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主要空間形態:多核心組團狀城市重慶和星形放射狀城市合肥

2021-01-09 地理沙龍號

城市是聚落的一種,聚落是指人類活動而聚居的場所,包括房屋建築、道路、公共設施等,聚落在空間分布上具有一定的形態。城市是人類非農產業高度集中的場所,人類活動密集,城市是人類對於自然環境最為深刻的影響區域。從土地利用方式來看,城市內多是建設用地,而且城市的建成區在空間上還具有一定的形態。

組團狀和放射狀城市形態

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態也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幾類常見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兩種城市空間結構,分別是集中團聚狀城市和線性帶狀城市,今天我們再來介紹兩種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分別是多核心組團狀城市和星形放射狀城市。

城市空間形態

多核心組團狀城市通常是指一個城市有多個核心,每一個核心都輻射周邊一片區域形成一個小的團聚型空間形態,多個核心組合形成了整體的組團狀城市空間結構。此類城市的各個組團之間往往在空間上並不直接相連,也就是彼此通常分開一段距離,而是通過相對便捷的交通來實現組團之間的交流來往。城市空間布局最高效的結構就是團聚式,這種各個組團相互分離的方式並不經濟,所以通常是受到了地形條件的限制,只能以組團方式發展城市。

重慶市

因此,多核心組團狀城市多出現在地形相對崎嶇的山地地區,此類形態最著名的代表就是山城重慶市。重慶位於我國西南地區,地處長江上遊,重慶北部為大巴山、東部為巫山、南部為大婁山,東南部為武陵山,山地面積佔了全市總面積的76%。從地形條件來看,重慶實在不是城市建設的首選,但是重慶位於嘉陵江和長江的交匯處,水運交通十分便利,河流交匯處的地理位置促成了重慶的發展,隨著重慶規模越來越大,多核心組團狀的城市布局更加明顯,形成了渝中組團、大渡口組團、沙坪垻組團等多個組團。

山城重慶

星形放射狀城市其實也是團聚狀城市的一種,只不過其形態不像標準的團聚狀空間結構,城市發展多向四周郊區同步擴展,而是沿一定的放射線向外發展,就像是五角星向外突出的一個個角。此類城市之所以不是同步向外擴展,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比如地形、河流等;二是受交通條件的限制,往外拓展的方向往往是重要的交通線延伸的方向。

合肥市

安徽省的省會城市合肥市,是星形放射狀城市空間結構的典型代表,合肥市位於安徽省中部地區,地勢相對低平,城市建設受地形限制較少,但是合肥並沒有發展成一個標準的團聚狀形態,而是形成了一個網東南、西南和北部地區突出的星形放射狀城市形態。其主要原因是合肥是一個鐵路和公路交通樞紐,包括京九高鐵、合福高鐵、合杭高鐵、合鄭高鐵、合蚌連高鐵等多條高鐵線路都在合肥交匯,形成了「米」字型高鐵網絡和放射狀城市空間格局。

交通樞紐:合肥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多數城市的道路網都呈「環形放射狀」?
    城市是人類文明的高度集中區域,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影響最劇烈的場所。由於城市往往是本區域的經濟、文化、政治、交通、商業中心,所以城市內往往會集中大量的人口和產業,城市內的建築密度也是極高的。城市景觀為了能夠發揮城市內這些基礎設施的效率,同時把成本降到最低,一般來說,如果自然條件允許的話,城市的形態一般會呈現團聚型,以一個城市的中心為基礎,逐步向四周發展和拓展空間。
  •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 西安排名13屬特大城市
    西安屬特大城市 城區人口637.81萬根據年鑑,有6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超過了1000萬人大關,包括四大直轄市和廣深兩個副省級城市,其中上海超過2000萬,北京和重慶超過1500萬。不過,重慶面積為8.24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的規模,下轄的一些城區離主城區很遠。
  •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 西安屬特大城市城區人口637.81萬
    西安屬特大城市城區人口637.81萬根據年鑑,有6個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超過了1000萬人大關,包括四大直轄市和廣深兩個副省級城市,其中上海超過2000萬,北京和重慶超過1500萬。不過,重慶面積為8.24萬平方公裡,相當於一個中等省份的規模,下轄的一些城區離主城區很遠。
  • 愛吃老母雞的合肥到底是不是一座特別高調的城市
    今年,合肥意外地成為了網紅城市,從第一次被列入新一線城市到全球最牛風投城市,再到合肥今年GDP能不能過萬億的激烈討論,合肥這個以往的小透明第一次站到了舞臺的最中央,對於合肥的改變,讚賞者有之,批評者有之。
  • 重慶,一座讓男人和女人都愛上的城市,做夢都想去的城市
    特殊的地形和氣候,也使這座城市有了「山城」的別稱,即重慶有山中有城,城中有露山,高低起伏,層層疊疊,如此獨特的城市風貌,構成了一片海天之光,高低井然,錯落有致,曲直相映,遠近聞名,互為襯託,讓人無論站在哪裡,都能欣賞到層層疊疊的光。由於重慶溼度大,悶熱,山城人創造了「麻辣燙」的「重慶火鍋」。
  • 特大和超大城市空間演變的幾個規律|李鐵談城市
    由於在中國影響城市發展的體制問題無處不在,伴隨著人口和要素在城市的高度集聚,總結其中的一些普遍性規律和中國特殊規律,對未來城鎮空間格局的變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很多學者都比較在意大城市,誠然,城市人口越多,規模越大,就越能提高效率和發揮輻射作用。但是,只看到大城市的積極作用顯然是不夠的。
  • 「十四五」杭州構建「一核九星」城市空間,杭州中環全面開工,杭州...
    「十四五」時期,以城西科創大走廊為主平臺,杭州將爭創「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區域性創新高地。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是國家科技領域競爭的重要平臺,是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的基礎平臺。截至2020年3月,中國在上海、合肥、北京和深圳四座城市設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 以財政負債率視角,看核心城市未來市場趨勢!
    數據來源:政府預決算報告,CRIC整理 債務餘額超千億的城市主要以一線及核心二三線城市為主,2019年末全國185個城市中共有27個城市政府債務餘額超過1000億元。
  • 西部城市為什麼比東部城市還火?原因在兩個字
    《2018年短視頻與城市形象研究白皮書》,抖音上城市形象相關短視頻播放量排名中,重慶以113.6億次排名第一,西安、成都緊隨其後。當成都、西安、重慶、貴陽,這些深處西南內陸的城市,相繼嘗到了文創帶來的 「 網紅 」 甜頭,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瞄準文創,進行了相關文化產業的規劃布局。
  • GDP萬億城市俱樂部再次擴容,合肥、泉州和南通的喜和憂
    綜合2020年前三季度經濟數據,泉州,南通,濟南,合肥,西安,東莞和福州等七個城市的GDP已達9000億,幾乎已經邁入了萬億城市的隊伍。而就在剛進入2021年年初之際,福建、安徽、南通當地的媒體也先後披露,2020年泉州、合肥和南通三個城市生產總值預計突破萬億元。
  • 23座重點城市+雙組團「房價地圖」6月版出爐!
    樓面會在每月初發布當月中國重點城市房價地圖,本月城市23個及大灣區、長三角組團房價地圖。聲明與解釋樓面的「房價地圖」以地形輪廓圖為基底,添加行政區或開發區分區,並配以最新的房價,方便大家直觀的看到自己關心的城市不同區域的房價分布。
  • 多省市提速數字孿生城市建設!十大新趨勢、九大核心能力指向未來 |...
    今天,我們給大家帶來了中國信通院的研究報告《數字孿生城市白皮書2020》,這是中國信通院第三次發表數字孿生相關的白皮書,本次的白皮書從政產學研用多視角系統分析今年以來數字孿生城市發展的總體態勢;其次,從數字孿生城市的典型特徵和總體架構出發,提出當前階段數字孿生城市的核心能力框架,並深入分析各核心能力的要義和作用,嘗試發掘並驗證數字孿生城市在城市現代化治理方面的重要價值,為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探尋方向;
  • 城市求賢,君子擇城:二線城市人才爭奪戰誰能勝出?
    可以看出,中西部城市對「爭搶」人才更為重視,長沙、西安、成都、重慶等多個城市專門出臺相應的政策或計劃引進人才。長沙、西安、新疆更是制定了引進人才的目標,表明引進人才的決心,而從總體實施政策來看,長沙、西安兩市在人才落戶、住房、生活補貼和工作保障等方面也均有相應較大力度的政策支持。而東部城市在近期這一輪政策表現相對力度較少,多數僅調整了戶籍遷移政策,放寬或部分放寬落戶限制。
  • 【新空間視點】營造未來「城市社區」——開放式小區的設計實踐之道
    在做此類項目時,考慮如何協調開放與私密、公共與私有是關鍵,既要符合開放社區的精神,又要便於小區的管理和控制。以往住宅項目通常是從城市街道到社區街道再到居住組團,完成從開放空間到半開放空間再到私密空間的序列過渡。
  • 曜空間城市之光:創意激活 藝術共生
    「曜空間·城市之光:創意激活 藝術共生」論壇經大柵欄歷史街區胡同院落改造、天鼎商品批發市場轉型升級之路演化過程,InArt曜空間團隊邀請來自城市規劃、藝術管理、建築空間設計、城市空間創新運營、國際藝術交流、建築理論與推廣領域的專家參與交流,探討舊城更新中具有歷史記憶的空間形態、文化業態、藝術生態構建的現狀與未來趨勢,現場觀眾參與互動。
  • 成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 長三角還差什麼?
    未來長三角城市發展的最重要特色在於5大都市圈的同城化發展,這些城市本身已積攢足夠能量,開始向外輸出,帶動所在片區發展;5大都市圈將成為長三角主要動力來源,他們已經形成「Z字形」空間格局。未來,位於這條發展帶的城市仍然是重點,但隨著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推動,長三角發展腹地更為廣闊,發展軸線也更為多元,沿海發展帶、沿江發展帶、沿杭金髮展帶,都將成為新的發展線路,更多城市將參與長三角的成長。
  • 「城市記憶平臺」繪製重慶文化全圖景
    2020-11-14 09:42:25 來源: 金臺資訊 舉報   11月13日,在2020重慶數字出版年會上
  • 科技護航「生命線」 託起城市安全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加快和城市面積擴大,城市地下管線規模也越來越龐大,隨之而來的地下管線管理問題也越來越多。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院長助理、科學研究部主任付明表示,由於歷史和技術原因,部分基礎設施建成時間較長,結構老化嚴重,且城市地下管線系統環境複雜,致使事故難預測、風險隱蔽難發現,而城市地下管線分布較為集中,若發生事故,很可能引起次生衍生事件,造成較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 大數據報告顯示:重慶成中國「首堵」城市 北京通勤時間最長
    新華社北京1月20日電(記者陳思武)中國知名移動智能出行平臺滴滴出行聯合多家研究機構20日在北京發布《中國智能出行2015大數據報告》。報告顯示,去年中國城市高峰擁堵延時指數排行中,重慶居首,成為中國「首堵」城市,青島、廣州、北京依次位列其後。這份大數據報告依據滴滴出行約3億註冊用戶和1000多萬司機去年所形成的14.3億張訂單,全面解讀中國城市出行的大數據。
  • 數字解密:疫情衝擊下,哪些城市經濟更具韌性?
    01疫情衝擊下多地區一季度GDP有所調整,北上廣深、杭州、紹興等城市產業或具備特色優勢,或實現快速轉型升級,經濟韌性凸顯,南京、舟山等地經濟保持增長圖:2020年一季度重點城市GDP增速變化數據來源:各地統計局▌一線城市: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間,一線城市實施的疫情防控措施最為嚴格,其工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均受到明顯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