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曾告誡後主劉禪要「親賢臣,遠小人」,其實不僅是對於領導者如此,就連我們這樣的普通人也要懂得分辨人的好壞。孟母曾為了讓孟子好好學習,三次搬家,最終搬到了私塾的旁邊,孟子才好好學習。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麼樣的人,往往就會和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
晚清名臣曾國藩對交友這件事非常重視,他曾告誡子女:「擇友乃人生第一要義。一生之成敗,皆關乎朋友之賢否,不可不慎也。」那如何才能判斷出一個人值不值得我們相交呢?曾國藩提出了3個標準,可以準確判斷出一個人是君子還是小人。
1、看如何對待別人的恩情
「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是我們一直以來的認知,但有的人卻不是。你對他好,在對方看來卻成了理所當然。
曾國藩說:「小人專望人恩,恩過不感;君子不受人恩,受則難忘。」小人就喜歡受別人的恩惠,但卻從來不會把這些恩惠放在心上。君子就不一樣了,他們對別人給予的恩情,往往很難忘記,會一直記在心上。這就是君子和小人的第一個區別。
2、看平時的志趣
一個人的志向和興趣,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現出人的品行。
「凡人材高下,視其志趣。卑者安流俗庸陋之規,而日趨汙下,高者慕往哲盛隆之軌,而日即高明,賢否智愚,所由區矣。」這是曾國藩對好朋友歐陽功甫說過的話,同樣也是識人的一大標準。
真正品行高雅的人,仰慕古聖先賢,在為人處世上也會像他們看齊,這樣才會越來明理。相反,那些總是隨波逐流,無法擺脫世俗陋習的人,只會越來越汙濁。
所以,想要知道一個人的是君子還是小人,看他平時的志趣就知道。
3、看獨處時的念頭
在沒人的時候,才是一個人最肆意的時候,就像小孩子一樣,沒有大人的管束,就「無法無天」。
在曾國藩的謀略篇《挺經》中提到:「小人以其為獨而生一念之妄,積妄生肆,而欺人之事成。君子懍其為獨而生一念之誠,積誠為慎,而自慊之功密。」
小人會在獨處的時候,而產生不好的念頭,等這樣的想法積累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做出一些不好的事情。而君子即便是在獨自一人的時候,也會約束自己的思想,讓自己朝著好的方面思考,時間一久,自然就形成了謹慎的性格,提升自身的修養。
這就好像是看一個人在沒有道德和法律約束的情況下,會做些什麼?做好事的就是好人,而做惡事的就是小人。
曾國藩能從一個普通耕讀之家的子弟,成長為朝廷重臣,門生更是遍及朝堂,和他那出色的識人術是分不開的。
曾國藩作為晚清的「半個聖人」,他的一生可以說是非常具有借鑑意義。30歲之前,桀驁不馴,許多人、許多事都看不慣,跟同僚相處也是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後來進入官場後,改變自己的想法和作風,最終成就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晚清名臣曾國藩,想學習他的識人之術,軍政謀略和從政學問,又或是對中國動蕩的晚清時期感興趣,都可以來看看《曾國藩全書》這本書。書中有他在一個時代中所擁有的容納百川的胸襟和氣魄,從中我們可以學習他的處世智慧,對提高自己的內涵修養、發展自己的前途未來,也是大有裨益的。
點擊上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