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的本質,只有一個。一個是「變」,另一個是不變。有些朋友疑惑了,你這是語病吧!說本質一個,可以你卻說了倆。我們中國的文化,在文字上體現的最為明顯,你就說這個「倆」字,一個字代表兩個人,兩個人一個字,變和不變也是一樣,永遠不變的就是變,變是永恆不變的規律。
變是《易》永恆的主題,而其變化的過程,在《易經》中,總結為四個字:吉、兇、悔、吝,這四個字能讀懂,《易經》也就可以入門了。
1、《易經》的精髓,是形勢的變化
《易經》通篇其實就是講了兩個爻,即陰陽二爻的排列組合及變化過程,其體現了什麼呢?用一個很通俗的詞來講,就是「形勢」。我們大家都知道,太陽是一顆氣態恆星,但其發生核聚變的內部核心是固態的,我國的古人,幾千年前就說了,陽氣上升之為天,在天為氣。陰氣下降則為地,在地稱形。太陽便是如此,形是氣的基礎,而氣是形的動作。形通過氣來對自我進行表達。我們中國人經常說要認清形勢,這個形勢有兩個意思,一個是眼下的客觀環境,另一個是客觀環境所產生的勢能方向,就如同天文學中的黃道,是太陽一年運動的軌跡,是星體這個形的動作表達,是勢能!
我們常說的「天時,地利,人和」這三種因素,天時和人和都是勢,唯有地利是形,因此我們講的形勢,要配合時勢,客觀環境,社會關係這三個因素去把握自己到底站沒站在大形勢這邊。
《孟子.公孫丑》中齊人所言:「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
就好比農民種地,你經驗豐富,工具好,有各種各樣的種子就能種好莊稼嗎?當然不行,你要等適合播種的季節,甚至要具體到那幾天才可以讓地長出莊稼。這些都是易經所要告訴我們的事情。
2、勢能方向上的順逆,而產生:吉、兇。
《易經》中原本是沒有我們如今常見的那種太極圖。因為宋朝的文化非常發達,出了很多大家,對於《易經》的研究也非常的深入,太極圖就是宋時出現的。太極圖其實是宇宙能量變化圖。
我們看這個太極圖,雖然是靜態圖,但其形象,如同兩條首尾相接的魚,給人一種動態的衝擊感,這個圖本來就是一直轉動的,而且真實的太極圖一定不是平面的,甚至都不一定是三維的!但一定是不停變動。這是第一,第二是黑的那部分中有一點白的,白的那部分裡有一點黑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這個講的就是形勢的不停相互轉化。
在老子的《道德經》中,說得很明白: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老子這句話,只有十二個字,包含的信息量卻異常之大,不僅講了陰陽變動,衝氣以為和是什麼意思?這個將的是變動的基礎就是和,孔子稱之為中庸,但仍未盡其意,通俗的說法叫做適度。《易經》對於萬物運行吉兇的判斷,其實就是建立在和的評判基礎之上。
萬物的生長,都是為能量所驅動,自然能量的運轉是有一定規律的,而人在這其中,按照哲學一點的詞彙說,叫人的主觀能動性,在眾多生物之中,唯有人有較強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與自然的能量有交流,而非其他生物都是按照自然的安排去運作。所以雖然其他的生物也有生滅,但其生滅只是自然能量運作的一種體現,而唯有人的生滅過程可以論到吉兇,為什麼?人對自然運轉有順悖的主觀能動性存在。
大多人對《易經》的理解,是幫助我們趨吉避兇,其實並不完全正確?為什麼?吉固然好,大家都喜歡吉,但有時候,兇是必要的!剛才講了陰陽形勢,而吉兇也可稱為形勢,兇為形而吉為勢,吉自兇出!任何一個成就事業的人,其成功大多自兇而出,文王困於羑裡還做《周易》,司馬遷宮刑而著《史記》,漢高祖被項羽追的老婆和爹都扔了,最後成就了漢家江山。沒有兇就無所謂吉。趨吉避兇只是凡人而做,成大事者,要講化兇為吉。
《易經》之中,對待吉兇的態度,是一般無二,吉也是兇,兇就是吉。所以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禍福相依的道理就是如此。而對于吉的嚮往,對於兇的恐懼,其實是人的主觀情緒導致的虛假幻象。
3、勢能變化的強弱,而產生:悔、吝。
孔子說的中庸,無疑就是來自於《易經》思想,這是肯定的,《易經》是真箇中華文化的源頭,這個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否定。中庸在易的思想體系中,其實是一種能量運作的最佳狀態,也就是老子所說的衝氣以為和,孔子說中庸,老子說和,我個人覺得,還是和比較貼切一點。勢能的變化就圍繞這個和展開,就如同那個太極圖,無論怎麼變化,都有一個中心點,兩個部分一點也不能多,一點也不能少,否則就不是太極圖,而我們人在活動中,不可能保持如此完美的勢能變化,因此就產生了悔吝,強則悔,所以乾卦中的上九爻說「亢龍有悔」。弱則不足稱為吝,吝就是初九爻,「潛龍勿用」,為什麼勿用呢?就是還不夠。
以上就是對《易經》中發展變化四個過程「吉兇悔吝」的一點個人看法,拋磚引玉之言,弱有高人,還請斧正,不吝賜教,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