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 題:81歲的中國建築巨匠何鏡堂:對建築事業依舊充滿激情
作者 黃麗君 韋傑夫
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中國建築師、南粵楷模、最美奮鬥者……儘管已有諸多榮譽加身,年逾八十的何鏡堂卻仍奮戰在建築設計工作的第一線。他自我評價說:「我就是一個熱愛生活、對建築事業充滿激情的建築師。」
何鏡堂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模型前留影。 韋傑夫 攝
1938年在廣東東莞出生的何鏡堂,是嶺南建築學派的旗幟性人物,也被讚譽為「中國建築的標杆」「校園建築掌門人」。30多年來,他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了200多項重大工程,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及紀念館等諸多聞名遐邇的建築。
「中學時代的我喜歡畫畫,也喜歡數理化,聽老師說建築師是半個藝術家和半個工程師,我就去學了。」何鏡堂說,後來到了華南理工大學學習建築相關理論後,就徹底愛上了建築,從此一生都和建築事業結下不解之緣。
何鏡堂建築作品巡展(廣州站)現場。 黃麗君 攝
1965年,何鏡堂成為華南理工大學當時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畢業的建築學研究生,本以為要開始一番新事業,卻在時代的動蕩中輾轉湖北、北京多地,一直與心愛的建築創作無緣。直到1983年,何鏡堂才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正式開始建築生涯。
「我熱愛建築,還想搞我的建築創作,看到廣東、深圳先行改革開放,有建築機會,就想著回來工作。」何鏡堂說。於是,1983年5月份,他攜夫人李綺霞一起舉家從北京回到廣州。
沒想到的是,家還沒搬好、行李還在路上,何鏡堂的「機會」就來了,「回校的第三天,我的老院長就找我說,有個深圳科學館的設計競賽,要不要參加。當時我就想機會來了。」
後來,經過在招待所房間裡20多天的努力,何鏡堂和夫人拿出了設計方案和模型趕到深圳,並一舉中標。因此,這個造型獨特、技術先進的「八角樓」深圳科學館就成為了何鏡堂的第一個代表作,也是他人生中最初的轉折點。
也正是這個轉折點,讓何鏡堂形成對今後每個建築設計方案「三到位」的嚴格要求,「每個工程都要做成精品,要通過作品延伸寫出學術論文,建築設計要達到優秀設計的標準。」
嚴格的自我要求,使得何鏡堂在隨後的16年時間裡迎頭趕上,不斷創作出優秀的建築設計作品。他和他的團隊先後參與了超過200所大學校園的設計規劃,他也因此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並在1999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然而,成為院士後的何鏡堂依舊不滿足,憑著對建築的熱愛一直在建築設計第一線工作,始終參與競爭。2010年,何鏡堂收穫了自己人生的最重要代表作品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
「那時候是全世界招標,一共有344個方案,競爭激烈,沒想到最終中標了。「何鏡堂回憶道,當時中國館的建築難度大、時間緊,而他作為總設計師,需要和不同的團隊溝通協調,壓力十分巨大。
何鏡堂扛住了壓力,最終他主持設計的中國館獲得了社會各界的認可,成為了中國文化的象徵。何鏡堂說:「這個工程體現了『中國特色時代精神』這8個字,這是我們當時的定位,最後我覺得做到這一條了。」
在不斷參與競爭的過程中,何鏡堂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築創作理論「兩觀三性」,即建築要有整體觀和可持續發展觀,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的和諧統一。
在何鏡堂看來,建築是技術與文化的結合,是物質與精神的結合。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建築師,不僅要有邏輯理性的一面,還需要有浪漫的情懷,二者結合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除此之外,建築師還需要具備團隊精神,他認為:「建築是一個人做不來的,好的建築作品都是合作形成的。」
如今81歲的何鏡堂依舊在建築設計第一線工作。在談及如何保持對工作的熱情時,他笑著說:「沒有刻意去保持,好像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因為我對建築依舊充滿激情,沉浸到那個氛圍裡,就好像什麼都忘記了。」
對何鏡堂來說,建築是終身的事業。他認為,中國建築的發展速度非常快,但是還需要去探索怎麼走出一條具有自己文化和基因、又符合時代需求的道路。「這不僅僅是我們這一代建築師一輩子的追求,還需要好幾代人一起共同努力。這既是我們建築師的責任,也必然是中國建築持續努力的共同使命。」何鏡堂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