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缺領土擴張意識?從漢朝到明朝,中華特色「自古以來」了解下

2021-01-12 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在網絡上,常常能看到認為漢人缺乏擴張意識的觀點,認為元清這兩個少數民族王朝因為不受這種缺乏擴張意識的思想的束縛,因此在開拓中國領土上居功至偉,是不是這樣呢?

我們當然必須承認少數民族王朝對於擴張上有貢獻,但如果因此認為漢民族就缺乏擴張開拓意識,那就是根本的非此即彼了。事實上,漢民族的領土開拓,在積極性強烈的基礎上,也擁有極度務實的特點。而少數民族政權擴張的土地能夠保留,也是由於漢民族的務實特質的結果,君不見,蒙古民族亦曾在中西亞、北亞擴張,而金帳汗國、伊利汗國,今又何在?

論漢民族早期的擴張,功最大者無過於漢武帝,平閩越、滅南越、服夜郎、收滇雲、吞朝鮮、定河套、取河西、開西域,基本框定了後世中國的輪廓,堪稱是:有一位老人,在大漢的四境上劃了一個圈……但從上圖也能看出,漢朝對於南方領地的控制是極為薄弱的,有大量大大小小的獨立或半獨立政治實體未曾消化。如果這種狀態一直持續到後世,那麼獨立建國的絕不只是區區一個交趾了(事實上雲南也曾獨立為南詔、大理數百年時間,才被收復)。

由於漢人注重農耕,其領土國家而非霸權國家的意識隨著耕地的延伸,是越來越清晰的,因此也逐步形成強烈的國族意識。同時,缺乏騎兵使得漢民族極度注重以地理維持的天然邊界。譬如狄仁傑就曾對武則天上書說:「東距滄海,西隔流沙,北橫大漠,南阻五嶺,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這種強調地理邊界的觀點,常常被攻訐為漢民族保守缺乏擴張意識的表現。然而注重地理邊界,可以極大降低邊防的軍事維持成本,顯然更有利於國家的發展和穩定。

與此同時,地理邊界就是一成不變的嗎?非也,非也,事實上漢民族隨著人口的增長和生產力的進步,會一步步擴大開墾範圍,將地理邊界之外名義上服膺的異族逐步同化,再依託於新的天險,形成新的地理邊界。這裡就必須提到除了國族意識之外,華夷之辨的另外一項重要內涵,即「以夏變夷」。基於「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觀點,漢民族擁有向周邊名義上附庸於華夏帝國的地區開拓的權利。

在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退者必斬,一戰滅三十萬麓川軍,大明沐英平西南靠的不僅是三段擊》當中,我們講述了明初的定邊之戰。元王朝雖然平定了雲南,但後來麓川王國崛起並從元朝獨立出來,不斷北上擴張佔領了半個雲南,這時候向東南流入越南北部的紅河(元江),及其兩岸的哀牢山和無量山就成為華夏帝國和外夷之間的地理分界線。

然而麓川畢竟獨立後名義上維持了對元朝的朝貢關係並被明朝繼承,這就成為明朝粉碎其霸權的突破口,在定邊之戰以少勝多打垮麓川之後,明朝不斷強化對其控制,對麓川地逐步析分,並通過遷入漢族移民來強化對滇南的控制。到明朝末年,雲南的漢人比例超過50%,正式成為漢地十八省之一。

而華夏帝國與外夷之間的新邊界,則是通過明緬戰爭而清晰起來的滇西南八關體系,將雲貴高原和緬北高原分隔開來(後來由於貢榜王朝的侵蝕和英國的侵略,對東南亞經營不上心的清朝丟了八關中的四個,關於清朝連主動希望回歸中國的木邦都拒絕接納,詳見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木邦歸誠,緬甸北部高原唾手可得,乾隆的反應卻讓人心寒齒冷》)。顯然,新的天險成為了新的邊界,這種開拓意識更近代化,而遊牧民族或者漁獵民族的馬蹄所踐皆為疆土的觀念,與當代領土觀並不相契合。

將漢民族的農耕領地在與少數民族的拉鋸中向外擴展,這是領土開拓的外延。而對內部獨立半獨立政治實體的經略,則是領土控制的內涵性強化。譬如元朝的貴州,朝廷能有效控制的不過貴陽孤城為樞紐的苗疆走廊,在明朝初期的狀態都是「蓋貴州乃古羅施鬼國,地皆蠻夷,山多箐穴,水不涵汀,土無貨殖,通計民屯僅十四萬石,為天下第一貧瘠之處,官戎歲給全仰於湖廣、四川二省,蓋本非都會之地,從古不入版圖。我朝但因雲南而從此借一線之路以通往來,一線之外,悉皆夷峒。」

然而到明朝末期就完全不一樣了,盤踞於貴州的安田宋楊四大土司中,播州楊、思州田、水東宋被明王朝徹底消滅,水西安也被重創元氣大傷,損失泰半領地只能龜縮在極險峻的高山當中,貴州基本被朝廷所控制,為清王朝留下了一個非常穩定的貴州省。

▲唐代開漳聖王陳元光畫像事實上,唐王朝不僅對外邊功赫赫,在消滅獨立半獨立政治實體上也非常熱衷。唐朝之前,華夏王朝對於福建的控制主要集中於東南沿海平原,內部山地多為山越所據。初唐的陳政、陳元光祖孫數代開拓並世守漳州,戍閩開漳,使昔日蠻荒之地,漸成文明之邦,為福建大地的華夏化做出極大貢獻,至今為福建人所懷念。

而武力孱弱的宋朝,在經營西南上也頗有成效,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清平樂》狄青下線,最大戰績是平小小廣西叛亂?儂智高大南國了解下》就提到,狄青平南之前,華夏王朝對於廣西的控制也是比較孱弱的,經過平南之戰,更多漢族移民湧入,中央王朝對廣西控制力增強,廣西才逐步納入漢地十八省的行列。

▲狄青平南

毋庸置疑,如果只有軍事擴張而沒有一代代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經略,很多領土根本不可能守住,漢朝以來雲南的多次脫離(最後的一次是麓川王國從元朝獨立出來),就是其同化程度和實控程度不足的結果。而新疆、內蒙古、黑龍江、吉林,也正是由於清末大量漢人的湧入,才能被中國穩固控制的。在《一仗都沒打,為何清朝拱手就把外東北送給沙俄?真正原因是防漢人》一文當中,有讀者質疑,認為如果是漢人王朝繼承大明,如李自成的大順,其進取意識不會太高,不會去消化黑龍江、吉林乃至外東北。筆者在此指出,明朝對於西南消化程度的高度強化,已經為後世王朝留下一個非常好的基本盤,如果我們考慮到連宋朝都會去平定半獨立政治實體來擴大中央政權的實控領域,認為大順假設能繼承大明,而絲毫不對外作開拓,根本是不可能的。在人口增加的壓力下,無疑首當其衝的就是在高產作物普及之後適合大規模開墾的東北平原和內蒙古,而燧發槍的推廣,將使得這個進程更加容易。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辰昕之塵,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

相關焦點

  • 元朝時,漢人排第三,在漢人之下還有南人,那麼,南人是什麼人?
    另外,元朝退出中原後的北元政權,一直持續到了1402年。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元政權。在元朝統治時期,國家領土包括新疆、西藏、雲南、東北、臺灣和南海諸島等。根據史料記載,元朝疆域最東邊能夠到達遼寧,最西邊能夠到達流沙,北面越過陰山,南面則越過了海表,堪稱地大物博,就連漢朝和盛唐都比不上它。
  • 明朝的很好看,漢朝的也太醜了
    現代的妝容頂多是有咬唇妝,或者是點綴唇珠類妝容的畫法,但是古代的女子唇型變化千變莫測,每一種都代表著不一樣的氣質與風韻,每朝每代都有不一樣的特色。對於她們而言,畫口紅不僅僅是單純的把嘴巴給塗成紅色,而是像一隻畫筆一樣,在嘴唇上勾勒出各種各樣的形狀,蘊含著她們內心的豐富情感。
  • 「胡人」稱謂的演變,敵人變朋友,漢朝的胡人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前言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體是由發源於中原地帶的"漢人"組成。"漢"這一概念,是在漢朝建立之後才開始出現的。在先秦時期,我們自稱"華夏"或者"諸夏"。對於異域的了解,在"華夏中心說"的概念影響下,人們認為"四方皆蠻夷"。因此,華夏民族在漢代以前,對異域的面貌並不熟悉。儘管如此,先民對異域仍然有著一定的好奇。
  • 「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漢朝憑什麼喊出這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
    而漢朝確實讓我們倍感自豪的朝代,在那個年代,曾喊出一句名揚天下的豪言壯語「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曾讓漢武帝時期的軍人,百姓都感到國家的強盛。即使現在,這句話也讓我們感到驕傲,而現在演變成「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更是現代社會軍人的職責。這話在吳京導演的《戰狼》裡出現過,當旅長說出那一刻,心都熱血了,領土的聖神不容外國人侵犯。那當初漢朝憑什麼底氣喊出這句話?
  • 明朝疆域有多大?自欺欺人又出笑話的一件事!
    ,某一個皇帝在位的時候,明朝在這一地區建立了自己的統治,隨後不久就失去了,如果不考慮地區,不考慮時間,不考慮時代,而是將曾經佔領過的地方都算作明朝疆域的話,明朝也沒有資格說自己佔領了4800萬領土。    還有一點被很多明粉忽略的惡意刪除的就是他們將疆域和領土兩個概念相混淆,在古代中國有自己的勢力範圍被稱作疆域,它的直接定義簡單來說就是自己的軍隊和行政曾經到過哪裡哪裡
  • 越南曾在中國直接統治下千年,什麼時候成為藩屬國的?
    很多人都認為越南在古代一直是中國的藩屬國,只是到了清朝時期才變成法國殖民地,爾後才獨立出去的,實際上不是的,現在越南的領土,中北部地區有長達千年的時間是中國統治的,越南也承認這段歷史,在越南的歷史上,這段歷史時期叫做北屬時期。
  • 劍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被稱為「百兵之王」
    「百金戰袍雕鶻盤,三尺劍鋒霜雪寒」,劍這種兵器自古以來就被中華民族賦予了特殊的含義,被稱為「百兵之王」。自先秦以來,劍就被作為一種重要的兵器而運用到戰爭之中,並作為一種重要武器而大量裝備。但是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劍似乎自漢代以後就逐漸離開了金戈鐵馬的戰場,取而代之的則是以環首刀為代表的單手刀,如很多人津津樂道的「唐刀」也是由其發展而來,那麼事實到底如何呢?
  • 書訊| 連瑞枝《僧侶·士人·土官: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書訊 | 連瑞枝《僧侶·士人·土官:明朝統治下的西南人群與歷史》 2020-12-15 14: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一小國強佔中國20萬領土,卻帶來長達70年內戰,如今貧困潦倒!
    中國自古以來就非常強大,在古代有很多的附屬國,這些附屬國每一年都會給中國進貢。 目的就是為了讓中國保護他們,避免別的國家來侵佔。 雖然這些附屬國是真心想讓中國來保衛,但是也不乏一些附屬國開始有反叛之心。
  •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龍脈一說,那麼什麼是龍脈
    黃帝的龍脈在中原黃河流域,大禹的龍脈在四川汶川縣的九龍山,商朝的龍脈在黃河流域,周朝的龍脈在岐山,鳳鳴岐山;秦朝的龍脈在鹹陽,漢朝的龍脈在劉邦的,出生地沛縣;西晉的龍脈在河內,隋朝的龍脈在弘農。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在開封,鞏義,洛陽一帶;元朝的龍脈在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在安徽鳳陽,清朝的龍脈在長白山。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體現中華民族認同
    難道先哲孔子只是漢人的嗎?不,他屬於整個中華民族。中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縱然民俗不同、服裝不同、口音不同,然而都會有一個如斯向上升華的向度。在統一的文化精神之中,保持著各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與側重點,在文化精神上是共同性,在表現形式上是多元性,這就是宋明理學中所說的「理一分殊」。中國人很早就從哲學上體會到「理一分殊」「多元一體」的道理了。
  •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明朝沒割一次地,為何還是丟了領土
    之所以遷都的原因要追溯到歷代帝王統治者的「中原本位」的傳統,華夏文化的發端就是今天的中原,晉豫陝一帶,在明朝之前的大統一王朝,包括了盛極一時的遼朝、西夏等,它們的京城都位於北方。那麼政治經濟的重心是什麼時候開始逐漸遷移到南方的呢?東漢末年,天下三分,我國的歷史開始了漫長而又動蕩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戰亂的頻發,世家大族和百姓都舉足南遷到長江以南一帶。這便是之後的「衣冠南渡」。
  • 辮子是滿清對付漢人最厲害的招數:1645年7月21日清朝頒布剃髮令
    滿清對於漢人的統治為什麼能維持200多年,而蒙古人不到100年就被趕跑了?究其根本來說,蒙古人沒有實行漢人的統治方法。滿清時代,雖然搞了八旗制度,滿漢隔離政策,但中國大體還是明朝的制度,沒什麼區別。比如《元典章》規定蒙古人殺死漢人,只需仗刑五十七下,付給死者家屬燒埋銀子;然而漢人毆死蒙古人,則要處以死刑,並"斷付正犯人家產,餘人並徵燒埋銀"。伯顏時期奉行蒙古人至上的極端政策,甚至規定:蒙古、色目毆漢人、南人,不得回手。而滿清則有很大不同,至少沒有搞出這種荒唐的政策。
  • 中華?大清國?大清帝國?
    中國,中華大清國,大清、大清國,大清帝國,中華,這幾個名字幾乎是串著用的。康熙二十八年,為了解決沙俄向東擴張而引發的邊界爭端,清朝和沙俄籤訂了具有現代國際法性質的邊界條約,即《尼布楚條約》。」的稱呼,而結尾卻戲劇性地註明了「中華」,說明當時「中華」也加入了混用的隊伍。
  • 原來是他第一次稱中國為「中華」,那「中華」到底是什麼意思?
    在史料中並沒有查到秦始皇給中國取名「中華」的相關記載,所以,秦始皇是否給中國取名「中華」一事無法確認。最早可查的「中華」能夠查到的「中華」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中。當時,五胡亂華,西晉滅亡,東晉偏安江南,桓溫希望北伐收復舊都洛陽,就上疏:「彊胡陵暴,中華蕩覆,狼狽失據」。
  • 明朝皇帝姓朱,那百姓叫豬什麼?
    蘇軾曾經說過:豈知泉下有豬龍,臥枕雷車踏陰軸。蘇軾是我國宋朝時期的大詞人,同時對於烹飪也很有造詣,東坡肉的主要食材就是豬肉,直到現在這道美食還十分受推崇。中國人又比較喜歡製作美食,豬肉在中國人的餐桌上可以做出不同的美味來。公元3000年之前,豬就已經被原始中國人馴服,成為了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