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健康#
公司新季度指標一下來,組長張哥立刻組織了幾場頭腦風暴會議,從早上聊到下午,唾沫都聊幹了。
講得多了,張哥的嘴角就冒出了些許唾沫泡泡。
看到他正講到激昂處,唾沫橫飛的樣子卻不好出聲打斷他,只能尷尬地聽著,事後才找機會在茶水間和他說了這件事。
他很無奈,說他也不知道該怎麼改善這件事情,問我有沒有什麼妙招。
其實,嘴角冒泡的原因多數是口腔過於乾燥,或有用嘴巴呼吸的習慣,自身牙齒咬合不正,以及罹患牙周病等。
像張哥就是口腔過於乾燥沒有及時喝水和自身牙齒咬合不正導致的。
口腔乾燥
短時間內說太多話,口腔黏膜暴露在空氣中時間過長就會導致口腔內部乾燥。
此外,人如果承受過多的壓力時,會抑制唾液腺工作,唾液腺的分泌功能不佳,就會導致口腔內與口唇乾燥,進而導致嘴角冒泡。
日本牙周病學會教授稻垣幸司曾表示,人的自律神經控制著唾液分泌。
每當人感到緊張、壓力,交感神經處於優勢,就會抑制唾液分泌。所以人在承受巨大壓力和緊張時,唾液分泌就會遭受抑制。
習慣性用嘴巴呼吸
用嘴巴呼吸會讓口腔黏膜長時間接觸空氣,使得口乾燥,唾液也會被擠在嘴角處。
正常情況下人是用鼻子呼吸的,但是如果感冒引發了鼻塞,鼻子無法正常工作之後,人就會不自主用嘴巴呼吸,導致口腔內部黏糊糊的,進而出現嘴角冒泡的現象。
患有牙周病
患上牙周病之後,病菌大量繁殖會消耗唾液,且牙齦溝會分泌出牙齦溝液,讓口腔環境變得黏黏糊糊,觸發嘴角冒泡的現象。
自身牙齒咬合不正
牙齒咬合不佳就會導致牙齒無法好好咀嚼,減少唾液分泌量。
其次,咬合不正也會讓嘴巴無法緊閉,嘴巴持續開著的話,就會發生口腔黏膜變得乾燥,唾液分泌不足,之後細菌在口腔增殖,提高牙周病風險,又會導致嘴角冒泡。
看張哥也被這種嘴角冒泡的情況折磨得不清,我趕緊給他出了幾個主意,以改善這種情況。
閒暇時多做耳下腺按摩
唾液腺分顎下腺、舌下腺、耳下腺這三大種。
適度按摩其中的耳下腺可以刺激唾液分泌。
耳下腺位於耳朵下方的位置,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這四指放在臉頰上,由上排臼齒的附近開始按摩,由後面向前繞圈按摩,做10次/組就可以促進唾液分泌,預防口腔乾燥。
及時補充水分
無論是開會開到激昂處,還是平常工作生活,都要記得補充每日所需的水分,既能滋潤口腔內部黏膜,刺激唾液正常的分泌,預防出現口乾、嘴角冒泡的症狀,又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有牙齒咬合不正和牙周病的情況要及時治療
通過矯正咬合不正的情況讓嘴巴保持自然緊閉,就能使口腔周圍的咬合肌肉群保持平衡,也能減少用嘴呼吸的因素,還能達到美容的效果。
用鼻子呼吸,避免用嘴巴呼吸
嘴巴不是專門的呼吸器官,不像鼻子擁有過濾空氣的功能。
如果長期用嘴巴呼吸,除了引發口腔乾燥,嘴角冒泡之外,還會提高感染疾病的風險。
如果是生長發育期習慣用嘴巴呼吸的話,就會導致嘴巴往外突出,拉低顏值。
嘴角冒泡雖然只是一件小事,但是卻是一件直觀的令人尷尬的事情。像張哥一樣,開會講話正到精彩處,嘴角一冒泡,氣氛立馬就變得尷尬起來。
細節決定成敗,人的形象都是由一件又一件的小事情構成,只有重視這些如嘴角冒泡的小事,才能塑造出優秀的個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