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大學的時候,大家在寢室裡討論起臘月二十三自己家鄉怎麼過小年的事情,而這時南方的舍友卻說:「難道不是臘月二十四過小年嗎?」我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南北方過小年的日子竟然不同。
小年,本是傳統的祭祀「灶王爺」(又稱灶君,灶神,灶君司命)的日子。在這一天裡,傳說「灶王爺」要去向玉皇大帝做年終匯報,也可能是去開年會抽獎了,天上的事兒誰知道呢!總之就是「灶王爺」在這一天要離開他值守了一年的灶臺,所以這一天又被稱作「辭灶」。
大家在這一天裡要祭祀和送別灶神(主要目的是賄賂灶王爺,讓他到玉帝那裡的時候記得給自己說好話!),同時打掃一下家裡的衛生——「撣塵」(在古代,房間裡大部分灰塵都是爐灶帶來的)。送走了灶王爺之後,也開始放棄艱苦樸素的習慣,開始肆無忌憚的準備「奢侈」的年夜飯!(誰家還不過個年啊!)
「過小年」的傳統始於秦代,從東漢時期就已經流行全國,並在宋代將日期確定為每年的「臘月二十四」。所以,正統的小年的日子、祭祀灶王爺的日子,應當是「臘月二十四」!
到了清朝,雍正皇帝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祭神。向來摳門的四爺覺得第二天再單獨祭灶神,又擺一次貢品太浪費,於是乾脆把灶王爺和其他神仙放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一起祭拜!後來滿族的王公、貝勒、各級官員們紛紛效仿,都在臘月二十三這一天祭祀灶王爺。這才有了臘月二十三過小年的習俗!
過完小年就進入過年的節奏了,因此大家都巴不得早一天過小年呢。首都和周邊的居民,發現公務員都提前一天過小年,也紛紛效仿,於是漸漸的,北方大部分地區都開始在臘月二十三過小年。不少地方甚至還學習了滿族人祭祀用的食物——關東糖,將它用作祭祀灶神專用。
而在南方和山西的部分偏遠地區,則一直保留著臘月二十四過小年的傳統!這就是為什麼過小年的日子,南北方會有差異的原因。
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雖然提前了一天,但至少這一天灶神還沒有離開灶臺上天匯報工作,所以是祭得著的。但在南方還有個奇怪的習俗,就是一些長期生活在船上的漁民,會在臘月二十五這天再祭祀灶神過小年。
那麼問題來了,臘月二十五,灶王爺已經去開年會了,漁民們你們還祭祀得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