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夢見「三馬同食一槽」 懷疑司馬懿有野心

2020-11-25 中國新聞網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晉武帝司馬炎。

  本版文字:鍾葵(除署名外)

  中國歷史上逼主篹位者從來都不乏其人,而且各有各的手段,王莽篡漢是依靠外戚勢力登上權力頂峰,利用假謙虛欺騙世人,而一旦得勢後便露出豺狼真面目,肆無忌憚地將漢家山據為己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掃除群雄,統一北方,擁有大半個中國。他雖有廢漢自立之心,但始終不敢邁出這一步。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知道皇帝的寶座自己不能坐,改朝換代的事只能留給下一代去完成,所以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丕當然知道父親的意圖,當曹操一死,便迫不及待地要漢獻帝行禪讓之禮了。

  司馬懿比曹操更沉得住氣,他的野心比曹操隱藏得更深。如果曹操不是驗證他有「狼顧」之相,不是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絕對不會懷疑他有野心。然而歷史往往出現驚人的巧合,司馬氏不僅相繼專擅曹魏朝政,而且最終還取代了曹魏政權。

  司馬氏篡魏

  少有奇節聰亮明允

  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司馬懿,字仲達,漢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是京兆尹司馬防的第二子,生於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0多歲,比曹丕大幾歲。《晉書》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當時的南郡太守楊俊很會看人,他見司馬懿年紀輕輕便胸懷大志,認為他是「非常之器」。尚書崔琰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是好朋友,他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聽說司馬懿是個人才,便派人請他出來做官。司馬懿見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對他的所作所為並不認同,「不欲屈節曹氏」,便假稱患風癱病,拒絕應聘。曹操懷疑司馬懿裝病,派探子晚上暗中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司馬懿知道曹操多疑,一定會派人查看虛實,便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探子見司馬懿一直沒起床,便回去報告說司馬懿確實患了風癱病。

  但曹操還是不相信司馬懿真的得了風癱病。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三公官,自為丞相,獨攬大權。他把當時朝廷文武精英都網羅到丞相府,以崔琰為丞相東曹掾,毛玠為丞相西曹掾。並任命司馬朗為主簿,司馬懿為文學掾。為防止司馬懿再次稱病不應聘,曹操對前往招聘司馬懿的人說:「如果司馬懿繼續躺在床上,就把他抓回來,看他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司馬懿見曹操動真格,心中害怕,只好乖乖地就職應聘。

  跟隨曹操南徵北戰

  屢出奇謀克敵制勝

  司馬懿應聘後,曹操叫他平時伴隨太子曹丕左右,協助太子處理政務。由於司馬懿能力出眾,不久就升為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府主簿。在跟隨曹操南徵北戰的過程中,司馬懿顯露出不凡的軍事才能。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攻打割據漢中的張魯,進軍至陽平時,張魯之弟張衛率數萬人拒關堅守,因陽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曹操一籌莫展。眼見士卒死傷甚多,糧草所剩無幾,曹操下令部隊撤退。沒想到晚上撤退時前軍迷路,誤入張衛軍營,營中士兵大驚退散,曹操趁亂進兵攻打張衛,張衛猝不及防,連夜逃走。張魯聽說陽平已失,也放棄南鄭逃往巴中,把漢中拱手讓給曹操。

  此時劉備剛佔據益州不久,正和孫權為爭奪荊州鬧得不可開交。漢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曹操佔領漢中,蜀中人人自危。

  司馬懿認為這是奪取益州的好時機,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但曹操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七日後,從蜀地投降過來的人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曹操深感後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包圍襄陽、樊城,于禁等七軍被淹,許都受到威脅,曹操打算遷都避其鋒芒。此時已升任丞相軍司馬的司馬懿和西曹屬蔣濟勸阻說:遷都既讓敵人看出我們虛弱的一面,又使淮水、漢水一帶的人民恐懼不安,因此並非良策。孫權和劉備外親內疏,關羽得勝,孫權一定不高興,如果派人勸孫權出兵襲擊關羽的後方,這樣襄樊之圍就可不戰自解。曹操接納了他們的意見。不久,孫權派大將呂蒙西襲公安、江陵。關羽還救,兵敗被殺,襄樊之圍隨之而解。

  「雄豪志」被人察覺

  「狼顧」相引人猜忌

  三國時期烽煙四起,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土地荒蕪。司馬懿在擔任魏太子中庶子和丞相軍司馬期間,「每與大謀,輒有奇策。」考慮到當時糧食供應不足,司馬懿提出軍隊和國家應以食為先,建議且耕且守,實行軍屯。

  司馬懿對曹操說:「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曹操不僅是軍事政治上的奇才,在知人識人方面也很有眼光。史籍稱他「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對於足智多謀、胸懷大志的司馬懿,他既欣賞他的才能,又心存猜忌。

  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魏武(曹操)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由此可知,曹操猜忌司馬懿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察覺他有「雄豪志」,擔心子孫後代駕馭不了他;二是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謂「狼顧」之相就是行走向後望時頭動身不動;三是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司馬姓有「馬」字,「槽」與「曹」同音,這個夢有司馬氏吃掉曹氏的寓意。曹操感到這是個不祥之兆,所以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打算除掉他。但曹丕對司馬懿十分信任,並沒有將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反而處處保護司馬懿。司馬懿也覺察到曹操對他有疑心,更加勤於職守,日以繼夜地工作,事無大小親力親為,這才逐漸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於洛陽,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十月,曹丕使群臣逼漢獻帝行禪讓之禮,正式登上皇位,是為魏文帝,曹丕先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魏文帝親徵吳國,委任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領兵五千,留鎮許昌。魏文帝臨終前,司馬懿與中軍大將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共同輔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同樣對司馬懿深信不疑,對他委以重任。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詔司馬懿率所部屯宛城(今河南南陽),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從此,司馬懿成了掌握實權的一方統帥。

  不久,新城郡太守孟達叛魏降蜀,司馬懿一面寫信穩住孟達,一面潛軍進討,晝夜兼行,八日至上庸城(新城郡治所)下,十六日而滅孟達。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司馬懿升任大將軍。

  這時蜀國丞相諸葛亮與吳國聯合,不斷出兵攻魏,嚴重威脅魏國西部地區的安全。明帝命令司馬懿駐紮長安,統領關隴諸軍對抗諸葛亮,因御蜀有功,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被升為太尉,成為全國的軍事首腦。

  公元238年,明帝死,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受遺詔輔佐8歲的少帝曹芳。曹爽想專制朝政,使魏帝下詔遷司馬懿為太傅,獨攬尚書臺大權。但曹爽既無軍事才能也無政治才能,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魏太后於永寧宮,直接把魏帝控制在手中。司馬懿故伎重施,稱病不出,暗地裡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公元248年,曹爽心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借辭行來觀察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假裝病危,令兩婢扶侍,衣服也拿不住,吃粥流滿胸前,氣喘不已,言語錯亂。李勝告訴曹爽:「司馬懿快要死了,不足為慮。」故曹爽由此放鬆了警惕。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隨魏帝謁明帝高平陵,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等罪名,廢黜曹爽兄弟,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就這樣,魏國的軍政大權從此落入司馬懿之手。

  「三馬同槽」成現實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死,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執政。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的大兒子,沉毅多謀,也善用兵。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和國舅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發動政變,欲以夏侯玄代司馬氏執政。司馬師得到消息後逮捕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誅其三族,並逼曹芳廢張後,司馬師擔心曹芳報復自己,便先下手為強,逼太后廢掉曹芳,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擁曹派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矯太后令移檄郡國,起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令弟弟司馬昭鎮守洛陽,親統十萬大軍討伐,毋丘儉敗死,文欽逃奔吳國。

  司馬師返回許昌後病危,司馬昭從洛陽前往許昌探望。司馬師死後魏帝命司馬昭留鎮許昌,司馬昭採用傅嘏、鍾會之策,擅自率軍而還,至洛陽後進位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號大都督,奏事不名。這時徵東將軍諸葛誕勾結吳國,舉兵造反。司馬昭即挾魏帝、太后東徵打敗叛軍,誅諸葛誕三族。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馬昭進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與親信賈充等人謀劃禪代。曹髦見王室威權日去,頗不甘心,一日,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沈、王業立即向司馬昭報告,當曹髦率殿中宿衛等進攻相國府時,被賈充部將成濟所殺。當時朝野震動,議論紛紛,尚書左僕射陳泰等人要求斬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不許,乃歸罪於成濟而誅之。這時司馬昭不敢公然篡位,迎立十四歲的常道鄉公曹奐為帝。

  為了樹立威望,司馬昭決定完成統一大業,他認為吳國實力相對較強,決定先平弱小的蜀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兵十八萬,令鍾會、諸葛緒、鄧艾兵分三路進攻蜀國。十一月,鄧艾軍至雒縣(今四川廣漢西北),劉禪投降,蜀亡。鹹熙元年(公元264年),進封司馬昭為晉王,並以其子司馬炎為副相國,晉世子,正當司馬昭準備取代曹魏稱帝時,不料於次年八月死去。司馬炎繼位為相國、晉王。十二月,他仿效漢魏故事,逼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晉朝第一位皇帝。

  

相關焦點

  • 曹操臨終前夢見三馬吃草 本以為是馬超父子 30年後謎底才被揭開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重,臨終前夜突然夢見「三馬同槽而食」,也就是三匹馬在一個食槽裡吃草料。這個夢也讓曹操起了疑心,他剛開始認為這三匹馬就是馬騰、馬超父子和馬岱,但是馬騰早就去世了,所以他並沒有放在心上。
  • 曹操夢到三馬同槽,醒後殺了一個跑了一個,另一個卻奪了他的江山
    今天咱們就講一個有名的,被認為預兆成真的夢,那就是曹操夢到的三馬同槽。話說,曹操有一天做了個夢,他夢到有三匹馬在一個馬槽裡吃草。因為槽的諧音是曹,所以曹大老闆非常不爽,這是有人在薅我老曹家的羊毛啊,這要不管管恐怕要被他們吃成空曹啊。曹老闆仔細一想,這三匹馬不就暗指三個姓馬的麼?這麼一算,果然就發現了三個人,馬騰、馬超、馬岱。
  • 司馬懿73歲時夢見了什麼,因此而受驚,不久就去世了
    隱忍人生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侯並起,這些諸侯都打著平定天下的旗號到處爭奪地盤,最終三個人物脫穎而出,他們分別是曹操、孫權、劉備,他們鼎足而立,形成了三國的局勢,而此時的司馬懿只是曹操手下的一顆棋子,任憑著曹操擺布,其實司馬懿早年並不想投靠曹操,曹操屢次召他為官,他都裝病迴避,但司馬懿了解曹操的為人,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最終為了活命只能投靠曹操,投靠曹操後一直為曹操出謀劃策
  • 司馬懿回懵眼神犀利 號稱「鷹視狼顧」歷史上還有一位據此特徵
    熱播劇「軍師聯盟司馬懿」中橋段,曹操試探驗證世間傳聞司馬懿「鷹眼狼顧」一相;出自: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九十一回:「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晉書.宣帝》記載: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
  • 郭嘉臨死前勸曹操誅殺司馬懿,他是怎麼看出司馬懿有「反骨」呢?
    隨後力助曹操在 「官渡之戰」打敗了袁紹,為一統北方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同時,他極善「讀心術」。建安三年(198),劉備因為敗於呂布而「依附」曹操時,曹操對其重用有加,郭嘉卻給曹操潑冷水,直說要「軟禁」劉備,不然放虎歸山會留下大禍患。
  • 三馬同槽居然是六馬?齊聚三國殺,實力通曹到底哪家強?
    而曹老闆也曾在早年就曾夢到過「三馬同食一槽」的情景,因為「槽」字諧音「曹」字,他認為三匹馬在一個槽子裡同食,不就正是意味著要吃掉我曹家的基業嘛!作為不祥之兆,那一定要先斬草除根,以免後患。作為當時正在開拓市場的曹老闆來說,西邊的鐵騎馬騰一族迅速崛起,割據一方,和自己的夢境聯繫起來,那「三馬」不正是說的當時西涼馬家武力勇猛過人的馬騰、馬超、馬岱這三人嘛,這就是我們所謂「前三馬」的由來。
  • 石勒將曹操和司馬懿父子評價為「狐媚以取天下」
    石勒評價曹操、司馬懿父子的由來 石勒是匈奴人的奴隸,一步步走來,成為雄霸一方的皇帝,自然自視甚高。他的成功大都是戰爭中得來的,自然對以前的皇帝有自己獨到的看法。
  • 《軍師聯盟》司馬懿側室柏靈筠第幾集出場 司馬懿最愛張春華還是柏...
    曹操點名司馬防出列,要求負責京兆布防的司馬防給自己一個說法。見父親因為緊張與惶惑,難以捋直了舌頭言語,冷靜的司馬懿當即跪下替父親辯解。曹操欣賞於司馬懿的才華,隨即表示今日放他一馬,但卻拿下了司馬朗與司馬防,並且逮捕了所有官籍在漢室而非司馬府所用的大臣,交由大理寺侯審。司馬府,僥倖返家的司馬懿與司馬孚焦急於父親的狀況,同張春華商議對策。楊修獨身一人求見曹操,替父申冤。
  • 曹操做了1個奇怪的夢,算命先生只說了8字,讓曹操一生都不敢稱帝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古人是一直比較迷信的,他們以為自己晚上做夢,這是對現實的一種折射,夢裡所夢見的,可能會在現實裡實現,所以古人對夢境是非常重視的。於是後來專門有人來解夢,讓解夢成為一種職業,成為一種文化。在解夢行業裡,恐怕解夢最厲害的當屬於周工了,他還出了一本著作叫做《周公解夢》,裡面包含了各種夢境所包含的寓意。
  •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什麼官職 軍師聯盟司馬懿是怎麼死的
    《軍師聯盟》圍繞三國時代魏國大軍師司馬懿如履薄冰,謀冠天下一生的故事展開。  年輕的司馬懿原本上個膽小謹慎的書生,甚至有鷹視狼顧之相,就此回看了曹操一眼,就此結下了不解之緣。  司馬懿是輔佐了魏國三代的託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善謀奇策,多次徵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是兩次率大軍成功抵禦諸葛亮北伐和遠徵平定遼東。對屯田、水利等農耕經濟發展有重要貢獻。司馬懿怎麼死的  73歲去世,辭郡公和殊禮,葬於首陽山。
  • 曹操麾下有許多忠臣良將,為啥司馬懿奪權時,無人出面反對?
    曹操是《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在書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人物了,他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梟雄,他陰險狡詐,他自私多疑,但是同時他又有很偉大的抱負,有著很大的人格魅力,讓很多人都是非常忠心地追隨於他,對他可以說是死心塌地。
  • 司馬懿的最高職務,放現在是什麼官職?魏國的攝政王?沒這麼簡單
    曹操時期的司馬懿司馬氏是河內大族,司馬懿祖上三代都是出仕漢朝,屬於官宦世家。而擁有這樣的家世背景,最大的好處就是只要有才華,就一定不會被埋沒。當時的名士崔琰、楊俊就是在拜訪司馬家時遇到了少年時期的司馬懿,幾番交談大為驚異,稱其「絕非尋常之子」。家族背景,名士之言,讓司馬懿幾乎門都沒出,就名動一方。
  • 品三國:司馬懿一輩子忍辱負重有啥用,子孫後代有半數都死於非命
    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一起來討論一個人物,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很有計謀,輔佐曹操、曹丕,最後奪了曹氏的天下。他一輩子忍辱負重機關算盡,扶持他的兒子登上了皇位。司馬家建立了晉朝,但統治一直不穩定。而且,司馬家的子孫們裡面雖然一共出了十五個皇帝,但其中有七個死於非命,讓人不經想問,司馬懿這一輩子辛辛苦苦機關算盡到底圖了個啥?要說司馬懿,先從曹操時期說起。曹操這個人,歷史上對他的評價是奸雄。他這個人不算厚道,而司馬懿的為人,令不厚道的曹操都頗為忌憚。我們可以看出,司馬懿的心機之深。
  • 司馬懿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為何連子孫都引以為恥?
    圖片:司馬懿思考問題劇照1.對待上級首先是對待上級,司馬懿的父親是司馬防,曾經提攜過曹操,而曹操為了報曾經的知遇之恩,就想將司馬懿招到朝廷來當官。但是司馬懿以「腿疾」為由拒絕了曹操的聘書,很多人會有疑問,司馬懿為何要拒絕曹操,於他有什麼好處?
  • 司馬懿和諸葛亮誰更富智謀?前者更強,有兩件事就是明證
    但司馬懿則身處在一個「荊棘密布」的環境裡,曹操或許是因為覺察到了司馬懿的雄才大略,或許如同《三國演義》裡說的那樣,夢見了「三馬同槽」,對司馬懿始終保持著戒備甚至敵意,並特意叮囑繼承人曹丕:「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於兵權。」
  • 三國殺:貪狼吞天,「狼顧鷹視」之相的司馬懿竟是天狼星下凡?
    俗話說:相由心生,觀相之術從古至今都是一門學問。不少奇人異士都通過觀察別人的相貌而判斷其為人品性。三國時期的魏延便是因為後腦勺有反骨而遭到諸葛亮的懷疑與顧忌。最終也是在諸葛亮「鞠躬盡瘁」之後,魏延被馬岱取了首級。而在三國時期,另外一個具有奸佞之相之人也被世人廣泛知曉。不錯,此人正是司馬懿。但是同魏延相比,司馬懿卻高明許多。
  • 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楊修為什麼被曹操殺死?
    尤其是楊修猜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一軍營口令的意思,誘導夏侯惇籌備班師,由此被曹操剷除。故事雖然精彩,但曹操若以此殺人恐怕有違政治家的盛名,那麼曹操為何要殺掉楊修這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呢?出身敏感,拉攏與剷除的二選一?在歷史上,楊修的身份其實很特殊,他是弘農楊氏根正苗紅的血統,這一脈發跡於漢高祖劉邦時期,即源於「斬殺」項羽而功拜赤泉侯的楊喜。
  • 司馬懿是三國中傑出的人物,他的成功就是所謂的天時地利人和
    首先司馬懿確實是很厲害,他在三國中是軍師。司馬懿是被曹操招來的,因為曹操很想找賢才,聽說司馬懿很有才能,所以就聘請他,但是司馬懿看不清形勢,所以就拒接了他。曹操穩定北方了之後,司馬懿才出現,跟隨曹丕,曹丕也非常信任他。在諸葛亮去世後,姜維又不是司馬懿對手,所以司馬懿能掙足夠的軍功,安排自己的親信,逐漸替代終於曹魏的將士。
  • 司馬懿立遺囑,禁止子孫掃墓,過了1769年才發現真是老奸巨猾
    曹爽打壓司馬懿,司馬懿就假裝隱退,暫時的以退為進,就這樣隱退了好幾年後,乘著大將軍曹爽和小皇帝曹芳外出祭祖,在深宮中挾持郭太后,發動「高平陵之變」。 他的對手,大將軍曹爽,內有皇帝,外有精兵,本身司馬懿發動政變這就是一個風險係數很高的一個行動,曹爽身邊也不是沒有智謀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