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安崎曉先生在接受日本刊物《人才教育》的採訪時與記者的對談。小松製作所成立於1921年,迄今已有近100年的歷史,與中國也有近50年的交流和交往歷史。小松製作所前社長「安崎曉」先生被日本媒體稱為「播種型的經營者」,他對日本發展最重要的貢獻是人才培養和「順利交接」。
安崎曉先生接手小松製作所後,積極採用IT並結合人才培養工作,憑藉他獨到的人才培養觀,小松儲備了很多優秀人才,為成為年銷售額2億日元的跨國企業奠定了基礎。下面,我們通過這段對談,一起來了解安崎先生的人才觀念。
提問:人們都說這是一個「變革的時代」。現在所追求的「變革」與以前有什麼區別?
安崎曉:從「變」這個角度來說,也許基本沒什麼變化。不過,由於2000 年這個歷史性的時間節點,所有行業都面臨變革的需求。在全球化時代,我們已經不能光從本國出發考慮問題了,再加上飛速發展的時代潮流,還有IT 革命的因素,可以說衝擊力非常大。
提問:從1996 年起,您就開始了業務領導的選拔培育。這項工作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展的嗎?
安崎曉:擔任社長時,我就認為自己是一個接力跑選手,應該思考接下來把接力棒交到誰手裡。我的結論是,我認為在小松這種規模的公司,45 歲左右的人最適合當社長,既有精力和體力,也有智慧,是接過接力棒的最佳年齡。要實現這一點,如果我要做5 年社長的話,就必須找到40 歲的人,如果我做10 年,則要找到35 歲的人。在這之前,社長的產生更加偏向於自然而然、應運而生,但是對那些45 歲的候選人來說,在接棒之前經歷戰場的磨練是很有必要的。為此,不僅要進行教育,最好還要為候選人提供親身實踐的機會。
提問:也就是要有意識地製造社長。
安崎曉:是的。我曾說過,要用10 年時間培養500個人,如果真有500 個人可供挑選,哪怕槍法再爛,亂打一氣也能打中幾個。這個比喻也許不太恰當。我的想法是只要有10% 的人發揮出自己的實力,也就有50 個人了。
各事業部的部長或子公司的社長也是一樣,不是突然之間讓他們去當社長。事先進行訓練的話,犯錯誤的概率會降低很多,對他們本人而言也更有利。而且,小松的組織是縱向型的,一旦分配到崗,就不太有機會與其他事業部、工廠或營業等非本部門的人員進行橫向接觸。我希望這些人可以藉助這類研修的機會聚集在一起,進行橫向聯繫,碰撞他們的智慧。
提問:也就是說您還有一個加深橫向溝通的目標。
安崎曉:這是一個次要目標。我們並不是一味地灌輸理念,主要是讓學員們動手去做,比如開創一項新事業,重建一個虧損企業等。在做這些事情的過程中,我發現大家的視野開闊了。那些同心協力完成某項工作的經歷,或在技術交流中吸收到的新東西,的確使學員們受益匪淺。
想進一步了解安崎曉先生是如何進行人才培育嗎?
想知道在全球化經濟大環境之下?
企業經營者如何面對跨國型的經營管理?
如何以智能型管理方式成就經營哲學?
全球最大的工程機械及礦山機械製造企業之一
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前社長
「安崎曉」
將親臨11月19日-20日健峰舉辦的
2016健峰國際CEO論壇帶來
《小松混合經營戰略—人才培養和信息武器》
火熱報名中,名額有限,機會難得
了解更多活動詳情或報名
請長按二維碼
點擊「識別圖中二維碼」
阿里巴巴商學院 裘涵博士
株式會社小松製作所 前社長 安崎曉先生
浙江大學經濟學院 史晉川院長
天能集團 張天任董事長
傑克控股集團 阮積祥總裁
威強電集團 江重良總經理
上海威強電工業電腦有限公司 葉國盛總經理
健峰企管集團 資深顧問師 黃忠樸老師
人民幣8,800/人(不含住宿費)
名額有限 欲報從速!
諮詢熱線:0574-62897183 QQ:2355630405