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魯智深為何自稱洒家?洒家到底是啥意思?說出來別不信

2021-01-09 文史怪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水滸傳》受到了無數讀者的喜愛,裡面的綠林好漢,行俠仗義,共聚梁山,大塊吃肉,大碗喝酒,好不快樂自在,裡面也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細節,比如說梁山泊大聚義中,因為地點在山東,因此大多數人操的都是北方口音,李逵、阮氏三兄弟等人,在自稱的時候,都一般讀作為「俺」,而楊志魯智深,卻自稱為「洒家」。

這個「洒家」是什麼地方的自稱,又代表著什麼意思呢?說出來別不信根據原著中描述,魯智深出身在渭州,也就是甘肅平涼,而楊志則是「自幼流落關西。」因此,「洒家」在施耐庵的眼中,就是關西人的代表。

何謂「關西」?關指的便是函谷關,在戰國時期,函谷關以西基本為秦國領地,以此劃分關西秦國和關東六國,因此關西指的也就是如今的陝西和甘薯兩個身份,在潼關縣北,也有著「雞鳴聞三省,關門扼九州」的說法,洒家的傳統也起源於這裡。

至於「洒家」的稱呼,開始上還是有較多爭議的,《辭源》修訂本認為,「灑」(音zá)與「咱」「喒」同,「洒家」即「咱家」。在很多影視劇中,太監都喜歡念叨這個詞,實際上「咱(zá)家」在明清時期,文言文向白話文過渡語的階段就用來被使用,它是一種口語化的稱呼,並沒有「鄙人」「老朽」等自稱謙卑恭敬,而是類似於「在下」或者是西遊記孫悟空常常說的「俺老孫」一樣,不卑不亢,一般適用於對平等地位的人或者是對地位更低一級別的人進行交流。

不過其出現年代較晚,因此在新版的《三國演義》中,董卓自稱為「咱家」是錯誤的,而宋朝的洒家,很有可能是「咱家」的一種形容方式。

而也有學者認為,這樣沒有解釋「洒家」的「灑」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過去能夠被稱之為「家」的,基本都是有著一定身份的人,中國傳統用語當中,「家」是一種敬稱,還有著強調身份的作用。

類似於此的,比如有王侯相位之人,會稱之為「本王」、「本候」、「本相」、「本帥」,而至於貴族的女子,在喪偶之後,可以自稱「哀家」,宦官官職達到少監以後能自稱為「咱家」。而中央或者是地方的官員面對下級時候,可以稱之為「本官」。但是這裡必須提出一點,那就是過去很多朝代認為,武將並算不上官員,將帥和官員是分開的。尤其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武將的地位就更低了。那麼他們自稱什麼呢?等級比較低的自稱為「某」,例如關羽在《三國演義》初期自稱是關某。

而中等職務,官職談不上卑微但是往上又比不了將軍,比如魯智深魯提轄,又或者是楊志楊制使,就能夠稱之為灑了。明朝《永樂大典》中指出:「灑是廝殺漢」。通「殺」音。因此那些愛好廝殺之人,就被稱之為洒家了,這裡其實也體現出了施耐庵的良苦用心。

相關焦點

  • 詳細又專業分析,魯智深究竟喜不喜歡金翠蓮?
    楊角風談水滸第18期:古人云「英雄難過美人關」,誠不欺我,滾滾歷史長河中,多少有志青年都沒有逃過這一宿命。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自然也不能免俗,雖說書中主要講的是英雄好漢們的兄弟情義。但,任何一個有情有肉的人,如果說對男女之事毫無興趣,那就真的是睜著眼睛說瞎話了。
  • 「倒拔垂楊柳」,兇猛無比的魯智深,為何被稱作「天孤星」?
    《水滸傳》裡,魯智深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物兒,他愛憎分明,也喜歡抱打不平,武藝還非常不俗,一般江湖好漢不是對手。尤其是在相國寺看守菜園子時,一招「倒拔垂楊柳」鎮住了一群小混混,讓他們服服帖帖。
  • 智真長老收過兩位徒弟,一位是魯智深,一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老幼皆知。這個故事出自《水滸傳》第八回。當時,八十萬禁軍教頭林衝遭到太尉高俅的迫害,被刺配充軍至滄州。途中,押送公人董超和薛霸欲將林衝置於死地。關鍵時刻,魯智深挺身而出,在野豬林施以援手,令林衝平安脫險。最終,林衝火燒山神廟,變成了一位梁山好漢。
  • 李逵正在洗澡,扈三娘將其一箭穿心,魯智深武松頭也不回地走掉了
    《水滸傳》有很多不合情理之處,以至於有人懷疑後五十回根本就不是施耐庵先生原著,所以明清很多對梁山好漢事跡研究通透的專家作家紛紛續書,這些專家作家中就包括清朝兩淮鹽運使程恒生之子、同盟會元老級人物程善之。
  • 小人物出來混,到底要不要講義氣?宋江:不講義氣的人,走不遠!
    請聽題:在《水滸傳》中,梁山好漢商議軍情、調兵遣將、排定座次的地方叫什麼?答案有兩個,晁蓋時代叫「聚義廳」,宋江時代叫「忠義堂」。二者有什麼相似之處呢?都有一個「義」字。我們可以這麼理解,「聚義廳」就是匯聚著一群講義氣的人,「忠義堂」就是一群忠誠且講義氣的人。這些名號無疑是在揭示一個問題:人在江湖,不講義氣能行嗎?
  • 魯智深臨走前留下兩句話和六句偈語,宋江不懂,林衝武松燕青懂了
    梁山第一大智慧者,當然是花和尚魯智深,五臺山文殊院智真長老一眼就看出來了,所以才給他取了這樣一個法號,實際是自降輩分跟徒弟成了師兄弟。智真長老說魯智深「日後正果非凡,我等皆不及他」,還真不是看重趙員外那點施捨。歷朝歷代的和尚都不缺錢,智真長老名下的土地,應該比趙員外還多,甚至可能不比玉麒麟盧俊義少——這一點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
  • 林衝出賣兄弟魯智深?本是英雄惜英雄,卻被陰謀論者利用
    沒等眾人叫好,魯智深走到樹前,直掇一脫,右手向下,身子一傾,左手拔住上截,猛地用力,那綠楊樹帶根拔起。眾人見魯智深如此威武,盡皆拜服。魯智深道:這有什麼,明日看洒家演器械。 過了數日,酒足飯飽。混混見花和尚又要演示拳法,看得厭了,就請他表演一下器械。於是魯智深取出渾鐵杖,頭尾長五尺,重六十二斤,舞的虎虎生風。
  • 這位《水滸傳》中最傳奇人物,三次預言魯智深命運,一次比一次準
    ——歌德(德)文章類型/歷史見聞字數|1085,閱讀約3分鐘眾所周知,《水滸傳》中英雄輩出。他們都是傳奇,他們的一生都值得大書特書。而《水滸傳》中有一個人,比108將還要傳奇。他當時是活佛,「知過去,知未來」。他堪稱《水滸傳》中最偉大,最神奇的人。他極其害怕仔細思考。此人就是魯智深的師父,五臺山文殊院主持人智真長老。
  • 宋徽宗禁止屠狗,宋神宗卻不禁止養貓,古代十二生肖中真有貓嗎?
    我們常說以次充好是掛羊頭賣狗肉,但是卻一直鬧不明白:現在一條烤羊腿的價格跟一盤手撕狗肉價格差不多,明顯是狗肉比羊肉貴,古人為何還要掛羊頭賣狗肉?這豈不是在做虧本買賣?其實把狗肉當羊肉賣,是不得已而為之,也只有在宋徽宗趙佶當皇帝的時候才需要這麼做,此前的樊噲是可以公開叫賣狗肉的,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就沒少吃。
  • 原來行走江湖套路都一樣,魯智深和孫悟空八成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
    自古江湖險惡常在江湖混遲早會遇見「鬼」,《水滸傳》和《西遊記》這兩本文學巨著,就隱藏了無數江湖套路,仔細品讀頓覺兩位作者實在堪稱「社會人」,水滸傳中的魯達與西遊記裡的孫悟空在江湖夜宿時有過一段相似的經歷,足可證明江湖上大玩家有大套路,莫非魯智深與孫悟空同出一門?
  • 有種吃相叫「林志穎家老三」,搶媽媽麥片吃光,網友:給洒家滿上
    快給洒家滿上!隨著對於健康觀念的不斷提升,現在麥片已經成為了不少孩子早餐的主流選擇。當前很多孩子不喜歡吃早餐,或多或少因為三個因素:吃起來需要長時間,不好吃以及不知道早餐的重要性。這時候父母就可以選擇麥片來解決這個問題。麥片的即食性質決定了它快捷的製作過程,孩子起床只需要花5分鐘準備就可以享用,甚至到學校吃也很快。
  • 《水滸傳》晁蓋曾頭市中毒箭,到底是意外事件?還是意氣用事?
    縱觀整部《水滸傳》,梁山好漢們最後悲劇實際上就是從晁天王戰死開始的。曾頭市晁天王中了史文恭毒箭,被林衝從敵群中拼死救回。回到梁山泊大營後,儘管有神醫皇甫嵩全力施救,然而,箭毒已入髓,回天無力,晁天王撒手歸西。
  • 《水滸傳》水滸傳中最講義氣的四個好漢都是誰
    說起水滸傳我們都知道梁山是好漢的聚集地,而梁山的108將之所以被世人稱作好漢,最大的一點就是他們講義氣,那麼看水滸這本書的時候有的人也發現了,這梁山中其實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好漢,也有人自私自利做事只為自己,那麼今天小編就來盤點一下這梁山中最講義氣的四個好漢。
  • 解讀《水滸傳》中的「義」,仗義疏財遠比義氣深重有用
    小說《水滸傳》以一個「義」字貫穿全文,梁山一百零八將,似乎都是為了相同的「義」而聚集到了一起。梁山的大寨主宋江,因為「義」氣深重而得勢,而曾經的寨主王倫則因為薄情寡「義」而失勢,梁山好漢們所追求的「義」又究竟指的是什麼呢?通過對梁山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宋江、柴進進行分析,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 魯智深坐化六和寺後,宋江對斷臂武松說了一句話,毫無兄弟義氣
    在水滸傳中,梁山步戰最厲害的人物就是天傷星武松和天魁星魯智深了。再加上武松和魯智深一個是行者還有一個是和尚,他們兩個人都是佛門中人,所以更加惺惺相惜。但是在遇到魯智深之前,和武松關係最好的人就是宋江了,但是為什麼後來武松和宋江的關係非常差呢?
  • 《水滸傳》描寫的佛教重地五臺山有什麼特點?
    《水滸傳》中的佛教重地五臺山被寫成了皇家寺院,這裡發生的故事都與趙宋官家息息相關。五臺山發生的故事,是一段北宋的家史、宗教歷史,更隱藏著北宋的亡國歷史。這就是《水滸傳》中描寫的佛教重地五臺山的特點,其中藏有真實的歷史。怎麼講?五臺山的故事暗喻趙員外數典忘祖。書中最先提到五臺山文殊院的人,就是雁門縣的趙員外。
  • 為何說魯智深圓寂是水滸最大悲劇?讀懂了智真長老的這兩句話便知
    可惜,魯智深出家後的表現,卻讓人大跌眼鏡,喝酒、吃肉、大鬧五臺山,打壞寺門,揍慘了那群俗和尚。智真長老想保也保不住了,只能讓魯智深去投奔東京大相國寺的師弟去。並在此時,對魯智深說了第一句指點人生的話。就是一句偈言: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興,遇江而止。倘若把魯智深的人生分為上下半場的話,那麼智真長老的這第一句話,則道出了魯智深的上半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