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社交恐懼症」,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與人接觸,不得不接觸時,就會臉紅尷尬,甚至覺得那是「噩夢」。
和小夥伴們聊起這個問題,大家都有同感。尤其電梯裡遇到不太熟的同事,不知道要不要打招呼,又怕打完招呼不知道說什麼,這種不適感會加倍。
很多「尷尬」都發生在「不知道該不該進一步」的場合。
除了電梯偶遇,茶水間偶遇也是。有時只能勉為其難說一句,天氣不錯,說完自己都想原地消失。
這種時候,建議大家放輕鬆。不一定要刻意「尬聊」,實在不知道說什麼,先誇一誇對方。
到底該怎麼誇?可以從一些顯而易見的點開始
著裝、髮型,是很好的切入點,最好還帶一個問題:「你今天的裙子,圖案/顏色/款式還蠻特別的」,等對方有回應之後,再問一句「在哪裡買的」。或者「我一直想問你頭髮在哪做的,很適合你」。
這種誇讚有細節,也讓人感覺TA是被注意到的。
最重要的是,這種誇讚留給對方說話的空間,避免對方除了「謝謝」或者不好意思地笑,什麼也不說,留下一長串的尷尬,像馬蒂那樣被表揚了也不知所措,只想馬上消失……
這樣誇還有一個好處,對方回答完問題之後,可以根據回答內容接下去聊。比如裙子的價格、店鋪的風格、性價比等。
一來一去幾個回合,水也倒滿了,電梯也快到了,話題自然結束。
但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點到為止,不要追結論。閒聊的時間並不多,而且很大機率對方還處於「工作中」的狀態,如果一直追問,會讓人感覺有壓力。
有人說,誇人沒問題,被誇卻不知道如何回應。有時想要謙虛一下,反而一緊張,說了句「哪有?」,讓對方一時語塞
小夥伴深井曾經給我講過一個話劇演員之間的「SAY YES」原則:在舞臺劇真正演出時,不管對手演員說什麼都完全相信,心裡「SAY YES」。就算對方說錯詞,也不要試圖糾正或者否定,而是順著對方意思演下去,找個機會將情節帶回原本的走向。
我覺得很適合用來應對「被誇」「被表揚」的聊天場景。「閒聊」中被誇,代表對方向你表示友好,不必驚慌,大方承認,和對方聊幾句。
日常對話主要是為了調節氣氛,增加聯繫,沒有實質內容但不等於沒有必要。
相比起日常閒聊,一些註定要社交的場合更考驗人。
高級酒會、逢年過節的聚會、婚禮等,需要打起精神的時間更長,同時還要注意用餐、說話的禮儀。
如果在幾十人的聚會上感到不適,可以和三兩個人進入少數人的溝通環境。這種場合,前面提到的「誇」和「問」也同樣適用,切入口可以是共同點。
比如剛坐下大家都有點拘謹,總得有人緩和一下氣氛。我說了句:「這次的主辦方招待得真不錯,酒店給我感覺很好。
」接著就有另一個人表示同意,同時還說了一些細節,話題就展開了。等到上菜時,大家有了最「新鮮」的共同話題,氣氛輕鬆不少。
聊天過程中也要注意「有破有立」,不要做「話題終結者」。
比如對方問你「有沒有吃過這道菜」,只回答「有」或「沒有」都很難讓人接下去話。儘量提供多一點信息,像「有,我覺得他跟我吃過的不一樣」或者「沒有,但看起來還不錯的樣子」,類似這樣的「打開門聊天」,能讓話題延續下去。
「以一個理由被安排在一桌」的情況還有婚禮。
有人說,可以討論一下婚禮的主人公。相互交流一下主人公和自己是怎麼認識的,關於主人公本身,還是不要多議論。
如果同一桌有人願意多表達,或者像派對裡的「party queen」就最好了。這種時候我們只需要聽,提取有用的信息,之後和別人開啟話題可以用「我聽說……」引發討論。
雖然提了很多聊天技巧,但有些時候,「不說」比「說」好。
分享一個和長輩打交道的經驗。過年回家不知道跟長輩聊什麼,就倒倒茶、幫忙打掃一下屋子,或者靜靜地陪老人家看電視。有時候反而什麼都不說,比說什麼都舒服。
親戚比較多的場合,彼此交集不多,不管是工作和生活都聊不到一塊去,以晚輩的姿態傾聽,時而真誠回應,這樣的方式很自在。
不得不聊天的場合,與其說考驗人的社交能力,不如說考驗人「能不能真誠地對他人發生興趣」。很多時候都是自然而然地感到好奇,進而發問,聊天,產生好感,發生聯繫。和日常閒聊一樣,放輕鬆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