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大和超大城市空間演變的幾個規律|李鐵談城市

2021-01-20 騰訊網

中國的特大和超大城市是世界上最多的,一方面在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太大,另一方面則是行政導向驅動的結果。但是從國際上的城市發展普遍規律來看,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就不可能繼續擴大,需要發揮周邊的中小城市的疏解作用

文|李鐵

在去年的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我原來計劃發言的主題是中國城市發展的幾個規律。但後來考慮到中國特殊的城市管理體制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顯然談體制性問題比談規律性問題更重要,因此我調整了發言的主題。

在中國幾十年的城市化歷程中,有些體制問題導致利益結構相對固化,已經成為了進一步改革的阻礙,還有一些更直接影響到城市發展路徑。由於在中國影響城市發展的體制問題無處不在,伴隨著人口和要素在城市的高度集聚,總結其中的一些普遍性規律和中國特殊規律,對未來城鎮空間格局的變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很多學者都比較在意大城市,誠然,城市人口越多,規模越大,就越能提高效率和發揮輻射作用。但是,只看到大城市的積極作用顯然是不夠的。其實,城市在不斷擴張的過程中,也會積累更多的問題,甚至有一些會產生極大的負面效應。

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下超大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已經面臨某些風險。例如,面對疫情時,顯然超大城市治理問題比小城市要複雜得多。在一個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社會輿論傳播的風險也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各種危機。而這些往往是被大多數經濟學家和規劃專家忽視的問題。

需要注意的是,對特大和超大城市而言,任何可能出現的經濟問題、社會問題和城市管理問題,都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風險。因為涉及高度聚集的幾千萬人口,這種社會風險帶來的後果可能難以想像。因此,關於特大和超大城市治理,需要平衡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而不能按照簡單的思維模式來處理。

例如,對武漢疫情的初始處理方式,管理者要考慮多重風險後再進行最後的選擇。而不是在疫情危機尚未被醫學專家明確的時候,急於做出判斷和選擇。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出於特大和超大城市的風險管控考慮,促使我們對城市的規模問題要有新的認識,並基於客觀的發展規律尋找新的解決方案。

特大和超大城市的產業和功能會根據市場規律向周邊中小城市疏解。按照城市發展規律,當城市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工業會向郊區和遠郊區遷徙,城市主城區會重點發展服務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產業空間變遷是必然結果。原因在於,工業發展要有充足而廉價的土地,城市中心的地價上漲無法滿足工業發展的需要。同時,人們對城市環境和生態要求提高,需要防止工業汙染對主城區的侵蝕。此外,為城市服務業配套的小型工業企業,將與主城區保持合適的距離,高速公路通達時間不超過2個小時,以方便城市維修等配套服務能夠及時觸達。

軌道交通將成為特大或超大城市的主要交通模式。一是因為服務業對工業的置換,交通模式要相應發生改變。軌道交通更適合建立在人口高密度基礎上的,以服務業為主導模式的城市空間。二是適應人口密度的規模化運載工具,會提高通勤效率,減少城市擁堵和尾氣排放,並為居住的郊區化提供更便捷的通勤條件。

特大和超大城市周邊,會沿著軌道交通線形成樹枝狀發展的小城市群。如果看一下衛星和航拍地圖,就可以發現,發達國家的城市沿著城市主城區邊界擴張到一定規模後,城市便不再平攤,而是沿軌道交通線向外發展,在軌道交通站點會形成一批小城市。

但就中國來說,特大和超大城市周邊中小城市的發展受到兩方面的制約:一是體制上嚴格限制中小城市的用地規模;二是城際軌道交通的發展滯後於需求。

這些制約其實來自於對城市規模化後的發展規律認識不足。我們本來有條件利用主城區周邊的實體小城市,疏解產業、人口和功能,形成以中心城市為主導的城市群,發揮中心城市對周邊城市的帶動作用。但偏偏有很多人認為,高密度的要素聚集會帶動規模效益,但卻沒意識到,高密度的城市群可以在通過軌道交通的銜接來發揮規模效益的同時,還可以起到緩解主城區高房價的壓力,形成對主城區人口和產業的自動疏解的作用。

特大和超大城市會出現消費逆城市化現象。在城市化發展的初中期,人們希望以集聚來解決就業和集中消費的問題。但是當城市化發展到中後期,城市規模過大,人口和要素密度過高形成的聚集壓力,會導致人們的消費選擇相應發生變化。

一是消費結構發生變化,傳統的商住餐飲等方面的消費轉向休閒度假娛樂消費。二是消費方式發生變化,傳統的集中式購物消費轉向更為豐富的多元化消費模式,同時要求價格低廉。三是消費空間發生變化,人們希望周末可以遠離城市,與大自然親密接觸,來緩解城市生活的高壓,因此也青睞於旅遊度假休閒和購物餐飲等一體化的集中消費。無論是城市中的餐飲購物,還是文化及其他類型的消費,郊區化的廉價消費模式將成為城市的重要消費形態之一。

業的園區化分散化將並存在發達國家少有中國這樣眾多集中開發的產業園區。雖然在一些東亞國家和地區有類似模式,但他們的政府因為土地制度的限制,很難拿到大片土地用於集中招商引資。

中國的產業園區集中發展模式之所以能夠延續幾十年,是因為可以通過房地產開發來解決徵地成本和補償問題。一旦房地產發展受阻,那麼這一模式也難以為繼。

但是,在允許集體土地入市的政策出臺後,地方政府會有更多選擇,比如,可以允許集體經濟組織自發與企業合作,充分利用閒置的集體建設用地。所涉及的收益、稅收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治理的成本,可以由企業和集體經濟組織自行協商,共享共擔,而地方政府回歸監管者的角色。

這樣一來,可以大大降低地方政府直接參與土地經營的動力,遏制房地產開發的動機,有利於政府實施對企業的各項監管。還有一個好處是,這種發展模式,會使得產業就業人口與村莊的聯繫更為緊密,並提供充足的廉租房,而不需要為產業人口和房地產開發進入的人口混在一個空間內而困擾。

房郊區化的趨勢將十分明顯特大和超大城市主城區的房價將會長期處於高位,這是由於人口和服務業的高度聚集,導致主城區土地資源稀缺性造成的。隨著與主城區距離的變化,房價會呈下降趨勢,距離主城區越遠,房價越低。只要通勤時間能保證在1小時之內,遠郊區也是可以選擇的居住空間,畢竟郊區、遠郊區和主城區的房價相差太大。

例如,目前北京近九成的新建住房都在五環以外,但仍然無法紓解主城區的高房價。這樣看來,未來緩解住房壓力,唯有通過郊區化和周邊中小城市化才能最終解決。

從城市居民需求來看,購買兩套住房的人,往往第二套住房傾向於買在郊區。很多城市居民長期處於高強度的生活和就業壓力中,希望周末和假期能與大自然有更緊密的接觸,需要換個生活環境。

另外還有一種變化值得注意,隨著城市化速度的加快,農村的宅基地和住房大量閒置,城鄉居民則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對這些土地和房屋資源進行充分利用。城市居民租賃農民的宅基地和住房,已經成為未來一種發展趨勢。這種資源利用方式,也給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帶來了新的機會。

人口就業和生活的兩棲化現象長期並存。在城裡就業,在郊區居住,每天通勤時間在1-1.5小時,這是未來特大和超大城市一部分城市居民的常態。即使增加軌道交通,改善基礎設施,都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些問題。原因在於在城市主城區就業的收入較高,而在郊區生活,住房成本及生活消費價格相對便宜。如此可以獲得最佳收益。

對於在城市主城區長期就業的外來人口來說,市民化和落戶是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是城市需要他們的就業和提供的服務,同時他們也需要在特大和超大城市獲得更好的收入。未來他們選擇的居住空間,除了在家鄉還保有宅基地、承包地和住房外,在稍遠一點的郊區或遠郊區租賃相對廉價的出租房也將是長期的選擇。

以上這些變化,已經成為中國特大和超大城市普遍存在的現象和問題。其中有一些是國際上所有特大城市發展的必然規律,有些則具有強烈的中國特色。我們不能迴避這些規律,而是要在這種人口和產業的空間分布趨勢下,積極探索出更好的解決方案。

中國到底是應該發展大城市還是小城市,一直存在爭議。其實城市的實踐和發展規律證明,兩者之間存在著必然聯繫。人口和要素在空間上高度聚集過程中,一定會逐漸形成反向的發展進程。畢竟要素流動是遵循經濟規律和市場規則的。而傳統的規劃思路,往往滯後於現實,因此有必要在總結和認識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特大和超大城市的治理思路。

首先,任何城市只要涉及到要素密度過高的問題,都會通過空間擴張的方式加以緩解;其次,空間擴張最好的利用方式不是在另一個地方複製,或者是平攤,而是利用交通節點自動發揮中小城市的疏解作用;再次,既然成本決定郊區化的進程,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必然要相應跟進,但是不能追求和主城區一樣的高標準,因為低價格和低成本恰恰是郊區的優勢;還有,城市土地成本逐漸提高而導致房價上漲,是由經濟規律決定的,但限價不是最好的選擇,更好的做法是在郊區化過程中,增加住房供給;最後,伴隨著產業郊區化和消費逆城市化的出現,還應該注重在規劃中發揮「城市群」和「都市圈」的作用。

作者為獨立經濟學家,編輯:朱弢

相關焦點

  •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 西安排名13屬特大城市
    當前,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根據住建部最近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下稱「年鑑」),目前有30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其中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有6個;位於500萬到1000萬的特大城市增至10個,濟南晉升為特大城市;此外,位於300萬到500萬之間的I型大城市有14個。
  • 《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公布 西安屬特大城市城區人口637.81萬
    當前,中心城市尤其是超大特大城市對區域的帶動引領能力日益增強。根據住建部最近公布的《2019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鑑》(下稱「年鑑」),目前有30個城市城區人口超過300萬人,其中超過1000萬的超大城市有6個;位於500萬到1000萬的特大城市增至10個,濟南晉升為特大城市;此外,位於300萬到500萬之間的I型大城市有14個。
  • 中心城市與周邊朋友圈如何共處?
    按照國家發改委的定義域,都市圈是城市群內部以超大、特大城市和輻射帶動功能強的大城市為中心,以約一小時通勤圈為基本範圍的城鎮空間形態。按照國務院2014年發布的《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以城區常住人口為統計口徑,將城市劃分為五類七檔。
  • 「十四五」杭州構建「一核九星」城市空間,杭州中環全面開工,杭州...
    這一年的杭州,已成為一座全市生產總值超1.5萬億元,人均生產總值超2萬美元,常住人口超1000萬的特大城市。G20杭州峰會成功舉辦,良渚古城遺址成功申遺,連續14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在浙江的龍頭地位不斷鞏固,在全國的戰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為開啟高水平現代化新徵程奠定了堅實基礎。
  • 城市的主要空間形態:多核心組團狀城市重慶和星形放射狀城市合肥
    組團狀和放射狀城市形態隨著城市不斷的發展,城市的空間結構形態也不斷完善,最終形成了幾類常見的城市空間結構形態。上一期我們介紹了兩種城市空間結構,分別是集中團聚狀城市和線性帶狀城市,今天我們再來介紹兩種城市空間結構形態,分別是多核心組團狀城市和星形放射狀城市。
  • 全國85個大城市劃分為四檔,各檔都有哪些城市?
    24 來源: 12星座的簡述 舉報   大城市四個檔次的劃分依據   1、城市按照城區常住人口劃分
  • 重磅乾貨 | 數字冰雹三維地理信息可視化·城市篇 技術解析
    2.精確  城市精細化管理要求三維地理要素數據顯示必須具備高度的準確性,精準定位並真實反映各類地理要素的空間位置信息和狀態,為用戶決策研判提供全面、精確的支持和依據。實現城市管理空間的逐級細化、管理對象的精確定位、數據指標的精準反映等,保障城市精細化管理體系有效運行。
  • 控不住的人口:從國際經驗看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人口發展趨勢
    過去人為控制人口,排斥外遷「低端人群」,違背市場經濟規律和人口遷移規律,已經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效果:城市生態被破壞,生活成本上升,難以落戶的年輕人流出南下,城市的活力下降,老齡化加重。這是國際城鎮化進程中人口遷移的市場經濟規律。這也就意味著,試圖限制大城市人口的行政性措施是違背經濟規律的,出路在於著力解決城市規劃和基礎設施供給不足問題。本文詳述了相關的邏輯和證據。這對我們理解未來城鎮化規律、人口遷移趨勢和預測區域房地產市場具有啟發意義。
  • 蘇州規劃超大城市為何引爭議?這其實是一個嚴肅的人口規模問題
    蘇州規劃超大城市為何引爭議?這其實是一個嚴肅的人口規模問題!一種觀點認為,十四五發展,蘇州按照超大城市謀劃,背後是一個嚴肅的人口規模問題,市區千萬人口是唯一指標,這可是倍增。蘇州蘇州提出這個規劃,難道不知道超大城市的人口門檻,明顯有些心血來潮了。
  • 九星接棒上海未來發展熱點區域,為城市空間價值賦能
    從吸引國際企業總部,發展總部商務、新興金融、文化創意產業的前灘;到立志打造文化品牌聚集區,媲美巴黎左岸,倫敦南岸的徐匯濱江;以及定位於「商務—航運—文化」三柱支撐的模式,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北外灘,它們是上海這些年來的城市發展寫照,以承載產業空間持續向上發展的模式,以及宜居生活的靚麗底色,不斷提升著城市的空間價值。而如今,上海下一個熱門板塊正在向西南角推進。
  • 四川這城市名字太「溫順」,女孩念出來很可愛,有望升為特大城市
    對我們國家來說,各地區又細分成省、市、縣,今天就說到這裡:四川有希望成為新的超大城市,但四川這個名字太溫順了,一說到四川這個名字,女生就會覺得很可愛。四川省的名字太溫順了,就是綿陽,位於四川盆地的西北部,全市總面積約20248平方公裡,下面我要說說這個地方的名字的由來,其實很簡單,因為地處綿山附近,所以得名「綿陽」,不過,這個名字還是讓人感覺溫柔和溫暖。再加上這地方是一座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古城,早在漢代就有縣管縣治,大概是由於多年歷史的積澱,地方實力也很強,是全國唯一的科技園區,全國電子產品重要生產基地。
  • 中國最強大的兩座城市,北京和上海,誰才是中國的第一城市
    國家經濟的發展自然是離不開國內的眾多城市。要說到中國最強大的兩座城市,非北京和上海莫屬了。被稱為帝都與魔都他們是當今經濟發展前沿的城市,無論是在人均GDP上、城市建設上,還是國際影響力上,都是其他城市相比不了的。那麼誰才是中國的第一城呢?一起來看一下吧。
  • 中國南方五大鐵路樞紐城市,數量力壓北方
    由於我國幅員遼闊,這麼長的鐵路線必然會形成一些鐵路樞紐城市,目前公認的全國八大鐵路樞紐城市中南方就佔了五座,數量力壓北方,那麼南方的這五大鐵路樞紐城市都在哪呢?廣州,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城市,國家中心城市,歷史上一直是華南第一大城市。廣州鐵路樞紐將逐步形成銜接7個方向、12條線路的雙「人」字形格局,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樞紐 。
  • 為城市打造更多水資源空間(他山之石)
    鹿特丹的城市路面不透水、傳統管道排水能力有限,增加了排澇壓力,極易受洪水侵襲。對此,鹿特丹市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通過打造創新建築設施,採取與水共存的適應性管理策略,為水資源提供更多空間,也為城市生活創造出更舒適的環境。水廣場,雨季旱季功能不同說起鹿特丹的水管理項目,水廣場是首屈一指的精品。這是世界上第一個由雨水收集而成的城市水上公共空間。
  • 專家談丨7月的二次強降雨為什麼會造成西安城市內澇?該怎麼辦?
    a. 「7.10」特大暴雨(3)因環境水質原因,部分蓄洪空間無法收納水質較差的雨水,故已有調蓄空間的調蓄功能未全面發揮作用。例如西安市主城區現有蓄洪池6座(曲江池、興慶湖、護城河、漢城湖、觀音廟、桃園湖),總調蓄水量313萬立方米,調蓄面積150平方公裡。(4)強降雨期間部分道路積水,導致交通癱瘓,流動泵車等應急抽排設備無法及時趕赴內澇積水點進行抽排作業。
  • 不一樣的珠海:一座城市的理想與未來 ——2021年開年系列評論之五
    但是,如果一座城市僅僅只有小而美,經濟發展遲緩,最終還是會影響到整個區域發展和人民幸福的水平。  對照中央和省委給予珠海的定位,「極點、樞紐、核心」任何一點都不是一個「小而美」的城市能扛起來的重擔,珠海必須要提升城市能級量級,只有「大而美」「大而優」的珠海,才有能力打造極點、樞紐、核心,不負初心使命。
  • 科技護航「生命線」 託起城市安全
    作為城市市政公用設施的重要部分,如何利用新技術提升城市地下管線智能化水平,著力堵塞漏洞、消除隱患,抓重點、抓關鍵、抓薄弱環節,不斷提高公共安全水平,提高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增強城市有效應對安全事故等風險能力、提升城市安全韌性,是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快建設宜居城市的重要方面,智能化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能夠有效提高運行效率和安全性能。
  • 萬科張海:建設綜合實力 與城市共同生長
    「我們的視野應該有所變化,我們需要參與特大、超大城市的舊改項目,為城市創造更多價值,注入新的活力,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張海如是說。此前在上海,萬科從國企上海生物製品研究所手中獲取了延安西路1262號的經營權,打造首個核心區域的城市更新項目上生·新所。
  • 診療城市土壤 上海研發「配生土」修復綠色生態
    東方網記者柏可林10月17日報導: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空間裡,哪裡可以覆蓋綠化?答案也許你猜不到:垃圾填埋場、工廠搬遷地、拆遷的城中村……城市綠化發展面臨著諸多困境,不要小看種樹種草,這是一門技術活。城市裡的樹木草地、公園林帶,無時無刻不為城市提供氧氣,增加空氣溼度,殺菌滯塵,為城市提供生態服務價值。
  • 2020年前三季度GDP50強城市:對比2019年,超六成城市排名有變
    如果按照我們過往的習慣,我們對於季度性的分城市經濟數據,往往是秉持點到為止的節奏,一般推出一到兩篇相關推文即止。因為在正常的經濟運行規律下,單季度的區域經濟發展格局是十分穩定的,可講的點也相對較少。  但今年由於極為特殊的疫情原因,國內宏觀經濟與區域經濟都發生了相對明顯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