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道一禪師: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2021-01-09 重樓逾陀

撰文:提舍

牛行虎視,引舌過鼻

六祖惠能大師法脈「一花開五葉」,「五葉」其中之一就是由南嶽懷讓禪師所傳,而傳承懷讓禪師禪法的是獲得其「心」的馬祖道一禪師。

馬祖道一禪師(709-788)是漢州(今屬四川)什邡人,俗姓「馬」,被稱為「馬祖」,是六祖惠能大師之後,唯一被稱為「祖」的禪師。

他為何會被稱為「馬祖」呢?因為他創立的洪州宗,弘開法筵,法脈廣衍,於宋代更開衍出臨濟宗、溈仰宗二宗,禪宗大盛於天下,後世禪門便有「臨濟兒孫滿天下」之說。而其所創的叢林制度,更是使分居於各處的禪門僧人能聚集共住,安心辦道,影響後世禪宗乃至漢傳佛教甚巨。因為道一禪師俗姓「馬」,所以尊稱他為「馬祖」。

馬祖的相貌非常奇特,根據《景德傳燈錄》裡的記載,提到他的相貌時說:「牛行虎視,引舌過鼻,足下有二輪文」,就是形容他走起路來好像牛一般又壯又穩;看人時虎視眈眈,眼睛會懾人;伸出舌頭能碰到鼻尖。傳說佛陀的舌頭伸出來也可以碰到鼻尖,這是生生世世不說謊話、不造口業,才能有這樣的舌相。除此之外,他的腳底下有兩個如車輪的特殊腳紋,稱為「輪相印」。

馬祖幼年時即依四川資州的一位唐和尚(即處寂禪師〔665-736〕)出家。而後在渝州(今重慶)圓律師處受具足戒。唐玄宗開元年間,他就在南嶽衡山的傳法院修習禪定,遇到懷讓禪師指點他而成為入室弟子,最後得到懷讓禪師密受的心印。

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馬祖所弘揚的仍然是六祖惠能大師的禪法,但是他接引的方式更加寬闊,讓大眾能很快地接受禪法。他上承南嶽懷讓禪師,下傳百丈懷海禪師,是使禪法更加普及於中國的一位關鍵性人物。

馬祖有天對大眾開示:「汝等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各位,要自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

「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心」,這是馬祖在勸誡大眾,要各自堅信自己的心即是佛心,雖然成佛在此時此刻看似很遙遠,但事實上,成佛的心就是我們現前的這顆心,不必在身外再另找一個東西。要認清這個真相,自己「直下承當」。

馬祖對大眾說:

達磨大師從南天竺國來,躬至中華,傳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開悟。

又引《楞伽經》文,以印眾生心地,恐汝顛倒不自信。

他說:達摩祖師從南天竺來,他親自來到中國,傳布最上乘一心之佛法,就是要讓你們開悟。達摩祖師又引用《楞伽經》經文,來印證眾生的本心,這是擔心你們心生顛倒之見,而無法自信於佛法。

「一心之法」是直指人心的最上乘之法。「人心」在哪裡?不是在身外另外尋找的,也不在過去世、未來世,就是當下的心,所以稱為「一心之法」。

「令汝等開悟」,達摩祖師來中國傳法就是要讓聞者開悟。「開悟」就是指直下承當。

一切法都在你的心,你會感覺到很苦的,是這顆心;感覺到快樂的,也是這顆心。能夠讓你解脫的鑰匙在哪裡?完全就在自己當下的心。所以,達摩祖師所提出這一心之法即是最上乘法門,要令大家開悟。達摩祖師引用《楞伽經》的經文來印證眾生的本心,就是擔心我們生起顛倒邪見,對正法無法產生信心,而不見本心。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

馬祖接著說:

此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經》云:「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

門。」

他說:這最上乘的一心之法,每個人都具足。所以,《楞伽經》中說:「佛所說的皆以心為宗旨,以無門為法門。」又說:「那些求法者應當無有所求。」

「此心之法,各各有之」,這個直指人心的心法,大家本來具足,所缺乏的就是「直下承當」的覺悟與勇氣。

馬祖從《楞伽經》裡,舉出佛陀「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的教導,來說明所有一切的萬法就是以「心」為宗旨,以「無門」為法門。

「門」是可以打開、關閉的通道,可以通達裡外、上下、前後、左右。佛教喜歡以「門」作為象徵,例如「普門示現」,就是在說觀音菩薩能通達而無礙,「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而在此卻說「無門」,如果沒有「門」,又如何通達呢?要如何修持呢?

有時我們透過文字、圖像認識某個地方,但是如果你能親身來到當地,就是打開了這個「門」,親自看見、聽聞了當地的風土人情。「門」可以有很多種類,例如感官的「門」、知識的「門」、經驗的「門」等等,通過這些「門」,你可以體驗這身心世界。

如果有人告訴你,手碰到火會有灼痛感。在未碰到火之前,你毫無感覺。但如果你直接碰一下,就真正知道那種灼痛感是什麼感覺。這個就是你透過感官的「門」而知道灼痛感,這是痛!

經中說「無門」是指什麼呢?就是佛心。「門」是具相的、特定的,已經被框定的心。反之,「無門」就是無相的佛心,就是說要以佛心為法門。

馬祖喜好禪坐,「坐」只是禪修方法之一,但是「禪」絕對不只是「坐」!「禪」所要開發的那一片天地,所要探究的心靈境界或內心的風光,不只有「坐」才能達到,日常的行、住、坐、臥等,無不是禪修!

「無門」說明什麼?它不是只有框定在某個特定的東西,或只有某個角度、某個形相。所以,馬祖從「坐禪」、「作佛」走向「無門」,從執相走向離相,看到真正的心地風光。心地無窮無盡地開展,這就稱為「無門為法門」,馬祖是真正地體驗了這個法門。

一般說「開悟」,「悟」的是什麼?就是揭開了它裡面的奧秘,完全沒有遮掩。「discovery」(探索)也是這個意思,打開秘密,看到裡面的真相。我們因為不知道才會稱為「密」,了知以後,當你看到那個本地風光,就會明白不論用任何言語來闡述都是掛一漏萬的。

「佛語心為宗,無門為法門」是《楞伽經》所說,也是馬祖自己的體悟,他以自己的體悟印證了經典。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馬祖接著為大眾開示:

[《楞伽經》]又云:「夫求法者,應無所求。」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

《楞伽經》提到:「求法者應當別無所求。」因為除了心以外,沒有別的佛存在;除了佛以外,也沒有別的心存在。

「夫求法者,應無所求」,「應無所求」是《金剛經》的語言,《金剛經》被列在「般若」系統,《楞伽經》則被列在「唯識」系統。剛開始研讀時,可能會發現這是兩種不同的系統,一在說「空」,一在說「有」,但這是門外漢的說詞,就佛法的究竟義而言,都是萬法歸一的。

想要求法的人,不可心想:「我只要求這個,不要那個。」我們一般求的是什麼?世間人求名位、財富、多子多孫、健康……,出家人求更上位的究竟法門。但馬祖教我們要先學著放下,「應無所求」。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心」就是我們當下的這一念心。這裡是用「佛」來代表所有教法的核心,「法」的源頭在哪裡?一定在「心」。所有的源頭都在「心」。那「佛」之外還有另一個「心」嗎?沒有。我們修習佛法,永遠都要回到心的當下。

佛在世時,有人問他:「你是天人嗎?」

佛說:「不是。」

又問:「你是從天上來的嗎?」

佛說:「不是。」

又問:「你穿著袈裟,你是什麼呢?」

釋迦牟尼佛回答:「我只是覺悟。」佛陀不回答身穿袈裟的外相問題,強調的是心的「覺悟」。

什麼是「覺悟」?就這一份「心」,就在你現在的身心裡,你可以看到心的自性,這就是佛心,就是「覺悟」。「佛」是「證悟」的源頭、「法」的源頭,你能掌握的話,就可從這裡直接進去,佛法的核心點就在「覺悟」。

可是我們常常又會問:「佛陀不也和我們一樣是人嗎?為什麼我們不是佛?」

佛陀是人,他是覺悟的人,而我們是未覺悟的眾生,其差別就是心是否有覺悟。從「人」修學成「佛」,成佛還是從現前的心來完成的。佛法修學的核心,就是「自心」。「各信自心是佛」,從這裡修學起。佛教的核心是「覺悟」,從「知」而「信」,堅信自心是佛,就是覺悟。

你覺得很痛苦,你準備怎麼辦?你說痛苦都是別人害我的,但是受苦的是自己,煩惱困擾的也是自己,用什麼方法可以超脫呢?

「心外無別佛,佛外無別心」,這是馬祖對大家的開示。

相關焦點

  • 馬祖道一禪法:先頓悟即心即佛,再到非心非佛
    道如此平常,是因為一切法本出自人心自性,離此別無他門。馬祖對弟子們說:「人的自性本來具足了道,只要在善事惡事兩個方面都不粘滯,即是修道之人。如果取善棄惡,用心觀空禪定息念,就是造作,如果向外追求,那就離道更遠了。」可見自性不但本來清淨,而且是具備一切功能性的。生死涅槃都是自性的變現。這裡馬祖發揚了《楞伽經》中「心生即是種種法生,心滅即是種種法滅」的思想。
  • 印光法師: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
    末世眾生,根機陋劣,舍此法門,其何能淑。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為諸法之基址,菩提心為修道之主帥,信願為往生之前導。淨土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非信何由發願,非願何由起行,非持名妙行,何由證所信而滿所願。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信願行如鼎三足,缺一則蹶(jué)。若不注重信願,唯期持至一心,縱令深得一心,亦難了生脫死。
  • 「淫之為病,受殃無量」:默念這3句佛語,消除「淫慾」,無災殃
    佛說:"一切唯心造",人有七情六慾,而這些不一樣的感覺,有可能是外界帶給我們的,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造成的。  在佛教當中,淫慾是一個輪迴之門,如果人們想要一生有所成就,跳出六道輪迴之苦,那麼就需要人們斷除淫心。  作為一名普通的佛教修行者,首先斷除淫慾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斷除邪淫之心。
  • 農曆12月25日恭逢唐石頭希遷禪師紀念日
    行思禪師圓寂後,希遷禪師即遊化至衡嶽的南寺,於南寺東邊的石臺上結庵而居,時人稱為「石頭和尚」。希遷禪師在南臺二十三年,教化許多弟子。之後,更前往湖南長沙大興禪風,與當時在江西的馬祖道一禪師,各據一方。希遷的禪法機峰簡捷,單刀直入,馬祖禪師稱其禪風為「石頭路滑」。希遷禪師門下有藥山惟儼禪師,經數傳後其弟子發展為曹洞一宗;而門下另一弟子天皇道悟一系,則發展成了雲門、法眼兩宗。
  • 「女色不染,智者解脫」:默念這3句佛語,消除「淫慾」,無災殃
    佛說:"一切唯心造",人有七情六慾,而這些不一樣的感覺,有可能是外界帶給我們的,也有可能是我們自己的內心所造成的。在佛教當中,淫慾是一個輪迴之門,如果人們想要一生有所成就,跳出六道輪迴之苦,那麼就需要人們斷除淫心。作為一名普通的佛教修行者,首先斷除淫慾的第一步,就是要做到斷除邪淫之心。接下來就是要將心淫戒除,最後一步就是要斷除身心。
  • 農曆五月十三 中國禪宗第七祖神會禪師圓寂日
    神會禪師初至洛陽,先要弘揚六祖頓悟之風,於是在開元二十年(732),設無遮大會於河南滑臺大雲寺,與山東崇遠等北宗禪師論戰,指斥神秀一門「師承是傍,法門是漸」,想要確立南宗慧能一系的正統傳承與宗旨。其後,神會又在天寶四年(745)著《顯宗記》,確定南北頓漸兩門,即以南能為頓宗、北秀為漸教,「南頓北漸」之名由是而起。神會竭力攻擊神秀漸修法門,自此以後,南宗日盛,北宗大衰。
  • 佛教財富法門大匯集 無大善者必不得聞
    其佛行菩薩道時,作大誓願:若我成佛,滅度之後,於十方國土,有說《法華經》,我之塔廟,為聽是經故,湧現其前,為作證明,贊言善哉!」 多寶如來是東方寶淨世界的教主,是十方財神中的財神之王。得遇多寶如來法門甚深、殊勝,具有無上的福緣,可具足世間的各種受用,財富豐裕、順緣常結,不為物質環境所逼惱。
  • 圖說淨土宗十三代祖師,建議收藏!
    乃由雜緣亂動失正念故,與佛本願不相應故,與教相違故,不順佛語故,繫念不相續故,憶想間斷故,回願不殷重真實故,貪瞋諸見煩惱未間斷故,無有慚愧懺悔心故。」善導大師的著作中,對時人多有苦口婆心的勸示。《觀經四帖疏》云:「歸去來,魔鄉不可停,曠劫來流轉六道盡皆經,到處無餘樂,唯聞愁嘆聲,畢此生平後,入彼涅槃城。」
  • 黃檗禪師:學道人若不直心向道,累劫修行也終不能成道
    唐武宗會昌年間,當朝官員裴休在洪州鍾陵縣兩次記載黃櫱禪師的語錄,收錄在《鍾陵綠》、《宛陵綠》。 史書記載,廣教寺之肇基者,為晚唐之斷際禪師希運,禪師系曹溪六祖之謫孫,初居高安黃櫱山,故又稱黃櫱禪師。唐大中二年(848年),裴休知宣州,迎斷際禪師來宣,駐錫城內開元寺,第二年創建廣教寺。
  • 6月8日(農曆五月十三日)恭逢唐代荷澤神會禪師紀念日
    六度自茲圓滿,道品於是無虧。是知我法體空,有無雙泯。心本無作,道常無念。無念無思,無求不得。不彼不此,不去不來,體悟三明,心通八解,功成十力,富有七珍,入不二門,獲一乘理。妙中之妙,即妙法身;天中之天,乃金剛慧。湛然常寂,應用無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無,玄知妙有。(妙有)則摩訶般若,真空即清淨涅槃。般若通秘微之光,實相達真如之境。般若無照,能照涅槃。涅槃無生,能生般若。
  • 《楞嚴經素解》:二十五位菩薩紛紛登場,宣說自己的法門為第一
    畢陵伽婆蹉(中文名:餘習,此菩薩因為過去世是婆羅門種姓,養成了輕慢別人的習慣,雖然證得阿羅漢果位,可是還餘下輕慢別人的習氣)。餘習菩薩從座位上站起來,恭敬地給佛頂禮,而後對佛說道:「我最初發心跟隨佛入道的時候,數次聽聞如來說世間不可樂的事情很多,生老病死苦很多苦。」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剌傷足,舉身疼痛。
  • 要成就佛道,念佛法門是最殊勝最方便的行持(印光法師嘉言錄)1
    (印光法師著/圓濤法師白話譯)【一、贊淨土超勝】白話文:1.淨土法門這一教法,真是博大精深呀!禪宗法門說「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們都以為很奇特,但是如果跟淨土法門「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相比,還是遜色了一些。我們當下一念念佛,當下能念佛的心即是佛心,那些經歷三劫修福慧,百劫修相好,經歷五十三位次,圓滿佛道的修行人,更應該尊仰淨土法門的高超風格。
  • 敬佛無定法 積德行善即為佛
    (圖片來源:資料圖)冬夜嚴寒,一個乞丐顫抖著敲響容西禪師的屋門,哭著向他訴說自己的妻子兒女既缺冬衣,又少糧食。如果這樣下去,不凍死也會餓死。禪師頗為同情,但是他自己身邊既無錢財,有無糧食,如何幫他?想著想著,他拿出準備替佛像塗金用的金箔對乞丐說:「快把這些金箔拿去換錢應急吧!」
  • 淨界法師:你念佛的那個心就是佛
    說有一個人,「但念彌陀佛」,當然這個「但念」就是他不修其它的方便法門,他也沒有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他就專修一心三昧,專心地憶佛、念佛,有時候念阿彌陀佛名號,有時候觀想彌陀的功德等等。這樣子呢,「是名無上深妙禪」,這個是無上深妙禪。這個地方的禪是一個般若波羅蜜,不是禪定,是一個智慧。這個「深妙禪」一般指的是一個無漏的出世間的智慧。一般這個出世間的智慧我們分成兩種。
  • 著名高僧法海禪師之父:欲求佛道,豈離紅塵
    出身河東裴氏,為浙東觀察使裴肅的次子。為人正直,持守謹嚴。童年時,與兄弟一同在濟源的別館學習。裴休常年不出館門,早上講解經籍,晚上學習詩賦。在裴休求學期間,有人將一隻鹿送給他的兄長裴儔,裴儔與弟弟裴俅將鹿煮好,讓裴休一起來吃。裴休說:「我等窮生,菜食不充,今日食肉,翌日何繼?無宜改饌。」獨不食。
  • 心地法門、一真法界
    說到心地法門,我想起黃龍與呂純陽的公案來。呂純陽是修道教的,道教講究練精氣神,採大藥成大丹,即所謂金丹,化成嬰兒,為金剛不壞的陽神。他參黃龍祖師時,已是煉丹成就陽神出竅了。在道教金丹煉成就後,即可以雲遊四方,參訪各大名山的善知識。一天他經過黃龍山,見山上有紫雲結蓋,知有異人,便去拜訪。恰好遇上黃龍禪師升堂說法,他便混在人群中聽聽黃龍禪師說些什麼。
  • 農曆八月十一 唐代高僧南嶽懷讓禪師圓寂紀念日
    湖南南嶽磨鏡臺(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攝影:李保華) 2014年9月4日,農曆八月十一,是唐代高僧南嶽懷讓禪師圓寂紀念日俗家姓杜,是金州安康(即今陝西漢陰)人,又稱大慧禪師。十五歲時出家,一度習律,後參曹溪,為六祖慧能之高足,留侍六祖身邊有十五年之久,六祖圓寂之後,懷讓禪師始於玄宗先天二年(713)住於湖南南嶽般若寺觀音臺,宣揚慧能學說,遂開南嶽一系,世稱南嶽懷讓。懷讓禪師之法系相對於青原行思之法系(稱「青原下」)而稱「南嶽下」,同為南宗禪之二大法流。
  • 農曆八月一日 牛頭宗三祖慧方禪師圓寂紀念日
    牛頭慧方禪師(圖片來源:慧海佛教資源庫)2014年8月25日,農曆八月一日,唐代高僧、牛頭宗三祖慧方禪師圓寂紀念日。慧方禪師(629~695),唐代禪僧,牛頭宗第三代祖師,俗家姓濮,是潤州(今江蘇)延陵人。於開善寺出家,受具足戒之後深研經論。後來到牛頭山參謁智巖禪師,請問秘要,智巖禪師觀其根器,堪任正法,於是示以心印,慧方禪師豁然開悟,成為智巖禪師嗣法弟子,其後在牛頭山,十年不出林藪,四方學者雲集來訪。後以正法傳付法持禪師,獨自歸隱茅山。
  • 母親夢見白光觸體,而生下了他,自幼氣度不凡,為法門龍象
    於是,他便整肅威儀,遙望龍牙,焚香禮拜,感謝禪師的開示,說道:「當時若向我說,今日決定罵也。」德韶禪師後來又參禮疏山匡仁禪師,問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山禪師道:「左搓芒繩縛鬼子。」德韶國師道:「不落古今,請師說。」疏山禪師道:「不說。」德韶國師問:「為甚麼不說?」疏山禪師道:「個中不辨有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