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存在著很多聰明過人的人,比如傳統古典小說當中的姜子牙、諸葛亮,以及西方社會的眾多先哲:蘇格拉底、亞里斯多德、柏拉圖等。
我們生活當中自然也始終會存在著這樣的人:從兒時到接受教育再到走入社會,我們身邊都會有在各個領域表現十分出眾的人。我們一般會認為這樣的高智商的人總是活得比較自我,他們不太喜歡與人進行交往,喜歡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當中生活。
就像是著名美劇《生活大爆炸》當中的主角、物理學家謝爾頓一般,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怪咖」,他更喜歡做自己才能明白的事情,而不是與身邊的朋友們一樣。
社會交往中的定律
應該首先說明的是,智商是一個能夠衡量個體智力水平的概念。
根據相關的統計學數據以及社會學結論來看,智商比較高的人在所有人當中所佔的比例應該屬於一個極小的比例,基本上只佔百分之十。
無論智商高低,這樣的一群人總是屬於一種少數群體,甚至可以算是極少數群體。所以在我們的生活當中,這種真正的高智商的人,其實是很「稀缺」的一類人。
但是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想要去尋找的朋友更多的是一種與自己情況更相似的個體,否則與自己差距過大的話,就會認為彼此沒有太多的共同話題。
在那些高智商人群看來,他們在社會交往當中的態度也是去尋找與自己情況類似的一些人,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有更好的「下文」,假如兩人的價值觀與學識差距過大的話,即使強行進行交往,也不會有太好的效果。
所以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即使身邊存在的都是院士、諾貝爾獎獲得者、智庫大牛之類的人,那麼與他們進行交往也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首先最困難的就是對於話題的挑選,他們感興趣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工作都是十分高深的,即使是說出來也無法正常交流。
不善於與人交往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那些高智商的人群往往不太善於與身邊的人進行交往。
我們可以留心交往一下身邊的情況,那些在某個領域能夠取得較高成就的人,一般只有在談到自己專業相關的問題時才會表現出十分健談的一面。
說到其他一些無關的話題或是生活當中相關的話題時,往往會表現得不是特別的流暢,甚至會表現出情商不高的情況。
而在社會交往當中,相對更加重要的事情就是情商。一個人情商的高與低更加能夠影響到一個人身邊的人與環境。首先就是在與人交往時,話題的挑選以及各種細節的把控。
對於那些專注於某個問題甚至醉心於學術的人來說,他們往往無暇去提升自己的與人交往的能力。
也許有人會產生疑問,為什麼那些智商很高的人,他們明知道自己不善於與人交往,卻也不去專門提升與人交往的能力呢?
這是有多種原因的,首先就是時間。
他們十分善於在自己的世界當中思考感興趣的問題,所以一般是比較「宅」的,沒有時間去進行社會交往;其次就是興趣,他們寧願將精力和心思放在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上,而不是這種自己抗拒的行為。
思維方式特殊性
當然,之所以高智商的人被稱之為高智商,就是因為其擁有過人的思維能力,有的人反應迅速,思維靈敏,能夠舉一反三;有的人則博聞強識,能讀善寫。
所以這樣的人往往會產生很多常人難以想到和理解的奇思妙想。這也是阻礙其與身邊人進行交往的一個重要障礙。
綜上所述,之所以智商高的人不太喜歡與身邊的人進行交往,既是因為他們在話題上難以和身邊的人達成一致,沒什麼話說,也是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的興趣去進行這種社會交往。
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沒有社交,他們在自己相關的領域當中往往都有小的圈子,這種小範圍的社交就足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