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之前一直按字面意思,將Being和Doing理解成存在和行動。
一天,H問我怎麼樣用中文來跟沒有學過教練的人解釋Being和Doing。被她這樣一問,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理解有點不妥,因為那樣太狹隘和顯淺了。
Being和Doing是我們存在的兩種狀態,有點相對關係。Being是內在的,而Doing是外顯的;Being是靜態的,而Doing是動態的;Being是無形的,而Doing是有形的。如果說Being是價值觀、思想觀念和態度的話,Doing就是行為習慣和做事的方法。我們所認為的德能兼備的人才,也就是Being和Doing相一致的人,他活出的是兩者相共鳴(Co)的狀態。當兩者失衡的時候,人就很容易焦躁不安。一是可能我們並不清楚我們內心真實的聲音,而是我們沒有根據內心的需求去生活,沒有身心合一。
CTI的基礎課其實就是大概介紹一下什麼是教練,教練的方式是怎麼樣的,只是入門課。
而中級課程中的Fulfillment(自我實現),其實就是深入地探索Being的問題,挖掘我們人類內在的資源:生命意義、價值觀、內在領袖和願景。當然也談到我們內在的黑暗力量,內心消極否定、批判或者自憐的聲音:內心的魔障—心魔。說白了,就是探索我是誰?什麼對我來說是最重要的?我想要什麼?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當我們在內心中想清楚了,才會產生內在驅動力,推動我們不斷向前。
接下來的Balance(自覺選擇),就是連接Being和Doing的橋梁。當我們非常清楚自己的內心需求的時候,我們所做出來的選擇和行動,才會是對生命有意識、有啟發和負責任的。即過所謂有共鳴的生活,就是Being和Doing之間的共鳴和一致。
很期待接下來的Process(活在當下)說的是Being和Doing的什麼關係。我猜應該是深入地探討Doing的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