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11月26日,新浪2020中國教育盛典暨新浪教育20周年慶典在北京舉行。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魏坤琳在慶典上作了題為「教育就是改變大腦的過程」的主題演講。在他看來,教育是縱貫一生的過程,是人們不斷認識自己的大腦、改變自己的大腦的過程。
上了某「大腦」電視節目以後,魏坤琳經常被人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能不能教我開發一下我孩子的大腦,讓他變得更聰明一點?」
魏坤琳的回答出人意料:「什麼是開發大腦?我都不太清楚你說什麼。」
在他看來,一個壞消息是,科學家至今尚未找到任何一種機器可以給大腦一個刺激,來讓人類變得更聰明,也沒有任何藥物能做到這一點。一個好消息是,教育、讀書、學習,每一天都在改變人類的大腦,這就是「開發」大腦——沒有別的途徑。
「我對市面上很多人自稱的右腦開發、全腦開發很無奈,很多時候他們是利用腦科學的噱頭,(這些所謂的開發)其實還不如回到教育本身,每一天你自己的學習,就是在改變自己的大腦。」魏坤琳說。
在他看來,腦科學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進行教育。
比如,他常常被問到的問題,並非學習方法的問題,而是「我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麼辦?」「孩子不知道怎麼安排時間怎麼辦?」「孩子拖延怎麼辦?」「孩子短視頻上癮怎麼辦?」「孩子遊戲成癮怎麼辦?」
在魏坤琳看來,這些問題,其實都可以用腦科學來解答,很多時候,人類高估了大腦的能力,高估了人類自律的能力。
他說,人們首先要認識到大腦的局限,認識到人類自律的困難。面對碎片化的信息,面對流媒體的誘惑,人們其實沒有那麼厲害,人們的注意力也非常有限,大腦裡沒有一個像時鐘一樣的器官,來告訴人類現在是幾點幾分,於是,時間經常就這樣流逝了。
「如果更多的人了解腦科學,了解我們大腦的特點,他們可能會用一些外在的工具,用一些基於腦科學的方法來幫助孩子『抓回』他的注意力,幫他塑造自律,幫助他克服拖延症。」魏坤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