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在培訓時,讓學員們開始自我介紹。我經常聽到很尷尬的話:「我沒有什麼愛好」、「我沒有特長」,「我喜歡聽音樂,看電影」,「我是個吃貨」。
這有什麼問題麼?當然有,在專業人士眼中,這些回答意味著你是個「無趣、無用之人」。
出名要趁早,很多人很小的時候,就發現了自己的愛好特長。馬斯克12歲編寫了電腦遊戲,喜歡看科學書籍,想登陸火星,現在成了矽谷名副其實的「鋼鐵俠」。
比爾·蓋茨、賈伯斯、扎克伯格等都是早早發現自己愛好,並形成了特長,在大學沒畢業時,就開始創業,實現自己的人生追求。
01
沒有愛好,代表你沒有追求和主見
吃瓜群眾是這類人的最好標籤,雖然在職場上,並不是要那麼功利,時時刻刻彰顯自己的高價值,活在理性的計算中。但反問一句,為什麼出來工作?還不是為了掙錢,發展職業,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沒有愛好,就封死你和別人進行社交的入口。聽音樂、看電影不算什麼愛好,只要是個人都有。這些並不能顯示你的生活態度和精神追求。
沒有愛好,顯示一种放任的生活態度,對自己的人生缺乏規劃的主動性,是隨波逐流的懶人做法。
02
沒有特長,代表你能力差,缺乏勤學苦練的精神
什麼是特長,指的是自己比別人做的好,或者自己所有技能中的比較突出的長板。
為什麼會沒有特長?根本原因是沒有持續花時間在一件事情上。根據「刻意練習」的理論,沒有什麼天才,都是靠時間的積累,不斷的強化訓練,才能達到非凡水平。
下棋需要學定式,打球需要鍛鍊體能,唱歌需要練嗓子,跳舞還需拉伸韌帶,書法也要練筆畫。沒有一件事情,全部是有趣好玩的部分,想要到達高一點的水平,都需要大量樸實無華的練習。
很多人缺乏耐心和毅力。特長的修煉,不是一件立竿見影的事,是需要持之以恆。就像武俠小說,需要通過閉關,才能修成絕世武功。
03
怎麼找到自己的愛好和特長
愛好就像吃飯,只有不斷去嘗試,你才知道自己喜歡的味道。很多人沒有愛好,是因為缺乏嘗試。老是在舊世界裡打轉,很難發現什麼有趣的愛好。
所以,要克服過去環境帶來的安全感,努力走出舒適圈,試著呼吸能力圈外的空氣。不斷勇敢去嘗試,總能找到比較有趣的事情。
嘗試不能淺嘗輒止,第一次吃辣椒的時候,總是會咳嗽,流汗。但吃了幾次,就會習慣,甚至愛上辣椒,變成無辣不歡的人。
愛好和特長,也是這個道理。最開始嘗試一件事,總有陌生感,伴隨著笨拙表現,總是會讓我們常常懷疑自己。
但只要有一點點進步,我們就開始喜歡這種感覺。而進步的催化劑就是耐心,反覆糾錯練習,就能提高水平。
當有好的表現,就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可,就會反過來相信自己在這個方面是有特長的。所以失敗是成功之母,在心理學上是個謬論。
我們更喜歡成功的感覺,成功讓我們更願意繼續幹這件事,並把這件事越做越好。你需要自己去發現這種感覺,更需要從眾多成功感覺中,找到最有相對優勢的那一個。
04
尋找愛好和特長更快的方法,做科學測試
自從「性格決定命運」這句話被輿論認同後,很多人會一直糾結自己到底是什麼性格,適合做什麼工作?
關於性格方面的學說,五花八門。但很多是民間巫術,要提高警惕,以免被誤導。比如:星座性格,星座決定不了性格,性格跟先天基因、後天家庭環境、文化教育、社會經歷有關。
星座性格說採用一種模稜兩可的說法,放之四海而皆準。我有切身體會,小學時,我算農曆,以為自己是金牛座,初中知道原來要算出生那天的新曆,我是雙子座。
尷尬的是,我都覺得挺準的,人會對號入座,尋找符合相應星座的特徵,而忽略其他的性格特點。
後來,還有樂嘉的色彩性格說,我認為是一家之言,缺乏科學研究論證過程,不足為信。
目前,市面上比較專業點的有九型人格、DISC,大五人格,MBTI、貝爾賓、PDP等,在網上都可以輕鬆找到相關介紹和試題。
每次,公司裡的同事做完這些測試,會弱弱地問一句:「準嗎」?說實話,測試不是算命。而且人真是喜怒無常,有很大的不確定性,這些測試只是基於大數法則。總體準確,個人有偏差。
而且,測試題目的數量多少,非常影響精準度,再結合考慮到「理想的我」、「別人眼中的我」等其他幹擾因素,未必能夠反映你在各種情境裡的性格特徵。
但性格測試最大的作用,提供了一個自我分析的方法和工具,可以更加理性指導自己的決策。根據情境來重新發現自己,不再受固定思維限制,從而更加勇敢去尋找愛好與特長。
歡迎留言,你的愛好特長是什麼,是怎麼發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