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2021-01-21 普通人看世界

《壇經》中記載,慧能曾對弟子懷讓預言過說,日後你門下要出一個馬狗子,踏殺(度化)天下人。於是大唐開元年間,懷讓去找馬祖。

馬祖天生有異相,「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這樣位傲視群雄的人物出家之後,自以為得了正法,於唐開元年間住在傳法院中終日靜坐。南嶽懷讓知道他是個人才,就前去度他。懷讓找到馬祖後,便問:「你大德坐在這兒幹什麼?」馬祖並不出坐,只是淡淡地答:「圖個做佛。」懷讓知道直入點化沒希望,就在庵前找塊磚磨起來。開始馬祖並不理會,時間長了,馬祖耐不住問懷讓「你磨這塊破磚做什麼?」懷讓答道:「做鏡子!」馬祖覺得很可笑,說「磨磚怎麼能做出了鏡子呢?懷讓抓住話頭反問道:「那你打坐又怎能做出佛呢?」

馬祖知道面前是個異人,便起身向懷讓請教。懷讓問「要是馬車不走了,你是打馬呢;還是打車?」道一茫然不知所措。懷讓繼續點拔道:「你是學坐禪,還是學坐佛?如果是坐禪,禪本非坐臥;如果學坐佛,佛也沒有固定的相狀。對於本無所住的事物不應生起執著之心。你執著於佛就是殺佛,你執著於坐禪就不能通達大道!」

道一聽了心地一片清明,從此悟入了佛道。之後南宗禪在馬祖手中大盛是中唐到晚唐間的事,這時唐王朝中央權力衰落,馬祖得到藩邦首領的支持,在江西一帶大興禪法。關於禪法機要,馬祖曾言:「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凡無聖。……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儘是道。」慧能禪中尚強調心地不染不著,馬祖進一步發展這種思想,乾脆向學人指出:萬事萬物無時無刻不在道中,只是你自己心不平常,偏要思聖思凡,自己不肯安心罷了。

關於這一點馬祖的門人大珠慧海有十分精採的詮釋。有人問慧海:「和尚你修道不需用功嗎?」慧海說:「當然用功。」那人問:「怎麼用功呢?」慧海答道:「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那人又問:「一切人都是這樣的,和尚你與他們有什麼不同麼?」慧海答道:「當然不同。他們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挑撿;睡覺時不肯睡覺,千般計較,所以不同。

要眠即眠,要坐即坐,抽象的佛性與現實人生完全打成一片,馬祖發揮了慧能禪中以人心定佛性的傾向,進一步把佛變成了直接面對的人,抹卻了一切造作的過程,其中意趣確非後世玩弄玄虛者可比。道如此平常,是因為一切法本出自人心自性,離此別無他門。馬祖對弟子們說:「人的自性本來具足了道,只要在善事惡事兩個方面都不粘滯,即是修道之人。如果取善棄惡,用心觀空禪定息念,就是造作,如果向外追求,那就離道更遠了。」可見自性不但本來清淨,而且是具備一切功能性的。生死涅槃都是自性的變現。這裡馬祖發揚了《楞伽經》中「心生即是種種法生,心滅即是種種法滅」的思想。

既然心本一切具足,又何必到處求仙求道呢?當有人問「什麼是解脫」時,慧海答道:「本自無縛不用求解,直用直行,就是大道。」直心是道場,遠離一切虛偽造作,如流水不爭先,與此相違就是生死輪迴,慧海又說,「求大涅槃,是生死業;舍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用事物的一面去對付另一面,反倒是輾轉不休,沒有盡頭。

馬祖的另一得意弟子說得更絕,一次,僧人分粥時,馬祖問:「桶裡裝的是什麼?」南泉普願老實不客氣地搶白道:「這老頭快閉上嘴,說出這種話!」在馬祖的禪法中,人人都是神通妙用具足的佛,只要處處自在即可。慧海初參馬祖時,馬祖對他說:「我這裡什麼都沒有,你來求什麼佛法呢?自家寶藏你置之不顧,離家出走又是為什麼?」

慧海並不明白,問:「什麼是自家寶藏」?馬祖道:「現在問我的就是你自家寶藏,它一切具足,沒有短少,使用自在,哪裡需要向外追尋呢?」馬祖的意思是說學人的煩惱、求道之心都是自性在起作用,如果沒有自性,又哪來這些東西呢?

即心即佛,心佛不二,佛迷惑就是眾生,眾生解脫就是佛,這些是馬祖門下常傳不衰的法門。現實的人生才是佛的妙用。整天想成佛作祖卻是障佛的因緣。如果執著外相那更絕對不行。

丹霞禪師的燒佛之舉直至如今仍發人深省。一次,丹霞禪師與道友在禪院中參禪,天氣十分寒冷,丹霞便順手搬了一座木佛燒火取暖,院主大驚,問丹霞為什麼要燒佛。丹霞答道:「燒了收取捨利。」院主怒道:「木佛哪有舍利呢?」丹霞順勢說:「既然沒有舍利,何妨再取兩個來燒!」院主氣的上前撲火,卻被火燎了眉毛。偶像崇拜本是人類遠古以來的習俗,人們直至如今仍是破了一種又立一種,看了這則公案不知作何感想?

馬祖從現實人生入手闡明自家寶藏後,又毫不掩飾地對學人指出這也不過是一種臨時接度眾生的方便手段而已。即心即佛就象用黃葉哄小孩,哄好之後則是「非心非佛」。自性寶藏遠離二邊,又哪裡一心要肯定自我呢?馬祖的教育法真可謂運轉自如。

馬祖的教育法亦很寬廣,按宋僧宗杲的說法,禪宗法性要寬一些,不可過弄玄虛,務必要當下把學人的妄念打消才好。馬祖的教育法也是如此,有時到了一招定乾坤的地步。水潦和尚問馬祖:「如何是祖師西來意?」話音未了,馬祖已當胸一腳把他踏倒在地,水潦大悟,起來拍掌呵呵大笑說:「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毛頭上,一時識得根源去。」後來又常對學人說:「自從一吃馬祖一踏,直至如今笑不休。看來馬祖這一腳把水潦和尚踏到了返觀自性的地步。

又如汾州和尚精通教義經論,一日來問馬祖:「三乘教理十二部經典我已粗略懂得,不知禪宗是什麼意旨?」馬祖於是回頭看了看說:「這兒人多,你暫且回去吧。」汾州和尚返身出門,舉腳剛踏門檻,馬祖在後面喚道:「座主!」汾州回頭答「是」。馬祖問:「是什麼?」汾州當場悟道。汾州下意識地回頭正是自性起作用的空靈之時,馬祖又當場叫破,真是不容汾州不悟。後世禪宗亦常有人以此對學人弄玄虛,但畢竟是東施效顰了。

馬祖的門人石鞏慧藏也很厲害,呼去喚來之術的在他手中應用自如。一次石鞏問師兄西堂和尚:「你知道怎樣捉住虛空嗎?」「知道。」西堂滿口應承。「你怎麼捉?西堂便伸手做出抓虛空的樣子。石鞏笑道:「這樣怎麼能捉住虛空呢?」西堂問:「那你怎麼捉住虛空呢?石鞏一把抓住西堂的鼻子猛擰,西堂痛得大叫,石鞏說:「要這樣捉才行!」空即是色,,石鞏的做法反映了馬祖禪法求實的一面。

馬祖在洪州一帶(今江西境內)大傳禪宗頓修教法,一面顯示根本空義,一面顯示自性作用,當時被呼為「洪州禪」,與荷澤禪、牛頭禪成鼎足之勢。馬祖的禪法傳至百丈懷海後,又出了黃檗希運、溈山靈祐、臨濟義玄等傑出禪師,分化為偽仰宗和臨濟宗兩個派別,與行思系分化出的曹洞宗、雲門宗、法眼宗一起並稱「五宗」。

相關焦點

  • 佛教:如何理解「即心即佛」?
    「即心即佛」一詞是佛教流傳甚廣的開悟名句,意為眾生的真心就是佛,無須向外覓求。在《達摩血脈論》中有如是記載:「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在《馬祖傳》之中,也有相關記載:「汝今各信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 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是什麼意思
    在《金剛經》裡,經常有這樣的話:佛說某某,即非某某,是名某某。例如: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對此,南懷瑾先生在《金剛經說什麼》一書裡寫道:「這些話,就是儒家經常反對的,認為這樣翻來覆去,般若波羅蜜,不是般若波羅蜜,就是般若波羅蜜」,並進一步把這句話解釋成「也就是佛說,真正的智慧成就,即非般若波羅蜜;智慧到了極點啊,沒有智慧的境界,那才是真智慧。」
  • 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撰文:提舍牛行虎視,引舌過鼻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
  • 修佛必讀《金剛經》,教你掃除三心,降服煩惱,心自清淨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然而作為佛教般若系的核心,其智慧又往往難以理解,如「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那到底「般若」是不是「般若」呢?今天讓我們一同走近《金剛經》。經文結構《大般若經》記述了佛陀的十六次講法,其中前五次專談從發菩提心直到成佛的階位與觀行,可見發菩提心在修行中極為重要。
  • 六祖慧能:世界虛空,包藏萬物萬象,自性即佛,含藏萬種佛法
    能認識到這點,就擺脫了世俗之見,得到了般若智慧。關於達到涅槃彼岸,大乘佛教認為有六個途徑,佛教稱為六度,分別為:布施:施予他人財物或佛法,為他人造福。積累功德,以求解脫。持戒:是一種修習方法,即要遵守佛門戒律和規定,謹慎自己的思想言行,去惡向善,保持信仰。忍辱:遭遇不公或侮辱時要思維佛法,面對苦難和恥辱,不惱不恨,不悲不嘆。
  • 倉央嘉措《問佛》,太美了!(附《問佛》全文)
    佛把世間萬物分為十界:佛,菩薩,聲聞,緣覺,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 . 天,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為六道眾生。 六道眾生要經歷因果輪迴,從中體驗痛苦。 在體驗痛苦的過程中,只有參透生命的真諦,才能得到永生。 鳳凰.涅盤. 佛曰: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 傷其身痛其骨,於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大集經》偈云:「若人但念彌陀佛,是名無上深妙禪。」「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那麼蕅益大師首先引用《大集經》。「至心想像見佛時,即是不生不滅法。」就是說我們在想像,或者是觀想、或者是觀像,這樣子就是契入了不生不滅法。這「不生不滅」這句話要分開來讀,它是不生,可也不滅。不生呢,它是讚嘆它的真空的體性,就是它不落凡夫的自性執;但是它不滅,它也不斷滅,簡別二乘的偏空。所以我們在憶佛念佛的時候呢,這個境界是跟諸法實相相應,因為它是不生、它也不滅,它不滅、它也不生,是真空妙有的境界。
  • 正確理解禮拜供養佛、法、僧,那是在修正你自己的心
    學佛人都知道,心、佛、眾生等無差別,我們學佛修佛就是修自己的心。佛說:「修行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佛陀慈悲,所以他千方百計要把真理告訴眾生,就像父母會告誡孩子「不能摸電閘」一樣。所有聽起來駭人的真理,都是真理本身,而不是教導者創造的。
  • 六祖慧能大師說:佛之知見就是我們的心
    這是寒山大士的一首詩,這就是成就者的心的境界!稱嘆之餘,真的是令人神往啊!何者是菩薩?就是出現在你我需要的時候!我們學習了佛法,就要去「用」。用到自己的身心上下,即是自利;布施到一切眾生之身心上下,即是利他。
  • 20201118 我本是佛 回歸自我 沒有磨難 難見真我
    今人非是昔日情自思自比看變化,為啥今昔不相同自思自比可明理,勿需別人再教聽識時務者為俊傑,冥頑不靈死屍同讀學佛經悟理義,邊學邊用是正行不信變化守舊道,天時到了自然明時過境遷悔時晚,自己因果自受報信願行修是佛理,無佛強逼行佛道信願行修是一體,正修佛道不缺一信是基礎願是力,行是目地三位一目的是為超三界,超生了死歸天去
  • 佛說:這4種人,與佛無緣,佛也不渡,希望不是你!
    沒有善根的人,他根本不聽聞正法,甚至心生詆毀,誹謗三寶,障深慧淺,這樣的人苦海輪迴、不得解脫。所以佛門說:天雨雖寬,不潤無根之草;佛門廣大,不渡無緣之人。佛菩薩有心渡你,但你非不聽佛的話,那就沒辦法了。你不回頭,誰為你救苦救難;如能轉念,何須我大慈大悲。「苦海無邊,回頭是岸」,你若固執執拗,造業起禍,不知回頭,那誰也拯救不了你。
  • 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心即是一面鏡子,你想什麼,鏡子裡就現什麼相,你就是那個東西,你應你自己的供養,【自心取自心】。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物質的本質並非物質,而是能量,是我們的念頭。這是我的意識心在作怪」,他老是這樣觀照,一點都不痛。  還有一個心理實驗,是兩個死囚犯,張三李四,當著李四的面把張三的動脈割開,好,半個小時以後張三死了,叫安樂死;現在輪到李四了,把李四的眼睛蒙起來,然後用保險刀的刀背輕地割一下子,沒有割破,明白嗎?  再用三十六度的熱水啊,順著他的手腕滴答滴答往下流,半個小時以後,李四也死了。李四是他死的還是自心死的?是心死的。
  • 素食文化:佛說斷肉素食戒殺摘錄
    涅盤經內迦葉問佛說:「若乞食時,很雜肉食,云何得食?應清淨法。」佛說:「當以水洗,令與肉別,然後乃食。」由這段開示可知,肉邊菜是需要將肉和菜分開,再把菜洗得乾乾淨淨,才能食用。但這是僧人在乞食的時候,在客觀環境上,一點變更的方法都沒有情況下如此。
  • 佛前燒三支香的真正含義,你知道嗎?
    所謂塗香,即佛陀住世時,信眾以香料塗抹佛足,末香則是以研磨精細的香料灑在道場。佛法向自性中求,可以說心外焚香,求福了不可得。《觀心論》中達摩祖師有言:「又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香也,薰諸穢惡業,悉令清滅。」意思是說,燒香拜佛,所燒的並非栴檀、沉水香這些有相之香。《妙法蓮華經》中說,眾生與佛一樣,自性中本具心香與光明,只不過被妄想執著所障礙。
  • 「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尊佛嗎?別再無知了
    其實在佛教當中,根本沒有如來佛,佛教當中有釋迦牟尼佛,有燃燈佛、有藥師佛、有無數尊佛,但唯獨沒有如來佛。  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釋迦牟尼佛在未成佛之前,是迦毗羅衛國的太子,名叫:「喬達摩悉達多。」悉達多在成佛後,被世人尊稱為佛陀,也叫釋迦牟尼佛。
  • 佛說:心中有佛,心即是佛,燒香拜佛不如有一顆虔誠的內心
    其實沒有一件事不是佛法,沒有一件事離開你的心而能成就。佛家認為,要學佛的人,就要離一切相,「應生無所住心」,要隨時觀察自己,觀心,要使此心無所住。心中有佛即佛心,心有善念即佛念。心中無佛的人浮躁常駐,雜念眾生,身體機能便會失調,疾病自然會纏身而來,調整心態,時刻想到為他人,為大家,少了煩惱,多了安康。而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世界便會一切安好。
  • 佛說:學會這一「心」,就能福運自來!
    導讀:佛說:學會這一「心」,就會福運自來!「佛」的意思就是一個覺悟的人,是一位對於宇宙人生究竟圓滿徹底覺悟的人。對於宇宙人生本體、現象、作用,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樣不覺,沒有一樣迷惑。「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大乘佛教中,佛菩提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即無上正等正覺。發心求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名為發菩提心。佛陀在《王獅經》中說:「為度諸眾生,發起菩提心,以此攝諸法,以此得喜樂。」意思是說,為了度化天邊無際的一切眾生,我們應發起無上殊勝的菩提心,以此可攝持各種善法,無勤獲得暫時究竟的一切喜樂。
  • 家委會,「非富即貴」?
    該名單上的家委會成員「非富即貴」,不是在政府部門任職,就是企業高管。這樣的家委會成員構成方式,能否實現家委會的本來功能,能否將學校與家庭溝通中的一般問題反映出來,令許多家長擔心。對此,該校校長回應稱,家委會成員具有社會名望,做事會比較容易。
  • 「靜定心」修行即是道場、一夢漫言心皈處
    花開見佛,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錦繡年華,我們執著於己,執著於物。總以為自己在燈火闌珊的世事濃煙裡,可以簡單自持,放下執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孰知濃鬱的世味還是蒼白了我舊事的清夢,歸於塵埃。
  • 佛說了這四句
    佛在《圓覺經》中講到:「但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這就是大乘道每日必須修持的法門。我們凡夫每天都要打無數個妄念,為什麼呢?貪慾。心向外馳求,以假為真,而不知念念生滅。菩薩悟道以後,就知道此生性自勞慮;然後勞慮永斷,得法界淨。這個境界就是行住坐臥一切時中,不起妄念。這個境界其實凡夫也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