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

2021-01-21 人民網

原標題:用辯證思維推進法哲學研究(學苑論衡)

  法哲學是從哲學角度、用哲學方法研究和思考法學問題的基礎性、綜合性學科。在法哲學研究中運用辯證思維,深入研究和處理法治與德治、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等核心範疇之間的辯證關係,能進一步拓寬法哲學的研究視野,提高法哲學研究的理論層次和水平,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提供更有力的學理支撐。

  深入研究和處理法治與德治的辯證關係

  法治與德治都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重要手段。如何從法哲學的層面看待法治與德治在我們黨治國理政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正確處理二者的關係?這就需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辯證思維。

  運用辯證思維來看,法治與德治既有定位與分工的區別,又相互促進、相互轉化,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法治具有強制性,它通過明確的法律條文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促使其正確認識和處理權利與權力、權利與義務等關係,進而定分止爭,使社會處於穩定有序的狀態。德治更強調教化的作用,它通過調整社會成員的道德心理和價值取向,指導和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促進社會成員之間及其與自然、社會、國家之間建立良性互動關係。但我們不能將法治與德治對立起來看待,而應看到它們在更高層面上的有機統一。首先,法治與德治在價值取向上是一致的。無論是社會主義法律還是社會主義道德,都體現了社會主義社會成員的利益訴求;法治旨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而這也是道德建設的一個基本目標;法治與德治都是社會治理、社會整合的手段,二者在定位與分工上的差異恰恰有利於實現其在功能上的互補。其次,法治與德治的邊界不是固定不變的,二者具有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發展態勢。在法治進程中吸收道德準則的相關內容,使部分道德規範具有剛性品質,有利於明確道德的教化與規範功能,肯定德治的必要性,進而保障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宣傳和推進德治;德治的目標是構建健康和諧的社會關係,以道德力量和社會氛圍引導社會成員樹立並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堅定社會主義法治信仰。如何在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實現法治與德治既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相輔相成,是法哲學研究的一項重大課題。

  深入研究和處理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辯證關係

  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人類社會追求的目標,而法治建設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保障。在法治建設實踐中,長期存在實體正義與程序正義哪個更重要、二者能否兼得、怎樣實現統一等問題的討論。這些同樣是深化法哲學研究需要面對的重大課題。在現實中,無論是「實體優先論」還是「程序優先論」,都有一定的片面性。正確認識和處理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關係,需要科學運用辯證思維。

  司法公正作為法治的內在要求,是司法制度存在的前提和具有權威性的基礎,它包括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兩個方面。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二者並沒有得到同等重視。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沒有得到兼顧的問題。而以辯證思維來看,二者是辯證統一、不可或缺的。從本質上說,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都是司法公正的具體表徵,只是側重點有所不同:實體公正更多體現了司法公正的價值追求,而程序公正更多關注司法公正的實現機制和路徑。但正所謂「理想的正義是形式要素和實體要素之和」,因此在二者關係上採取「非此即彼」的態度是片面的。同時應看到,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是動態的統一。一切司法活動都必須在法治的框架內進行,法治原則是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辯證統一的基礎,二者的實現過程均不能突破法治底線。任何一名司法工作者都不能以追求實體公正為名而改變已確定的法律規則;同樣,片面遵循程序優先而忽視個案中的實體公正,也是不應提倡的。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司法工作者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可以針對個案情況,在對程序價值和實體價值的追求上有所側重,即在動態中追求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辯證統一。如何定位與規範這種自由裁量權,需要法哲學在司法實踐的基礎上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和處理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的辯證關係

  法學有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之分,它們共同構成完整的法學學科體系。理論法學主要解釋法現象的價值觀與方法論問題,是由本體論、價值論、社會論、法治論、方法論等組成的科學體系,包括法理學、法經濟學、法社會學等。應用法學主要解釋各個具體法律部門中的法現象,是由特定主體適用法律的方法、技術、原則以及規律組成的學科體系,包括憲法學、行政法學、民商法學、刑法學和經濟法學等。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共同服務於法學發展。如何處理好二者的關係,是法哲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在具體實踐中,雖然我國一直強調將法學理論與法律應用相結合,但「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的現象依然存在。究其根源,主要是沒有以辯證思維來看待和處理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的關係。

  法學的發展是從理論法學到應用法學、再從應用法學到理論法學的過程,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一方面,理論法學為應用法學提供理論依據、理論指導、體系範式,為法律的應用提供智力支持,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方向性指引。例如,如果立法者不能深刻理解法律規範的合理結構、立法的一般技術、法律的價值追求,就不可能有良法的產生;如果執法者不能很好理解和體現法律的原則、精神和價值,就不可能運用好手中的自由裁量權。另一方面,應用法學能為理論法學提供寶貴的實證研究素材,助力理論法學的發展和完善,為我國法治建設提供學理支撐。法哲學研究應堅持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探析理論法學與應用法學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有效機制。

  (作者單位:雲南師範大學)

相關焦點

  • 鹿心社:堅持學好哲學用好哲學 提升理論指導實踐能力
    這兩篇哲學著作,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黨員幹部要注重學哲學用哲學,對《實踐論》《矛盾論》反覆學、深入學,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基本觀點、基本方法,指導實踐、推動工作。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哲學用哲學。2013年12月和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分別學習了辯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和方法論。
  • 張樹華、陳承新 | 自立自為自強 推進哲學社會科學高質量發展
    面對世界發展趨向與態勢,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進一步深化對中國國家制度和治理經驗的理論闡釋,著力提出能夠體現中國立場、中國智慧、中國價值的理念、主張、方案,真正做到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制度建設實踐,用中國制度建設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治理的成就與經驗,用具有創新性又有說服力的學術話語講好「中國發展」「中國治理」故事。
  • 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原標題:經濟哲學研究的方法論問題 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興起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距今已經有20多年的歷史。在這20多年間,中國經濟哲學經歷了研究課題的轉換和哲學理論的建構,已經成為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領域。在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了推進中國經濟哲學的研究,擴大其社會影響力,我們需要對其中的重要問題作一方法論的反思。
  • 李軍: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發展
    辯證思維是科學的思想利器。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領導幹部要切實提高辯證思維能力,善於運用辯證思維謀劃經濟社會發展,並身體力行,為全黨樹立了典範。面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錯綜複雜的形勢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艱巨繁重的任務,領導幹部深入學習領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於辯證思維的思想和方法,對於增強工作的原則性、系統性、預見性和創造性,更好地履行領導職責、推動改革發展,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 全面深化改革的哲學方法論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改革推進的難度和風險越來越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前,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矛盾風險挑戰之多、治國理政考驗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我們要贏得優勢、贏得主動、贏得未來,就必須不斷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指導分析全面深化改革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 「科技文化建設」研究專項列入浙江省哲學社會...
    日前,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公布2020年度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對策研究類(部門合作專項)立項名單,「科技文化建設」研究專項名列其中,一共有6個課題正式立項,其中省級重點課題2項,佔據該專項重點課題的2/3。
  • 以「四個導向」提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四力」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站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高度,明確提出「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 西方歷史哲學研究在中國:70年回顧與反思
    (26)  假如用思辨的與分析、批判的歷史哲學相劃分的眼光來考察中國自身的歷史哲學研究歷程,那麼在這一階段,學術界也呈現了從對歷史本體到對歷史認識進行討論的轉變過程。當然,在這裡,我們是將新中國成立後學者們有關歷史發展動力、歷史規律、歷史創造者或社會形態(包括人類社會發展階段、歷史分期、中國封建社會延續)等問題的理論爭論看作有關歷史本體的爭論。
  • 我院五個項目獲2020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立項
    2020年度廊坊市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經資格審核、項目評審、評審領導小組研究決定,對我院申報的《新時代三師」協同育人視域下高校「課程思政」的路徑與機制研究》(申報人:趙玉蘭)等五項課題予以立項,並於2020年4月3日在廊坊市召開的「全市社科理論研究工作會」上正式確認公布。
  • 禹城專題研究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工作
    12月23日上午,禹城市委召開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工作,會議審議了《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履行推進法治建設第一責任人職責規定〉市級層面工作責任清單》(以下簡稱「責任清單」)和《禹城市領導幹部述法工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述法方案」)。
  • 「哲學有什麼用?」這是一個很荒謬的問題
    #哲學#中國人如果不革新自己的傳統觀念,是沒有辦法真正走進「哲學世界」。很多人都會去追問:哲學是什麼?哲學有什麼用?第一個問題勉強可以看作是「外行問路」,但是第二個問題卻是一種很荒唐的問法。這個世界上所有事物的存在,並非都是為了實現某些價值而存在的,尤其是對於人的主觀價值判斷。而「有沒有用」?以及「有什麼用」?這都是很顯然的價值判斷。
  • 西洋佔星流年事件預測法-次限、推進與太陽弧解析
    次限法非常簡單,以出生盤為當年運程,第二天的盤為第二年的運勢,以此類推來看整個人生的運勢流程,例如一個人要看45歲的運勢流程,就取用自己出生後第45天的盤來分析,就代表了自己45歲的運勢流程,可以通過依此內容來預測事件。
  • 天機:哲學是什麼?帶給人類那些不可磨滅的記憶
    哲學就是給我們一個參考系,我們怎麼知道虛無和存在的關係,真實和虛幻之間的關係,哲學就是感悟、領悟、以及參悟,世間的真相,有本體論、認識論、存在論、以及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統一思維。到底世界、事物、人的本質是什麼。就像《易經》說這個世界是不變的,也說這個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一直在變,那麼真理就是變,也有人說世界的真理是不變的,變的是形式和現象。
  • ...運用辯證思維策劃實施扶貧公益項目——從明代善書《了凡四訓...
    其二,中國傳統哲學注重辯證思維。運動變化、全面聯繫的觀點,系統或整體的觀念,已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凡四訓》將辯證思維運用到慈善領域,對方方面面的慈善行為、活動進行了思辨,在善書中可以說獨樹一幟,給人們很大的啟迪。
  • 真心學哲學 真正用哲學——從毛主席的五篇文章談學哲學
    同時,他強調既要研究一般的戰爭規律,也要研究特殊的革命戰爭規律,更要研究更加特殊的中國革命戰爭規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懂得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顯然,這篇文章論述的雖是軍事科學,但包含豐富的哲學思想,具有認識論和方法論意義,是一篇由軍事科學而深入到哲學領域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著作。  毛澤東同志為什麼撰寫這篇文章?這要從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起。
  • 馬克思主義哲學方法論是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法寶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特別是哲學方法論的指導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學習和運用唯物辯證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全面深化改革過程中,各項工作、各類要素相互交織,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此,我們堅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標相結合、漸進和突破相促進,統籌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
  • 任鋒教授《立國思想家與治體代興》獲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
    我院任鋒教授歷史政治學著作獲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溫馨國關 今天北京市第十六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經市委市政府審定,於近日正式公布。我院任鋒教授的著作《立國思想家與治體代興》獲得一等獎。
  • 善用辯證思維,處理好「四個關係」
    陽運斌 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紀檢監察機關要善用辯證思維,處理好「四個關係」。 正確處理「正人與正己」的辯證關係。正人先正己,紀檢監察幹部要進行自我革命,帶頭「正己」,帶頭革除自身存在的顯性和隱性作風問題,打破「用形式主義反對形式主義」的怪圈,在力戒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上作表率。發揚鬥爭精神,敢於「正人」。要露出「牙齒」,展現「鋒芒」,面對風險敢為、面對困難敢闖、面對問題敢抓,動真碰硬,敢於亮劍,旗幟鮮明地抵制各種歪風邪氣。要先「正己」再「正人」,在「正人」中反思「正己」,「正人與正己」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 淮安市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
    蔡麗新指出近年來,淮安市社科聯和廣大社科工作者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落實中央和省、市委關於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的部署要求,自覺宣傳闡釋普及黨的創新理論,積極研究探索淮安改革發展實踐,推出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切合淮安實際的社科理論成果,為淮安改革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 研究哲學究竟有什麼意義
    很多人覺得研究哲學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覺得哲學家都是神經質,鑽牛角尖的人,其實,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他們和別人最大的區別只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更深入而已。和所有人一樣,哲學家也有他們的追求。他們追求的是這個世界的真相,想找到事物最根源的本質。沒有意義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