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信通院牽頭編制的全球首個AI 晶片基準測試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2021-01-09 網易

2021-01-04 15:34:01 來源: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CAICT

舉報

  ITU於2020年8月正式發布AI晶片基準測試標準:ITU-T F.748.11 「Metric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a deep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benchmark(深度學習處理器基準測試評測指標與方法)。

  評測標準是AI晶片產業的基礎和標尺

  近年來,AI晶片發展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然而在產業成熟度、落地應用等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其中,AI晶片的選型就是當前人工智慧企業面臨的一大難題,建立AI晶片測評標準已成為助力人工智慧產業健康發展的一大訴求。基準測試是一種常用的性能指標測試方式,在計算架構演進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清晰的基準測試指標,不僅可以幫助技術供給企業快速進步,還可為需求方的選型提供參考。

  目前,AI晶片的評測,國際上主流的有MLPerf,蘇黎世理工的AI benchmark,國內有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以下簡稱「AIIA」或「聯盟」)的 AIIA DNN benchmark,小米的Mobile AI bench, 中科院計算所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的NPUBench等。這些評測多數屬於基準測試的範疇,由於這些基準測試的出發點不同,設計的思路,基準測試的內容和評估指標也都不盡相同,業界尚未有公認的基準測試標準。權威基準測試標準的缺失,一定程度上導致了人工智慧應用企業、集成商、開發者無法準確評價晶片在同行業的技術水平,也無法體現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首個AI晶片基準測試國際標準

  ITU發布的首個AI基準測試評測標準,ITU-T F.748.11 「Metrics and evaluation methods for a deep neural network processor benchmark(深度學習處理器基準測試評測指標與方法),提出了AI處理器/加速器在完成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人工智慧任務時的基準測試框架,涵蓋訓練任務、推理任務的基準測試評估指標(Metrics),具體的評測方法和推薦評測場景下的工作負載(Workload)。基準測試指標包括時間、吞吐、能效比和準確率等,評測場景以視覺、語音、推薦三大類場景為主,具體包括圖像分類、目標檢測、語音識別、機器翻譯等8大類AI應用。

  

  該項國際標準由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牽頭,於2019年7月在國際電信聯盟第十六研究組(簡稱ITU-T SG16)Q5 報告人會議上提出立項,並擔任編輯人(Editor),歷時近1年,經過多輪討論修訂,於2020年6月22日-7月3日,舉行的ITU-T SG16全體會議提交報批並通過全會審議進入公示階段,於2020年8月正式發布。

  其評測方法、評測指標及場景參考並採納了聯盟評估規範、AIIA DNN benchmark項目相關研究和中國通信化標準協會行業標準的相關內容,參與單位包括華為、騰訊、Arm中國、寒武紀、阿里巴巴、百度、Intel、賽靈思、Imagination、紫光展銳、鯤雲科技、地平線、南京新一代、燧原科技、西安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20餘家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

  AI 晶片基準測試國際標準的正式發布,標誌著我國在AI晶片領域評測能力得到了國際認可,也是我國AI晶片科研人員對國際標準化研究的重要貢獻,將為我國AI晶片技術、產品和評測走出國門開闢了道路。

  關於ITU-T SG16

  ITU(國際電信聯盟)為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之一,ITU-T即國際電信聯盟電信標準分局 (ITU-T for ITU Telecommunication Standardization Sector), 它是ITU管理下的專門制定電信標準的分支機構。ITU-T SG16是國際電信聯盟標準化局非常活躍的研究組,主要研究領域為多媒體與e-Services。目前,SG16的研究範圍覆蓋了視頻與音頻處理與壓縮編碼、視頻監控、內容分發、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慧等眾多熱點標準化研究方向。

  關於AIIA DNN benchmark

  2017年起,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聯合20餘家國內外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在聯盟下發起AI晶片基準測試評估項目AIIA DNN benchmark,目標是圍繞人工智慧晶片研究制定客觀、可信及可復現的評估指標,為產業界提供專業評估評測服務。目前AIIA DNN benchmark已初步形成端+雲全方位基準測試方案,來自華為、Arm中國、高通、賽靈思、Imagination、啟英泰倫、鯤雲科技、上海海思等企業的AI晶片參與了評估評測,項目受到了國內外產業界的廣泛認可。

  

  (http://www.aiiaorg.cn/benchmark)

  聯繫方式

  中國信通院

  雲計算與大數據研究所

  張蔚敏

  電話:010-62302490

  張哲煜

  電話:010-62302490

  校 審 | 陳 力、 珊 珊

  編 輯 | 凌 霄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海信牽頭制定中國首個深冷養鮮團體標準
    在升級-40℃深冷技術過程中,海信冷櫃更是聯合了中國海洋大學進行了嚴格的實驗測試,對南美白對蝦、鱘魚、鮑魚、三文魚、金槍魚、紐西蘭牛肉等多種高端食材進行驗證。實驗表明,在-40℃深冷技術下,食材內產生冰晶明顯較少,深冷存鮮效果顯著。
  • 中國信通院發布《數字貿易發展白皮書(2020年)》
    當前,數位技術與國際貿易融合滲透不斷深化,「數字貿易」發展與規則構建引發各界廣泛關注。數字貿易時代,數據流牽引和驅動物資流、服務流、技術流、資金流和人才流,平臺集聚資源、推動協同、提升效率、構築生態,國際經貿活動從物理世界延伸至數字世界,深刻影響國際經貿發展走勢。
  • 今年首個由我國主導完成的ISO國際標準《中藥編碼規則》正式發布
    近日,由我國主導的《中藥編碼系統——第一部分:中藥編碼規則》(ISO 18668-1)經過為期3個月的ISO最終國際標準草案投票,由國際標準化組織正式發布,標誌著中藥在數位化、標準化、信息化方面邁出了第一步。
  • 2017⇆2019,AI三年浮沉記
    過去幾年,這一技術的標準在不斷完善。IEEE聯邦學習國際標準項目應運而生,這一項目由 微眾銀行 發起,於去年 12 月獲批,是國際上首個針對人工智慧協同技術框架訂立標準的項目,目前已經召開了四次工作組會議。
  • 中國首個二噁英在線檢測技術團體標準...
    2020年12月22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正式發布批准《生活垃圾焚燒煙氣二噁英雷射電離飛行時間質譜在線檢測系統技術要求》(T/CAEPI 28-2020)團體標準,將於2021年01月01日正式實施。
  • 北鬥星通新一代22nm北鬥高精度定位晶片正式發布
    圖片來源: 北鬥星通集微網消息,據北鬥星通消息,11月23日,第十一屆中國衛星導航年會上北鬥星通旗下企業和芯星通正式發布了最新一代全系統全頻釐米級高精度GNSS晶片——和芯星雲NebulasⅣ。據了解,Nebulas IV晶片在工藝迭代演進到22nm的同時,首次在單顆晶片上實現了基帶+射頻+高精度算法一體化,支持片上RTK,滿足車規要求,在性能、尺寸、功耗等方面都較上一代晶片取得突破性進展,滿足大眾應用需求同時更好滿足智能駕駛、無人機等高端應用需求。
  • AI晶片企業高歌猛進,2020年成為具有節點意義的一年——AI晶片相關...
    ARM是全球最大的晶片IP供應商,在中國大陸市場的份額高達90%以上,這筆交易或將重塑半導體行業的市場格局。業界廣泛質疑這筆收購將影響ARM的獨立性,例如美國可能會通過禁令形式,迫使英偉達不再為某些中國公司供貨。中國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當月表示,「相信中國商務部會否決這起併購」。
  • 國際快訊!說到做到!華為正式進入晶片製造領域,晶片「反擊戰」已經打響!
    中國硬科技的不斷發展,已經對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美國在全球的利益形成了威脅,為此,美國開始對中國企業頻頻出手,而華為則首當其衝。
  • 日均定位量突破10億次,為中國信通院網絡輔助北鬥/GPS位置服務平臺...
    為推動北鬥定位功能在手機中的普及,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以下簡稱「中國信通院」)於2017年發布了網絡輔助北鬥/GPS位置服務平臺,支持95%以上商用晶片及終端的北鬥/GPS/GLONASS定位方式,提供全面、可靠和高性能的全星座快速定位服務。與傳統定位方式相比,平臺將終端首次定位時間縮短了85%以上,不僅實現了終端快速定位能力,同時有效改善終端功耗水平,極大地提升用戶體驗。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我國5G毫米波晶片研發成功,國家...
    我國5G毫米波晶片研發成功 有望2022年規模商用於5G系統中國工程院院士劉韻潔表示,南京網絡通訊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已研製出CMOS毫米波全集成4通道相控陣晶片,並完成了晶片封裝和測試國家電網表示,今年內將完成7個能源大數據中心建設,完成5G關鍵技術攻關、電力5G標準體系制定,建成能源區塊鏈公共服務平臺,建設1200座電力北鬥地面增強基站。
  • 中國牽頭制定智慧建築國際標準 引爆...
    對此,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尹伯悅對《華夏時報》記者稱:「一邊是國內建築市場佔全球一半的體量,對智慧建築的渴求非常大;另一邊,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逐步深入,智慧城市建設走出去也亟需國際化標準來指導。」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再迎大契機。
  • 一篇論文引發的光子AI晶片革命!這次真想要了摩爾定律的命
    2017年,來自英國艾克塞特大學、牛津大學和明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宣布了其類腦光碟機動晶片研究成果。他們用特殊相變材料和光子集成電路模擬人腦神經突觸,使得這款晶片在測試中的數據傳輸速度達300Gbps,比當時現有標準處理器要快10-50倍,同時功耗大幅降低。
  • 歷時3年跨越4600公裡,中國建成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絡
    作為中國構建全球首個星地量子通信網的參與者之一,中國科技大學陳宇翱教授如是告訴 DeepTech。1 月 7 日,中國科技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人組成的研究團隊,成功實現了首個星地一體的大範圍、多用戶量子密鑰分發,地面跨度 4600 公裡,驗證了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的可行性。
  • 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
    同時,中科普瑞發布國內首個十萬人甲基化組計劃 -- 「表觀星圖計劃」(Epigenetics Atlas Project)。參加此次籤約儀式和發布會的嘉賓包括萬利加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李偉波先生、麻薩諸塞大學校長Dr. Michael F.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62期:曠視發布河圖2.0及7款硬體新品...
    基於自主創新架構 獵芯半導體推出全球最小5G物聯網射頻PA晶片獵芯半導體正式推出了全球尺寸最小的高功率OC568x系列5G射頻PA晶片。OC568x支持廣電的5G n28(700MHz)頻段,並且兼容主流4G/LTE多模多頻等技術要求。
  • 廣電確定5G時間表:正牽頭制定700MHz大頻寬國際標準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廣電確定5G時間表 稱正牽頭制定700MHz 5G大頻寬國際標準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今年6月與三大運營商同時拿到5G商用牌照的中國廣電,首度披露了自己的5G商用時間表。11月21日,中國廣電董事長趙景春在世界5G大會間透露,廣電5G網絡將直接採用獨立組網模式,2020年正式商用,並同時開展個人業務和行業垂直應用。今年10月三大運營商已經公布了各自的5G套餐。手握700MHZ的廣電宣布加入5G戰局,意味著我國的5G商用已經進入衝刺階段。
  • 前瞻物聯網產業全球周報第72期:騰訊雲發布八款雲原生系列產品...
    人工智慧嗅覺晶片將在合肥研發 可識別異常氣味等近日,8家代表企業正式入駐合肥經開區珠江路邊的中國聲谷·經開信創產業園內,其中包括復旦合肥先進技術研究院的人工嗅覺傳感器項目。河北首個供冷供熱裝配式智慧能源站正式投運該項目由國網河北綜合能源服務有限公司與河北省建築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發。
  • 支持全球信號的最小北鬥晶片發布:僅28納米
    資料圖:國產北鬥導航定位衛星模型記者從第八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上獲悉,北鬥星通首發了28nm(納米)北鬥晶片,該晶片是支持全球信號的最小北鬥晶片。該晶片還是國家大基金支持下首項成果。中國首顆28nm北鬥/GNSS(全球衛星導航)晶片Firebird,超小尺寸,低功耗,高性能。據悉,目前國內北鬥晶片都是40~55納米。北鬥星通還發布了一款支持北鬥3號的全球最小的全頻點高精度RTK模組,尺寸為30*40mm。在更高性能晶片的支撐下,北鬥星通與共享單車OFO達成戰略合作。
  • 歐盟委員會發布人工智慧道德準則,擬構建AI全球監管框架
    科技戰略   新美國安全中心發布《對中國「一帶一路」進行評分》報告,建立「一帶一路」項目評分框架   據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官網4月8日消息,CNAS發布《對中國「一帶一路」進行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