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宮變——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由宮女發動的政變

2021-01-08 boy肉肉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以楊金英為首的數十名宮女密謀殺死明世宗嘉靖帝,結果以失敗告終,史稱「壬寅宮變」。

事情的起因還得從嘉靖帝說起,歷史學家對其評價褒貶不一,單從為人上講,他苛待嗣母明孝宗張皇后,對后妃也刻薄寡恩,其第二任皇后方氏曾遭遇火災,嘉靖帝卻見死不救。 其性格多疑、暴戾且喜怒無常,經常無故鞭打宮女。

古代皇帝都喜歡追求長生不老,明世宗亦不例外,為練就不老神丹,他大量徵召13、14歲的婷婷少女入宮,採補這些少女的處女經血以煉丹製藥。為保持身體的潔淨,她們受盡了折磨,經期時不允許進食,僅能吃一些桑葉、喝一點露水,而13-14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最後,以楊金英為首的數十名宮女們終於忍無可忍,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十月二十一日,發動了一場起義,也就是史稱的「壬寅宮變」。這日凌晨,她們趁皇帝熟睡之際,用黃綾布將他的脖子套住,接著一群人按著嘉靖帝不動,另一群人用力拉扯,企圖勒死嘉靖帝,但因為過於緊張打了死結,沒有成功,於是她們又用釵、簪等物刺向皇帝。然而她們中出現了一個叛徒,一個小宮女因害怕偷偷向方皇后報信,方皇后趕來後將宮女們制服,並全部處以極刑——凌遲。明世宗最後也沒有死,只是受傷昏迷,還活到了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

「壬寅宮變」,是由宮女們施行一次地地道道的抗暴行為,也是歷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宮女起義活動,雖然最後以失敗告終,但這也反映出她們不畏強權、勇於自救的精神,也從側面反映了封建專制皇權的腐朽。清朝中後期后妃侍寢制度的變化或許也是受了這場宮變的影響吧。

相關焦點

  • 明朝壬寅宮變:十幾個宮女起義,差點把皇帝勒死
    中國歷史上有不少起義,也有不少宮廷政變。然而無論那次起義,無論那次宮變都是需要勇武的男人作為基石的。簡而言之就是,無論起義還是宮變,都需要精兵強將。然而明朝嘉靖皇帝時,發生的一次宮變卻和歷史上諸多宮變不一樣,這次宮變或者說起義是十幾個弱女子發起的,而且參與者也只有這十幾個弱女子。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壬寅宮變。壬寅宮變因為發生在壬寅年,故而被史書這樣稱呼。壬寅宮變發生在嘉靖二十一年,即公元1542年。皇帝作為天下的主人,差點被十幾個宮女勒死,不得不說真夠勁爆的。
  • 明朝「壬寅宮變」,16個宮女為何勒不死一個嘉靖,內幕說來蹊蹺
    ,發生在明朝嘉靖年間,是宮女們意圖殺死明世宗嘉靖帝的一次事件。由於此事發生在嘉靖壬寅年,所以稱之為壬寅宮變。    明代最出名的大概是「奇葩」的皇上、惡毒的宦官、殘忍的酷刑,但是大部分人不的是,明代也有中國最牛的宮女。
  • 壬寅宮變:一場古代的女性流血革命
    ,楊金英帶著一幫宮女早就帶著黃花繩和黃凌布在外頭等半天了,一聽到寧嬪發出暗號,大家魚貫而入,據《萬曆野獲編》記載,「用繩系上喉,翻布塞上口,以數人踞上腹絞之。」這幫宮女用繩子勒住嘉靖的脖子,一下子把嘉靖整醒了,剛要喊來人護駕,一塊黃凌布直接塞進嘴裡,有的宮女按腳,有的宮女按手,繩子套了一圈又一圈,眼見皇帝佬就要斃命,沒想到不知道哪個笨蛋宮女在脖子上打了個死結,「諸婢不諳綰結之法,繩股緩不收。」
  • 盤點楚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六次政變——成王敗寇!
    據統計,楚國歷史上總共有六次政變,其中只有一次以失敗告終,下面我們來盤點一下楚國歷史上的這幾次政變:楚國八百年歷史一、楚蚡冒(諡號為楚厲王)死後,他的弟弟熊通發動政變,殺死楚厲王的兒子,自立為國君,是為楚武王。楚武王是西周時期第一個稱王的諸侯,開諸侯僭越稱王之先河,當時周王室衰微,對此也是無可奈何。
  • 歷史上的今天——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發動祺祥政變!
    透過歷史的瞳孔可以看到歷史長河波瀾壯闊,同時也蘊含著哲理,讓我們一起推開歷史的大門,感受古人的智慧吧 清文宗鹹豐六年,公元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了。1860年9月英法聯軍逼近北京,京城震動。
  • 辛酉政變是哪一年?辛酉政變的過程及成功原因?
    縱觀歷史,辛酉政變是哪一年開始,清政府權力的集中和混亂就從哪一年開始,江河日下的清朝末期幾乎是在慈禧獨攬朝權中走到終點。雖然慈禧統治的四十七年裡不無建樹,實行變法新政、重用漢臣,興辦女學等舉措還是利國利民,但是她的出發點是維護滿清族對中國的統治利益,為此在中法戰爭中不惜主動求和。
  •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4月21日希臘發生軍事政變
    歷史上的今天1967年4月21日希臘發生軍事政變 2013-09-05 12:21 來源:網際網路資源 作者:
  • 清朝末期的辛酉政變,帶來了一連串的影響,像是推動了多米諾骨牌
    歷史上在清朝中後期有一個不得不提的事件,這場大事影響了後續的一連串外交和內務的選擇,這就是辛酉政變。在這場辛酉政變中的主角就是慈禧,我們可以看到慈禧在這場事件中的表現是很搶眼的。小編這就來為大家講講這段辛酉政變的故事。看這場故事之前先要來個深呼吸,這個故事真是太跌宕起伏了。
  • 司馬懿老謀深算,為何在70歲時發動政變?這是他最後絕地反擊
    司馬懿終其一生,為何要等到七十歲才發動高平陵政變?司馬懿出生在官宦之家,東漢末年,他的父親在東漢京城當官,對曹操有知遇之恩。曹操在張角發動黃巾起義,迅速崛起,以「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曹操成為東漢的掌權人。曹操看到司馬懿是一位有志之士,並且與他的父親是忘年之父,想納司馬懿為己用。但司馬懿不屑一顧,裝病拒絕了曹操的邀請。
  • 李承乾為何不再等些時日發動政變,他究竟是有什麼苦衷?
    追根溯源,就是當初太宗皇帝發動了玄武門之變。他的子孫後代,有樣學樣,也想學著李世民謀權篡位,和老爹爭權。 李世民登基以後 ,鑑於自己的經歷,小心翼翼的維護和兒子的關係。他和長孫皇后的大兒子李承乾,那是嫡長子,江山社稷早晚都是他的。而李世民對李承乾也是百般呵護,生怕他也落下心理陰影。
  • 本能寺之變:一場改變了日本歷史走向的詭異政變
    日本天正10年6月2日(公曆1582年6月21日)凌晨,日本史上最大也最有名的政變——本能寺之變爆發,織田信長的得力部下明智光秀在京都的本能寺中起兵謀反,日本的「魔王」織田信長隕滅,日本的歷史走向也因此改寫。可就是這樣一起謀反大案,卻處處透露著詭異,有些真相,直到如今也不為人知。
  • 美國近250年歷史,為何從未發生過成功政變?
    也有不少議員將其稱之為「政變」(coup)。「一群暴徒衝擊美國國會想要推翻選舉。這是一場正在發生的政變。」眾議員瓦爾·戴明斯(Val Demings)在一條推文中表示。 「叛亂」一詞在美國歷史上並不陌生,1807年美國就出臺了《反叛亂法案》(Insurrection Act of 1807)。
  • 慈禧太后和恭親王奕訢:合作於辛酉政變,決裂於甲申易樞
    所謂「甲申易樞」,是晚清時期的重大歷史事件,極大地影響了中國近代的走向。慈禧太后在1884年4月突然發布懿旨,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所有軍機大臣全部罷黜,成為她繼「辛酉政變」以後所發動的第二次政變。滿清入關統治中原後,經歷了「康雍乾盛世」的局面,之後逐漸衰落。
  • 你看看小時候,宮女都對他做了啥
    1908年溥儀被迫送進了紫禁城,然後接受了慈禧太后的懿旨,當上了皇帝。但是1911年民國政權建立,1912年封建歷史完全退出舞臺。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末代皇帝溥儀帶著一乾親眷匆忙逃離紫禁城。自此之後溥儀就徹底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前半期生活中溥儀手中根本就沒有任何自主權,就相當於是一個傀儡一般生活。這一段時間的溥儀,也為後來眾多人想要改造溥儀,打下了基礎。
  • 發動辛酉政變的恭親王奕訢和慈禧是什麼關係?既是政敵也是盟友
    也就是說,他和慈禧首先是叔嫂關係,政敵、盟友關係則是後來才發展起來的,一切源於他們之間最重要的合作:發動辛酉政變,剷除顧命八大臣。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要剷除顧命八大臣? 原因很簡單:爭權奪利。
  • 顛覆英國三百年政治的「詹森政變」,中國必須警覺
    但是,中國需要同時注意到的是,此時此刻的英國,也正在發生一場由美國支持的政變,這場政變正在以另一種形式同時損害著中英兩國的利益。這就是鮑裡斯·詹森的企圖背後,中國需要關注的現實——在川普的全力支持下,他正在努力實現「硬脫歐」。中國部分人一直存在一個重大的誤解——英國脫歐是英國內政問題,對中國不會產生重大影響,或者把詹森僅僅視為一個「搞笑諧星」。這就大錯特錯了。
  • 唐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跟隨他的人,下場是什麼呢?
    公元617年,李淵打著「匡扶隋室、廢昏立明」的旗號向關中進發,攻下關中以後李淵擁立隋煬帝的孫子楊侑為帝,不久後楊侑被迫禪位給李淵,這就是歷史上的唐高祖。後因李世民帶兵打仗,功績越來越顯著。太子因感到了威脅,就與自己弟弟李元吉合謀陷害李世民,李淵也向著太子。因此,李世民率領十人埋伏在玄武門,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李淵退位。
  • 為何有人說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發動奪門之變的朱祁鎮?
    朱祁鎮是中國歷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這個觀點我無法苟同!先不說整個中國古代歷史,僅僅就大明王朝來說,朱祁鎮的曾祖父朱棣就第一個「不同意」!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將自己親侄兒從皇位上拉下馬,整個大明王朝還有誰得位比朱棣還不正嗎?況且,朱祁鎮地位就真的不正嗎?明英宗朱祁鎮,明朝唯一一位兩度登上皇位的皇帝!
  • 中國歷史上3位不太光彩的女子,如今卻被電視劇洗白,成了好人?
    如今的影視作品,熱衷於改編歷史上的名人來吸引觀眾的眼球,近年各種「大女主戲」也開始層出不窮。很多歷史上的女性都被改為電視劇女主角,而她們雖千人千面,但都離不開相同的本質:善良、聰明、純潔。即使是歷史上存在爭議的人物,編劇們也喜歡把她們寫為真善美的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