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網絡上,常常能看到認為漢人缺乏擴張意識的觀點,認為元清這兩個少數民族王朝因為不受這種缺乏擴張意識的思想的束縛,因此在開拓中國領土上居功至偉,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當然必須承認少數民族王朝對於擴張上有貢獻,但如果因此認為漢民族就缺乏擴張開拓意識,那就是根本的非此即彼了。事實上,漢民族的領土開拓,在積極性強烈的基礎上,也擁有極度務實的特點。而少數民族政權擴張的土地能夠保留,也是由於漢民族的務實特質的結果,君不見,蒙古民族亦曾在中西亞、北亞擴張,而金帳汗國、伊利汗國,今又何在?
論漢民族早期的擴張,功最大者無過於漢武帝,平閩越、滅南越、服夜郎、收滇雲、吞朝鮮、定河套、取河西、開西域,基本框定了後世中國的輪廓,堪稱是:有一位老人,在大漢的四境上劃了一個圈……但從上圖也能看出,漢朝對於南方領地的控制是極為薄弱的,有大量大大小小的獨立或半獨立政治實體未曾消化。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後世,那麼獨立建國的絕不只是區區一個交趾了(事實上雲南也曾獨立為南詔、大理數百年時間,才被收復)。
由於漢人注重農耕,其領土國家而非霸權國家的意識隨著耕地的延伸,是越來越清晰的,因此也逐步形成強烈的國族意識。同時,缺乏騎兵使得漢民族極度注重以地理維持的天然邊界。譬如狄仁傑就曾對武則天上書說:「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這種強調地理邊界的觀點,常常被攻訐為漢民族保守缺乏擴張意識的表現。然而注重地理邊界,可以極大降低邊防的軍事維持成本,顯然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
與此同時,地理邊界就是一成不變的嗎?非也,非也,事實上漢民族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力的進步,會一步步擴大開墾範圍,將地理邊界之外名義上服膺的異族逐步同化,再依託於新的天險,形成新的地理邊界。這裡就必須提到除了國族意識之外,華夷之辨的另外一項重要內涵,即「以夏變夷」。基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漢民族擁有向周邊名義上附庸於華夏帝國的地區開拓的權利。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退者必斬,一戰滅三十萬麓川軍,大明沐英平西南靠的不僅是三段擊》當中,我們講述了明初的定邊之戰。元王朝雖然平定了雲南,但後來麓川王國崛起並從元朝獨立出來,不斷北上擴張佔領了半個雲南,這時候向東南流入越南北部的紅河(元江),及其兩岸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就成為華夏帝國和外夷之間的地理分界線。
然而麓川畢竟獨立後名義上維持了對元朝的朝貢關係並被明朝繼承,這就成為明朝粉碎其霸權的突破口,在定邊之戰以少勝多打垮麓川之後,明朝不斷強化對其控制,對麓川地逐步析分,並通過遷入漢族移民來強化對滇南的控制。到明朝末年,雲南的漢人比例超過50%,正式成為漢地十八省之一。
而華夏帝國與外夷之間的新邊界,則是通過明緬戰爭而清晰起來的滇西南八關體系,將雲貴高原和緬北高原分隔開來(後來由於貢榜王朝的侵蝕和英國的侵略,對東南亞經營不上心的清朝丟了八關中的四個,關於清朝連主動希望回歸中國的木邦都拒絕接納,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木邦歸誠,緬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應卻讓人心寒齒冷》)。顯然,新的天險成為了新的邊界,這種開拓意識更近代化,而遊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的馬蹄所踐皆為疆土的觀念,與當代領土觀並不相契合。
將漢民族的農耕領地在與少數民族的拉鋸中向外擴展,這是領土開拓的外延。而對內部獨立半獨立政治實體的經略,則是領土控制的內涵性強化。譬如元朝的貴州,朝廷能有效控制的不過貴陽孤城為樞紐的苗疆走廊,在明朝初期的狀態都是「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
然而到明朝末期就完全不一樣了,盤踞於貴州的安田宋楊四大土司中,播州楊、思州田、水東宋被明王朝徹底消滅,水西安也被重創元氣大傷,損失泰半領地只能龜縮在極險峻的高山當中,貴州基本被朝廷所控制,為清王朝留下了一個非常穩定的貴州省。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畫像事實上,唐王朝不僅對外邊功赫赫,在消滅獨立半獨立政治實體上也非常熱衷。唐朝之前,華夏王朝對於福建的控制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平原,內部山地多為山越所據。初唐的陳政、陳元光祖孫數代開拓並世守漳州,戍閩開漳,使昔日蠻荒之地,漸成文明之邦,為福建大地的華夏化做出極大貢獻,至今為福建人所懷念。
而武力孱弱的宋朝,在經營西南上也頗有成效,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清平樂》狄青下線,最大戰績是平小小廣西叛亂?儂智高大南國了解下》就提到,狄青平南之前,華夏王朝對於廣西的控制也是比較孱弱的,經過平南之戰,更多漢族移民湧入,中央王朝對廣西控制力增強,廣西才逐步納入漢地十八省的行列。
毋庸置疑,如果只有軍事擴張而沒有一代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經略,很多領土根本不可能守住,漢朝以來雲南的多次脫離(最後的一次是麓川王國從元朝獨立出來),就是其同化程度和實控程度不足的結果。而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也正是由於清末大量漢人的湧入,才能被中國穩固控制的。在《一仗都沒打,為何清朝拱手就把外東北送給沙俄?真正原因是防漢人》一文當中,有讀者質疑,認為如果是漢人王朝繼承大明,如李自成的大順,其進取意識不會太高,不會去消化黑龍江、吉林乃至外東北。筆者在此指出,明朝對於西南消化程度的高度強化,已經為後世王朝留下一個非常好的基本盤,如果我們考慮到連宋朝都會去平定半獨立政治實體來擴大中央政權的實控領域,認為大順假設能繼承大明,而絲毫不對外作開拓,根本是不可能的。在人口增加的壓力下,無疑首當其衝的就是在高產作物普及之後適合大規模開墾的東北平原和內蒙古,而燧發槍的推廣,將使得這個進程更加容易。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辰昕之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