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對於如今年輕HiFi發燒友來說,大部分人都是從數字播放器開始步入HiFi的大門,也有一些是從CD播放器開始對HiFi感興趣。到在線音樂商店購買純數位音樂,或在唱片店購買CD碟,是年輕的發燒友獲得唱片資源的常規途徑,而黑膠唱片對於他們來說還是個陌生的事物,有的可能從來都沒有見過。然而對於資深發燒友來說,只有黑膠唱片才能代表他們心目中接近完美的模擬聲。
在近十年的時間裡,唱片業銷售額的暴跌是個不爭的事實,受數位音樂的強力衝擊,實體唱片的處境可以說是舉步維艱。根據國際唱片業協會發布的全球2014年度《數位音樂報告》顯示,音樂行業2014年全球總收入為149.7億美元,較2013年微降0.4%(2013年為150.3億美元),更為重要的是,2014年全球數位音樂與實體音樂收入首次持平。2014年全球數位音樂收入上漲6.9%,達69億美元,佔音樂總銷量的46%,而實體音樂收入佔比同為46%,其餘8%收入來自於表演權等音樂相關領域。
枯木逢春 磁帶會像黑膠一樣迎來復興嗎
不過,有一個現象卻非常值得人們關注,在實體唱片業務中,黑膠唱片銷量繼續復甦,2014年全球黑膠唱片銷售總額為2.18億美元,達到自1990年以來的最高點,而2013年這一數字只有1.7億美元。在美國,2014年售出了920萬張黑膠唱片,比前一年增加300萬張,並且是連續第四年保持增長;在2015年上半年,美國黑膠唱片的銷量同比增長38%,佔全部實體銷售的近9%。而在英國,據英國唱片業協會(BPI)報告顯示,2015年前六個月英國黑膠唱片銷量增長56.3%,年底黑膠將預計銷量達200萬張。在挪威,黑膠唱片的銷售額從300萬克朗增長到了870萬克朗(98萬歐元),並且黑膠唱片的收入幾乎佔據了挪威整個實體銷售收入的四分之一。
雖然黑膠的銷售額與音樂收入總額相比還非常小,但其逆勢上揚的態勢卻無疑給了傳統唱片銷售業一劑強心針。想當年CD剛一出世時,狂暴橫掃黑膠市場並迅速將其取代,誰會料到幾十年後風水輪流轉,CD銷量一落千丈,反而是作為老古董的黑膠又流行起來。而關於模擬聲優於數碼聲的種種鼓吹,更是將黑膠推上了神壇,為其復興推波助瀾。
它不僅是一張唱片
我們不否認黑膠復興有商業炒作的嫌疑,這個時代「復古」成為一個新的賣點,而且屢試不爽。你很難說買黑膠的人完全是衝著模擬聲而去的。作為播放物理載體來說,黑膠其實並不是最佳的解決方案,每播放一次唱片,唱片都會有相應的物理磨損,理論上說,黑膠的回放效果只會是一次次變差。
那為什麼人們還是喜歡黑膠呢?其實對於更多人來說,黑膠不僅僅是一張唱片,它代表了一種整體藝術,集音樂、繪畫、攝影於一身。如果你購買過裝幀精美的黑膠,你一定會為其巨大的封套所吸引,CD的小尺寸封套與黑膠相比,在視覺衝擊力上差了一大截。黑膠內頁更是一本微型的讀物,你可以在一個很大的尺寸下閱讀文字,欣賞圖畫,這樣的體驗是小小的CD所無法比擬的。
黑膠代表了一種集音樂、繪畫、攝影於一體的整體藝術
同時,黑膠又代表了一種「慢生活」的生活方式,或者說「過去」的生活方式。你的聆聽方式在這時與過去幾十年前人們並無太多區別,時光仿佛開始倒流,聽音樂這件事變得不再便捷,聽完一面你必須從椅子上起來更換盤面,而且你需要足夠的耐心,因為黑膠無法選曲,只能從頭到尾順序聆聽。聆聽在這時成為一種頗具儀式感的事情,使你覺得為聆聽音樂而花費這些時間是值得的。然而,「過去的日子」是個存在於記憶中的虛幻體,它並非完全與事實相符,很多情況下它是被無意識美化了的一個美好的幻象。在回憶中,人們往往傾向於忽略掉令人不愉快的一些細節,而保留下來的美好的內容又被進一步放大和強化,因此形成「舊日美好生活」的虛幻印象,這也是「復古」情懷產生的土壤。
黑膠代表了一種「慢生活」的生活方式
從回放素質上來說,黑膠的確有其獨特的優點,比如它沒有數模轉換過程的各種失真,在極高頻的延伸方面非常出色,容易獲得更大的動態等等。但黑膠也有它自身無法克服的一些問題,比如它的製作對母盤的要求比較高,以至於不同的黑膠版本可能音質差異非常明顯;還有聲道分離度差也是由於物理限制而無法克服;再如「炒豆爆音」也沒法徹底根除。
單純地說黑膠的模擬聲優於數碼聲是沒什麼意義的,這只是兩種風格的區別而非優劣的區別。就像一個人喜歡吃米飯,而另一個人喜歡吃麵,你不能說吃米飯就好於吃麵,反之亦然。溫暖自然的模擬聲與乾淨通透的數碼聲同樣對應的是個人的聽音喜好。
黑膠也並非是處處完美
一些黑膠鼓吹者很多情況下強調黑膠好的一點就是黑膠沒經過數模轉換,而數位音樂則是需要經過數模轉換再現模擬信號,這個轉換即使是不斷提高採樣精度,也只是無限趨近而不能完全復原。這樣的論調是非常鑽牛角尖的。如果真要較真的說,那麼,不管是黑膠還是數位音樂,都是通過母盤對原始錄音母帶信息的批量複製,然而這世界上並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對模仿的模仿,用柏拉圖的話說就是「與真理隔了三層」。所以,在「再現」這一點上,非要說數位音樂即使是無限趨近原始模擬信號,還是永遠比不上模擬聲,就相當於說「千足金不是純金」一樣,這就根本沒法對話了。
磁帶——下一個復興的模擬聲?
談到了模擬聲,我們除了黑膠之外當然還得提到磁帶。作為模擬聲的代表,磁帶曾經佔領了音頻存儲介質的半壁江山。現在說到磁帶,可能會有不少年輕發燒友對其嗤之以鼻,不過資深的發燒友應該還是會對磁帶充滿敬意的。畢竟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包括製作黑膠在內的母帶,使用的存儲介質都是磁帶。如果你對磁帶的印象不是特別好,那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接觸到的都是普通的民用級磁帶。
磁帶曾是主流的音頻存儲介質
自從上世紀CD誕生之後,磁帶迅速沒落,並在本世紀初基本退出了主流市場。80後的不少人應該見證了磁帶最後的輝煌,那是一個與Walkman隨身聽緊密聯繫的一個時代。然而就在磁帶消失後的十幾年後的今天,據《Fortune》報導,彭博社商業周刊於近期訪問了位於美國密蘇裡州斯普林菲爾德的美國國家音響公司(NAC),該公司2014年卡式磁帶產量超過1000萬,是公司成立46年以來最好的一年,而且他們依然沿用上世紀70年代的設備進行生產。公司表示2015年的銷量相比較去年同期再增長20%,公司目前和索尼音樂娛樂和環球音樂集團都有著緊密的合作。NAC現任總裁Susie Brown顯然對目前公司的狀況很滿意:「你可以認為我們的經營模式非常的固執和愚蠢,但我們就是這樣固執的想要不斷刷新我們的產量和銷量。2015年就看我們的成績吧。」
NAC仍然使用上世紀70十年代的生產線(圖片來源:cnBETA)
這個消息恐怕讓不少人感到意外,難道磁帶也要向黑膠一樣,搭上模擬聲復興這趟順風車嗎?就我個人的觀點,這個可能性有,但是不大。NAC磁帶銷量增長的原因很有可能是因為其他廠商都不生產磁帶了,而就他一家有這東西,所以只能從他家買。雖然我們說磁帶退出了主流市場,但它畢竟還沒有徹底消失,總還會有人使用這種東西,只要有需求就會有市場,哪怕這個市場看起來並不起眼。
聆聽磁帶與復古思潮有一定的關係
NAC磁帶銷量增長的另一個原因應該與復古思潮有一定的關係。作為最後的磁帶一代以及網際網路用戶主力軍,80後對科技至上主義的逆反已經逐漸開始體現出來,表現在音頻領域便是不再過分追求高保真,而是試圖尋找音樂本身帶給人們自身的感動,繼而從反觀具有精密機械性的舊事物中發掘出其存在的美學意義。器材的技術指標成為關注的次要點,聆聽更重要的是找回從前的聆聽狀態。其實這已經與磁帶是不是模擬聲沒太多關係了。
然而與黑膠相比,磁帶除了便攜,其他方面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優勢,它並沒有類似黑膠那樣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獨特文化。人們的著眼點似乎更多集中在磁帶與磁帶機之間的關係上,二者是一種共生的關係,甚至某種程度上,磁帶機所負載的文化意義更大於磁帶。因此,磁帶如果想像黑膠那樣復興,沒有磁帶機製造商的支持,是不可能實現的。而且除非新存儲材質的發燒級磁帶會得到廣泛應用,否則即使有了所謂的復興,也只能是小範圍之內的復興。一個沒有黑膠唱機的人可能會購買黑膠唱片,但一個沒有磁帶機的人恐怕很少有人會購買磁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