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此時的清政府面臨著內憂外患的尷尬境地,光緒帝本是一位很有抱負的皇帝,奈何慈禧太后專權專政,把志在變法圖強挽救大清的光緒皇帝控制的服服帖帖。清朝失去了最後一個機會。
在慈禧太后死前,光緒皇帝也突然的暴斃身亡,帶著遺憾,帶著不甘離開了那個他意圖改變的清朝,慈禧太后死前,她指定了皇帝的繼承人——當時只有3歲的溥儀,但是終究回天乏力,溥儀在1912年2月12日宣布退位,清朝正式滅亡。
孫中山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後,國民黨在南京建立了臨時政府,舉薦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民國宣布成立。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陣營掌權,北洋政府土崩瓦解後政局動蕩,孫中山到廣州,舉辦了國民黨一大,建立黃埔軍校隨而建立國民政府,促使國共兩黨合作後的孫中山沒多久就病故了,若孫中山沒病故,可能中國又是另外一個樣了。
1926年蔣介石承繼孫中山遺志,帶領隊伍北伐,欲統一中國,到1928年東北易幟,國民政府基本可以算是統一了中國,蔣介石成為繼孫中山後的中華民國總統。到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49年後因國共內戰落敗,中華民國階段結束。
歷史上中華民國存在多少年,一共出了幾任大總統,他們都是誰呢?
民國存在38年從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創立,一直到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這中間有38年的時間,也就是中華民國存在的時間,在這裡38年裡,有三屆民國時期政黨。
第一屆是孫中山老先生創建的臨時政府,存在的時間很短,只能3個月,即1912年2月到1912年4月,北京首都南京。孫中山是一位革命英雄,孫中山為人民奔忙半世,民國創建以後,他權衡輕重,選擇了讓位,把大總統之職交給了袁世凱。
袁世凱
第二屆是袁世凱創建的北洋政府,首都北京。
第三屆是南京國民黨,首都南京。
其中又數北洋政府最差勁,執掌北洋政府的人也是一換再換,從袁世凱到段祺瑞,再到曹錕,最終是張作霖,但這些人都不是民國時期大總統。
有幾任大總統全部中華民國階段,算上臨時性大總統、代理大總統一共有八位,分別是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蔣介石、李宗仁。
孫中山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但是是臨時的大總統,他的任職期為1912年2月到4月,那麼短的任職期,雖然孫中山老先生的任職期很短,但不可否認他的偉大成就,推翻了封建社會是有目共睹的,1925年3月12日,他由於癌症在北京去世。
段祺瑞
接下來就是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他也是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的大總統,袁世凱迫使清帝退位,讓孫中山老先生讓步,最後搶來到革命的果實。
但是當上大總統的袁世凱欲望更加澎漲,他想做皇上,之後在1915年11月,宣布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袁世凱的這一行為遭受了多方的抵制,最後獨木難支,在幹了83天的皇上以後公布撤銷帝制,而在1916年6月因尿毒症過世。
換總統開啟走馬觀花模式在袁世凱死之後,中華民國的總統如同走馬觀花一樣,不停的換,接任袁世凱上任大總統的是黎元洪,但這時黎元洪壓根也做不了主,當家的是段祺瑞,這一點讓黎元洪很難受,因此又暴發了「府院之爭」,結果是黎元洪被趕跑。
黎元洪走後,馮國璋變成了代理大總統,既然是代理的,可想而知,權利還是掌握在段祺瑞手中,1916年馮國璋辭掉總統一職,之後在1919年11月病故。
馮國璋辭掉總理以後,徐世昌被選為大總統,在1922年辭掉大總統一職,隨後黎元洪二進宮,但是這時黎元洪還是沒權力,權利是把握在曹錕和吳佩孚手上的,後來曹錕趕跑了黎元洪,被大選為新一任的大總統。
李宗仁
可是曹錕在大總統的位置上也沒做多長時間,在1924年就暴發戰爭,馮玉祥發起了北京政變,打倒了曹錕,以後中華民國的大總統一職就沒人了,一直空著。
1948年,在「國民大會」上當選為「總統」,實行「幣制改革」引發惡性通貨膨脹。可是隨即蔣介石下野了,而繼任蔣介石的是李宗仁,這人也是中華民國的最後一任大總統。
李宗仁是一代大將,臺兒莊大戰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武,臺兒莊戰役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還做了八個月的大總統,但是這是虛職,真實掌握權力的人還是蔣介石。
結語: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明確的知道,中華民國存在了38年,前前後後總共有8任大總統,分別是孫中山、袁世凱、黎元洪、馮國璋、徐世昌、曹錕、蔣介石、李宗仁,而在其中孫中山老先生就職的時間是最短的。
關係圖
別看大總統有這麼多人,他們大多只是掛了名號而已,真正權利的掌握者比如段祺瑞,吳佩孚,張作霖等等。這些都是實權派,但是在短短的三十多年的民國歷史中,沒有一個大總統能獨當一面,這才導致了後來的混亂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