誰?看看律師怎麼說
    從古至今,大多數人都想住在屬於自己的房子下,不管是買來的房子還是自己蓋的,都要登記上自己的房子才會覺得安心。房子,有錢的人會選擇買好多來進行投資,沒錢的可能需要奮鬥一輩子才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冠屬上名字的就屬於資產、財產,既然是財產,就免不了進行財產分配。
  • 俗語「借錢、隨禮、走路有三不」,都是哪三不?生活經驗受用了
    人常說:吃一塹長一智。吃虧是福,但想來應該沒有人願意吃虧,只不過事到臨頭總是避不開。於是為了幫助後人,過來人總結了許多經驗。若想少「吃一塹」,不妨多看、多思。 俗語:「錢有三不借、禮有三不隨、路有三不走」,借錢、隨禮、「走路」,是大多數人避不開的經歷,與其逃避倒不如直面「慘澹」。
  • 賭王何鴻燊這樣的級別,葬禮上會有隨禮的現象嗎?你有何看法?
    賭王何鴻燊這樣級別的人物,葬禮上個人認為不會有隨禮的現象,參加葬禮的人都是一些政界、商界和名門望族,對於他們這樣的家庭背景對「隨禮」不會太過重視,說白了就是不缺錢。賭王葬禮為什麼沒有隨禮的現象呢?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第一,對於賭王這樣地位的人,交的朋友也一樣是名門望族,他們只需買花圈或者其它葬禮上面的東西去祭拜賭王便可,不需要隨禮,相比賭王靈堂外的花圈一定數不勝數。第二,賭王的一些朋友不是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是政界的要員,每個人都很忙的能參加賭王的追悼會,就已經說明兩人之間的關係不一般了,這充分表明了自己的誠意。
  • 老闆結婚,說隨禮少了會後悔,我隨禮1000,回家打開微信樂了
    我今年26,剛進這家公司沒多久,還處於了解階段。公司規模不大,全公司上下大概50號人吧,不過老闆很年輕,才30出頭。聽老同事說,老闆很大方,在錢方面絕對不會虧待員工。這點,我倒沒什麼感覺。不過,老闆待員工還是蠻好的。
  • 在農村紅白喜事隨禮200元,全家人都應該去吃席嗎?
    隨禮是我們國家的傳統民間習俗,農村有,城裡也有,尤其是農村的「隨禮」項目更多、內容更複雜,也更有特色,更是不堪重負。婚喪喜慶、紅白喜事無論大小都或多或少要宴請自家的親戚朋友,所以禮金也有多有少,這個是沒有固定標準的,各地都不一樣,在我們這裡,普通關係(一個村住著)一般最低都是100,關係好點的就是200、300以上,再多就是親戚和有特殊關係了。
  • 同事辦白事我隨禮兩千,我女兒出嫁邀她參加,收到微信後愣了
    在工作中竟然會遇到很多需要打理人際關係的場合,而作為一種打理的方式很多人都會選擇通過隨禮這個行為去作為自己的回應,但是有的場合可以隨禮有的場合也應該避諱,只是有的人不會處理這樣的狀況,反而讓同事關係變得更加僵硬。有一位網友就曝光了自己的一次工作經歷,引起了網友的熱議。
  • 父母去世後,他們現在過得怎麼樣?
    那麼,這些在父母去世後沒有獨立生活能力的人怎麼辦?沒有「老」到「啃」,那些啃老族怎麼了?80後李先生是典型的「啃老族」,因為他是家裡的獨生子,所以他的父母害怕失去雙手,把雙手捂在嘴裡。大學畢業後,李先生沒有出去工作,而是整天在家裡吃喝玩樂,幾年前,李先生父母相繼去世,李先生突然失去了他唯一的生命保障,他的生活與以前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