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建築也要有「高智商」!中國牽頭制定智慧建築國際標準 引爆...

2021-01-16 華夏時報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公培佳 北京報導

樓宇自控系統本身就是最強大腦,不僅僅有房間內的自動化,整棟建築都被雲計算、大數據、生物技術、物聯網打造成了一個智慧的主體,更高的安防級別,以人為本的裝備,從設計到製造到使用,每個環節都賦予了最前沿的科技……

「智商」越來越高的智慧建築在全球範圍內試點正逐步推開,中國又一個萬億級市場浮現;然而,智慧建築市場發展最大難點,卻是沒有一個國際公認的標準去執行。

對此,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尹伯悅對《華夏時報》記者稱:「一邊是國內建築市場佔全球一半的體量,對智慧建築的渴求非常大;另一邊,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逐步深入,智慧城市建設走出去也亟需國際化標準來指導。」

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再迎大契機。在此之際,從國際標準化組織城市可持續發展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分技術委員會(ISO/TC268/SC1)巴黎會議傳來好消息,中國剛剛成為了智慧建築國際標準制定的牽頭方。

據悉,ISO/TC268/SC1巴黎會議4月8日-12日在法國巴黎召開,會議期間對中國提交的《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建築系統建造指南》提案進行了商議,最終獲得了多國專家的認可。作為ISO/TC268/SC1智慧建築標準提案的牽頭人,尹伯悅告訴本報記者,智慧建築國際標準的制定工作即將啟動,這將是一次國家層面的行動,標誌著中國智慧建築開始走向國際標準市場。

巴黎會議大捷

權威數據顯示,中國建築市場份額佔全球49%,而智慧建築亟需與國際接軌。

據了解,智慧建築指的是以物聯網、雲計算等先進技術的應用為保障,通過將建築物的結構、系統、服務和管理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最優化組合,從而為用戶提供一個高效、舒適、便利的人性化建築環境。區別於之前的智能建築僅在室內進行優化,智慧建築是從從設計、製造和使用三大環節著手,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

一句話概括,智慧建築將是未來「智商」最高的建築。

「響應『一帶一路』國家戰略,中國智慧建築市場走出去面臨無國際化標準去執行的難題。」據尹伯悅介紹,智慧建築的發展符合我國「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可加強與東南亞、歐州、非州等國家的合作,區域間互補強烈。

事實上,當今世界已進入由標準規範、制約市場的時代,開發新標準甚至比研發新產品、新專利更加重要。有關國際標準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中國作為智慧建築的主戰場,能否牽頭制定智慧建築國際標準意義重大。

為了在此次ISO/TC268/SC1巴黎會議上獲得主動權,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2019年已是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籌備相關事宜。

2月26日,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智慧城市聯合實驗室首席科學家萬碧玉博士和尹伯悅博士等多位專家召開會議,就ISO國際標準、智慧城市、智慧建築等相關議題專門討論,並對制定《智慧建築建造指南》ISO國際標準的必要性和重要意義達成一致意見。

4月1日,萬碧玉、尹伯悅、中國標準化研究員姚曉靜、ISO/TC/268/SC1/TG2秘書姜棟、北京住宅房地產業商會、英之傑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等相關專家企業對《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智慧建築系統建造指南》草案進行了研討。

4月2日,又專門召開了ISO/TC268/SC1巴黎會議行前準備會,對現階段ISO/TC268/SC1各項標準進展進行統一匯報,明確了ISO/TC268/SC1巴黎會議的計劃及分工,同時針對標委會籌建工作以及各標準下階段工作計劃進行詳細研討。

ISO/TC268/SC1/WG4會議現場

4月8日-12日,ISO/TC268/SC1巴黎會議如期召開,萬碧玉作為TC268/SC1副主席帶領中國專家團隊參加了本次會議。期間,ISO/TC268/SC1/WG4智慧城市基礎設施數據工作組召開了第五次會議,對在研標準ISO/DIS37156、ISO/NP37166情況進行了通報,中國專家會上提出了水系統、虛擬卡、地理信息、城市治理與服務、智慧建築5項標準提案。

尹伯悅作為智慧建築國際標準提案的牽頭人,在會上進行了提案介紹,經過競爭、答辯、確認等環節後,提案初步得到德國、法國、英國等多個國家專家的認可,後續工作正在進一步討論中。

「智慧建築國際標準制定工作很快將展開,在廣泛取樣、調研的基礎上力求制定出國際公認的標準。」尹伯悅表示,通過這個標準的制定,優化國內智慧建築市場的同時,打開國際市場,尤其是把更多優質項目帶到「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又一個萬億級藍海

11年前,美國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後,在2010年又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概念。智慧城市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和知識經濟迅速發展的產物,發展到現在,全球已有上千個智慧城市在建設中,覆蓋了智慧停車、智慧交通、智慧照明、智慧醫療、智慧建築等多個常見領域。

其中,智慧建築是集現代科學技術之大成的產物,通過運用感知、傳輸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實現建築具有推理、判斷和決策的綜合智慧能力,形成以人、建築、環境互為協調的整合體。

2014年3月,我國首次將智慧城市建設引入國家戰略規劃。同年8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員聯合印發了《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

從傳統建築到智能建築再到智慧建築,目前,國際標準主要涉及智慧城市、智慧社區等領域,智慧建築相關標準工作有待進一步推進,儘管國內從2017年起已有部分團體標準啟動智慧建築研究工作,但相比於一些城市和企業已是遍地開花的實踐,標準建設上明顯滯後,

4月26日,由新世界中國地產公司開發的天津周大福金融中心綜合體項目再次亮燈,項目預計在2019年年內竣工。記者了解到,該綜合體作為標杆項目,未來將立足於構建超高層施工高新技術成果轉化中心、打造智慧建築的樣本。

另一個智慧建築的樣本是雄安新區。4月10日,2019中國新興智慧城市發展大會在雄安新區開幕。有專家分析稱,未來,雄安新區將是由無數個智慧建築組成的智慧城市典範。

而就在4月10日當天還有一個消息是,騰訊宣布將在相城漕湖開發區內合作共建騰訊微瓴智慧建築實驗室,雙方通過推動智慧建築、智慧城市技術的發展,來助力騰訊微瓴的產業落地和相城經濟轉型升級。

不僅如此,《華夏時報》記者檢索數十個城市關於智慧建築的政策了解到,包括北京、上海、山東、江蘇、浙江、遼寧等地均對標準化項目給予了明確獎勵,從數十萬元到百萬元不等。

事實上,中國的智慧建築市場開發目前已走在世界前列。早在一年前,國際標準化組織城市可持續發展標準化技術委員會(ISO/TC268)公布的全球十座「智慧城市國際標準試點城市」 中,中國的城市佔據了其中5席,另外3個在歐洲,美國和日本各佔1個。住建部國家智慧城市試點三批則多達277個城市和地區。

那麼,隨著先進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國際標準制定完成,未來的智慧建築將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我國智能建築工程總量已相當於歐洲智能建築工程量總和,國內智能建築系統集成商己超過5000家,智能建築集成市場規模達到4000億元。」據尹伯悅估計,2016-2020年,中國建築智慧化市場規模繼續保持30%左右的增長,到2020年或可達6400億元。用不了幾年,即可形成又一個新的萬億級市場。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

相關焦點

  • 廣東醫生牽頭制定國際醫學指南!中國智慧成為世界標準
    但在腫瘤治療上,美國國立綜合癌症網絡(NCCN)臨床指南雖然目前應用最為廣泛,但因為不同地區之間在藥物及診療手段上存在差異,NCCN鼻咽癌指南在專業性及可及性上仍有不足。 能不能讓臨床指南更精準,更可及?
  • 廣電確定5G時間表:正牽頭制定700MHz大頻寬國際標準
    來源:華夏時報原標題:廣電確定5G時間表 稱正牽頭制定700MHz 5G大頻寬國際標準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今年6月與三大運營商同時拿到5G商用牌照的中國廣電,首度披露了自己的5G商用時間表。他當天還透露,中國廣電已經加入了3GPP國際組織,正在牽頭制定700MHz 5G大頻寬國際標準,並要搶在明年3月份3GPP R.16版本凍結前完成。在基站和產業鏈方面,趙景春表示,幾個月前中國廣電700MHZ的5G網絡還沒有基站設備和手機支持,經過產業鏈企業的共同努力,現在產業鏈已經基本能夠滿足規模建網需要。
  • 中國建築學會2019年工作總結
    (五)推薦十大重要學術會議2019年,學會向中國科協推薦本年度十大重要學術會議:2019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中國建築學會城市設計分會年會暨2019年城市設計論壇、第二屆建成遺產國際學術研討會、第三屆超高層建築產業國際峰會、第七屆聚羧酸系高性能減水劑及其應用技術交流會、2019建築與文化國際學術討論會——「一帶一路」背景下的建築與文化、計算性設計國際學術研討會
  • 關於公布第十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暨2019國際大學生建築...
    楊銘傑  洪  斌 12 青島國際會議中心(2018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何鏡堂  張振輝  麥子睿  何熾立  梁瑋健劉  濤  楊浩騰  黃翰星  謝敏奇  謝  飛陳志彪  鄒煜凱 13 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
  • 「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獲獎作品公示
    「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獲獎作品公示 由中國建築學會、山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威海市人民政府舉辦的「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的評審工作已全部結束。  大獎賽組委會聘請中國兩院院士、全國建築設計大師、國外知名設計大師組成評審委員會,遵循公平、公正、公開的評審原則,依據大獎賽評審標準進行嚴格評審後,共評出金獎2項、銀獎5項、銅獎10項、優秀獎71項。  現將評審委員會評出的獲獎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即日起至2009年8月23日。
  • 鼻咽癌聯合指南發布 廣東醫生牽頭制定
    孫穎介紹制定指南細節 蔡敏婕 攝中新網廣州1月8日電 (蔡敏婕 陳鋆)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7日稱,由中國學者牽頭,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和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共同完成的鼻咽癌國際指南,於腫瘤學領域頂級期刊《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以特別論著形式在線發表
  • 海信牽頭制定中國首個深冷養鮮團體標準
    在升級-40℃深冷技術過程中,海信冷櫃更是聯合了中國海洋大學進行了嚴格的實驗測試,對南美白對蝦、鱘魚、鮑魚、三文魚、金槍魚、紐西蘭牛肉等多種高端食材進行驗證。實驗表明,在-40℃深冷技術下,食材內產生冰晶明顯較少,深冷存鮮效果顯著。
  • 日本建築風水大師:中國的風水師成「建築顧問」
    在風水發源地中國,風水的理論、思想深深紮根於人們的生活中。古代風水作為佔卜吉兇的手段,發展到宋代趨於成熟,形成如今的風水學。盛唐時期,風水學從中國傳到日本,到了唐末,隨著兩國交流停止,日本風水學發展成獨有的陰陽道。現在,中國很多風水師的工作主要是擔任商業設施、公寓、個人住宅、墓地等建築的設計顧問,或為建築物內的物件擺放提供參考意見。還有人專門佔卜吉兇、挑選婚嫁吉日等。
  • 晶宮綠建|打造綠色建築生活 開啟綠色建築時代
    ,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建造」品牌,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和高質量發展。作為國內知名綠建企業,安徽晶宮綠建集團有限公司以驚豔的面貌重磅亮相本次展會,將裝配式建築「多、快、優、省」的優勢和未來發展的無限可能。
  • 關於召開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的通知 (第三號)
    了解會議詳細信息請及時關注中國建築學會公眾號及中國建築學會官網(www.chinaasc.org)。 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日程安排 (10月28-30日)   (一)開幕式(28日) 主持人:李存東 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 1.中國建築學會修龍理事長致辭
  • 第九屆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獲獎名單
    李琤 14 「臥雲」六盤水旅遊接待中心 中國建築標準設計研究院 有限公司  戴澤鈞  李可  王立明  時東寧  黃芳  陳濤  邵浩然 15 山東濟南銀豐財富廣場—— 龍奧大廈西側B地塊項目 山東大衛國際建築設計 有限公司 申作偉
  • 專訪|松下谷英範:抓住中國市場變化 全方位助力綠色建築發展
    對於世界來說,綠色建築是一個建築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但是對於中國來說,建築行業的綠色發展則是一項鄭重的承諾。在巴黎峰會上中國做出承諾,將在2030年將國內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減少65%以上,實現碳達標;在2060年進一步實現碳中和。而綠色建築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切入點。
  • 綠色建築:引領潮流的碳中和建築
    根據紐約、波特蘭、多倫多和倫敦等城市的新立法,確保綠色建築成為黃金標準的競賽正在進行。目標是:到2030年,所有新建建築達到碳中和,到2050年使現有建築達到同樣的標準。葛蘭素史克林碳中和實驗室位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依靠自己的可再生能源運行。它所產生的盈餘能源將提供足夠的碳信用額度,以償還其建築所用的碳。
  • 中國建築學會年會30多場學術報告嘉賓、演講內容發布
    地點: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深圳市寶安區福海街道展城路1號)二、內容及形式會議內容主要包括:大會開幕式;主旨報告會;專題論壇;同期展覽;技術考察等。同期召開中國建築學會理事會議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築(土木)學會工作會議等。
  • 中國信通院牽頭編制的全球首個AI 晶片基準測試國際標準正式發布
    目前,AI晶片的評測,國際上主流的有MLPerf,蘇黎世理工的AI benchmark,國內有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發展聯盟(以下簡稱「AIIA」或「聯盟」)的 AIIA DNN benchmark,小米的Mobile AI bench, 中科院計算所智能計算機研究中心的NPUBench等。
  • 華夏建築的歷史延續:觀「太歲殿中國古代建築展 」
    描述了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聚焦政治統治與軍事防禦,生態環境影響城市選址,禮制思想左右城市規劃。夏、商、 周建築技藝中國建築結構體系來看,自原始社會就已大量使用土木結構,到夏、商、周時期這種方法得到進一步發展。西周初期夯土廣泛用於築城、廣庭和建築臺基,高臺建築開始出現。周代封建制度謹嚴,對各級城市的面積、城闕高度、道路寬窄等均有明確規定。
  • 建築信息模型技術讓房子「活」起來
    中國建築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李雲貴認為BIM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模擬分析,「新建市政綜合管廊、地下管網時,應用BIM技術保留完整數據,對運行管理和風險防治有很高價值。」  工程建設全面邁向BIM時代  「BIM技術是工程建設領域的又一次革命。」
  • 81歲的中國建築巨匠何鏡堂:對建築事業依舊充滿激情
    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 題:81歲的中國建築巨匠何鏡堂:對建築事業依舊充滿激情  作者 黃麗君 韋傑夫  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中國建築師、南粵楷模、最美奮鬥者……儘管已有諸多榮譽加身,年逾八十的何鏡堂卻仍奮戰在建築設計工作的第一線。他自我評價說:「我就是一個熱愛生活、對建築事業充滿激情的建築師。」
  • 從全球視角看我國裝配式建築發展
    日本從1955年開始制定、實施「住宅建設十年計劃」,1961年實施「住宅建設五年計劃」。1966年日本正式制定頒布「住宅建設計劃法」,制定、實施《住宅建設的五年計劃》。在計劃中制定住宅的發展目標、人均住宅居住標準、公營住宅、公團住宅建設數量、新技術應用等等內容。
  • 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打造「智慧工地」 助力綠色生產
    來源:經濟日報隨著移動網際網路與物聯網的快速發展,建築行業迫於安全管理、人員成本等壓力,傳統施工管理模式逐步發生改變,利用雲計算、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打造「智慧工地」已成為時代趨勢。在實現管理信息化、提升項目管理品質的同時,運用智慧手段進行綠色環保施工,對傳統施工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動,持續30秒再熄火,然後再發動……」近日,在中國建築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錦江文化創意中心項目現場,管理人員對新進場的機械尾氣排放進行了監測,並將監測數據進行了實時核對、登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