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5年至2017年,杭州主城區的家庭暴力報警數呈現每年遞增趨勢,尤其是2016年,家庭暴力報警數比2015年增長了75%。
施加家暴的人變多了?並不是。
杭州市婦聯權益部部長陶陶說,數據增長的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杭州女性摒棄「家醜不外揚」的想法,不屈服於家暴;另一方面,杭州最近幾年反家暴處置和救助的途徑越來越暢通,市婦聯與110指揮中心的聯動,家庭暴力書面告誡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的運用,都推動了受害女性勇敢尋求庇護和幫助。
中國第一部反家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2016年3月1日正式施行。最近,杭州市婦聯開展了全市反家庭暴力工作專項調研,通過反家庭暴力工作信息平臺數據分析、發放調查問卷、開展個案訪談和專家座談研討等形式,對杭州主城區家庭暴力的發生特點、城區居民對家庭暴力的認知等情況進行調研分析。
為什麼有些人能忍受十幾年?
因為她們總是在權衡中不斷妥協
50歲的王女士,丈夫早年經商失敗後長期待業在家炒股,收入不穩定,夫妻感情不睦,分床至今有十幾年。
去年夏天的一個深夜,丈夫闖進王女士的房間,連打帶罵強行要求發生關係。王女士閃躲,丈夫就掄起凳子對她打砸,從凌晨2點毆打到5點。
之後趁丈夫睡覺,王女士偷跑出來,到醫院看病、住院,她的臉部、手臂都有骨折了。她報了警並來到市婦聯尋求法律援助……
「面對家庭暴力,向婦聯、民政和公安求助是共識,但接受進一步幫扶的意願偏低。」本次反家暴專項調研的主要參與人陳淑芳律師說。
調查結果顯示,杭城居民面對家庭暴力,能及時向公安、婦聯和民政、所在社區等機構求助,選擇「馬上報警」的比例高達71.64%,說明多數被調查者能主動通過「尋求外部援助」來維護自己的人身權益,而不再選擇忍氣吞聲。
但杭州市家庭暴力數據信息平臺顯示,報警後因種種原因,有接近90%的受害者選擇「不需要後續幫扶」。
「受害女性知道要去哪裡求助,是我們《反家暴法》宣傳兩年來的一個很大的勝利。但家庭、社會的問題太複雜,奮起報警的這個時間點過去之後,受害人往往顧慮重重,她們要考慮雙方家庭、孩子、婚姻是否繼續等種種問題,息事寧人的可能性很大。」陳淑芳律師感慨,「為什麼有些人能忍受十幾年、幾十年的家庭暴力?因為她們總是在權衡中不斷妥協。」
男方挨打也可以向婦聯求助
開學前「小孩報警」事件高發
家暴也不僅僅指男方打女方,女方打男方、大人打小孩、子女打老人等,都屬於家暴。
「過完年這幾天,小孩子報警的也蠻多。最近幾天已經發生了三四起父母逼著做作業,小孩打110報警說父母家暴,隔壁鄰居聽到小孩哭聲報警的也有。」
陳律師說,每年寒暑假快要開學的這段時間,都是「小孩報警告家長」事件的高發期。但目前為止還沒發現打孩子打得很兇的,報警的孩子以初中生居多。遇到這種情況,律師一般會對案件做一下評估,多數是開展調解,對家長和孩子進行一些心理疏導、幫扶。
「還有丈夫指責妻子家暴的,有一次一位丈夫到我們辦公室,哭訴老婆言語暴力侮辱人,還動手把丈夫抓得臉上一道道傷痕……」陳律師說,「但多數情況下,女性的言語暴力很可能觸發男性採取肢體暴力,也就是剛開始夫妻吵架,老婆口不擇言,最終遭到男方毆打。」
男方被女方家暴,同樣可以求助於婦聯。
「經濟控制」「限制與朋友交往」
也屬於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
家暴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原因各種各樣,比較複雜,但歸根結底,很多都是經濟糾紛引起的。」市婦聯權益部部長陶陶說。
「也有些博士、醫生、高校教師等高知女性,經濟上很獨立,但心理上很軟弱,依附性很強,這是她們長期忍受家暴的原因,主要是冷暴力。」陳淑芳律師說。
大部分人都知道,行為暴力、精神暴力和性暴力等屬於家庭暴力。但大家對家庭暴力的認知還存在局限性。比如,對於「經濟控制」「限制與朋友、同事或家人交往」等行為,也屬於家庭暴力的表現形式。
在杭州,家庭暴力報警事件在城鄉接合部發生的比例明顯高於其他地區。
調查中,大約有一半以上的居民意識到家庭暴力屬於違法行為,但還有接近40%的調查者不知道家庭暴力屬於違法行為;一半以上的被調查者僅「知有法,卻不懂法」,還有不到1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知道有《反家暴法》以及相關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