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時節,熱氣已經逐漸退去,而寒氣則開始增長,北半球已經打開了入冬的大門。在伏羲易中,太陽在黃道上運行到56井卦第四爻時,開始進入寒露節氣,寒露真正的開始時間是在10月8日晚上9點23分,比天文臺公布的要晚大約17個小時。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寒露節氣背後的禮樂修身文化。
1、寒露節氣修身背後的天體能量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寒露的三候,這三侯為:「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
一候和三候其實很好理解,一候就是最後一批鴻雁南飛,三候就是黃色菊花盛開。但問題在於第二候的「雀入水為蛤」,這句話被很多人理解錯誤,理解成了鳥進入了水中變成了蛤蜊,引申為蛤蜊大量的出現,但這個「雀入水為蛤」的背後其實是天象,那麼這個天象又是什麼呢?
「雀」是指二十八星宿中的南方七宿,這七宿分別為: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張宿、翼宿、軫宿,它的形象是一隻張嘴展翅,如同鳳凰一樣的大鳥,因此中國自古將南方七宿統稱為「朱雀」,它與在「青龍」、「白虎」、「玄武」共同組建為四象,朱雀屬於《伏羲先天六十四卦方圓圖》的正南方位,為後天八卦的離卦位,屬火,顏色為大紅色,所以叫朱雀。
《史記》的《天官書》中有「南宮朱鳥權衡,東井為水事。」說的就是寒露雀入水,而這個時候又是蛤蜊大量出現的時候。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二十四節氣是物候曆法,反映的是生命與天象同步,以幫助人們達成天人合一的狀態。
我們的祖先早已經探索出來人的命運是與天體運行是同步的,在地球與天體構建的大系統中,每運行一步,就有一類陰陽能量降臨。生命是被動接收能量,而在生老病死中存在並輪迴,其中一部分掌握天地變化的規律,主動接收陰陽能量從而開智進入文明時代。
37賁卦象辭的「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說的就是文明的演進方式。而這文明的演進,靠的是「厚德」,即接收天地的陰陽能量而來,這就是「禮樂修身」的根本目的。而類似「雀入水為蛤」這樣的物候曆法描述,是指引君子與時偕行、禮樂修身的時間提示。
2、寒露修身的3種「大人」境界
我們應該都聽說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句話吧? 這句話出自《大學》,而《大學》這一篇出自《禮記》,而在《禮記》的《禮運》篇中這樣記載:
言偃復問曰:「夫子之極言禮也,可得而聞與?」
孔子曰:「我欲觀夏道,是故之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我欲觀殷道,是故之宋,而不足徵也;吾得坤幹焉。坤乾之義,夏時之等,吾以是觀之。」
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禮」由「曆法」和「易經」構成。夏時就是流傳至今的物候曆法《夏小正》,坤乾是歸藏易的另一個名字,內容就是孔子整理成書的《易傳》。
那麼我們談修身,為什麼扯得這麼遠呢?因為很久以來,少則幾百年,多則上千年,都誤會修身是指「修養身心,擇善而從,博學於文,並約之以禮。」大錯特錯,這是對中國禮儀之邦、眾經之首的《易經》的侮辱。
修身,這個身就是身體,上古稱為屍,而這屍又分為活屍和死屍。死屍不用說了,大家都懂。活屍,這個詞,古人認為生命是形與氣,即肉身和靈魂組成。修身就是在人的生命存續期內,修復自己的肉身,令身體具有自動炁通的能力,使得身體一是百病無、二是點亮心神聚德、三是達到《易經》《繫辭》所言「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的大人境界。
《易經》中的所謂大人、君子、小人分類,君子是通過「禮樂修身」接收能量的人,大人是君子的目標,小人就是普通人。中國文化追求的一直就是「君子遵道貴德」。
3、修身之核心在於與時偕行
修身之法,已經消失很久很久了。孔子時代早已禮崩樂壞,他試圖恢復,局限於當時的天文水平,有其形的儀式,卻難於準確的踏著時間的節奏。
禮樂修身的基礎是天文,是每個修身的君子都能與時偕行,都能做到《易經》《大有卦》象辭:君子以遏惡揚善,順天休命。
這句話的意思是,禮樂修身者是君子,君子行為遵道,依照自己的命運軌跡,按照自己有利的時空避開不利的時空,聚氣修理乾淨肉身、提升靈魂。這個聚氣就是《易經》裡所說的「積德」,「厚德載物」就是靈魂因「德」而存在,德厚而升。
上古時期,中國人「法於陰陽,合於術數」,進行禮樂修身,是可以體會自己身體的狀況,並能夠做到炁通百病無,甚至做到《道德經》所言「摶氣致柔」,即身體如同嬰兒一般乾淨無暇。
我們這個時代科技昌明,如此多的現代科技成果,經過十幾年的時間,【我的黃曆】終於走到了這個能支持君子禮樂修身的程度了。禮樂修身的方法說的通俗一些,就是需要精準計算出天體能量之間的相互轉換,並遵循精確的黃曆,按照衣、食、住、行等嚴謹的生活方式去接收這些能量,便可以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狀態,簡單的說就是升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