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2021-01-10 人民網

原標題: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中國經濟哲學經歷了研究課題的轉換和哲學理論的建構,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推進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我們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作一方法論的反思。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

經濟哲學的理論定位問題,是有關經濟哲學的定性問題,即經濟哲學究竟是部門哲學,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學科?這個問題,不僅涉及經濟哲學的發展方向,而且關係到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發展方向,是不可不解決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提出與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有關。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隨著中國全面開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呈現出三個趨向:第一個趨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學術化,馬克思主義哲學史、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等學科得到了空前的發展;第二個趨向是哲學問題的研究取代了哲學體系的建構,中國的和世界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問題進入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視野;第三個趨向是文化哲學、經濟哲學、生態哲學、政治哲學的興起,打開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空間。在這三個趨向中,唯獨第三個趨向上發展起來的學科存在著理論定位的問題。因為這些學科出現後,通常被定位為部門哲學,而被排除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主流之外。這一理論定位顯然背離了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走向,極大地妨礙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創新。因此,要改變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現狀,就需要對這些學科進行重新定位。

要給經濟哲學一個準確的理論定位,首先要釐清經濟哲學與政治經濟學這兩個概念的內涵及其相互關係。政治經濟學,在馬克思那裡,具有雙重含義:一重是經濟學的含義;一重是哲學的含義。經濟學的含義重在研究資本主義的經濟現象及其運動過程,而哲學的含義則在於說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示人類歷史的規律。這一研究構成了他的唯物史觀的一部分。在這兩重含義中,馬克思更重視後者,因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最終目的是解決令他苦惱的市民社會問題,發現現代社會的本質規律。然而,長期以來,我國學術界在學科分類上把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僅歸於經濟學學科,這就把政治經濟學從唯物史觀的研究中分離出來,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只講其中經濟學的內容,不講哲學的內容,而唯物史觀的研究只講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理論框架,而不講政治經濟學,即使講,也只論及《資本論》的邏輯方法。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這種研究方式在兩個因素的刺激下發生了變化:一個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受到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啟發,開始重視《資本論》的研究,把《資本論》當作唯物史觀的著作加以闡發;一個是走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中國,要求馬克思主義哲學思考和研究中國社會轉型和未來發展的問題。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經濟哲學在中國發展起來。當時的研究者之所以沒有用政治經濟學這個概念,而採用了經濟哲學這個概念,旨在突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意義,這本身也是對以往學科分類和以往唯物史觀研究方式的一種校正。

如果說經濟哲學概念的提出是對以往唯物史觀研究方式的校正,那麼,經濟哲學研究的多向度開展則帶來了唯物史觀研究內容的開新。從總體上看,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是在三個向度上開展的:第一個向度是把《資本論》作為文本,結合資本主義社會形態來闡發馬克思的唯物史觀的基本原理,打通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理論與唯物史觀的聯結,形成了新的研究框架;第二個向度是從哲學的意義上闡發了馬克思的貨幣、價值、商品拜物教等概念中所包含的資本批判的觀念,建構了唯物史觀的批判維度;第三個向度是運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的資料,對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著作進行考據學研究,開創了馬克思原著研究新方向。

從經濟哲學概念的提出到多向度研究的開展,中國經濟哲學始終是圍繞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問題而展開的,它不僅突出了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的哲學意義,而且改變了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觀念和結構。這一事實證明,中國的經濟哲學不是部門哲學,不是具體的經濟理論科學,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學科。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與理論框架

中國的經濟哲學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是以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其歷史基礎。它立足於中國的現實,卻又不拘泥於中國的現實,而是力圖從中國的現實中發現中國社會轉型的內在根據和未來走向。那麼,經濟哲學應該如何研究中國的市場經濟?研究這個問題,顯然不能採用經濟學的方法,而必須採用唯物史觀的方法。但是,唯物史觀的方法有很多種,究竟哪一種才是經濟哲學應該採用的方法?

談到唯物史觀的方法,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馬克思的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基本原理和階級鬥爭的分析方法。除了這些方法之外,唯物史觀還有一個被人們忽視而又十分重要的方法,這就是經驗原型的分析方法。馬克思曾經用這個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揭示資本主義的規律。他在《資本論》第一卷1867年第一版序言中寫道:「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交換關係。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段話表明,馬克思能夠深入地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及其規律並取得卓越的成就,就在於他選擇了英國這個典型的資本主義國家作為研究的經驗原型,對它進行了透徹的分析。英國的典型性主要在於兩點:其一,它是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最發達的國家,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那裡表現得最為充分;其二,它的發展規律寓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普遍性,能夠向較不發達的工業國家顯示它的未來景象。正是這兩點,構成了馬克思運用經驗原型分析方法的原則。《資本論》發表後所產生的持續影響力證明了這種經驗原型分析方法對於研究世界歷史規律的有效性。正是這種有效性,啟示我們思考中國經濟哲學究竟應該如何建構理論框架。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就成為世界各國思想家們研究的聚焦點。這緣於人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典型性的三種理解:第一種理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從計劃經濟體制轉化而來的,是世界社會主義改革的成功典型;第二種理解是,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使中國迅速成為世界經濟體中的重要成員國,是後現代國家崛起的典型;第三種理解是,中國成功抵禦世界經濟、政治風險的能力顯示了中國道路在世界歷史變革中的典型性。這三種理解構成了研究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問題的三種不同的理論框架。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應該吸取這三種理論框架的長處,建構一個更有廣度和深度的理論框架,即從20世紀以來的世界歷史變革中研究中國道路的歷史經驗和在世界歷史中的定位。這一理論框架要求把中國的市場經濟作為一個融經濟、政治、文化於一體的整體文化現象,研究它的歷史起源和所經歷的以及正在經歷的結構性變化。如果中國經濟哲學能夠對這些問題作出科學的回答,那麼,中國經濟哲學就能夠為正在進行的全球經濟和政治秩序的建構貢獻中國智慧。

總結20年來中國經濟哲學取得的成就,反思它現在正在進行的研究和將要拓展的空間,我們得出這樣一個結論:中國需要經濟哲學,中國的經濟哲學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作者:何萍,系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相關焦點

  •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就必須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指導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1.全面深化改革必須把握改革方法論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高度,強調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
  • 馬哲裡常常提到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指什麼?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遇到過這種經歷,就是馬克思主義哲學裡面常常談到世界觀、方法論和哲學。之前筆者已經說過,八十、九十年代以後,馬克思主義指導各個領域的情況已經不復存在,尤其是前蘇聯學者日丹諾夫所劃分的「唯心-唯物鬥爭史」現在更是難覓蹤跡。
  •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法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特別是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以辯證唯物論世界物質統一性基本原理為指導,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方法論,深入分析和準確判斷當前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強調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正是在這一科學認識的基礎上,我們制定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和方針政策,在實踐中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 馬克思主義實踐哲學及其心理學方法論,你怎麼看?
    首先我們得先要明白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什麼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於別的哲學來說,這樣的問題不是特別鮮明,但對馬克思主義哲學而言,它不僅存在,而且是一個相當複雜的問題。首先,馬克思和恩格斯是無產階級革命家,他們創立的哲學與以往哲學不同之處是為無產階級革命服務的精神武器。
  • 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
    原標題: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學苑論衡)   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用哲學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科。在法哲學研究中運用辯證思維,深入研究和處理法治與德治、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等核心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能進一步拓寬法哲學的研究視野,提高法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和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同時,他強調既要研究一般的戰爭規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規律,更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顯然,這篇文章論述的雖是軍事科學,但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是一篇由軍事科學而深入到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撰寫這篇文章?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
  • 哲學的價值在於方法論,而非本體論
    引言:數學屬於認知方法論,和其他方法論一樣,所有的基礎本身都是源自經驗。方法論和本體論不同,本體論是抽象存在,方法論則用抽象存在構建結構,用構建的結構與感應信息同構、與經驗認知對應。方法論的本質是用抽象存在重構感應信息。
  • 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考點1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1) 哲學是系統化理論化的世界觀。世界觀是人們對世界及人與世界關係的根本觀點。世界觀人皆有之,但自發的世界觀還不是哲學。哲學是世界觀的理論形態。世界觀不僅要回答世界「是怎樣」的問題,還要解決世界「應怎樣」的問題,反映人的情感、願望、理想和信念,所以世界觀包含人生觀、價值觀。(2) 哲學既是世界觀又是方法論,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哲學以總體的方式把握世界,為人們理解和協調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的關係提供根本準則和一般方法論。
  • 以「四個導向」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四力」
    這就要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突出「四個導向」、提升「四種能力」,以具有思想性、時代性、科學性、前瞻性的思想產品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體現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使命擔當。突出問題導向,提升社科理論研究「腦力」問題是時代的聲音。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著極為複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冠肺炎疫情加劇了大變局的演變。
  • 2019考研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方法論: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方法論:(易考分析題)   應當善於分析事物的具體聯繫,確立整體性、開放性的觀點,從動態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聯繫。普遍聯繫的觀點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方法論基礎。普遍聯繫的觀點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觀點「全面、協調發展」的哲學基礎。協調發展就是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正是辯證法的普遍聯繫的觀點的具體體現。
  • 鹿心社:堅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 提升理論指導實踐能力
    這兩篇哲學著作,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黨員幹部要注重學哲學用哲學,對《實踐論》《矛盾論》反覆學、深入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哲學用哲學。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分別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 「經濟的倫理內涵與企業家精神」理論研討會暨全國經濟哲學研究會...
    他認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經濟學研究對創立新世界觀具有五個方面的影響,第一個影響是研究經濟使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下」;第二個影響是研究經濟是馬克思在揭示社會的基礎、歷史的發源地,是哲學發現歷史發展的規律,創立的唯物史觀;第三個影響是研究經濟使哲學走向科學,走上經驗型的歷史哲學;第四個影響是研究經濟是馬克思、恩格斯找到哲學現實化、大眾化的道路;第五個影響是研究經濟使馬克思找到了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的一種現實方案
  • 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哲學和哲學基本問題  哲學與世界觀和方法論。哲學基本問題的內容和意義。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及其歷史形態。  2.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創立是哲學中的偉大變革。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形態和基本特徵。
  • 哲學到底有什麼用?現在還需要思想嗎?
    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 所謂方法論,就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則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觀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就轉化為方法論。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質,這是世界觀,轉化為方法論,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方法論可分為哲學方法論、一般科學方法論和具體科學方法論。關於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探索實現主客觀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是哲學方法論;研究各門具體科學,帶有一定普遍意義,適用於許多有關領域的方法是一般科學方法論;研究某一具體科學,涉及某一具體領域的方法是具體科學方法論。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而從哲學的非理性主義、相對主義和懷疑論的立場對歷史知識進行的這種『批判』,其結果不僅是導致完全否認歷史科學的客觀性,而且也導致否認歷史過程本身的客觀性」。⑧康恩認為,由於這些理論無法解決史學家所面臨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問題,西方史學家就在表面上拋棄了歷史哲學,而以自己「科學的」經驗主義為豪,由此造成歷史和哲學之間的分裂更加擴大的局面。
  • 華為:數位化轉型方法論以及其背後「環割」哲學
    6月22日,華為雲BU副總裁、華為雲首席數位化轉型官蘇立清在華為Cloud & AI Live「從大道到實踐,數位化轉型三部曲」的主題對話中通過「十六字箴言」揭示了企業的數位化轉型關鍵以及數位化轉型背後的「環割」哲學。
  • 2019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方法論:發展的永恆性和普遍性
    新東方網>大學教育>考研>複習指導>政治>正文2019考研政治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及方法論:發展的永恆性和普遍性 2018-05-23 13:53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 高中政治哲學原理和方法論總結
    高中政治哲學知識體系世界觀和方法論要求  自然客觀性原理  ①自然界的存在和發展是客觀的。  ②承認自然的客觀性是人類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基本前提。  ③我們在利用、改造自然時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以下問題很繞腦,不建議不愛動腦筋的人閱讀。#哲學#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
  • 第一章 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唯心主義哲學是生長在人類認識之樹上的一朵不結果實的花。5.馬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決哲學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兩方面內容各自地位的認識。哲學基本問題[解析]要想選對本題,考生應首先明確什麼是哲學的基本問題,哲學基本問題包括幾個方面內容,這些內容的地位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