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第二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 李富升
1、病例情況
患者為女性,71歲,檢查指標:Hb:118g/L,HCT:35.4%,PLT:338×10^9,PT:10.3s,APTT:22.0s,TT:21.2s,Fbg:3.56g/L,臨床診斷膽囊腫大伴結石,血型為A型,抗篩結果(-),反定型O型管(+),病人預定輸血量紅細胞懸液2單位。
2、病例分析
在輸血科手工做病人ABO血型反定型時,肉眼觀察此人反定型O管為凝集,鏡下觀察確定此病人反定型O管為凝集,而病人用血型儀器做出的抗篩結果為陰性。眾所周知,O型紅細胞上沒有A、B抗原,所以一般情況下,正常人的反定型O管應該為不凝集的,陰性。因此,開始做實驗尋找凝集原因之所在。
第一步,懷疑是玻璃管不清潔或人為加錯試劑等因素造成的:
因為玻璃管不清潔會導致反定型O管凝集,人為加錯試劑也可能會導致凝集等等。於是設置正常人標本為對照實驗,取4根用生理鹽水反覆清洗乾淨的試管,編號1號、2號、3號、正常管,(1、2、3號管為該病人血清標本管,作為相同條件下的重複試驗;正常管為正常人血清標本管,作為陰性對照),然後吸取該病人血清和正常人血清2滴到相應試管中,加入一滴ABO反定型O型紅細胞試劑,作反定型O管,混勻,3300rpm/s離心15s,混勻,肉眼觀察,病人反定型O管為凝集,而正常人反定型O管為陰性(結果如圖1、2)。
因此可初步排除因玻璃管管壁有異物和人為操作失誤而導致凝集。
圖1 圖2
第二步,懷疑病人血清中存在不規則抗體:
此時室內溫度為25℃,將病人和正常人ABO反定型O管放入37℃溫水中,溫浴10min,然後肉眼觀察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全部消失,取少量試管標本鏡下觀察,僅存在非常少量凝集(如圖3、4),正常人標本試管肉眼觀察和鏡下觀察結果都為陰性。再將病人和正常人反定型O管放入4℃冰箱中冷藏10min,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正常人標本結果仍為陰性(如圖5)。再三重複第二步驟實驗,仍是37℃左右時,病人反定型O管變為不凝集,轉入4℃環境時,反定型O管凝集。
因此判斷病人血液中含有與O型紅細胞結合的冷凝集素。
圖3 圖4 圖5
另外,此次能夠引起病人反定型O管凝集的條件還有:
①. ABO反定型試劑是保存在4℃冰箱中,所以為病人標本反定型O型實驗提供了冷環境。
②. 實驗環境溫度為室溫,約為25℃,同樣為冷凝集素提供了相對冷環境。
3、知識拓展與總結
冷凝集是IgM型完全抗體,在低溫時可使自身紅細胞、O型紅細胞、同型的紅細胞發生凝集。凝集的高峰在0-4℃,當溫度回升到37℃時凝集消失。
正常人血清中抗紅細胞抗原的IgM冷凝集素效價<1:32。
冷凝集素主要引起冷凝集素症候群,導致自身免疫性血管外溶血,患者冷凝集素實驗為陽性,抗體效價>1:40。病發常見於寒冷季節,中老年人、女性患者多見。多繼發於支原體肺炎、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淋巴組織增生性疾病等。臨床症狀為:貧血、黃疸,患者寒冷時,因紅細胞大量凝集而出現微循環障礙,出現手足發紺,復溫後可消失。
4、輸血注意事項
(1).當病人血中含有冷凝集素,交叉配血時,因為供血者的標本是保存在4℃冰箱的,所以交叉配血的試管應該放入水浴箱中溫浴10min後再鏡下看結果。
(2).向此類病人輸血時,應將供血者的血液37℃保溫,再進行輸入,防止冷凝集反應,導致溶血性貧血。
面對臨床輸血,做血型鑑定時,能夠引起實驗凝集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血清中存在不規則抗體和冷凝集素、異常的血漿蛋白、纖維蛋白原等等,所以我們進行血型鑑定和交叉配血時,要做到仔細、謹慎,還要做到結果的正確,給病人營造一個安全放心的輸血科。
檢驗視界網微信平臺獨家首發,轉載請註明來源及作者!
點擊標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