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歲的中國建築巨匠何鏡堂:對建築事業依舊充滿激情

2020-11-24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 題:81歲的中國建築巨匠何鏡堂:對建築事業依舊充滿激情

  作者 黃麗君 韋傑夫

  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中國建築師、南粵楷模、最美奮鬥者……儘管已有諸多榮譽加身,年逾八十的何鏡堂卻仍奮戰在建築設計工作的第一線。他自我評價說:「我就是一個熱愛生活、對建築事業充滿激情的建築師。」

何鏡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模型前留影。 韋傑夫 攝

  1938年在廣東東莞出生的何鏡堂,是嶺南建築學派的旗幟性人物,也被讚譽為「中國建築的標杆」「校園建築掌門人」。3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了200多項重大工程,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及紀念館等諸多聞名遐邇的建築。

  「中學時代的我喜歡畫畫,也喜歡數理化,聽老師說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和半個工程師,我就去學了。」何鏡堂說,後來到了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建築相關理論後,就徹底愛上了建築,從此一生都和建築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何鏡堂建築作品巡展(廣州站)現場。 黃麗君 攝

  1965年,何鏡堂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當時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畢業的建築學研究生,本以為要開始一番新事業,卻在時代的動蕩中輾轉湖北、北京多地,一直與心愛的建築創作無緣。直到1983年,何鏡堂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正式開始建築生涯。

  「我熱愛建築,還想搞我的建築創作,看到廣東、深圳先行改革開放,有建築機會,就想著回來工作。」何鏡堂說。於是,1983年5月份,他攜夫人李綺霞一起舉家從北京回到廣州。

  沒想到的是,家還沒搬好、行李還在路上,何鏡堂的「機會」就來了,「回校的第三天,我的老院長就找我說,有個深圳科學館的設計競賽,要不要參加。當時我就想機會來了。」

  後來,經過在招待所房間裡20多天的努力,何鏡堂和夫人拿出了設計方案和模型趕到深圳,並一舉中標。因此,這個造型獨特、技術先進的「八角樓」深圳科學館就成為了何鏡堂的第一個代表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初的轉折點。

  也正是這個轉折點,讓何鏡堂形成對今後每個建築設計方案「三到位」的嚴格要求,「每個工程都要做成精品,要通過作品延伸寫出學術論文,建築設計要達到優秀設計的標準。」

  嚴格的自我要求,使得何鏡堂在隨後的16年時間裡迎頭趕上,不斷創作出優秀的建築設計作品。他和他的團隊先後參與了超過200所大學校園的設計規劃,他也因此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並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然而,成為院士後的何鏡堂依舊不滿足,憑著對建築的熱愛一直在建築設計第一線工作,始終參與競爭。2010年,何鏡堂收穫了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代表作品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那時候是全世界招標,一共有344個方案,競爭激烈,沒想到最終中標了。「何鏡堂回憶道,當時中國館的建築難度大、時間緊,而他作為總設計師,需要和不同的團隊溝通協調,壓力十分巨大。

  何鏡堂扛住了壓力,最終他主持設計的中國館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何鏡堂說:「這個工程體現了『中國特色時代精神』這8個字,這是我們當時的定位,最後我覺得做到這一條了。」

  在不斷參與競爭的過程中,何鏡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築創作理論「兩觀三性」,即建築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在何鏡堂看來,建築是技術與文化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不僅要有邏輯理性的一面,還需要有浪漫的情懷,二者結合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除此之外,建築師還需要具備團隊精神,他認為:「建築是一個人做不來的,好的建築作品都是合作形成的。」

  如今81歲的何鏡堂依舊在建築設計第一線工作。在談及如何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時,他笑著說:「沒有刻意去保持,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我對建築依舊充滿激情,沉浸到那個氛圍裡,就好像什麼都忘記了。」

  對何鏡堂來說,建築是終身的事業。他認為,中國建築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還需要去探索怎麼走出一條具有自己文化和基因、又符合時代需求的道路。「這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建築師一輩子的追求,還需要好幾代人一起共同努力。這既是我們建築師的責任,也必然是中國建築持續努力的共同使命。」何鏡堂說。(完)

相關焦點

  • 「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獲獎作品公示
    「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獲獎作品公示 由中國建築學會、山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威海市人民政府舉辦的「藍星杯」第五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的評審工作已全部結束。4 山水瑰· 銅都重器銅陵博物館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何鏡堂、劉宇波
  • 關於公布第十屆中國威海國際建築設計大獎賽暨2019國際大學生建築...
    楊銘傑  洪  斌 12 青島國際會議中心(2018上合組織青島峰會主會場) 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何鏡堂  張振輝  麥子睿  何熾立  梁瑋健劉  濤  楊浩騰  黃翰星  謝敏奇  謝  飛陳志彪  鄒煜凱 13 中國光谷科技會展中心
  • 孫虎先生受聘為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委員
    ▲ 2020年度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學術論壇活動現場▲ 我司董事長兼首席設計師 孫虎先生受邀出席(左一)近日,由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主辦,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廣州城建開發設計院有限公司承辦的「廣東省土木建築學會環境藝術專業委員會換屆大會暨學術論壇
  • 古代建築:寓於建築中的生命觀——數字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古代建築:寓於建築中的生命觀——數字,驅邪祈福是生命願望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追求的「財、壽、子」和避免的「貧、病、絕」,這類生命願望寄寓於建築的數字、方向、位置、圖案、裝修和建築附件諸要素中,表達時曲折隱晦,與宗教信仰甚至迷信內容相關時更是如此。
  • 盤點:2017全球最佳建築設計合集,中國21個入選!
    其中也不乏中國建築師的優秀作品:如建築營的水岸佛堂、新疆玉點建築設計研究所的東莊西域建築館等21個入選。Yellowtrace商業/文化建築2017精選合集Ⅰ1. Ricard Camarena餐廳,西班牙瓦倫西亞,由Francesc RifE Studio設計。
  • 華夏建築的歷史延續:觀「太歲殿中國古代建築展 」
    《中國古代建築展》展覽陳列在太歲殿院落內。觀眾可以在這裡領略古代住宅、宮殿、園林、壇廟、陵墓等的功能、形態,技藝。展覽回顧了自原始社會、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7個時期的古代建築風貌。展覽簡要介紹了中國古代建築的發展脈絡,列舉了主要特點和藝術風格。
  • 日本建築風水大師:中國的風水師成「建築顧問」
    在風水發源地中國,風水的理論、思想深深紮根於人們的生活中。古代風水作為佔卜吉兇的手段,發展到宋代趨於成熟,形成如今的風水學。盛唐時期,風水學從中國傳到日本,到了唐末,隨著兩國交流停止,日本風水學發展成獨有的陰陽道。現在,中國很多風水師的工作主要是擔任商業設施、公寓、個人住宅、墓地等建築的設計顧問,或為建築物內的物件擺放提供參考意見。還有人專門佔卜吉兇、挑選婚嫁吉日等。
  • 關於開展2019-2020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評選活動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以下簡稱「建築設計獎」)是中國建築學會主辦的全國建築設計領域最高榮譽獎項之一。按照新修訂的《中國建築學會建築設計獎評選辦法》(附件1),中國建築學會啟動2019-2020年度建築設計獎評選工作,請各有關單位認真組織做好獎項申報及推薦工作。
  • 專注建築設計60餘年 程泰寧:賦予建築人文氣質
    《 人民日報 》( 2021年01月12日 第06版)人物小傳程泰寧,1935年生,南京人,建築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東南大學教授。畢業於原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築系。從業以來主持設計國內外工程150餘項,多項作品獲得國家、省部級獎。2004年獲中國建築師最高獎「梁思成建築獎」。
  • 關於召開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的通知 (第三號)
    了解會議詳細信息請及時關注中國建築學會公眾號及中國建築學會官網(www.chinaasc.org)。 2020中國建築學會學術年會日程安排 (10月28-30日)   (一)開幕式(28日) 主持人:李存東 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 1.中國建築學會修龍理事長致辭
  • 未來的建築也要有「高智商」!中國牽頭制定智慧建築國際標準 引爆...
    對此,聯合國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士、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助理尹伯悅對《華夏時報》記者稱:「一邊是國內建築市場佔全球一半的體量,對智慧建築的渴求非常大;另一邊,隨著『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逐步深入,智慧城市建設走出去也亟需國際化標準來指導。」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中國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再迎大契機。
  • 中國建築學會2019年工作總結
    6月27日,中國建築學會組織的2019年度建築科學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啟動會議在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召開。來自中國科協、中科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知網、清華大學、中國建築設計研究院以及《建築學報》《城市規劃》等單位及期刊負責人,共計33位專家出席會議。8月28日,2019年度建築科學領域發布高質量科技期刊分級目錄試點工作審定委員會第一次工作會議在中冶建築研究總院召開。
  • 如何看待建築風水?
    在古代風水理論中,中國建築選址的原則應該是背山面水、負陰抱陽,人居環境最好的風水模式是:基址之背有主峰來龍山,並以群山為屏障,與大山相連通,基址兩側有扶手,前面是蜿蜒的河流,水前又有近丘遠山相呼應,基址恰好在山水中央,內有千頃良田,此外,有龍、砂、水、穴、向等五大要點,都是建築選址時用到的,總之,傳統風水是結合建築學、氣象學、生態學、地質學、地理學等學科對居住環境進行精心選擇的一門學問
  • 靜安出動無人機定期巡視保護建築
    平方公裡土地上,這支志願者隊伍承擔著對53處、101棟不可移動文物建築,50處、277棟優秀歷史保護建築的保駕護航工作。  「通過各種智能化手段,提高了文保、歷保建築異常情況的發現率。」街道幹部介紹說,試點至今,街道共發現上報文保問題94條,其中未經報批裝修32件;發現上報歷保問題199件,其中涉及籤訂裝修合同的81件。  對於發現的問題,靜安區文化局與執法部門無縫銜接,第一時間到達現場開展檢查,及時處置,在守好文物安全的紅線與底線的同時,維護百姓民生和社會和諧。
  • 城市建築格局、建築風水中替伏的煞氣
    、建築群體、建築小區進行符合楊公風水的合理布置而進行施工建築。那麼我在前面所講的為什麼因風水師的學術及思想方面會導致在建築格局建築風水上有致命的危險呢?這個問題又把我的講課拉回了我們的所要理解的主題來,正因為每個風水師在學術理解運用及個人道德思想上有差異,才出現在現在城市建築風水建築格局中替伏著無數的煞氣。今年我在全國各地區做給別人東家做風水時曾到過很多大城市,有上海、杭州、建德、北京、長沙、衡陽、昆明、武漢、宜昌、廣州、香港、桂林等等,發現了什麼呢?
  • 經典香檳色婚禮,充滿建築線條感的簡潔婚禮
    婚禮靈感設計靈感源自La Muralla Roja,矩形與曲線的結合,建築與婚禮的碰撞,點線面幾乎完美的契合;婚禮風格一場建築線條感的婚禮,簡潔的婚禮空間中,燈光的明暗變化帶來層次感和虛實感的對比,也讓婚禮現場柔和有情調;婚禮細節淺香檳色是一種比較含蓄內斂的顏色,不像紅黃等亮色張揚熱烈,但它在暖色調的色彩中卻是有重量的
  • 90後建築設計師:殯葬建築美學的實質是告慰生者
    編者按:中國是一個重死重喪而又避諱言死的民族,然而死亡卻並不會因為迴避而消失。生和死如同一本書的封面和封底,它們相依相存咫尺不離。為了探索中國生死觀文化,我們邀請了四位不同身份的人來講述他們的故事。從殯儀館的定義來看,建築性質著重於對於死者的處理,但實際上絕大多數功能面向的是生者。」殯葬建築指對死者進行悼念、埋葬的建築空間場所。李珣昱的導師戴志中在論文《現代殯葬建築創新設計初探》中寫道,中國古代最典型的殯葬建築——陵墓建築是整個中國傳統建築史上僅次於宮殿、廟宇的存在。隨著社會的發展,面向普通人的中國現代殯葬建築將被賦予更多內涵——追思逝者、淨化心靈、冥想生命。
  • 晶宮綠建|打造綠色建築生活 開啟綠色建築時代
    以中國建築實現全面「低碳化\"為己任,通過自主技術研發、技術引進,打造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 國內家居建築風水師現在中國最出名的風水大師最新排行榜單
    國內著名家居地產建築風水大師,全國風水大師排名,現在中國最出名的風水大師,全國第一名風水師求前大師顏廷利,風水是漢民族歷史悠久的一門玄術,也稱青烏、青囊,較為學術性的說法叫做堪輿。這是一門十分深奧的學問,風水的核心思想就是天時地利人和,講究的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相處,風水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古老的同時卻蘊涵了千百年的歷史積澱。
  • 電影《歐洲建築》第一集《典雅與和諧——古希臘建築》
    電影《歐洲建築》第一集《典雅與和諧——古希臘建築》於中寧 1989年12月(註:《歐洲建築》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於中寧合作的《世界文化遺產》大型系列片之一,編劇和導演為於中寧,電影膠片製作。去年於導談天說地公眾號刊出的《不朽的中國古代建築》和《悠久的中國歷史名城》都是這個大型系列中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