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為何是它引起坍縮產生黑洞?

2021-01-13 關注未來世界

#科學了不起#

物理學家試圖用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力來解釋一切與物質相關的物理現象,至今為止,總共找到了4種基本相互作用力:強力、弱力、電磁力和萬有引力。它們分別在不同的尺度下把自己的特點發揮到極致。

強力和弱力起作用的尺度很小,只在原子核內部起作用。距離只要稍遠一點,這兩種力就會衰減得無影無蹤,因此在宏觀世界無法感受到它們的影響。

電磁力跟強力和弱力一樣,在微觀世界發揮作用。但是它的作用範圍比強力、弱力稍遠一些,主要發生在原子核與電子之間。電磁力將電子緊緊地束縛在原子核的周圍,又將不同的原子組裝在一起,僅僅用了118種元素就組成了我們眼前的花花世界。

電磁力不僅在微觀世界發揮作用,它也影響著宏觀世界。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地球磁場,時時刻刻影響著人們的生活。還有很多人們身邊常見的力學現象,除卻重力以外,歸根究底都是電磁力,比如磁力、摩擦力、壓力、空氣阻力、拉力等等。

電磁力這麼厲害,然而我們能站在地球上,靠的卻是引力。這是因為電磁力比引力多了一個特點,就是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之分——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這個特點造成了電磁力很容易就被抵消掉。比如,氫原子本身並不帶電,也沒有磁性,但是假如把一公斤的氫原子中的電子和質子分別提取出來,相互之間的距離拉遠到30釐米,此時它們之間的電磁吸引力就會體現出來,而且非常強大,就相當於地球對月亮的萬有引力。日常生活中,氫原子中的電子和質子聚攏在一起,蘊含在內部的這股強大的電磁力相互抵消,並不會對外界產生影響,所以我們感受不到。

引力與電磁力共同影響宏觀世界,但是引力的強度比另外三種都要弱。正如前面的例子所提到的,1公斤氫原子當中蘊含的電磁力就堪比地球對月球產生的引力。不過這也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假如引力的作用像電磁力那麼強,那麼整個宇宙就應該是一個大黑洞,而不是像今天這樣繁星璀璨。

在宇宙規模的宏觀尺度下,引力和電磁力之間的平衡是精妙、有趣而且很重要的現象。比如,對於一顆恆星而言,它內部的物質如何分布主要取決於電磁力和引力的平衡,引力使恆星趨向於坍縮,而電磁力阻止恆星坍縮。再比如,對於一顆中子星而言,是強力與引力之間產生了平衡,阻止了它的坍縮。假如中子星的質量不斷增加,超越了奧本海默極限(大約是3個太陽的質量),那麼萬有引力就會佔據優勢,沒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中子星坍縮成黑洞。

引力的強度雖然沒有其它三種力那麼強,但是它的作用距離非常遠,理論上可以達到無限遠,或許整個宇宙都籠罩在同一個引力場之下。而且,引力的強度沒有上限,只要質量達到無限大,就像黑洞中心奇點那樣,那麼引力就可以達到無限大。黑洞可以吞噬一切,這正是引力發揮到極致的後果。

相關焦點

  • 四種基本力中引力是最弱的,為何還能坍縮出破壞力超強的黑洞?
    引力雖然是四種基本作用力中最弱的,但是引力的作用範圍無限遠,而且可以無限疊加,這使得引力控制著宇宙中大尺度的宏觀物質運動。四種基本力在物理學中,物質間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釋一切和物質有關的物理現象,目前人類一共發現了四種相互作用,或者說是基本力,它們分別是:強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和萬有引力相互作用。
  • 引力是四種基本力中最弱的,科學家承認它可能洩露到其它空間維
    物理學最基本的目的之一是尋求自然界物質運動的統一規律。按照現代物理學的觀點,支配物質世界各種運動現象的力可歸結為四種基本相互作用,即引力相互作用、電磁相互作用、強和弱相互作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的最終統一描述是物理學的重大、前沿科學問題之一。在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中,引力作用是所有物質之間都存在的一種相互作用,也稱為萬有引力。
  • 宇宙中最大的恆星R136a1,它能吞了最小的黑洞嗎?
    那麼普適到宇宙中可以嗎?比如標題中描述的黑洞,因為最小的恆星型黑洞生成時質量並不大,大約只有太陽質量的3.8倍,而宇宙中比這個質量大的恆星比比皆是!上圖是恆星的一生,無非就是幾個結局,黑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我們重點來聊下恆星的最後時刻,即在超新星爆發前的那一個內核的狀態:1.支撐恆星不被引力坍縮的是內核聚變的輻射壓2.愛丁頓極限是輻射壓和引力坍縮對抗的理論平衡點,一般認為是150個太陽質量的恆星3.恆星末日即將來臨時,內核的輻射壓已經到了難以抵擋引力坍縮的臨界狀態,外殼將在巨大的壓力下向中心坍縮
  • 四種基本力量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
    四種基本力量:電磁力,強力,弱力,引力。而愛因斯坦認為,最基本的力量可以用經典力學來描述,即所謂的經典場。而量子力學的基本問題是否與經典力學完全相同?愛因斯坦在1926年發表《論動體的電動力學》一文時並沒有說明這一點,只說了兩點:(1)我對於粒子物理學研究進行了很大的努力,並且在原始版本中發現問題在於粒子的運動應當有其自身的規律;(2)我希望找到不同粒子在空間中的勢能比,即用一個勢能平面去描述不同粒子的勢能。基於以上兩點,愛因斯坦認為非慣性系中的一維問題可以通過把整個坐標系轉變為自由空間的一維問題來加以解決。
  • 恆星晚年演化過程,白矮星,中子星,黑洞,哪一種才是終點?
    恆星是由引力凝聚在一起的會發光的等離子球體。所有的恆星都是由氣態氫組成的,並在內部發生聚變反應產生氦元素,一旦恆星內部的氫元素耗盡之後,就意味著這顆恆星走向死亡。根據恆星和太陽的質量對比,恆星死亡之後會產生四種結局,紅矮星、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其中產生中子星和黑洞的過程中會發生超新星爆炸現象。
  • 為什麼物理學追求四種基本力的統一?
    自從科學誕生之日起,科學家就一直走在統一的道路上,牛頓統一了天上地下的物體運動規律,麥克斯韋統一了電和磁,愛因斯坦統一了時間和空間,質量和能量,楊振寧統一了電磁力與弱核力;統一場論是物理學的終極夢想,如果誰真的能統一四種基本力,那麼他的功績是絕對是前所未有的。
  • 比黑洞質量更大的恆星能吞併黑洞?然並卵!
    1、紅巨星紅巨星是從黃矮星開始到40倍太陽質量以下恆星特有的一個演化階段,它是一顆恆星演化到末期一個極度不穩的燃燒階段!質量在小於2.5倍太陽質量以內的恆星,輻射層的存在使得氦元素堆積在核心,當氫元素消耗殆盡後失去輻射壓支撐的外殼將會發生坍縮,將會突然達到氦點燃聚變的溫度,一分鐘之內堆積在輻射層內的氦元素即聚變成碳元素,並產生大量的能量向外殼傳遞,出現所謂的「氦閃」!
  • 科普:恆星的生命旅程是怎樣的,它最終的宿命是什麼
    它由發生熔化過程的內核和外層氣體外殼組成。 核心是熾熱而緻密的,充當著恆星的引力中心。 恆星的外殼由氫和氦構成,有利於將熱量從恆星的核心轉移到表面。光和熱能從恆星表面釋放到太空中。 恆星的形成 我們知道,恆星是由星雲形成的。
  • 太陽會變成黑洞嗎?
    恆星肯定會「死亡」,但「死亡」的狀態不一定是黑洞。至於太陽會不會變成黑洞,要從一些基本概念講起。 一、什麼是黑洞 1795年,有一位名叫拉普拉斯的老師根據萬有引力定律指出,一個質量為M的天體,如果其半徑小於,它的逃逸速度將超過光速,即使光也無法從這個天體上逃逸出來。
  • 銀河系現巨型黑洞,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會把地球吞噬嗎?
    它雖也存在於宇宙中,但卻不如恆星、行星那麼普遍。相比之下,黑洞更像是從地獄來的使者一樣,凡是它所到的地方,都將會寸草不生。,它們都起源於大質量恆星: 1、當一顆恆星超過某一臨界質量時,也許是20到40倍的太陽質量,它的核心耗盡了核燃料在Ⅱ型超新星爆炸中結束生命,它的核心坍縮成一個黑洞。
  • 假想中的第九大行星或是一個原始黑洞,引力效應的來源
    假想中的第九大行星或是一個原始黑洞,引力效應的來源  Emma Chou • 2020-08-25 18:32:56
  • 太空中發現的十大最危險的事物
    這些流浪漢在星系間穿越但並不圍繞著恆星運動之所以會發生這種情況,因為它在所處的行星系統中被引力拋出或者是因為它本身就是由星系外的碎片形成的這些行星甚至有可能是未形成的恆星,它們沒有足夠的質量產生聚變。第四名:流浪黑洞黑洞可能是在宇宙中最引人關注的物體了但是一種理論認為:其毀滅性的力量可能近在咫尺。流浪黑洞遠近聞名 ,這些巨大的黑洞可能會竄進恆星系中並將其全部吸入!基本上就像是吃行星吃到飽的自助一樣。它們是在恆星坍縮的時候產生的,坍縮使空間形成一個引力非常強烈的點,以至於光都無法逃脫。
  • 科技視界|人類認識黑洞的小小一步
    科學史上的 「突破」其實十分罕見,必須實事求是地說,首張黑洞照片只是我們認識黑洞的小小一步。現代天體物理中的黑洞,源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推論,揭示了物理學中的極限。它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強大的引力讓光都無法從黑洞視界中逃逸。黑洞也是最能激發人類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東西。比如人接近黑洞會怎麼樣?
  • 假如一個黑洞進入了太陽系範圍,將會發生什麼?質量不同結果不同
    黑洞在正常情況之下是我們無法觀測到的,因為它有一個強大的能力,那就是無所不吞,是一個只吃不出的怪獸。不管是恆星,行星還是光子,只要是進入了它的視界範圍,那麼基本就不要想著出來,最後都會被它吞噬掉。黑洞如果在不吃東西的時候,我們是無法觀測到它的,那個時候它隱藏在黑暗的宇宙中。只有當大質量的黑洞開始吞噬周圍天體的時候,天體被不斷撕裂在黑洞周圍形成了一個異常明亮的吸積盤。
  • 為了統一四大基本力,科學家耗費了多少心血,未來有可能統一嗎?
    科學家們經過數百年來的研究發現,宇宙中所有現象都可以歸結為四種基本力的作用,即強力、弱力、電磁力和引力。眾所周知,牛頓是經典力學的奠基者,後世的科學家在經典力學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甚至是超越。他將人生的大半輩子都用在研究如何將引力和其它力統一起來,因為他始終相信這是大自然已經存在的法則,人類所要做的就是去發現這一法則。於是愛因斯坦開始把場的觀點和引力的觀點結合起來,於是就有了最初的統一場論。他在廣義相對論中指出,時空會發生彎曲現象,而此彎曲現象造成的幾何效應就是引力。
  • 人類認識黑洞的小小一步
    現代天體物理中的黑洞,源自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推論,揭示了物理學中的極限。它是宇宙中最緻密的天體,強大的引力讓光都無法從黑洞視界中逃逸。黑洞也是最能激發人類好奇心和想像力的東西。比如人接近黑洞會怎麼樣?理論告訴我們,他們會被拉伸、壓縮,經歷「麵條化」(Spaghtti fication)。
  • 霍金又出了一本新書,你能聽懂他講的黑洞奧秘嗎
    在目前看來,兩種理論最有可能成為萬物理論,一是廣義相對論,二是量子場論。前者專注於研究宇宙中的大尺度問題;後者則是極小空間下的科學,探索解釋最小尺度的粒子行為。愛因斯坦在1915年提出的廣義相對論解決了牛頓的引力理論在某些情況下不能適用的疑問,比如當遇到宇宙中的極端速度,或者是超強引力時的情況,水星的運行軌跡即是一例。
  • 人馬座黑洞距地更近,為何科學家卻研究5400萬光年處的黑洞?
    審核:小文引言:人類拍攝的首張黑洞圖片於2019年4月10日公布,該黑洞為5400萬光年之外的M87*,科學家為何捨近求遠去觀察它?三點解釋揭開人們心中迷惑。今年4月10日,科學界公布了一張轟動世界的圖片。
  • 肉眼能夠看到銀河系中心人馬座A*超大質量黑洞嗎?
    30倍太陽質量恆星在超新星大爆炸時,會將外圍絕大部分物質炸散在太空中,成為新的塵埃和氣體雲,留下成為黑洞的質量只會佔原恆星總質量的10%多一點,也就是約3個太陽質量多一點。黑洞生成後,會不斷的吸取周邊引力圈內的恆星物質或者星際物質,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大。但這種長大的時間是需要非常長時間的。
  • 天文學家或將得到首張黑洞照片!
    從壓力中解脫出來後,期待也如約而至:這麼多的數據需要花時間來處理,團隊必須等待幾個月後,之後才能知道自己付出的巨大努力能否換來真的成功。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射電天文學家HeinoFalcke說:「即便第一批圖像仍然很糟糕而且色彩也不對,但我們已經首次在黑洞的極端環境下驗證了對愛因斯坦引力理論的某些基本預測。」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發表於19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