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包耳旁是漢字中常見的一個部首,因為它像一個耳朵的形狀而命名,有的被寫在左邊,有的被寫在右邊,它們跟耳朵有關係嗎?
答案是:非也!非也!
不管是左包耳,還是右包耳,它們都跟人的耳朵沒有半毛錢的關係。
在漢字隸變的時候,「阜」字被簡化成了包耳的字形寫在左邊,而「邑」字則被簡化成了包耳的字形寫在右邊,而真正和耳朵有關的漢字,會直接以「耳」作為部件構成。
現在我們就集中學習「阜」及其相關的漢字。
「阜」是一個象形文字,在甲骨文中的字形像是一些階梯,它的本義就是:臺階、土山。
「阿」是個感嘆詞,最原始的字形是「阜」表高山、「可」表感嘆,「土」表土地,三個部分構成,表示在高山前感嘆的意思。
「陸」的左邊是「阜」,用它的字義臺階和土山表示高的意思,然後右邊是「土」,上面的土堆壘了一層又一層。本義是:高而平的地方。
「陵」字是由「阜」表示高山,然後旁邊有一個人,特意畫出了人的腳,表示人在爬上。造字本義是:登山。
「陰」字用「阜」表示山,右邊是雲都被覆蓋的形象,表示背陽的山地,造字本義: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反過來有「陽」,左邊是「阜」,右邊是陽光照射的樣子,表示山地的向陽面,造字本義:山的南面,水的背面。
「陷」是的本字就它的右半部分「臽」:
「臽」是人掉到了坑裡面的形象。後來「臽」成為了造字的部件,不是獨立的一個字了,就在它的旁邊加上「阜」,來繼承它的本義:掉進敵人或獵人設置的阱坑。
「阱」最原始的字形是一隻野獸掉落掉了「井」裡面,在金文中,是由「阜」、「井」和「土」字構成,表示在山野地面上挖設的陷坑。
「隙」的原始字形像一個小孔,透出一些光。在後來的字形中,加上了「阜」,表示:山崖,石壁上透光的小孔,小縫。
「際」字左邊是「阜」表石階山路,右邊是「示」是祭祀臺,上面放著「肉」,合起來就是「祭」,造字本義是:山路上設祠祭拜的地界。
「隅」最原始的字形左邊是一個「郭」,右邊是一隻手拿著面具的樣子,表示:城郭裡隱蔽的角落。後來,用「阜」表示山巖,代替了「郭」,造字本義是:城郭,山巖中隱蔽的角落。
「陟」的原始字形是腳丫朝上的兩隻腳,在臺階上行走,表示:上山。
反過來,腳丫子的方向朝下,就是「降」,表示:下山。
「隊」的原始字形是「阜」表山崖,和「子」或者是「人」構成,表示人從山崖墜落。是「墜」的本字。
「防」的原始字形是由「阜」表高山,「土」表城牆,「方」是發配邊疆的犯人,合起來的字義就是:抵禦敵人的入侵,捍衛領土主權。
「限」的原始字形是「阜」石階表示高山,右邊是一個人往回看,即「見」,但是被高山擋住,無法遠眺的意思,本義:阻隔。
「隱」的原始字形的部件很多,由「阜」表高山,「爪」表抓,「工」表生產工具,「又」表持握,最下面是「心」,表示在深山中堅守本心,過自給自足的生活。
其實,和「阜」有關的漢字還有很多的,本篇再選出一些:
障(阻隔交通的山峰);隘(山谷間狹長的通道);險(左邊的「阜」表示山,右邊是「劍」,合起來表示:陡峭如利劍的山峰);阻(險要的地方);隔(與外界隔絕)。
陝(山嶺密集的地方);阡陌(指田間小路,阡是南北向,陌是東西朝向);院(安寧無憂的居所);隕(左邊是「墜」的簡寫,右邊是「鼎」的訛變字形,表示:天外墜落的金屬混合物);隆(是由「降」(下沉)和「生」(生長)構成,表示山地升起突起的意思);陪(「阜」表土堆,「咅」有倍,雙份的意思,合起來表示:重疊的土堆)。
階(繁體字是「階」,左邊是「阜」表示石梯,右邊的「皆」是一樣的意思,合起來就表示高度寬度差不多的石板築成的石梯路);陛(帝王宮殿的臺階);除(造字本義是:屋舍門前的臺階)。
如果我們再回過頭來觀察一下今天學習的這些漢字會發現,它們的包耳旁都是放在左邊的,在漢字當中,左包耳旁的字,多半就是跟「阜」有關係了。
而放在右邊的包耳旁跟什麼有關呢?請繼續關注小李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