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蔣慶:中國應主要通過禮樂解決社會問題,比完全靠法律好

2020-12-01 澎湃新聞

編者按

蔣慶,當代「大陸新儒家」代表人物,民間書院陽明精舍山長。著有《公羊學引論》、《政治儒學》、《儒學的時代價值》、《再論政治儒學》、《廣論政治儒學》等。主編有《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

郭志剛,計算機專業碩士,文化傳媒從業人員,儒家文化的信奉者。

該訪談由蔣慶授權澎湃新聞編發。

蔣慶

儒家如何面對大眾進行傳播?

郭志剛

:我在上海主要從事計算機動漫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我有些迷茫。王陽明先生非常注重「立志」,我總希望在中國傳統文化方面做點什麼,比如在動漫方面進行傳統文化的傳播,但感覺勢單力薄。我平時也彈琴,但現在彈琴的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並不一定很深。

我希望能用一種通俗的方式來改變中國人的觀念,而不僅僅是在理論上探討,這是我這次來訪的目的,希望能得到蔣先生指教。

蔣慶

:你說到的彈琴、動漫,都是「藝」。孔子也會彈琴,但孔子並不是以藝人的方式名世。彈琴是需要有內涵的,義理就是藝的基礎,沒有義理,藝也就沒有意義了。當然,如果只有義理而沒有藝,也很乾枯,不能潤澤生命,並且「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既不能藝化自己的內心,又傳播不出去。

但是,能直接深入體認義理的人畢竟是少數,那是最高層次交流的基礎。交流,也就是你說的傳播。如果搞大眾傳播,最好是義理與技藝同時掌握。現在搞動漫的人非常多,但他們大多只懂技術,昧於義理,所以他們的作品就沒有深刻的內容,或者內容比較低俗,這種傳播就是負面的。

儒家的學問需不需要面對大眾去傳播?當然需要。儒家的道理,除了賢人君子需要了解外,一般老百姓,即中才以下的人,也需要了解。但由於傳播目的不同,傳播方法也有異。

對老百姓的傳播,我們需要尋求最好的傳播方法——即把高深的義理變成一般老百姓熱衷接受的方式——這就是「六藝」中的禮樂系統。這主要不是通過文字、知識、觀念、論說來傳播,而是通過語言、行為、音樂、情感來薰陶,即書院之外大眾化的傳播形式,包括禮樂、祭祀、戲劇以及現在所說的文學、動漫等

從傳統上來看,除了在書院中進行高層次的義理傳播外,就是在大眾中進行禮樂傳播。朱子、陽明除重書院高層次的義理傳播外,又特重鄉約教化等禮樂傳播。中國古代的戲劇,體現的正是文以載道的精神,也是禮樂教化的一種形式。通過戲劇,傳播忠孝仁義等儒家理念,老百姓不知不覺受到戲劇的感染,也就是接受禮樂文化的價值薰陶。所以,《樂記》認為,禮樂的作用是移風易俗。

郭志剛

:但現在的人太急功近利,所以傳播也會出現偏差。我一直想探索一種傳播,能把真正適合傳播的東西拿出來,讓大家真正了解和接受。

蔣慶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我們需要向大眾傳播真正適合的價值。實際上儒家高深的義理,通過長期的歷史教化,已經潛移默化地變為一般人不自覺的行為,這在現實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能看得見摸得著,是活生生的生活呈現。

比如「忠孝」,在歷史上已形成了好多人物事跡,只是我們沒有去發掘而已。現在技術這麼發達,傳播形式不成問題,問題是缺乏內容。禮樂感人至深,是潤物細無聲的。

如果一個人從小看的多是有關「忠孝」的電影或動漫,而不是好萊塢誨淫誨盜的電影與日本低俗無聊的動漫,那這個人的成長就會絕對不一樣。

我們對付誨淫誨盜與低俗無聊的傳播,有兩個途徑來杜絕。一個是國家立法禁止,這個僅靠我們做不到;另一個就是創作更好的作品來代替它,這點我們應該做得到。美國人製作的動漫《花木蘭》就不錯,它不僅生動表現了中國傳統的孝與忠的價值,還體現了中國傳統女性的擔當精神與偉大氣概,並且以一種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傳播。

辜鴻銘說中國的女性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婦女,我們的歷史文獻上有很多典型人物。問題是我們要以喜聞樂見的形式把它表現出來,讓大家接受。比如說動漫、電影,大家看到後,感動了,就成功了。這樣的資源中國文化中擁有太多,可惜去發掘的人很少。

儒家文化:作為工具資源,還是生命信仰?

郭志剛

:但是要想表現好,非常不容易。

蔣慶

:這不是問題的本身。在中國不缺乏技術,缺的是理念。很多人自己沒有理念,卻想急功近利。還有一點使其不能成功的是,

人們感覺儒家文化是個資源,但又不真正相信儒家文化的義理,而只想功利地用這個文化來謀利——儒家的價值在他們那裡只是謀利的工具和資源,而不是生命信仰,因而不能形成創作的巨大力量。

一個人如果沒有信仰的動力,根本寫不出好劇本來。「不誠無物」。第一要有儒家的信仰,第二要有傳播儒家價值的責任感,第三要對大眾傳播有興趣,第四具有大眾傳播的技術——這樣才會成功。

我們國家現在大多數人對儒家還缺乏自覺層面的信仰,因為我國近百年來在所有國民教育中切斷了儒家的教育,致使人們達不到對儒家價值的真誠信仰與深刻體認。於是,就算想寫也寫不出好作品。

現在寫孔子傳的人非常多,但最好的還是日本人井上靖寫的《孔子》,因為他是以朝聖般的心靈寫的。

我們現在缺乏信仰的力量,所以創作人員只有補課。達到生命信仰的高度後,才能創作出好作品。我想井上靖在寫《孔子》的時候,能不能出版根本不是他考慮的問題。他那麼大歲數了,為了寫好孔子傳,專程到中國來沿著孔子週遊的路線親身走了一遍,深入實地體認孔子當時的心靈世界。他甚至為了搞清楚為什麼孔子到了某個地方就不往楚國走了,兩次到那個地方去看實際情況。

所以,沒有信仰的力量,就不能寫出好的儒家作品,更談不上去傳播儒家價值了。

郭志剛

:我為了了解琴,就花了兩年時間。如果讓我了解一種文化,那需要花多長時間啊?

蔣慶

:並不是說你要當個儒家文化的專家,做專家恐怕一輩子時間都不一定夠用。我的意思是,你要有對儒家的真誠信仰與基本信念,不把儒家價值當成資源與工具去用,也就是說,最起碼你要信奉儒家價值。

古琴在中國文化中不是工具,它不是用來表演給人聽或看的,而是用來表達自己的心靈境界的。如果你真正了解了古琴的精神,應該可以舉一反三。你如果真正想做弘揚儒家文化的事,就不要等,等誰啊?現在儒家文化處於艱難狀態,這就需要每個個人以自己的力量去弘揚儒家文化,並且需要有孟子所說有「大丈夫」氣概與陽明先生所說的「狂者」精神,憑此氣概與精神努力奮鬥,儒家文化的復興才會有希望。我們這個時代連儒家生存的土壤都沒有了,你只能自己開墾土壤後自己栽種。

「若全面了解孔子,就應該把孔子當作聖王而不僅僅是聖人來看待」

郭志剛

:我們現在只能在業餘時間來弘揚儒家文化,因為還需要工作。所以可能我們在這方面比較欠缺。

蔣慶

:不是欠缺,恰恰是陽明先生所說的需要「事上磨練」的工夫,因為道在倫常日用。

另外,還必須全面理解孔子。只通過《論語》了解孔子並不全面,因為《論語》是曾子等一系門人編撰的,體現了曾子的偏好。孔子的弟子非常多,不同的弟子稟性不同、志趣不同,追隨孔子的時間不同,接受孔子教誨的內容也不同,所以傳承孔子的思想也自然有所偏好。

因此,

要全面了解孔子,必須通過「六經」。

孔子刪《詩》《書》,定《禮》《樂》,贊《易》道,作《春秋》,在「六經」裡貫穿了孔子的聖心王意。故只有通過「六經」,站在「六經」的高度,才能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孔子。

具體說,通過「六經」,我們了解到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王道。王道包括了天道、地道、人道。而《論語》主要集中在人道方面,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人道中最高的忠恕之道。

所以,

如果要找一條貫穿孔子思想的主線的話,那就必須是王道。

自宋明以來,特別是現在,人們普遍只是通過《論語》來了解孔子,而不是通過「六經」來了解孔子,這樣對孔子的理解就不夠全面。這就導致人們只把孔子當作聖人來看待。實際上,若全面地了解孔子,就應該把孔子當作聖王來看待。孔子不僅僅是道德崇高的聖人,更是參通天地人的聖王。故孔子之道不只是聖道,更是王道。

同樣,也只有通過「六經」的思想,才能真正了解《論語》。人們普遍認為《論語》最好懂,實際上《論語》很難懂,因為《論語》只記錄了孔子的談話內容,很少記錄孔子談話的背景,但我們並不能主觀猜測孔子談話的背景。只有站在「六經」的高度,全面了解了孔子的思想,才能比較正確地理解《論語》中孔子所談論的內容。實際上《論語》裡也有天道的思想,比如「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而「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則體現了孔子為王的王道思想。

中國不是主要通過法律體系,而是通過禮樂體系來解決社會問題

郭志剛

:周敦頤說過不懂禮就無法懂《春秋》,又說「禮為陰,樂為陽」,這是否說明禮樂是很重要的?請蔣先生談談如何理解中國的禮樂文化?

蔣慶

:禮樂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梁漱溟先生用禮樂來概括中國文化的本質,說中國文化就是禮樂文化。實際上

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最大區別,正是在禮樂方面。

西方人自己研究他們的社會,像馬克斯·韋伯所說,西方是法理型社會,從希臘時期一直到現在,基本上都是這樣。

中國社會則不同,中國是禮樂社會,社會的治理主要是通過禮樂來實現的。雖然儒家文化中常說「禮樂刑政」,但以禮樂為主,刑政是輔助禮樂的。

現在的所謂新派人物,總是認為中國社會與西方社會相比,差距太大,形不成一套完整的、主導性的法律治理體系。然而,這可能恰是中國文化的長處。中國不是主要通過法律體系,而是通過禮樂體系來解決社會問題,效果應該比完全依靠法律好——因為這種治理方式可以形成一個有秩序的、穩定的、建立在自發良俗上的合乎道德的社會。

而法理型社會,現在不管從中國還是從西方來看,都已看出它的問題來了,它是建立在人為的理性計算的利益基礎上的。而禮樂社會則是建立在人自然的情感的道德基礎上的。另外,對於社會的管理成本而言,

法理型社會的管理成本相當高,要建立一整套法官系統、律師系統、暴力系統與監獄系統,而禮樂社會則是靠自發的良俗而治,其管理成本是相當低的。

這就是孔子所說的「以禮為國」。所以,通過禮樂能夠把中國文化的特色突顯出來。

但是,中國禮樂治國的理想在歷史中從未完全、充分實現,而是出現了一些問題。孔子的理想固然是靠禮樂來治理社會,中國社會的特質是禮樂型社會也沒有錯,但是,在中國的歷史現實與禮樂治國的儒家理想之間仍存在著差距,禮樂治國只是儒家理想大體的落實。比如,從「樂」的方面來說,自東漢的大亂以後,懂「樂」的人就越來越少了,因為「樂」不像「禮」可以通過文字保存下來,當時缺乏有效的記譜技術,戰亂中「樂」(即古代先王用於禮儀的雅樂)自然很快就亡了。

另外,因為「樂」有愉悅的功能,在「樂」的發展過程中,就會出現純粹追求聲音旋律之感官享受的情況,而失去了「樂」的社會教化功能。而

儒家所推崇的「樂」是宗廟音樂,即聖王的禮儀音樂,也就是現在所說的宗教音樂。這種音樂的最大特色是表現宗教道德的情感,具有社會教化的功能,而不是民間流行的純粹感官享受之樂,即非桑間濮上之樂。

孔子雖然不一定會完全反對純美意義上的民間流行音樂,但孔子肯定把聖王的教化之樂放在首位。所以,當齊國送女樂給魯國時,孔子就離開魯國了,因為孔子認為接受女樂就意味著魯國拋棄了聖王的禮樂教化,與夷狄無異了。

儒家所推崇的音樂,當然是與民間的桑間濮上之樂不一樣的。桑間濮上之樂是刺激感官的音樂,所以魏文侯一聽到先王的雅樂就打瞌睡,而聽到桑間濮上之樂就興奮。先王雅樂培養的是人的宗教感、道德感、神聖感與虔誠感,而不是純粹的愉悅感。當然,先王雅樂也是會給感官帶來愉悅的美感享受的,否則,孔子就不會評價《韶樂》盡美盡善了。

我有位朋友從國外回來,說他去到教堂裡感到最震撼的是宗教音樂,宗教音樂一奏響馬上使人產生了神聖的莊嚴感,並產生了另外一種美的感覺。他說在聽宗教音樂時,世俗的感覺立即就消失了。我想,孔子當年聽《韶樂》而三月不知肉味,就是處於這種神聖莊嚴的美感狀態。

所以,子夏對魏文侯所講的先王雅樂,實際上就是這種神聖感與美感相結合的宗教音樂,即先王時代的儀式音樂。在古代,吉、兇、軍、賓、嘉「五禮」都配有音樂,《詩經》也配有音樂,但是不同場合的音樂給人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比如打仗,音樂是激勵士氣的;祭祀,音樂是慎終追遠的。總之,音樂不是純粹為了尋求感官刺激的。所有這些都是先王雅樂,是儒家所推崇的。

現在,我們應該把先王雅樂恢復起來。但「樂」是專家之學,而聲音這種東西又非常深奧微妙。孔子是懂的,但是在技術上沒有傳下來。《樂記》只傳了音樂理論,沒有傳下技術性的東西。孔子說,「樂雲樂雲,鐘鼓云乎哉?」我們也可以反過來說,如果沒有鐘鼓,禮樂也無法存在。所以,禮樂的精神和音樂的技藝之間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二者是缺一不可的。如果只在文字上建立了禮樂的義理,而沒有建構起音樂的技藝,就不能真正表達禮樂的精神。

因此,

儒家文化的缺陷就是,禮樂的義理保存了下來,而禮樂的技藝卻沒有完整地保存下來,因而我們在今天很難體會與表達禮樂的精神。

鑑於此,我們今天要復興中國的禮樂文化,關鍵就在於恢復樂,特別是恢復樂的技藝。當然,禮可義起,樂也可義起。我們可以通過儒家經典與史書的記載,把樂的技藝首先恢復起來。

孔子本人並沒有將六經分等級,分等級是後儒的事

郭志剛

:我感覺中國儒家的思想,似乎是從《易經》開始的,是以《易經》為本的。孔子讀易,後世的朱子、邵雍、周敦頤、張載、陽明先生對易都有獨到的見解。我是學數學的,所以對易只是從數字方面把玩,對義理方面還沒入門,所以請蔣先生指導。

蔣慶

:在儒家的經典中,每一部經都不一樣,都有各自的特點。其實,孔子本人並沒有特別強調哪一部經最重要。孔子留下來的言論,只是對各個經的作用進行了說明,指明了不同經的適用方面,如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並沒有把《易經》放在前面。

從宋儒到現在的學術界,很多人都把《易經》放在六經之首。但

孔子本人並沒有將六經分等級,分等級是後儒的事。

後儒有自己的理解與偏好,他們遇到的社會歷史問題也不一樣。比如孔子傳經,有不同的學生,每個學生對經的理解與偏好不同,每個人所傳的經也就不同。為什麼曾子傳《孝經》?因為曾子的性格偏好於守約之學,而孝的最大功能就是約身。

你生活在這個時代,而且是學數學的,容易對《易經》產生偏好,這是很自然的現象。如果是學文學的,也許會對《詩經》更感興趣。正是因為不同的人對不同的經有不同的偏好,不同的人就會認為其所偏好的經比其他經重要。

還有,人們受時代學術的影響,也會對經有所側重。比如

宋儒為什麼把《易經》放在六經之首?主要是應對來自佛教的挑戰。

佛教的挑戰主要來自性與天道,而六經中《易經》則多言性與天道。其他經如《春秋》《尚書》言歷史與政治更多一些。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宋儒才提高《易經》的地位,把《易經》推崇為群經之首。現在的人受宋儒影響,就會重視《易經》,同宋儒一樣認為《易經》是群經之首。

然而,儒學的義理博大精深,孔子之後「儒分為八」,產生了不同的學派,以後產生的學派則更多更複雜,每個學派對經典的重視和解釋都不一樣。我們不能預定哪部經是群經之首,我們要有更大的胸懷,「六經」都是聖人所作,區別只是功能上和適用上的不同。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病了,撿的中藥中有六味藥,你能說哪味藥更重要嗎?都重要,只是具有不同作用而已。「六經」也一樣,各自解決的問題不同,比如《詩經》對人的性情進行薰陶,通過「詩教」培養出溫文爾雅的人;《書經》可以了解聖王對社會政治的治理,疏通知遠,使得心胸開闊;《易經》潔靜精微,可以培養知幾的智慧,等等。如果你只讀《易經》的話,對儒家的經學即六藝的了解就不全面。儒學對人的薰陶是綜合性的,是要實現完滿的人性。理解了這個道理,就不能講哪一部經最重要,六部經都同等重要。

我們現在遇到的挑戰,是西方文化全方位的挑戰。我們要回應西方文化,就必須全方位地回應。西方文化也有抽象的形上學部分,港臺新儒家就是從抽象的形上學角度來回應西方文化的,比如牟宗三先生的第一部著作就是說易的。當然,現在看來這部書是牟先生的習作,是用西方的數理邏輯來解釋《易經》的。但是,從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理路,即港臺新儒家是從抽象的形而上角度來回應西方文化的,所以他們的思想資源主要是《易經》。熊十力先生也是這樣,他用形上學回應佛教,也回應西方,思想資源也主要是《易經》。

如果我們是活在宋代,也許只是從這個形上學角度回應也就夠了,因為在宋代中國文化沒有崩潰,只是佛教進來在心性方面造成對儒家文化的挑戰。但現在,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全方位的,如果只用《易經》的形上學系統來回應時代的挑戰,就不夠了。在現代,我們必須整全地用所有儒家經典來回應時代的挑戰,來全方位地解決時代面臨的問題。

學習《易經》能用來算命從而避禍求福嗎?

蔣慶

:具體到《易經》的解釋系統,是非常複雜的。對我來說,比較傾向於「義理派」這一系統,當然,也不否定「象數派」。但是,對中國士大夫影響大的還是義理系統,特別是宋以後。我主張以義理為主,輔以象數,這應該也是孔子贊易的用心。孔子的《易傳》是講義理的,但離不開象數,因為《易傳》是建立在象數上的義理,而不像其它經典講義理的方式。像《詩》就寓情言理,《春秋》則託事明理。

孔子教我們學易的目的,是不要犯大錯誤,而不是像古希臘哲人,只是滿足於抽象思維的快樂。

漢以後有易學家沉浸於象數變化的玄妙快樂中,這不是孔子贊易的宗旨。實際上,《易經》並不玄妙,歷史上的好多政治家都受《易經》的影響,處理政務時都能運用《易經》的智慧和義理來避免自己犯大錯誤。所以,古代的皇帝經常和大臣在一起講習《易經》,並且也不是把《易經》當作學術來講,而是當作智慧來講,真正相信《易經》是指導他們行動的指南。

而現在,大學裡把《易經》當作學術來講,沒有多大意義。

近代以來研究《易經》受西方學說的影響,從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神話學以及意識形態方面來研究《易經》,把《易經》僅僅看作是證明某一西方學說與意識形態正確的文獻資料,那更是歧出,更不可取了——這種研究《易經》的方法實際上就是解構《易經》,從而毀滅《易經》。

像郭沫若,從《易經》中找出許多材料,目的只是為了證明周代是奴隸社會,從而證明他那一套關於社會發展的意識形態理論無比正確。所以,以史學派的唯物主義觀點研究《易經》,問題非常大,他們一定要在《易經》中找到歷史演變的規律與事實,這就與《易經》義理完全不對路了。

古人把《易經》當作人生的智慧指南,因而《易經》是非常神聖的、神秘的、嚴肅的、「不可為典要」的。

現在,《易經》卻變成了學術研究的文本對象與歷史考據的文獻材料,《易經》在中國儒家文化中的正面價值與偉大作用已經蕩然無存了。因此,現在我們應該回到孔子的智慧,把《易經》當作我們的行動指南,用《易經》的義理來指導我們的人生與社會,這才是我們學易的根本目的所在。

郭志剛

: 謝謝蔣先生的回答,現在我明白了六經同等重要。但我對《易經》感興趣,並不僅僅是受數學的影響,我認為《易經》在吉兇禍福、陰陽消長的邏輯關係上,是非常有說服力的。

今年端午節,我看了一遍《離騷》,屈原的出生都是按照卦象來取的,他的一生也是按照禮法來約束自己的,但他的結局卻是非常悲哀的。當然,我們凡人不能與聖賢相比,聖賢是把生死置之度外。但是,按照我們凡人的理解,是否明白了《易經》,結局會好一些呢?

蔣慶

:你問如果精通《易經》的話,是否就能避免不好的結果?我想可能《易經》沒有這個功能。因為現實與歷史相當複雜。孔子贊易,只是教人儘量避免大過,但並不能說精通《易經》就能完全避禍得福。

如果學易完全是為了避禍求福,那麼,這就是「小人讀易」了。小人讀易,總希望把所有的天機都搞清楚,然後追求福報,避免災禍。這是人類的一種傲慢,因為人沒有能力完全知曉天機。

然而,小人總是很自大,認為自己學易完全能夠掌握天機,故傳統易學為了糾正這種人類的傲慢,指出「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這即是說,不能把《易經》看成是純粹的算命書,而應看成是形上學的義理書。

孔子也讀易,也贊易,但他也沒有辦法靠《易經》來避禍求福,也沒有辦法在他所處的時代靠《易經》來避免他「道不行」的命運。君子是不算命的,天機是不可洩露的,如果妄想洩露天機的話,那本身就是狂妄,所以命本身是算不出來的。就算命能算出來,又有什麼意義呢?因為既然是命,就是不可改變的,算出來也沒用。

所以,學易不是為了全面掌握天機,而僅僅是為了「知幾」,即為了了解事物的初始狀態,採取應有的處理方法,以避免犯重大的錯誤。《易經》上往往講到「貞兇」,就算「正固」也不排除兇,並不是說按道的要求做了,一定會是好的結果。

所以避免犯大錯誤和追求自己的福報是兩個概念:小人學易是為追求福報,君子學易是為避免大過。至於結果,泰然處之,吉來不喜,兇至不憂,自己按照《易經》的告誡做就是了。孔子一生戰戰兢兢,也不能完全避免兇的結果,如困於陳蔡之類。如果按照小人的心理來看,則會認為孔子不應該會有那樣的結果,因為孔子精於易道,怎麼就算不出好的結果來呢?所以,「易為君子謀,不為小人謀」,我們學易按照易的教誡去做就行了,不要去執著追求一定要有好的結果。

(感謝心蘭先生提供的錄音資料)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專訪| 香港儒家範瑞平:蔣慶是更純粹的儒家
    百年中,隨著傳統社會的瓦解,生活方式的變化,儒家文化似已成雲煙往事,雖時有儒者賡續其 學、振發其旨,卻難挽其頹勢。然而近年來,中國社會出現了一種向傳統價值和傳統生活的轉向,所謂「國學熱」即其明證。一批被稱為「新儒家」的學者正努力應 對社會現實作出調整,以求在古代思想中,挖掘中國現代化的思想資源。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從制度層面而言,禮樂是禮樂儀式、制度規範,屬於器數、籩豆、儀制之學;從思想文化層面而言,禮樂則代表了一種政治秩序、社會倫理、美學精神、道德規範,浸潤在家、國、天下、社會生活和政治文明諸多方面。然則,隋唐社會處於中古社會後期,而唐宋之際又是中國學術變動、轉型期,宋儒此論甫一出場,由此衍生的問題爭議紛至而來。
  • 瞭望|科研真問題從何而來——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呂達仁
    複雜局勢下,發掘真正科學問題、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是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機遇的關鍵。「我們的科研絕不是自我欣賞、自娛自樂,而是要用國家的錢產生科研效果,產生技術能力,使科技創新為中國經濟騰飛作出貢獻。」中科院院士、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員呂達仁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時說。
  • 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在中國古代法的研究中,可以發現禮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所起的作用與憲法相類似,我們姑且將其稱之為中國古代的「憲法」。盧梭言:憲法是「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一種。這種法律既不是銘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銘刻在銅表上,而是銘刻在公民的內心裡。」禮何嘗不是如此!它銘刻在中國古人的內心,是一切規章制度,甚至政權合法性的由來。盧梭又言:憲法「每天都在獲得新的力量。
  • 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的形成與特點
    由此看來,「灋」字很有深意,水、獬豸、去三者合為一體,充分展現了古人造字的神妙之處和高超智慧:一是代表古代國家強權,具有鎮壓反抗、威懾刑殺之意;二是希望法官明斷曲直、懲惡揚善;三是要求對案件公平裁判,法律適用一律平等,如遇不法冥頑之徒,就應堅決懲處。在這個「法」字裡,蘊涵了古人追求公平正義的法律理念和社會價值觀。
  • 周公:禮樂文明的總設計師,他的故事你一定不知道
    西周的建立是中國文明史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咱們經常說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儀制度中的禮樂文明,這些都是從周代才傳下來的。不過那個時候說的禮儀,跟咱們現在說的禮貌、禮節,平常待人處事的規範還不一樣。周代的禮樂制度是一套非常重要的國家等級制度,可以穩定國家,防止動亂。這套制度對中華文明的影響延續了幾千年。
  • 大家看法丨民法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劉俊臣講解《關於民法典的幾個主要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副部級專職委員劉貴祥講解《民法典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幾個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講解《民法典的中國特色、實踐特色和時代特色》,權威解讀民法典的重大意義,闡釋民法典的核心要義和重點問題。現將3場民法典公開課的文字版摘要刊登如下,供社會各界在學習民法典時參考。
  • 今日說法專訪|最高人民法院:為切實解決執行難繪製清晰藍圖
    2016年至2019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法院認真謀劃、同心協力、真抓實幹、攻堅克難,「基本解決執行難」攻堅戰中解決了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基本形成中國特色執行制度、機制和模式,執行外部環境有了明顯改善,「基本解決執行難」目標如期實現,兌現了人民法院作出的莊嚴承諾
  • 挖田埂地腳引發糾紛的法律問題
    李某發現後,便跑到張某家要求張某修復地埂,但兩人都沒有秉著和善的態度解決問題,而是你一言我一句的爭吵後動起手來,拉扯的過程中便導致李某頭部受傷,最後被送至醫院治療。基於本案事實,我們作出以下法律解讀與問題思考。解讀一本案中,張某破壞李某家地埂的行為已屬於侵權行為,且有違當地農村團結互助、正確處理相鄰土地關係的善良風俗。
  • 寒露節氣的天象能量,《易經》一語道破中國禮樂修身文化真諦!
    但問題在於第二候的「雀入水為蛤」,這句話被很多人理解錯誤,理解成了鳥進入了水中變成了蛤蜊,引申為蛤蜊大量的出現,但這個「雀入水為蛤」的背後其實是天象,那麼這個天象又是什麼呢?「雀」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七宿,這七宿分別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它的形象是一隻張嘴展翅,如同鳳凰一樣的大鳥,因此中國自古將南方七宿統稱為「朱雀」,它與在「青龍」、「白虎」、「玄武」共同組建為四象,朱雀屬於《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正南方位,為後天八卦的離卦位,屬火,顏色為大紅色,所以叫朱雀。
  • [我在現場]專訪保育鈞:不要挫傷民營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海南博鰲訊(記者 龐帥) 4月14-16日,博鰲亞洲論壇2011年年會在海南博鰲舉行,今年年會的主題是「包容性發展:共同議程與全新挑戰」,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全程報導本次論壇並專訪眾多嘉賓對年會熱點問題進行解讀。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保育鈞接受中國網絡電視經濟臺專訪,以下為專訪實錄。
  • 中國政協的主要職能和開展工作的主要方式
    政治協商的主要內容有:國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針以及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問題;各黨派參加人民政協工作的共同性事務以及有關愛國統一戰線的其他重要問題。民主監督民主監督是對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的實施,重大方針政策的貫徹執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工作,通過建議和批評進行監督。中國政協的民主監督是中國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通過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政治監督。
  • 法律經濟學:深化對公平價值的理解
    柯華慶認為,法律經濟學的核心在於將經濟學的實證科學思維引入法律分析,關注法律規範社會的實際效果。  「法律經濟學為法學與經濟學拓展了新的發展空間,解決了經濟學因為完全市場假設的局限性導致非完全市場條件下的無作為和法學公平正義下無法兼顧效率的掣肘。」
  • 媒體:中國「吃皇糧」人數6400萬 比英國人口多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北京改革和發展研究會會長、陳劍日前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專訪表示,針對當下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問題,建議今年中國政府加力推進以下四項改革。加大推進四級政府建設的力度陳劍表示,政府行政成本是政府向社會提供一定的公共服務所需要的行政投入或耗費的資源,是政府行使其職能必要支出。
  • 中紀委專訪莫言:中國現在的反腐力度超出我的想像
    國際在線報導:中央紀委監察部1日在其官方網站推出著名作家莫言專訪。莫言表示,中國現在的反腐力度超過了我的想像。腐敗不僅僅是官場的事,當然社會風氣壞了,官員應該負首責。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了,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這是誰也無法否認的事實。當然中國社會也還存在很多問題,這也是無法否認的事實。講述中國故事,當然要理直氣壯地讚美我們的進步、我們的成就,同時也不應該迴避存在的問題。在國外常有記者問我關於中國道路的問題,這個問題比較大,確實一時很難說。我就說兩句最好懂的,這也是我這些年來的兩個基本判斷。
  • 法律與古埃及人的社會生活
    20世紀60年代以後,霍普金斯大學近東研究所教授古迪克在德國出版的《古王國王室文獻》和《古王國私法文獻》提供了早期古代埃及法律的證據。1973年,埃及學家阿拉姆在《戴爾·埃爾·麥地那工匠村的古代訴訟法》一書中,依據工匠村訴訟形態概述了古代埃及地方法律的特點。他指出,該工匠村主要依據屬於不成文法中的判例來審理案件。
  • 切實解決好國企基層黨組織存在的「四化」問題
    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為黨的領導未能貫穿到企業管理的整個過程,企業黨的建設和企業改革發展依然存在「兩張皮」現象,企業黨組織軟弱無力,解決實際問題乏力。上海中遠海運重工有限公司組織分承包方黨員同志開展黨員黨性教育三、「四化」問題的解決對策和建議破解國有企業基層黨組織「四化」問題,是全面落實從嚴治黨的必然要求,是夯實基層黨建的基礎性工作。
  • 從本案談喪事禮金的相關法律問題
    另一種意見認為喪事禮金的法律性質應當是對死者近親屬具有贈予性質的撫慰金,同時包含有較多的人情往來因素,是一種特殊的撫慰金,並非死者的遺產,不應當完全適用繼承法的規定處理,應當依據禮金的來源情況進行確權、分割。
  •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
    如何認識並概括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只有正確認識社會主要矛盾,才能確定正確的戰略、策略、政策和辦法,促進社會矛盾解決,推動社會進步。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作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論斷,實現了社會主要矛盾理論的與時俱進和重大創新,對黨和國家工作提出許多新要求。
  • 中國65歲以上老農民的養老問題,要得到有效解決,社會生活才美好
    社會經濟共同推動,為何不能享受合理的待遇。 社會的經濟離不開每個人的共同推動城鎮戶口的人群,確實是對國家的經濟貢獻比較大,難道農村戶口的人群對城市沒有經濟貢獻嗎?一樣是有的。 在未來的計劃當中,希望會越來越善,待農村60周歲以上的老人解決他們自身的養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