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晉武帝司馬炎。
本版文字:鍾葵(除署名外)
中國歷史上逼主篹位者從來都不乏其人,而且各有各的手段,王莽篡漢是依靠外戚勢力登上權力頂峰,利用假謙虛欺騙世人,而一旦得勢後便露出豺狼真面目,肆無忌憚地將漢家山據為己有。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掃除群雄,統一北方,擁有大半個中國。他雖有廢漢自立之心,但始終不敢邁出這一步。在當時的形勢下,他知道皇帝的寶座自己不能坐,改朝換代的事只能留給下一代去完成,所以他說:「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曹丕當然知道父親的意圖,當曹操一死,便迫不及待地要漢獻帝行禪讓之禮了。
司馬懿比曹操更沉得住氣,他的野心比曹操隱藏得更深。如果曹操不是驗證他有「狼顧」之相,不是夢見「三馬同食一槽」,絕對不會懷疑他有野心。然而歷史往往出現驚人的巧合,司馬氏不僅相繼專擅曹魏朝政,而且最終還取代了曹魏政權。
司馬氏篡魏
少有奇節聰亮明允
常慨然有憂天下心
司馬懿,字仲達,漢河內郡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是京兆尹司馬防的第二子,生於公元179年,比曹操小20多歲,比曹丕大幾歲。《晉書》記載,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朗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之心」。
當時的南郡太守楊俊很會看人,他見司馬懿年紀輕輕便胸懷大志,認為他是「非常之器」。尚書崔琰和司馬懿的哥哥司馬朗是好朋友,他對司馬朗說:「君弟聰亮明允,剛斷英特,非子所及也。」
漢建安六年(公元201年),曹操聽說司馬懿是個人才,便派人請他出來做官。司馬懿見曹操挾天子而令諸侯,對他的所作所為並不認同,「不欲屈節曹氏」,便假稱患風癱病,拒絕應聘。曹操懷疑司馬懿裝病,派探子晚上暗中觀察他的一舉一動,司馬懿知道曹操多疑,一定會派人查看虛實,便躺在床上一動也不動。探子見司馬懿一直沒起床,便回去報告說司馬懿確實患了風癱病。
但曹操還是不相信司馬懿真的得了風癱病。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罷三公官,自為丞相,獨攬大權。他把當時朝廷文武精英都網羅到丞相府,以崔琰為丞相東曹掾,毛玠為丞相西曹掾。並任命司馬朗為主簿,司馬懿為文學掾。為防止司馬懿再次稱病不應聘,曹操對前往招聘司馬懿的人說:「如果司馬懿繼續躺在床上,就把他抓回來,看他到底是真病還是假病。」司馬懿見曹操動真格,心中害怕,只好乖乖地就職應聘。
跟隨曹操南徵北戰
屢出奇謀克敵制勝
司馬懿應聘後,曹操叫他平時伴隨太子曹丕左右,協助太子處理政務。由於司馬懿能力出眾,不久就升為黃門侍郎、議郎、丞相東曹屬、丞相府主簿。在跟隨曹操南徵北戰的過程中,司馬懿顯露出不凡的軍事才能。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兵攻打割據漢中的張魯,進軍至陽平時,張魯之弟張衛率數萬人拒關堅守,因陽平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曹操一籌莫展。眼見士卒死傷甚多,糧草所剩無幾,曹操下令部隊撤退。沒想到晚上撤退時前軍迷路,誤入張衛軍營,營中士兵大驚退散,曹操趁亂進兵攻打張衛,張衛猝不及防,連夜逃走。張魯聽說陽平已失,也放棄南鄭逃往巴中,把漢中拱手讓給曹操。
此時劉備剛佔據益州不久,正和孫權為爭奪荊州鬧得不可開交。漢中是益州的咽喉之地,曹操佔領漢中,蜀中人人自危。
司馬懿認為這是奪取益州的好時機,他對曹操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可失時也。」但曹操沒有接受他的意見。七日後,從蜀地投降過來的人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守將雖斬之而不能安也」,曹操深感後悔。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蜀將關羽包圍襄陽、樊城,于禁等七軍被淹,許都受到威脅,曹操打算遷都避其鋒芒。此時已升任丞相軍司馬的司馬懿和西曹屬蔣濟勸阻說:遷都既讓敵人看出我們虛弱的一面,又使淮水、漢水一帶的人民恐懼不安,因此並非良策。孫權和劉備外親內疏,關羽得勝,孫權一定不高興,如果派人勸孫權出兵襲擊關羽的後方,這樣襄樊之圍就可不戰自解。曹操接納了他們的意見。不久,孫權派大將呂蒙西襲公安、江陵。關羽還救,兵敗被殺,襄樊之圍隨之而解。
「雄豪志」被人察覺
「狼顧」相引人猜忌
三國時期烽煙四起,戰亂頻仍,民不聊生,土地荒蕪。司馬懿在擔任魏太子中庶子和丞相軍司馬期間,「每與大謀,輒有奇策。」考慮到當時糧食供應不足,司馬懿提出軍隊和國家應以食為先,建議且耕且守,實行軍屯。
司馬懿對曹操說:「昔箕子陳謀,以食為首,今天下不耕者蓋二十餘萬,非經國遠籌也,雖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於是務農積穀,國用豐贍。
曹操不僅是軍事政治上的奇才,在知人識人方面也很有眼光。史籍稱他「知人善察,難眩以偽。識拔奇才,不拘微賤,隨能任使,皆獲其用」。對於足智多謀、胸懷大志的司馬懿,他既欣賞他的才能,又心存猜忌。
據《晉書·宣帝紀》記載:「魏武(曹操)察帝(司馬懿)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由此可知,曹操猜忌司馬懿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察覺他有「雄豪志」,擔心子孫後代駕馭不了他;二是發現司馬懿有「狼顧」之相,所謂「狼顧」之相就是行走向後望時頭動身不動;三是曾夢見「三馬同食一槽」。司馬姓有「馬」字,「槽」與「曹」同音,這個夢有司馬氏吃掉曹氏的寓意。曹操感到這是個不祥之兆,所以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打算除掉他。但曹丕對司馬懿十分信任,並沒有將父親的話放在心上,反而處處保護司馬懿。司馬懿也覺察到曹操對他有疑心,更加勤於職守,日以繼夜地工作,事無大小親力親為,這才逐漸打消了曹操的疑慮。
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魏黃初元年(公元220年),曹操死於洛陽,曹丕繼位為魏王、丞相。十月,曹丕使群臣逼漢獻帝行禪讓之禮,正式登上皇位,是為魏文帝,曹丕先後任命司馬懿為尚書、督軍、御史中丞、侍中、尚書右僕射。
黃初五年(公元224年),魏文帝親徵吳國,委任司馬懿為撫軍大將軍、假節,加給事中、錄尚書事,領兵五千,留鎮許昌。魏文帝臨終前,司馬懿與中軍大將曹真、鎮軍大將軍陳群共同輔政。魏明帝曹睿即位後,同樣對司馬懿深信不疑,對他委以重任。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詔司馬懿率所部屯宛城(今河南南陽),都督荊、豫二州諸軍事,從此,司馬懿成了掌握實權的一方統帥。
不久,新城郡太守孟達叛魏降蜀,司馬懿一面寫信穩住孟達,一面潛軍進討,晝夜兼行,八日至上庸城(新城郡治所)下,十六日而滅孟達。太和四年(公元230年),司馬懿升任大將軍。
這時蜀國丞相諸葛亮與吳國聯合,不斷出兵攻魏,嚴重威脅魏國西部地區的安全。明帝命令司馬懿駐紮長安,統領關隴諸軍對抗諸葛亮,因御蜀有功,青龍三年(公元235年),司馬懿被升為太尉,成為全國的軍事首腦。
公元238年,明帝死,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爽受遺詔輔佐8歲的少帝曹芳。曹爽想專制朝政,使魏帝下詔遷司馬懿為太傅,獨攬尚書臺大權。但曹爽既無軍事才能也無政治才能,根本不是司馬懿的對手。正始八年(公元247年),曹爽用何晏、鄧颺、丁謐之謀,遷魏太后於永寧宮,直接把魏帝控制在手中。司馬懿故伎重施,稱病不出,暗地裡伺機消滅曹爽集團。
公元248年,曹爽心腹李勝出任荊州刺史,借辭行來觀察司馬懿的病情。司馬懿假裝病危,令兩婢扶侍,衣服也拿不住,吃粥流滿胸前,氣喘不已,言語錯亂。李勝告訴曹爽:「司馬懿快要死了,不足為慮。」故曹爽由此放鬆了警惕。
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兄弟隨魏帝謁明帝高平陵,司馬懿乘機發動政變,以「背棄顧命,敗亂國典,內則僭擬,外專威權」等罪名,廢黜曹爽兄弟,並將其黨羽一網打盡。就這樣,魏國的軍政大權從此落入司馬懿之手。
「三馬同槽」成現實
嘉平三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馬懿死,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繼續執政。司馬師字子元,是司馬懿的大兒子,沉毅多謀,也善用兵。嘉平六年(公元254年),中書令李豐和國舅光祿大夫張緝等密謀發動政變,欲以夏侯玄代司馬氏執政。司馬師得到消息後逮捕李豐、張緝、夏侯玄等人,誅其三族,並逼曹芳廢張後,司馬師擔心曹芳報復自己,便先下手為強,逼太后廢掉曹芳,立十四歲的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次年,擁曹派鎮東將軍毋丘儉、揚州刺史文欽矯太后令移檄郡國,起兵討伐司馬師。司馬師令弟弟司馬昭鎮守洛陽,親統十萬大軍討伐,毋丘儉敗死,文欽逃奔吳國。
司馬師返回許昌後病危,司馬昭從洛陽前往許昌探望。司馬師死後魏帝命司馬昭留鎮許昌,司馬昭採用傅嘏、鍾會之策,擅自率軍而還,至洛陽後進位大將軍、錄尚書事,輔政。甘露元年(公元256年),加號大都督,奏事不名。這時徵東將軍諸葛誕勾結吳國,舉兵造反。司馬昭即挾魏帝、太后東徵打敗叛軍,誅諸葛誕三族。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司馬昭進位相國,封晉公,加九錫,與親信賈充等人謀劃禪代。曹髦見王室威權日去,頗不甘心,一日,召侍中王沈、尚書王經、散騎常侍王業說:「司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王沈、王業立即向司馬昭報告,當曹髦率殿中宿衛等進攻相國府時,被賈充部將成濟所殺。當時朝野震動,議論紛紛,尚書左僕射陳泰等人要求斬賈充以謝天下,司馬昭不許,乃歸罪於成濟而誅之。這時司馬昭不敢公然篡位,迎立十四歲的常道鄉公曹奐為帝。
為了樹立威望,司馬昭決定完成統一大業,他認為吳國實力相對較強,決定先平弱小的蜀國。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兵十八萬,令鍾會、諸葛緒、鄧艾兵分三路進攻蜀國。十一月,鄧艾軍至雒縣(今四川廣漢西北),劉禪投降,蜀亡。鹹熙元年(公元264年),進封司馬昭為晉王,並以其子司馬炎為副相國,晉世子,正當司馬昭準備取代曹魏稱帝時,不料於次年八月死去。司馬炎繼位為相國、晉王。十二月,他仿效漢魏故事,逼曹奐禪位,改國號為晉,成為晉朝第一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