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之後我們才叫「漢族」,那之前叫什麼?僅兩字,聽著很霸氣

2021-01-10 懷古品文

最近一段時間,漢服突然火了起來,許多漂亮的小姐姐穿上美麗的漢服出現在街頭巷尾,仿佛一個個仙子一般。當然了,與漢服一起而來的,還有漢服的歷史,以及我們民族的名字——漢族。大家都知道,由於漢朝的時候漢武帝建立了偉大的功勳,為我們民族塑造了不朽的功業,所以後來我們這個民族就叫漢族,我們穿的衣服就叫漢服。

漢朝之後,雖然改朝換代了很多次,但是「漢族」這個名字從來都沒有改變過,甚至於當時的番邦人想要在中原建立政權,也要把政權取名為「漢」,以此來籠絡人心,比如匈奴人就建立了一個所謂的「漢」。漢朝之後,這個字成了我們民族的代名詞,那麼漢朝之前我們叫什麼呢?名字僅兩個字。

漢朝為什麼叫漢朝呢?最直接的原因就在於,劉邦當時按照約定第一個攻入鹹陽本來是要被封為關中王的,可是當項羽這個暴脾氣來了之後,一切就不按照套路來了,首先項羽就惡狠狠地搞了個「鴻門宴」,害得劉邦以尿遁的形式才溜掉,然後劉邦怎麼還敢跟這個蠻不講理的武夫說關中王的事呢?於是項羽就給他封了個漢中王,劉邦當場想發脾氣,蕭何說:

「語曰天漢,其稱最美」

劉邦一下子就沒脾氣了,原來,在當時「漢」是指銀河、天河的意思,所以蕭何說,你別急啊,這個漢中王比關中王有前途,「漢」指的是天河,寓意你將奪得天下,現在何必去跟項羽這個莽夫掙呢?劉邦也是個聰明人,他暗暗一想,馬上就明白了自己現在幹不過項羽,於是借驢下坡,當漢中王去了。《詩經》當中這樣寫到: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有捄天畢,載施之行。維南有箕,不可以簸揚。維北有鬥,不可以挹酒漿。維南有箕,載翕其舌。維北有鬥,西柄之揭。」

我們民族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特別愛好天文的民族,比如在非常久遠的《易經》當中就有「仰以觀天文,俯以察地理」的說法,對於天上那條最亮的銀河,我們的祖先當然是花了不少時間來觀察它了。而我們的民族還有個特別的習慣,就是「天人合一」思想,以天倫定人倫,同時我們認為天地是相對應的,《滕王閣序》當中有這麼一段: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鬥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採星馳。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這裡為什麼講「星分翼軫」呢?因為據《晉書天文志》,豫章屬吳地,吳越揚州當牛鬥二星的分野,與翼軫二星相鄰。翼、軫,星宿名,屬二十八宿。也就是說天上的東西和地下的東西是相互對應的,那麼天上有一條銀河,地上也該有一條漢水了,漢水所過之處,就被自然地成為漢中了。

不過,在劉邦建立漢朝之前我們稱什麼呢?戰國有七國,難不成我們一群人稱秦人,一群人稱趙人,還有一群人稱楚人?說是可以這麼說,但是作為一個統一的民族,我們在當時是有一個統一的稱呼的,它既不是叫「秦人」,也不是叫「趙人」,又或者是「楚人」還是其他的什麼人,而是另外一個兩個字的稱呼的稱呼。

這個霸氣的稱呼就是「華夏」,有時候也單獨地稱之為「華」,或者是「夏」。這個稱呼是在當時中國人面對外敵時的統一稱呼,而且在古代典籍當中非常頻繁地出現。比如,在公元前662年,山戎派兵侵略當時處在北方的燕國,燕國是姬姓的後代,齊國是姜姓的後代,他們都是華夏族。於是管仲對齊桓公說:

「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

意思是,燕國是和我們一樣的華夏族,他們是我們的親戚,因此不能夠拋棄他們而使他們遭受外敵的侵略;而山戎則是像豺狼一樣兇殘的族類,他們的貪慾是沒有極限的。結論就是,雖然山戎沒有攻打我們齊國,但是作為親戚的齊國有救助燕國被外敵攻打的義務,這也形成了後來管子「尊王攘夷」的戰略思想。孔子因此感激的評價管子: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可見,孔子也與管仲有著一樣的華夏族概念,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說明,當時的華夏族就是一個單一的血統和文化統一的民族,並不是多元化的結果,孔子非常看重自己華夏族的身份,他對於華夏族的各種東西都看得很高貴,乃至於華夏族的衣冠制度、文化都認為是不可變更的,所以他害怕「被髮左衽」。他還這樣評價華夏族: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

這裡他把華夏族簡稱為「夏」。那麼,「華夏」的本意是什麼呢?這一點古人也做了直接的解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謂之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一也。」意思是,禮儀和衣冠等是華夏族的特點和標誌,華和夏本質上是一個意義。當然了,如果我們繼續往前追溯的話,華夏也許可以追溯到夏朝,或者更加久遠的「華胥氏國」。

這個名字雖然後來大部分都被「漢」字所替代,但是還是有很多場合人們會使用「華夏」二字來代替「漢」,而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華夏」的意義代表更為廣泛,認同「華夏」這個概念的人也更多,而且「華夏」使用出來的意義也比「漢」字更為古樸、莊重。比如很多海外的中國人都自稱「華人」。

由此看來,「華夏」這個稱呼是不是比「漢」字更為霸氣呢?

相關焦點

  • 「胡人」稱謂的演變,敵人變朋友,漢朝的胡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漢"這一概念,是在漢朝建立之後才開始出現的。在先秦時期,我們自稱"華夏"或者"諸夏"。對於異域的了解,在"華夏中心說"的概念影響下,人們認為"四方皆蠻夷"。因此,華夏民族在漢代以前,對異域的面貌並不熟悉。儘管如此,先民對異域仍然有著一定的好奇。早期神話《穆天子傳》中,周穆天子在極西之地會見西王母,反應出了先民對西域的種種幻想。
  • 大漢王朝最霸氣的三句名言:其中一句恢弘霸氣,讓諸國不寒而慄
    漢昭帝時期,西域樓蘭國在漢朝和匈奴之間搖擺不定,樓蘭和漢朝交好的同時又充當匈奴人的耳目,讓匈奴擊殺漢使,也經常搶劫絲路上的商隊和使者。樓蘭這種行為被漢朝認為反覆無常,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行刺樓蘭王。
  • 杜海濤叫劉德華「華仔」,何炅用兩字教育杜海濤,這才叫主持一哥
    跟沈騰溝通完了,杜海濤再次直呼「那我們就選華仔了」。 emmmm,是不是感覺其實也沒啥?畢竟不是本人,不用尊稱也很正常對不對? 但何炅可不怎麼認為,何炅用了兩字,就告訴了杜海濤,真正的主持人如何才能做到滴水不漏!
  • 正統漢族人是單眼皮?那雙眼皮流傳於哪裡?作為炎黃子孫需要明白
    整眼睛那毫無疑問肯定是將單眼皮割成雙眼皮,有一段時間大街上割了雙眼皮的女生巨多,她們認為雙眼皮的眼睛更顯大,看起來更有內容,這才是心靈的窗戶,這個說法見仁見智。其實我們應當為自己是單眼皮而自豪,因為正統的漢人就是單眼皮,這一點我們從「秦兵馬俑」就可以窺見一二,在傭坑中發現的所有兵俑全都是單眼皮。
  • 為什麼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這麼多漢人是怎麼來的?
    而漢族的先祖們在極其遙遠的年代就非常的善於制定曆法,比如元朝時郭守敬制定的《授時曆》規定一年為365.2425天,與現代的數據僅僅相差26秒!但這不是最關鍵的。曆法對人口用處作用最大的時候是在上古的蒙昧時期。現在我們覺得「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很容易知道,那是建立在幾千年的曆法基礎上的。
  • 漢朝有多強大?甘肅有個村子是羅馬帝國俘虜後裔,藍眼睛,高鼻子
    而漢朝,就是其中之一。 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又或者是軍事,漢朝都很強悍。 當時,東方世界最強大的國度是漢朝,西方世界最強大的國度是羅馬帝國。
  • 我們稱伊朗為「波斯」,那伊朗叫我們什麼?僅1個字,聽著很熟悉
    希臘語中對阿契美尼德王朝中波斯族人的稱呼發音就是「波斯」,雖然沒多久之後馬其頓王朝就覆滅了,但是這個稱呼卻流傳了下來,到了公元前2世紀的安息帝國時,這個稱呼也沒有變化。
  • 漢朝皇帝星座一覽,摩羯座霸氣十足
    就拿漢朝來說:29位皇帝,結合各種文獻僅能得出10位皇帝的具體生辰,還不保證來源的可靠性。這裡要說明一下:漢朝的曆法經歷了幾種,顓頊曆、太初曆和四分曆,同期的西方曆法也經歷了重大變化,所以非常混亂,筆者只有旁徵博引才找到了1/3的數據。
  • 李姓的人口最多,劉姓的皇帝最多,姓軒轅的最霸氣,那其他姓氏呢?
    在無邊的黑暗裡,眾多的未解和神秘靜靜的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的火炬亮起,讓我們一起開啟探索歷史的旅程! 中國的姓氏也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的組成,而且炎黃子孫歷代都是十分看重自己的姓氏,相比於名來說。姓氏顯的更加重要,只有相同的姓氏才能夠認祖歸宗。
  • 我們是從「星星上來的民族」,你知道嗎?
    從小學開始,老師就教我們中華民族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而我們則是人數最多的漢族,那麼,「漢」這個名稱是從何而來的呢?作為漢族大家庭的一份子,我們有必要知道自己的來源,這樣才能更好的知道自己的使命,以及刻在我們骨子裡的那種責任感。
  • 匈奴人的10個秘密(上):重視人口,愛混血,喜歡給漢族人娶媳婦
    縱觀《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中國古籍,從未記載匈奴與漢朝交往有什麼語言隔閡,也從未記載需要翻譯什麼的。沒有證據就是最好的證據——匈奴人可能講古漢語。另外,匈奴最早出現在古代河套地區,包括今內蒙古西部、寧夏、甘肅、陝西、山西的一些地方,中國古籍也沒有說過他們與中原人交流有語言障礙。
  • 咱們中國之前有哪幾種叫法,中國的名稱又是什麼時候出來的?
    嗨,大家好,我是老孫,今天跟大家普及一下咱們中國文化的常識,咱們中國之前有哪幾種叫法呢?那麼,「中國」這個名稱是在什麼時候出來的呢?在上古時代,我國華夏建國在黃河流域一帶,以為居天下之中,所以叫中國,而把我國周圍其他地區稱之為四方,後成為我國的專稱。華夏族人居於黃河流域,稱其他四個境界的各民族,為南蠻、東夷、西戎、北狄,黃河流域居中,所以自稱為中國,這裡所指的是地域。
  • 從漢朝到明朝,中華特色「自古以來」了解下
    我們當然必須承認少數民族王朝對於擴張上有貢獻,但如果因此認為漢民族就缺乏擴張開拓意識,那就是根本的非此即彼了。事實上,漢民族的領土開拓,在積極性強烈的基礎上,也擁有極度務實的特點。而少數民族政權擴張的土地能夠保留,也是由於漢民族的務實特質的結果,君不見,蒙古民族亦曾在中西亞、北亞擴張,而金帳汗國、伊利汗國,今又何在?
  • 我們不能是朋友第4集男主聽的歌叫什麼名字 很多地方有音源
    我們不能是朋友第4集男主聽的歌叫什麼名字 很多地方有音源時間:2019-06-24 14:04   來源:愛秀美   責任編輯:凌君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我們不能是朋友第4集男主聽的歌叫什麼名字很多地方有音源 我們不能是朋友第4集男主聽的歌叫什麼名字 畢書
  • 日漫裡霸氣的人物名,有人叫一方通行,還有人叫一級天災!
    在日漫裡有的人物名取得相當奇怪,比如我妻由乃,我妻善逸,還有我妻草燈等,除了一些人物名取得怪之外,還有一些動漫人物名取得很霸氣。那麼日漫裡都有哪些人物名取得很霸氣呢?一方通行這個名字相信已經很霸氣了吧,但是老白髮現竟然還有人叫「一級天災」!
  • 103歲趙佗成立南越國,與漢朝均分天下,僅10萬人滅亡
    之後漢高祖劉邦不承認南越武王,直接把這一片地分給了長沙王吳芮。令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曾經秦朝用80萬才攻下的南越地區,讓劉邦的軍隊在這裡整整消耗了七年。 從此漢朝正式認可了,南海、象、桂林歸趙佗所有。
  • 女裝哆啦A夢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我仿佛之前聽了個假版本?
    女裝哆啦A夢講牛郎織女的故事,我仿佛之前聽了個假版本學校的同學在談論星座的故事,大雄卻把「星座」聽成了「正坐」,還被嘲笑不知道牛郎織女的故事。博學的哆啦A夢決定給大雄講一講牛郎織女的故事。在哆啦A夢版本的故事中,哆啦A夢扮演織女,大雄扮演牛郎。
  • 漠北之戰後,漢朝和匈奴打算坐下談一談
    漢朝方面,也打不動了。多年客場作戰,人員方面,因漢帝國人口眾多,或者還有拼下去的潛力,但後勤保障方面,國庫的錢、糧卻已經花得所剩無幾了。打不動了,那就坐下來談談。趙信向伊稚斜單于建議,重新派出使者婉言好詞請求同漢朝恢復和親之策。聽起來不錯,匈奴主動求和哦!如果是大宋,那一定就應了。
  • 為避諱皇帝的朱姓,明朝不準把豬叫「豬」,那後來改叫了什麼?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無盡我們習以為常的一些詞語之最初的時候並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古代嚴厲的封建制度制約之下,很多詞語都改掉了,世世代代傳承下來也便叫習慣了。如果現在回過頭來看以前原來的樣子,反而不習慣了,在古時候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 男孩聽媽的話叫「媽寶男」,無論對錯都聽媽的女孩叫什麼呢?
    男孩聽媽的話叫「媽寶男」,女孩聽媽的話,就是懂事孝順,無論對錯都聽媽的女孩叫什麼呢?小武:之前我想帶她去爬了一次山,想帶她看一次日出,但她還是一如既往的報備行蹤,她媽就極力勸阻,說爬山太危險,山上落石太多。所以本來準備好的一切,跟著希望一起泡湯,我也只能附和的她說,好吧,危險就不去了!但之後我說帶她去看一次油菜花,這下應該不會有什麼危險了吧?但她媽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說開車上高速就要4個小時,高速出事的不少,還是不去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