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綠色交易所梅德文:完善碳交易市場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2021-01-13 騰訊網

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

「只有通過建立以碳交易市場為代表的交易機制,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減少二氧化碳排放,解決化石能源過度消耗的問題。」北京綠色交易所總經理、北京綠色金融協會秘書長梅德文1月8日在「2021《財經》可持續發展高峰論壇」上表示,目前國際層面的共識是,進一步完善碳交易市場才是實現「碳中和」的有效路徑。

梅德文表示,發達國家一般是在人均GDP達2.5-4萬美元的時候實現「碳達峰」,諸如日本等OECD國家從實現「碳達峰」到計劃實現「碳中和」,所歷經的時間計劃長達60年。對比來看,中國的人均GDP目前只有一萬美元左右,計劃用30年時間完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渡,即把我國的碳排放從100多億噸變為0億噸,我國又擁有全球最大的化石能源生產和消費系統,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還是最大的碳排放國家、最大的能源消耗國家,而且我們的能源結構又是「富煤、貧油、少氣」,因此實現碳中和顯得「壓力山大」。

通過觀察溫室氣體減排在中國的實踐可以發現,通過行政手段實現「碳中和」, 成本大、效率低,我們實際上更需要以碳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市場機制,激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以解決減排的正外部性問題,約束化石能源產業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問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治理環境汙染,從而實現「碳達峰」、「碳中和」。

梅德文還提到,中國在碳交易市場建設方面起步較早,從2011年開始就建立了碳交易試點。目前國內幾大碳交易市場覆蓋的總人口達2.6億,能耗為8.3億噸標煤,GDP達14萬億元人民幣,具備一定的代表性,但目前也存在諸如市場分割導致規模小、缺少金融產品等問題,需要在今後逐步發展和完善。

展望未來,梅德文表示,中國只有建立一個完備的低碳經濟和 低碳金融及低碳社會體系,才能低成本、高效率的實現「碳中和」。 中國的企業則應該從財務價值、業務價值、無形資產價值和管理價值等各方面做好各自的低碳管理工作。

以下為發言實錄:

非常感謝《財經》雜誌邀請北京綠色交易所參加會議。我主要談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是碳交易市場促進「碳中和」,第二介紹現在碳交易市場的現狀,第三再說一說北京綠色交易所的碳市場與碳中和實踐。

第一,說說碳市場如何有效促進碳中和。

今天的會議的議題裡面有「碳中和」,所謂碳中和是指企業、團體或個人在一定時間內的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通過節能減排和植樹造林等「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抵消自身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實現二氧化碳「淨零排放」的過程。那麼為什麼要碳中和? 這主要是要解決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說到氣候變化問題的產生,主要由於人類社會在過去200多年,特別是自工業革命以來過度消耗化石能源,造成大規模排放二氧化碳,加劇了溫室效應,改變了大氣結構,產生了氣候變化,如果不大力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將嚴重影響人類經濟社會發展。

為了解決這個氣候變化問題,就需要碳達峰、碳中和。而實現「碳中和」,一般說來,至少需要在三個方面付出努力。

一是建立低碳經濟或綠色經濟體系,包括發展新能源產業,激勵新能源產業,抑制化石能源產業。

二是建立低碳金融或者說綠色金融體系,所有的高碳產業背後都是高碳金融,都是金融在起巨大的政治助推作用,所以要想實現低成本、高效率的「碳中和」,我們必須發展低碳金融或者綠色金融,抑制非綠色金融。如果是非綠色產業,它的融資成本就應該提高;如果是綠色產業、低碳產業就應該降低它的融資成本。

三是建立低碳或者綠色社會體系,建立低碳或者綠色的生活方式、生活觀念。

總之,鑑於氣候變化「長期性、結構性、全局性」的綜合特徵,我們只有建立起低碳經濟、低碳金融、低碳社會或更廣義的綠色經濟、綠色金融、綠色社會這樣「三位一體」的整個體系,才能構成完整的低碳社會生態鏈,才能如期實現碳中和。

另外,再說說國際經驗。據有關報告分析,發達國家一般是在人均GDP2.5-4萬美元的時候實現「碳達峰」,歐盟和日本這些OECD國家,他們提出實現「碳中和」的時間都是在2050年,而他們實現「碳達峰」的時間則是在1990年左右甚至更晚一點,也就是說他們相當於用60年的時間從碳達峰實現碳中和。而中國目前人均GDP 1萬美元左右,據推算2030年將達到或接近2萬美元。我們2030年要實現「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相當於我們要用30年時間完成從碳達峰到碳中和,即把我國的碳排放從100多億噸變為0億噸,而發達國家大約計劃60年時間。特別是,相比發達國家,中國目前是不僅僅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據IMF預測,中國2020年GDP將超過100萬億,將超過美國GDP的70%)、最大的碳排放國家(中國2020年碳排放近100億噸,約為美國的兩倍)、最大的能源生產與消費國家(中國2020年能源消費總量近50億噸標煤),而且我們的能源結構又是「富煤、貧油、少氣」,據中石化集團經濟技術研究院近日公布《2021中國能源化工產業發展報告》預計,我國「十三五」末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費中佔比分別為84.3%和15.7%。另據著名能源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杜祥琬研究,我國的能源強度(單位GDP消耗的能源)在2010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近十年來逐步下降,但2018年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我國當年生產了全球15%的GDP,但卻消耗了全球能耗的23%)。

綜上所述,在這樣的發展階段、能源結構、資源稟賦背景下,我們碳達峰、碳中和「壓力山大」。

那麼,如何做到碳達峰、碳中和?有兩種手段,一種是行政手段,就是「關停並轉」。比如說,山西或河北的農村有一個口號,叫做「誰燒煤,就抓誰」。這就是非常典型的行政手段,這些地市甚至說要動用高科技的無人機來排查哪裡燒煤。行政手段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需要的,但它的成本極大,效率較低。

另外就是以碳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市場手段。國際社會的經濟學家以及包括聯合國的科學家、社會學家在內的研究,包括歐美近二十年的碳市場發展實踐證明,只有建立以碳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市場機制,才能優化資源配置、管理氣候風險、發現排放價格,從而低成本、高效率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倒逼解決化石能源過度消耗的問題,約束或者抑制化石能源的生產、消費與流通,同時激勵像金風科技這樣的新能源企業的發展。即碳交易市場主要有兩個功能,一個是激勵機制的功能,即激勵新能源產業或非化石能源產業,以解決減排的正外部性問題;二是約束機制的功能,即約束抑制化石能源產業,解決碳排放的負外部性問題。從而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地改變能源結構,提高能源效率,治理環境汙染,大力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這正如中國央行原行長周小川2020年底在國際金融論壇上發言所說:「實現碳減排和碳中和主要依靠激勵機制。該激勵機制應該來自於碳市場」。

第二,我再簡單介紹碳交易市場的現狀

首先,我介紹中國地方碳交易試點。我國從2005年開始就參與到國際碳交易市場的建設中,那時候主要是CDM即清潔發展機制。我國從2011年開始啟動在京津滬渝廣東湖北深圳七省市開展碳交易試點。這幾個試點的碳交易市場在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能源消費、溫室氣體排放各有特點,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覆蓋的總人口達2.6億,能耗8.3億噸標煤,GDP達14萬億元人民幣,以上三個數據分別佔全國的19%、27%、23%,從規模總量上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我國碳交易試點採用類似於歐盟碳交易市場EU-ETS的制度設計,即總量控制下的排放權交易,同時接受國內自願減排項目產生的核證資源減排量即CCER。主要交易產品包括配額、CCER,配額分配方法包括歷史法、基準法。配額交易採用在線場內交易和線下場外交易,制定MRV即測量報告核查機制、履約、懲罰機制,建立登記註冊報告系統等。

從2013年正式交易到現在,我們已經經歷了7個履約期,這七個省市碳交易試點共有2837家重點排放單位,1082家非履約機構和1萬多個自然人參與了交易。截至2020年12月31日,包括後來加入的福建省,這八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4.45億噸,成交額104.31億元。廣東、湖北因市場體量大,累計成交量最高,位於第一梯隊;北京、深圳、上海位於第二梯隊;天津、重慶、福建累計成交量相對較低,位於第三梯隊。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CCER累計成交2.68億噸。其中上海CCER累計成交量持續領跑,超過1億噸,佔比41%;廣東排名第二,佔比20%;北京、深圳、四川、福建和天津的CCER累計成交量在1000-3000萬噸之間,分別佔比在4%-10%之間;湖北市場交易不足1000萬噸,重慶市場暫無成交。總的來說,試點省市的碳排放總量和強度保持雙降趨勢,碳交易試點取得了預期成果。

眾所周知,市場發展需要兩個最重要的要素條件,一個是規模,一個是流動性。因此,從整體上看,我國的碳交易市場的規模還比較小,比如說跟中國的資本市場、信貸市場等相比,碳交易市場規模很小。這是因為中國碳試點市場主要現狀,首先是市場呈現分割狀態導致沒有規模效應;其次它是一個現貨非金融市場,沒有金融產品,所以中國碳交易市場無論是規模、還是流動性都有待完善。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全國統一的碳市場正式啟動 ,2021年將迎來中國碳市場的真正元年。今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出臺《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2020年底印發規範性文件《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方案(發電行業)》,公布了《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最初僅覆蓋發電行業,納入門檻為2013年~2018年期間任何一年二氧化碳年排放量超過26000噸當量。目前,共有2225家發電企業為重點排放單位,其碳排放從2019年1月1日起直接納入全國碳市場管控。市場採用基準線法進行配額分配,即對單位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進行限制。碳市場主管部門根據電廠的發電量及其對應的基準線為企業分配配額。機組燃料類型及發電技術不同,其對應的基準線也有差異。若企業獲得配額高於其實際排放量,上述盈餘的部分可以在碳市場中出售。因此,運用基準線進行配額分配的方法也可以推動現有火電企業提升生產效率。

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今年元月3日接受中央電視臺採訪,強調指出「儘快的在線上開展第一單的碳排放權交易」。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專職副理事長王志軒也明確表示,電力行業參與碳市場具有多方面影響:一是促進發電行業、發電企業重視碳減排,碳將作為一種有價資源對企業生產經營產生影響;二是提升了行業、企業碳排放管理的能力建設,如,建章立制、成立碳資產公司、開展碳盤查、編制核算報告等;三是在發電行業節能降耗空間越來越小的情況下,提供了一種低成本減碳的市場手段;四是促進電力行業向清潔低碳轉型,進一步促進低碳或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快速發展。在碳市場,中國履約企業也許可以從財務價值、業務價值、無形資產價值和管理價值等各方面做好自己的低碳管理工作。

據有關統計,中國發電行業全年碳排放總量約為40億噸,因此,儘管全國碳市場只是一個電力行業交易,但其正式啟動後也必將超過歐盟碳市場,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另據多個機構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碳交易市場成交量或將達到2.5億噸,為2020年各個試點交易所交易總量的三倍,成交金額將達60億元。隨著《碳交易管理辦法》的實施,未來,中國碳市場覆蓋範圍將逐步擴大,最終覆蓋發電、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八個行業,排放總量將超過50億噸,在整個「十四五」,碳排放交易量有望在「十三五」的基礎上增加3-4倍!到碳達峰的2030年,累計交易額或將超過1000億。

展望碳市場未來,正如生態環境部氣候司司長李高司長指出的那樣,將在擴大市場容量、豐富市場交易品種的的同時較為顯著的提升市場流動性,是實現碳價發現功能以及全社會低成本溫室氣體減排的關鍵。總之,在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雄偉目標下,也正如周小川行長近期所言,國家需要利用穩定有效的碳約束機制及碳激勵機制,更大力度地發展和利用碳市場,形成合理有效碳價格,奠定綠色金融基礎,降低能源消費強度、化石能源消費量,最終實現碳中和。

第三,我再簡單介紹我們北京綠色交易所的相關實踐

北京綠色交易所,原北京環境交易所,由北交所聯合中國石化、中海油等七家央企聯合成立於2008 年,2020年更名為北京綠色交易所,是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設立的特許經營實體,是集各類環境權益交易服務為一體的專業化市場平臺,業務範圍包括碳排放權交易、排汙權交易、用能權交易以及低碳轉型服務等,目標是成為國內、國際環境類權益的價值發現平臺和市場交易平臺。

我簡單介紹北京綠色交易所的相關碳市場碳中和的實踐。

一是北京碳強制減排交易試點。自2013年11月28日開市至今,北京碳市場持續穩定運行七年,截至2020年10月16日,各類碳排放權產品累計成交6581萬噸,成交額18.3億元,成交均價穩居全國第一。以上數據一定程度表明碳市場較好的實現了碳定價對節能減排的促進作用。自2016年至2019年,北京重點碳排放單位的碳強度累計下降了16.5%,也進一步驗證了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在推動溫室氣體排放控制的顯著效果。

二是自願減排交易市場,包括個人碳中和市場。舉例說明,2016年,全球領先的支付和生活方式平臺「支付寶」推出手機應用程式螞蟻森林,鼓勵用戶減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推動大家擁抱更低碳的生活方式,即用戶可以在螞蟻森林裡記錄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低碳綠色足跡,例如乘坐公共運輸工具或在線支付水電費。螞蟻森林會用「綠色能量」獎勵大家每一次環保行動,當用戶積累到一定的能量值後,支付寶會在現實生活中種下一棵真正的樹。用戶可以通過衛星實時查看自己的樹。除了能「種樹」,還能「護樹」。在這一過程中,螞蟻森林也利用數字科技的力量探索生態脫貧之路,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北京綠色交易所作為技術支持單位,幫助螞蟻森林項目提供相關技術支持,即為其個人用戶減排開發科學的方法學計量計算。四年多時間,螞蟻森林累計5.5億用戶,已經種植2億顆樹,種植面積280萬畝,守護樹林面積280平方公裡,累計減排1200萬噸,螞蟻森林目前已經是個人碳中和推進建設低碳社會最成功的案例,獲得了聯合國最高環保榮譽——2019「地球衛士獎」,聯合國環境署還授予螞蟻森林「激勵與行動」類別獎項。

三是氣候股權基金。據相關機構測算,中國碳達峰、碳中和每年資金缺口超萬億,中國亟須制定更多激勵包括氣候股權投資在內的綠色股權融資的政策,以解決綠色債權融資與綠色股權融資不匹配的問題。我們目前正在聯合有關機構積極推出氣候股權投資基金,以有效促進改善當前減排項目資金支持不足的局面,同時也將在資本市場形成一定的引領作用,對於助力低碳項目開發以及減排量價格的發現具有一定意義,因為穩定有效的減排量價格也將為後續項目投資提供良好的現金流預期。

最後,大家知道,2020年9月,國務院批覆的《中國(北京)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明確提出,在北京城市副中心探索設立全國自願減排等碳交易中心。正如我們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長殷勇日前表示:未來北京將在人民銀行等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指導下進一步完善綠色金融的服務體系,積極申請和創建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和綠色金融國際中心,努力探索綠色金融引導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助力中國如期實現碳排放的目標,全力建設面向全球的碳市場。殷市長強調,北京綠色交易所未來要對標國際領先的碳市場標準,積極發展資源減排交易、探索綠色資產跨境轉讓,同時借鑑國際碳市場中碳期貨、碳期權等成熟的經驗,積極開展新型的碳金融工具。積極服務支撐北京建設全球綠色金融和可持續金融中心,逐步發展成為中國綠色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之一,為中國低成本、高效率促進碳達峰、碳中和作出應有的貢獻!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碳交易是一門好生意嗎?
    作為一種新型環保概念,2020年,碳中和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並且憑藉能夠實現社會綠色發展,推動產業進行環境友好型生產,這一理念也被越來越多的個人與團體接受,納入到日常生活與工作的目標之中。按照我國的對外承諾,2060年將實現碳中和目標。而為完成這一目標,碳交易、碳市場躍入人們的視野。那麼,碳交易是一門好生意嗎?
  • 中國海油啟動碳中和規劃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王恩博)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15日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將全面推動公司綠色低碳轉型。目前,中國海油已成立由多部門組成的專項研究機構,展開碳達峰和碳中和頂層設計,研究制訂公司碳減排路線圖和碳中和目標方案。
  • 新華財經|中海石油氣電集團與殼牌達成中國大陸首船碳中和LNG交易
    新華社北京6月22日電(記者陳奧 安娜)記者21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獲悉,其全資子公司中海石油氣電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殼牌東方貿易公司籤署採購兩船碳中和液化天然氣(LNG)資源購銷協議,首次為中國大陸引進碳中和LNG資源。
  • 中國海油啟動碳中和規劃,2025年底清潔低碳能源佔比擬提至60%以上
    來源:經濟觀察報經濟觀察網記者 高歌 又一家國內石油公司宣布啟動碳中和相關議題。1月15日,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下稱,「中國海油」)宣布正式啟動碳中和規劃,進一步向綠色低碳轉型。2020年11月24日,中國石化宣布啟動碳排放達峰和碳中和戰略研究。
  • ...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
  • 遏制氣候變化,必須要實現「碳中和」?他們這樣說
    今天多領域的院士、專家聊聊「碳中和」如何實現?」「根據以往研究結果,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需要降到320百萬分比濃度以下,全球溫室效應才能得到有效緩解。但是二氧化碳衰減期在不同條件下是有差異的,因此,即使各國按照約定時間達成碳中和目標,全球溫度是否會按照預期有所下降仍是未知的。
  • 央行表態落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對銀行意味著什麼機會
    這並非央行首次提及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12月25日,央行貨幣政策委員會召開的2020年第四季度例會首次提及「促進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目標完善綠色金融體系」。在此前召開的2020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確定為2021年八大重點任務之一,提出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並要求抓緊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這對銀行等金融機構意味著什麼機會?
  • 行業發布碳達峰與碳中和宣言 提出六項倡議和承諾
    一是推進能源結構清潔低碳化,大力發展低碳天然氣產業,實現從傳統油氣能源向潔淨綜合能源的融合發展;二是大力提高能效,加強全過程節能管理,淘汰落後產能,大幅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全面提高綜合利用效率,有效控制化石能源消耗總量;三是提升高端石化產品供給水平,積極開發優質耐用可循環的綠色石化產品,開展生態產品設計,提高低碳化原料比例,減少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帶動上下遊產業鏈碳減排
  • 綠色建築:引領潮流的碳中和建築
    根據紐約、波特蘭、多倫多和倫敦等城市的新立法,確保綠色建築成為黃金標準的競賽正在進行。目標是:到2030年,所有新建建築達到碳中和,到2050年使現有建築達到同樣的標準。葛蘭素史克林碳中和實驗室位於英國諾丁漢大學,依靠自己的可再生能源運行。它所產生的盈餘能源將提供足夠的碳信用額度,以償還其建築所用的碳。
  • 加速電動化布局 大眾集團將在2050年前實現碳中和
    集團承諾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鑑於此,我們十分讚賞和歡迎中國最新提出的於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願景。對大眾汽車集團而言,碳中和願景的實現不僅局限於電動車型陣容的快速擴充,還涉及從原材料供應、到產品生產直至產品生命周期結束的整體脫碳。」核心提要:1、大眾汽車集團將與合作夥伴一起,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
  • 實現碳中和 我們對2060年的承諾-認識碳中和
    北極星大氣網訊:在今年9月召開的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中國向外界承諾於2060年實現碳中和,這意味著什麼?畢馬威近期將發布碳中和系列文章,介紹碳中和的意義及影響。本系列文章共三期,本次為第一期,主要介紹碳中和的基本認識。
  • 「碳中和」是什麼意思?為何很多車企紛紛邁向碳中和?
    一時間,「碳中和」便成為各大車企爭相追捧的目標,前有大眾「2050年完全實現碳中和計劃」、保時捷祖文豪森工廠在製造純電動跑車Taycan的過程中實現碳中和,後有奔馳發布「雄心2039」計劃實現「碳中和」。那麼「碳中和」到底是什麼意思?要實現「碳中和」就意味著什麼?為什麼奔馳、大眾等所有的車企都爭相邁向「碳中和」呢?
  • 碳中和願景下能源轉型路徑研討會暨第二屆清華大學∙大同能源...
    「碳中和願景下能源轉型路徑研討會暨第二屆清華大學·大同能源轉型國際論壇」(以下簡稱「論壇」)將於2021年1月23日-31日舉辦。論壇由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能源轉型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與大同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
  •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
    「碳達峰、碳中和」到底啥意思?在第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二次會晤、氣候雄心峰會及2020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什麼是「碳達峰」「碳中和」?為何要實現、以及怎樣實現呢?
  • 多省份提出在全國率先實現碳達峰,上海時間表較全國提前五年
    這意味著,上海將力爭比全國時間表提前五年實現碳達峰目標。2020年9月,中國宣布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採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是中國首次明確提出碳中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低碳轉型的長期政策信號,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
  • 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碳交易和用能權交易交叉重疊 這麼多交易到底...
    而按照2017年建成全國碳市場的目標,碳市場建設相關工作也在推進中。又是綠證,又是碳交易,還有用能權交易,這些交易機制之間是什麼關係,會不會增加企業負擔?eo就此採訪了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記者:碳和能源息息相關,除了碳交易,還有用能權交易、可再生能源配額交易等,如何看待這些交易?他們之間是否存在重疊?
  • 綠電如何助力企業碳中和?金風售電給你支幾招
    近幾天,騰訊啟動碳中和規劃的新聞刷爆了朋友圈。「小馬哥」在轉發自己的這一重大決定時還補充說道:預計未來最大佔比的是原生清潔能源支持的數據中心的實現。很難,但總要努力。  不僅僅是騰訊,在氣候變化危機影響下,企業綠色低碳轉型已成為全球行動。
  • 北京和碳中標陝西省2017、2018年度溫室氣體清單編制項目
    經過招標,確認北京和碳環境技術有限公司為陝西省2017、2018年度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單位。近年來,陝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的重大機遇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不斷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節能和提高能效、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持續增加森林碳匯、加強溫室氣體與大氣汙染物協同控制、開展重點領域低碳專項行動、深化低碳試點示範等一系列措施,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 碳中和,全球在行動:英國啟動「綠色工業革命」
    英國也是世界上最早開始「碳中和」實踐的國家,世界上第一個碳中和規範是英國標準局(BSI)2010年發布的。2019年6月,英國新修訂的《氣候變化法》生效,正式確立到2050年實現溫室氣體「淨零排放」,即實現碳中和的目標。2020年11月18日,英國政府宣布一項涵蓋十個方面的「綠色工業革命」計劃,包括大力發展海上風能、推進新一代核能研發和加速推廣電動車等。
  • 【合之道】專訪法國前財政部長:中國對於實現碳中和目標至關重要...
    本期「合之道·後疫情世界系列訪談」,由中歐論壇創始人高大偉對話法國前財政部長、現歐洲碳定價特別工作組領軍人物埃德蒙·阿爾方戴利。雙方暢談合作對於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阿爾方戴利還特別讚賞了中國為實現碳中和目標所做的貢獻。合作是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高大偉:阿爾方戴利先生,可持續發展是你思想與行動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